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鳥瞰式觀看的文化分析

2021-08-13 07:59:51秦紅雨
編輯之友 2021年7期
關鍵詞:都市景觀

秦紅雨

【摘要】隨著技術的進步,從飛機、衛(wèi)星到無人機,從機器之眼的俯瞰,再到位置媒體的無處不在,人們鳥瞰式觀看不僅改變著所看之物、記錄著城市的變遷,更折射著人類視覺文化的變遷,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美學和文化變遷,這需要認真梳理和反思,對我們的文化生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鳥瞰 都市 景觀 觀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7-044-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7.007

今天,空間及空間觀念,處于歷史性的變化當中。空間不僅是社會和實踐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正是在不同力量的作用下,塑造了社會中不同的空間場景。社會學者吉登斯認為,“所謂場所,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地方,而是活動的場景”,意味著人在特定的地方里展開的場景。[1]吉登斯把社會場景和人的行為結合起來,梅羅維茨則把場景概念進一步引入媒介社會下人的行為的分析中,他認為“電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間和社會場景的傳統(tǒng)關系。電子媒介創(chuàng)造了新的場景,破除了舊的場景”。[2](前言)場景通常是根據(jù)有形的地點中的行為來定義的,但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卻跨越了以物質場所為基礎的場景界限和定義。梅羅維茨認為新媒介帶來新場景,新場景帶來了新行為,“社會現(xiàn)實并不是存在于人們行為的總和中,而是存在于所有場景行為模式的總體之中”。[2](28-39)那么,以此來看,首先不同的媒介會形成不同的場景,其次不同的場景會帶來人的行為的變化。尤其在視覺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時代,“在觀看的現(xiàn)實情境中,由視覺媒介的嵌入所建構的不同的時空情景構成了不同的‘視覺場”。[3](142)如果非要給這些場景的變遷排一個順序的話,顯然是觀看的場域正逐漸從“結構完善的、正式的觀看場所”引入“日常生活中視覺經驗的中心”。[4]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視像工具的演化,借助照相機、直升機、無人機、攝像機、手機乃至網(wǎng)絡等多種媒介方式,形成一種鳥瞰式觀看:很多城市通過鳥瞰的方式拍攝城市宣傳片、風光片,把城市鳥瞰式風景融入影像故事的講述中,展現(xiàn)著中國都市的形象變遷和美好前景。同時,鳥瞰式觀看還深入攝像頭監(jiān)控、無人機拍攝、位置媒體定位等方面。這種透視性凝視不僅與技術發(fā)展相連,還改變了主體的感知,改變了主體的生活形態(tài),甚至嵌入都市形象的表現(xiàn)中,形成新的視覺場域,成為中國當代文化風景中不可忽視的存在,也成為“社會與文化的媒介化”[5](3)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視覺文化和圖像轉向中,‘觀看及其方式的問題被異乎尋常地突出,并由此帶來了觀念上的重大變革。人們的觀看行為已不限于親眼所見和心中玄想,高科技已將鏡頭(機械之眼)延伸到了人們心向往之而無法親歷的地方?!盵3](10)鳥瞰式觀看正是借助機械之眼所帶來的觀看方式的變革,引發(fā)了一種文化觀念的變化。鳥瞰式觀看作為一種觀看方式,物質化的觀看對象(由鳥瞰式觀看所形成的景觀,包括城市風光片、城市地圖、抖音中的各種視頻產品等),以及引發(fā)的對觀看主體意義的建構,構成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視覺場域。

一、鳥瞰式觀看的文化譜系

鳥瞰是藝術學、規(guī)劃學、地理學、影像學的常用詞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鳥瞰圖是戰(zhàn)國時期的《兆域圖》,這是一幅銅制的陵墓平面圖,從中山國國王的陵墓中出土,“其吸納了九州和井田制度的傳統(tǒng),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采用鳥瞰視角的地圖類文物”。[6](96)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認為,“張衡似乎應當是矩形網(wǎng)格制圖法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說他曾“給天地配置了(坐標)網(wǎng)絡,并根據(jù)它在計算”。在張衡的《飛鳥曆》一書中,“曆”字似乎有可能是“圖”字之誤,如果是這樣,該書名所指的就可能是鳥瞰地圖了,[7]這恐怕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以鳥瞰命名的地圖。而世界最早的鳥瞰圖,在學者杰里·布羅頓的研究中,是2 500年前的楔形文字泥版,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名為巴比倫世界地圖,是“現(xiàn)存最早的從地球上方以鳥瞰角度將全世界以平面形式呈現(xiàn)的文物”,“讓它的觀看者有機會從世界的上方俯瞰它的全貌,同時又能以神明般的視角審視世間萬物”。[6](1-2)美國學者溫迪·J.達內指出:“在英語用法里,‘鳥瞰圖是‘風景的一個定義(《牛津字典》1971年版)?!盵8](17)而她在關于早期英國風景畫的研究中提出:“這些反映了權力印記的印刷品,就是鳥瞰圖,是透視性凝視的象征?!盵8](17)這種鄉(xiāng)村鳥瞰圖,不僅暗含著一種不對等的權力關系,而且形成一種供精英階層消費的特定美學,“其鏡像意象是狂歡的、集體的城市世界,一個具有顛覆等級秩序的強大潛力的世界,一個充滿了俗人、劣跡斑斑的近距離的世界,看熱鬧者的天堂”。[8](14)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有一部中篇小說《看不見的城市》,在書中他用古代使者馬可·波羅的口吻向忽必烈可汗描繪了55個想象中的城市,他認為城市無限地擴張,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感受能力,成為無法控制的“怪物”了,只能從俯瞰的視角進行把握。有學者認為:“在高度管理之下,最適于從俯視角度觀看和規(guī)劃土地表層。如果景觀曾經代表一種對不可知或不能馴服的荒野的抵抗,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空間營造行為,那么現(xiàn)在的景觀已變成一種遠距離俯視表現(xiàn)的視角,在已知或至少可知的地球表面進行的設計實踐?!盵9](178)從鄉(xiāng)村到都市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世界地理地貌和社會空間不斷形塑的過程。地理的形貌,決定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站在高山之巔、高臺之上,會呈現(xiàn)不一樣的視野,古人在詩歌中常常表達對觀看變化的思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人類面對自然,借助自然條件的“肉眼之看”,不僅將世界納入自己的觀察當中,更成為古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觀看的人同時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同時,觀看的人也在想象中身處地圖之上(之外),這片刻的凝視超越了經驗,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于烏有處便覽萬物?!盵6](8)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技術工具參與到對世界的觀看與把握中,形成了一種對世界把握的不同景觀?!耙曈X體制的革命性轉變卻沒有被人們清晰地感知到,而眼睛和鏡頭的融合/混淆,從視覺到視覺化的過渡,卻毫不費力地進入了習俗?!盵10](30)從飛機上的航拍,到衛(wèi)星的測繪,再到無人機的游覽,今天的世界正以空前的形式被“描繪為一幅圖像”,并被把握為“一幅圖像”。[11](91)

1. 攝影征服與戰(zhàn)爭空中觀察

阿恩海姆說過:“一個可見的世界才是一個可理解的世界?!盵12](377)1783年9月,法國人查爾斯·拉塞爾教授和他的哥哥派拉特乘坐一個氫氣球飛行了4公里,成為人類首次載人飛行。1794年,法國將軍讓-巴普蒂斯特·儒而當利用氣球獲取敵軍的活動信息,從而贏得了弗勒呂斯戰(zhàn)役。借助攝影術的發(fā)明,人類表達著對這個世界更“高”的好奇心,“人們又把照相機帶到了空中,以上帝的視角俯拍大地。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張航拍照片是法國作家、藝術家納達爾于1858年拍攝的巴黎街道”。[13]美國內戰(zhàn)期間,美軍為這種氣球配備了電話線,這一做法使得觀測的信息可以迅速傳到地面。美國內戰(zhàn)臨近尾聲的時候,工兵部隊每年向北方聯(lián)軍提供43 000幅地圖。因此,視覺文化學家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曾認為,鳥瞰的圖像觀看很可能起源于戰(zhàn)爭,戰(zhàn)爭需要將戰(zhàn)場可視化,需要將軍和指揮官們通過鳥瞰來把握“看不見的戰(zhàn)場”,逐漸形成了“在空中進行觀看的嘗試,這種觀看起初是借助氣球,后來借助飛機,再后來從飛機上拍攝照片或利用其他技術形成圖像,以此來分享這種視野”。[14](83)在早期的鳥瞰中,更多還是作為地圖來對待,對局部進行把握,以期獲得對整體局勢的認知和了解,首要任務是完成政治目標。當通信技術日益成熟,飛機一類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城市也不斷擴大,鳥瞰成為另一種表達,對一種城市圖景的把握與描繪。“如果視覺化是19世紀將軍們的任務,那么今天的圖像則被頻繁用作觀念戰(zhàn)爭中的武器?!盵14](92)二戰(zhàn)時期,德國法西斯使用航空攝影,并通過這種感知—表現(xiàn)—投射的機制展現(xiàn)國家權力。這種權力體現(xiàn)在大量復制和傳播俯瞰圖像上,投射并感知一種新形式的集體主體性。“這種從空中進行觀察的能力催生了一種特殊的人類主體性,存在于未來主義者的描繪中?!盵15]而借助不同的媒介形成媒介文化中移動全景的主題,成為媒介考古學發(fā)掘的重要內容:“‘移動全景最初指的是19世紀流行的奇觀,后來發(fā)展成為一個主題,體現(xiàn)的是知覺經驗、內心愿景(‘死亡之時,生命就像一幅移動的全景圖在心靈的眼睛前掠過)、宗教啟示(‘上帝將他的計劃顯現(xiàn)為天空中的移動全景)、天體力學等諸多意旨?!盵16]而這種從空中看的主題,不僅將人類虛擬媒介的技術幻想付諸實施,更將鳥瞰的主題指向文化深處:“受媒介景觀啟發(fā)的主題可能只是典型的隱喻,但它們的重現(xiàn)可能指向更加廣泛的關注點和文化模式?!盵17]

借助氣球、飛機等交通工具以及望遠鏡、照相機、攝像機等媒介技術,從空中俯視觀看,從軍事觀察的運用到航空攝影的獨特景觀,航空影像已成為一種科學工具和滿足眾多需求的首選方式。俯瞰式觀看改變了人類看世界的方式,也建構著人類對世界、自然乃至自身的新認知?!?0世紀以來的航空影像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景觀的定義,景觀已經從前現(xiàn)代可以被測量的觀看轉變?yōu)楝F(xiàn)代的可以被觀看的測量,這種轉變從一種純粹的視覺表現(xiàn)轉變?yōu)橐环N指示性的記錄?!盵17]同時,對城市的俯瞰式觀看也借助更多現(xiàn)代的拍攝技術和媒介技術來實現(xiàn),直升機、高倍攝像機、大廣角拍攝等,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景觀美學。人類對地面景觀以及城市形象的把握,從陸地上升到空中,從肉體之眼上升到機器之眼,從平視目光上升到上帝之眼, 無論是空中的攝影征服,還是應用于戰(zhàn)爭的偵查,俯瞰的出現(xiàn)以及對景觀的捕捉,讓人們在更高的維度看到世界的風景,看到自身,也看到背后的權力。像海德格爾早先預言的那樣,我們進入了“世界圖像的時代”,[11](91)“通過視覺圖像來理解和把握世界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并構成了一種視覺文化現(xiàn)象,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社會的組織形式和交往過程,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圖景與存在方式,并逐漸滲透在城市管理領域之中”。[18](2)

2. 衛(wèi)星籠罩和位置捕捉

自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以后,人類在更高的維度上探索太空,也俯瞰大地上一切的變化。在景觀學者瓦爾德海姆的考察中,他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哈默大學創(chuàng)建的計算機圖像學實驗室,開始將數(shù)字化媒體與景觀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目的是建立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和人口數(shù)據(jù)的模型以及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數(shù)據(jù)模型”。[9](185)借助衛(wèi)星,人類越來越能捕捉到地表環(huán)境的變化和天氣的變化,也能將城市的景觀改變納入數(shù)據(jù)模型中,并視覺化地呈現(xiàn)出來?!皩⒊鞘凶鳛檎w視覺化呈現(xiàn)的任務越來越多地轉變?yōu)閷iT化的呈現(xiàn)技術:一方面是地圖測繪,另一方面是衛(wèi)星或航拍。這兩種技術都希望通過拉大距離和抽象程度,把握城市迅速增長的負載和規(guī)模。谷歌街景在這方面特有的目標是將‘自上而下的視角與地圖抽象的關系結構重新結合起來。當?shù)貓D成為通向大量城市圖像的界面,新的城市整體性感覺就開始在數(shù)據(jù)文檔的多樣性、關系性和可搜索性的基礎上涌現(xiàn)出來。”[19](63)

隨著谷歌地圖和谷歌街景的出現(xiàn),城市景觀不再是專業(yè)化的數(shù)據(jù)模型和地圖遙感信息,而更加便捷地、親民化地走入人們的生活,城市被把握為一處處景觀,一處處碎片化的形象:“谷歌街景就屬于大數(shù)據(jù)時代攝影發(fā)生的調整:通過向人們提供更多城市的圖像,谷歌街景改變了圍繞城市形象的各種社會關系,其中包括它的社會和政治效果以及在經濟價值鏈上的位置?!盵19](61)新的衛(wèi)星圖像和城市街景,構成了對城市空間意義新的理解,大量的城市生活中未經發(fā)現(xiàn)的維度被轉化為圖像,轉化為可以把握的數(shù)據(jù),指導著人們的現(xiàn)實行為,也制造了虛擬在場和視覺貼近的現(xiàn)實,帶來了對都市空間和影像理解的新維度。今天,伴隨著位置媒體日益滲透進人們的生活,趕公車、與朋友聚會、城市旅行,乃至尋找餐館、酒店、停車場等,都在數(shù)字化的環(huán)境中完成。而每一次的交易、通話和點擊都成了一次次的位置數(shù)據(jù)的搜集、評估和上傳,線上線下的互動不斷加速深化,彌漫在整個城市空間中。這種轉變也改變了公共空間的產生過程,大數(shù)據(jù)、信息流、圖景化不斷加速,商業(yè)化、私人化迅速進入公共空間的生產中,創(chuàng)建了一個更具有流動性、變化性的實時的動態(tài)城市,[19](72)“谷歌街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線上線下世界關系的想象”。[19](69)

隨著衛(wèi)星技術的進步,俯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處不在的導航和位置標示,從俯瞰的角度顯示著人們所在的空間,滿足了基本的辨識和認知,也拓展著人們對俯瞰式觀看的認識和理解?;谛l(wèi)星通信技術的進步,有形的高空俯瞰、捕捉,位置媒體的伴隨和隱形,鳥瞰式的技術支撐和無形的自我控制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哲學家保羅·維利里奧稱其為視覺機器帶來了“預防與預見的產業(yè)化,某種恐怖的提前,它賭上未來并且延長‘擬真的產業(yè)化,這種擬真通常牽涉相關體系的可能的故障與損害”。[10](121)所以,斯科特說:“地理媒介融合了不同的媒介部門,令數(shù)字設備和平臺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采用了空間數(shù)據(jù)和基于位置的服務,并且將分散的實時反饋常規(guī)化?!盵19](16)如果鳥瞰還代表著一種空間把握乃至技術理性至上的話,位置媒體則實現(xiàn)了媒介技術對人的更深層的控制。從人觀物確認都市中人的存在和偉大到物導人,景觀的控制更深入了,也彌漫在生活的每一個地方?!霸趯Ξ斚碌淖分鹬校患夹g增強后的人通過地理媒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實時連接,似乎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和物理的限制。但實際上,這樣的追逐越來越使人疲于奔命,不堪重負。原本被想象為發(fā)生在企業(yè)間的競爭,如今正擴展到個人的心理領域,并在此過程中產生出新的生活節(jié)奏、新的主體性和新的焦慮情緒。”[19](142-143)因此,過去的“我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人生追問,變成循規(guī)蹈矩的、可測量的定位。最后連自我都失去了,“數(shù)據(jù)主義則清楚了倫理與真相的自我定位功能,并且讓這種自我定位淪為自我控制的技術。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也會被公布出去,并且被用于互相交換。因此,自我定位越來越像自我監(jiān)控。今天的主體,是自己剝削自己的企業(yè)主,也是自己監(jiān)控自己的監(jiān)視器”。[20]

3. 無人機放飛與碎片化游弋

無人機的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提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應用。伴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無人機早已從軍事領域進入百姓生活,并在影像拍攝、現(xiàn)場觀測中大量運用。每一次無人機的升空,既是對自我生存的這個空間的一次俯瞰式張望,也是自我對城市理解的升華。無人機所拍攝的城市景觀和飛機、衛(wèi)星所呈現(xiàn)的景觀有很大的不同,這種觀看代表著新的技術趨勢,也代表著一種新的主體表達。無人機觀看也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征。

(1)碎片化的景觀。相比過去飛機、衛(wèi)星的鳥瞰式大視野、全景化景觀處理,無人機景觀更多的是一處或多處事物的集中展現(xiàn)。但是,在許多空間轉化為鳥瞰之后,空間的豐富性沒有了,被簡化為生產性景觀、消費性景觀和文化性景觀,其層次性也被磨平,變成了對圖像平面的呈現(xiàn),城市被連綴成一個流暢的整體。

(2)更個體化的視角。無人機的低門檻和普及化使用,促使現(xiàn)在的拍攝者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讓鳥瞰式觀看呈現(xiàn)更多的個人特色、豐富視角和在地特征,進一步拉近了個體與城市的距離,能夠以更加個體化的視角審視所看到的景物。同時,個體將切身的體驗轉化為流動的影像,“影像的存在超越了物質的存在,為消費者提供了建筑信息的共享載體”。[21](2)個體的無力也就被淹沒在物質的繁盛和影像的強光之中。[22]

(3)更精確的控制。城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形象的堆積,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市帶來的迷失感、惶惑感。通過無人機拍攝,可在空中對城市進行把握和控制,讓個體對城市有了更加概括的認識和把握。“現(xiàn)在,雖然我們擺脫了工業(yè)時代奴役我們、剝削我們的機器,但是數(shù)碼設備帶來了一種新的強制,一種新的奴隸制?!?/p>

伴隨著都市的急速擴張,都市成為媒介都市,無數(shù)的無人機觀看將所有的都市景觀轉變?yōu)橛跋瘢D變?yōu)橐环N媒介呈現(xiàn),都市日益成為一種新的“媒介—建筑復合體”,“日趨流動、即時并滲入城市空間的媒體集合,已經變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體驗模式的構成框架”。[23]伴隨著無人機的普及,在鳥瞰式景觀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電子廣告牌、巨型電子屏幕,乃至整個城市就被描繪成一個由燈光、屏幕、建筑組成的電子“不夜城”?!霸诠庑Ъ夹g支撐下,綜合了靜態(tài)媒介、動態(tài)媒介和新媒介特征于一體,突破了城市亮化的傳統(tǒng)局限,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形成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和文化記憶點?!盵18](75)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消費性驅動的空間認知和空間觀看,更值得思考主體的價值,追問人們自身能動性喪失的危險。

二、鳥瞰式觀看的情境分析

鳥瞰式觀看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主動行為,也是技術條件下人類實踐的產物,“如果要重建觀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我們不僅要在哲學思維中恢復人作為主體的地位,而且要在對象的把握和問題的發(fā)現(xiàn)中將人自身重新放回現(xiàn)實生活的舞臺”。[3](52)吉登斯認為,“社會理論不應該退隱于代碼”,而是應竭力“理解在社會諸實踐的語境下意義的關系特性”。[24]在視覺文化時代,不同的觀看維度背后有著很強的媒介技術支撐,“在我們這個時代,技術與傳媒真正承擔著認識論的功能,攝影、電影和電視開始滲透和移入視覺藝術作品(和其他藝術形式),產生出各種各樣的高技術的混合物,包括從器具到電腦藝術”。[25]鳥瞰式觀看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覺場域以及人類認知世界維度的變化,形成了獨特的觀看情景、視覺框架,具有自身的表征方式和意義傳遞。因此,鳥瞰式觀看的方式本身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性、藝術性的活動,而是關涉文化表征、認同、生產、消費和規(guī)則重塑的過程,“它是如何被表征的,與之相聯(lián)系的是什么樣的社會認同,它是如何生產和消費的,以及運用什么機制規(guī)范它的銷售和使用”。[26]如果進一步加入主體——人的因素,“人在視覺文化論域里,即‘觀者(不僅僅是被動的觀眾),如何進行‘表征的運作?如何形成‘文化的認同,如何展開意義的‘生產與消費,如何規(guī)定或遵循‘文化的規(guī)則,這都與人與人的語言、視覺、身體等實踐性行為的參與和介入密不可分”。[3](8)也正是基于此,了解和分析鳥瞰式觀看,不僅需要分析鳥瞰式觀看的技術域境、權力語境,還需要思考鳥瞰式觀看的視覺框架,思考鳥瞰式觀看主體的文化認同,呈現(xiàn)鳥瞰式觀看背后的文化認同與意義分享,呈現(xiàn)其背后的文化規(guī)則,有助于更好地認知當代主體,即人的生存境遇和時代命運。

1. 觀看主體:從欲窮千里到機器定位

鳥瞰不僅是人類的一種觀看方式,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隱喻。從生活、自然、宗教,再到歷史、藝術,鳥瞰激發(fā)了人們對經驗世界的洞察和把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表達著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詩情,也傳遞著樸素的自然認知規(guī)律,更傳遞著主體的能動性價值。無論是戰(zhàn)爭中爭取主動權的瞭望,還是熱氣球、飛機上捕捉的自然之像,都體現(xiàn)了人類一種積極探索自然的努力。某種意義上,鳥瞰的目光和上帝的目光重合,其代表著人類主動性和對世界把握能力的增強,也意味著人類自我意識和控制力的增強,其背后是人的主體性的重新確立。有學者說:“地理語言是完全隱喻化的?!盵27](77)鳥瞰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隱喻化的表達,或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性想象,這種隱喻性想象有助于人類更好地理解自身對世界的體驗,以及對自然、空間、時間、社會生活的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半[喻為學者個人乃至世界文明的自我認識和相互理解提供了有效的催化劑?!盵27](102)人們可以通過空中飛翔的鳥兒的眼睛來審視人們生存的世界,這不僅是突破自身的一種空間抽離,也是站在動物角度思考的一種世界想象。

但是,伴隨著衛(wèi)星技術的采用、地理媒介的大量出現(xiàn),衛(wèi)星、手機、電腦、攝像頭,及數(shù)據(jù)采集、圖像捕捉、地圖搜索、位置鎖定,在衛(wèi)星和移動媒介的互動過程中,人們被觀看、定位,依靠機器之眼實現(xiàn)對自身的定位與認知。正如有學者所說:“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機械眼睛。我這部機器,用我觀察世界的獨特方式,把世界顯示給你看。從今以后,我永遠地從人類凝固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如此這般,我創(chuàng)造了認識世界的新觀念,這樣我就用我的方式,解釋你不了解的世界?!盵28]這種機器定位,一方面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的定位更有目的性和準確性,也讓人們更加受到機器的控制和俯瞰式觀看的影響。面對日益復雜的地理形貌的改變和都市空間的日益豐富,地理媒介的俯瞰式觀看成為都市中防止迷失的方法之一,也成為自我建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伴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發(fā)生變化,觀看建構了主體的邏輯,其建構著新的視覺主體,反映著這個世界新的變遷,“由于越來越多的媒介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媒介文本、圖像和話語成為個體身份建構的一部分”。[5](16)追溯過往,鳥瞰更代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新的角度和高度,也是人類不斷深化認識和重塑自身的過程。因此,鳥瞰式觀看既有著人類登高望遠的自然渴望,又有著被機器視覺激發(fā)的無限欲望,還不斷建構著不同類型的主體。

2. 觀看:從自然之“看”到消費之“看”

無論是戰(zhàn)爭式的觀察,還是飛機對自然形貌的捕捉,更多呈現(xiàn)的是自然風景,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把握和觀測。無論是自然形貌的瑰奇,還是地理形貌的數(shù)據(jù),鳥瞰式觀看的真實記錄,呈現(xiàn)了人類所生存世界的地貌和形態(tài)變化。如今,伴隨著媒介技術滲入人的生活,依靠衛(wèi)星鳥瞰的定位與捕捉,鳥瞰式觀看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無論是地理媒介的定位,還是無人機的游弋,都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面對不斷變化的都市空間,“都市的復雜性要求我們通過非同尋常的視點來對它進行解密。登高俯視不但使我們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點,讓都市的外表主要是人工地表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也會使本來平庸或者司空見慣的景觀變得非凡、奇異起來。這種視角轉換所帶來的驚喜,還賦予我們一種一切操之在我的虛幻感覺”。[29]“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視端”,觀看不斷支持著人們的娛樂、工作、學習乃至旅行。

3. 觀看空間:從空中俯瞰到身體在場

阿恩海姆說過:“一個可見的世界才是一個可理解的世界?!盵12](377)近代以來,城市發(fā)展的速度、城市裂變的程度、城市面貌改變的強度都超出了人類的想象,也超越了人類的視覺極限。面對一個更加復雜的、更加廣闊的世界,只能用特殊的鳥瞰形式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在空中俯瞰式觀看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審視,廣闊的空間呈現(xiàn)了其豐富的空間移動。俯瞰式觀看是移步換景,是一個點的投射和觀看。鳥瞰也用遠距離的方式消除了距離,遠方的景物開始以視覺化的方式被捕捉。但今天的位置媒體,空中俯瞰讓位于衛(wèi)星的捕捉和移動媒體的應用,俯瞰式觀看彌漫在整個都市生活中,與人們的身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方面讓身體抽離具體的空間,用俯瞰的方式進行定位,另一方面這種俯瞰再次確認身體的在場?;谛l(wèi)星通信技術的進步,有形的高空俯瞰、捕捉,位置媒體的伴隨和隱形,鳥瞰式的技術支撐和無形的自我控制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暗乩砻浇槿诤狭瞬煌拿浇椴块T,令數(shù)字設備和平臺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采用了空間數(shù)據(jù)和基于位置的服務,并且將分散的實時反饋常規(guī)化。”[19](16)

三、鳥瞰式觀看的文化反思

1. 視域:從呈現(xiàn)到控制

從戰(zhàn)爭中鳥瞰式地圖的繪制,到通過飛機對大地壯美的捕捉,鳥瞰呈現(xiàn)的更多是對所看對象的全景呈現(xiàn)。如果具體到城市,就是通過大量的鳥瞰式影像,呈現(xiàn)著對都市的理解和把握,呈現(xiàn)都市的多維度樣貌。從大量的都市鳥瞰式風光片中,已經看到了這樣一種趨向,也正是在都市的呈現(xiàn)中,其試圖引導觀看者對都市的認知和認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都市景觀通過影像意義到意義共享的過程,是景觀的地理空間實體、共同的歷史人文背景、個體生活經驗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影像有助于通過凸顯日常生活場景的豐富質感和復雜底色,喚醒和激發(fā)接受者有關日常生活的共同記憶,促成接受者達成意義共享?!盵30](146-147)但是,隨著位置媒體的出現(xiàn),隨著無人機對都市景觀的表達,都市空間的表現(xiàn)更加豐富,鳥瞰也更受資本、全球化、媒介、消費等控制和定義。這種操縱和控制,正在當今的影像生產中大面積發(fā)生,在媒介傳播中不斷被遮蔽,形成了對當今社會空間的麻木和某種程度上的選擇性忽視,人們被厚厚的“電子繭”所包裹?!啊娮永O的場景產生了威脅:當我們在城市里移動的時候,我們用手機和活地圖把自己包裹在一個繭里,這阻礙了所有與陌生人的自發(fā)活動;我們經常與我們認識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并指引著我們再次被熟悉的人包圍?!盵31]一切社會現(xiàn)象都成為技術理性所控制的表征:信號燈控制人們的交通,超級市場的攝像頭控制人的行為,通信網(wǎng)絡控制人的交流,導游控制著人們觀看的視野?!艾F(xiàn)代技術以異乎尋常的方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它也以同樣的方式將不平衡的發(fā)展引入這個滯后的領域,不平衡的發(fā)展是我們時代的特征,它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32](51)正是被不同的視覺工具所控制,人類生存的空間被分割,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如此多的視覺景觀?!霸诳刂菩陨鐣?,視覺空間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控制工具。”[33]而像鳥瞰這種真實的空間,在虛擬化、景觀化、控制化的過程中,也展現(xiàn)著城市不斷擴張的雄心。這樣的一種視覺景觀呈現(xiàn),也逼迫人們調整對于中國社會空間的認知和對傳統(tǒng)(時間)的認知,乃至重新思考社會行動的新的可能性。

2. 圖像:壓縮到奇觀

新的信息與傳播技術革命嵌入城市和城市生活,城市媒介化、都市影像化“徹底轉變了人類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間與時間。地域性解體脫離了文化、歷史、地理的意義,并重新整合進功能性的網(wǎng)絡或意象拼貼之中,導致流動空間取代了地方空間,人們被納入時空壓縮的境遇之中。當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都可以在同一則信息里被預先設定而彼此互動時,時間也在這個新溝通系統(tǒng)里被消除了。流動空間與無時間之時間乃是新文化的物質基礎……這個文化便是真實虛擬之文化”。[34]在城市影像的呈現(xiàn)中,鳥瞰給予潛在的觀看者以強勢者位置,站在這個位置,可以感受整個城市的變化,將整個世界把握為一幅圖像。城市管理者試圖把城市所取得的成績通過視覺呈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自己的政績與雄心。普通觀者則有非常深入的代入感,無論是愿意或不愿意,都必須跟著飛機去“飛翔”?!啊B瞰是慣用的一個技術,有些情況下這只是觀看城市整體結構的一種手段,但大部分都是為了呈現(xiàn)不同于日常生活狀態(tài)的一場景觀?!盵35]鳥瞰是以“近乎全知式的視角暗示了擁有權力的身份”,“在歌頌大都市的影像中,特別是城市宣傳片中,沒有這些會令人不適的視角(近觀、平視和仰視),取而代之的是遠觀和俯視……捕捉林立高層所構成的都市輪廓線……這些構圖完滿、激發(fā)豪情的場面暗示了一種由遠觀和俯視而帶入的主體身份與態(tài)度”,[21](195-197)俯視與遠觀正是城市領導者和規(guī)劃者在設計城市時假想的視角。

當下,中國快速的都市化進程,都市空間的急速裂變,確實形成了一個個壓縮空間,不僅讓都市人感到眩暈,更感到無所適從,鳥瞰式都市形象宣傳片,更是運用視覺技術對都市空間再次進行時空壓縮,“具有高度視覺識別性和視覺吸引力的標志性城市景觀,往往有意無意化約了城市地理景觀的異質性和豐富性,影像化更加劇了這一趨勢”。[30](146)

3. 空間:正義到霸權

20世紀60年代后半葉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次嚴重的都市危機,這種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成全球性的空間危機?!岸际小I(yè)主義”的空間實踐,正在讓位于“都市—消費主義”的空間實踐,這在整個鳥瞰式景觀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索杰曾將技術理性所控制的空間稱為第二空間,或稱為構想的空間,它是通過對物質空間的構想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鳥瞰中,被刻意剪輯的圖像,看起來是如此美麗、空靈,充滿意境感,似乎超越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邊界、彌合了斷裂與矛盾的沖突、規(guī)避了破敗與衰落的對立,一切看起來是如此整飭,充滿著空中的靈動感。而這種詩意和美麗,是對不同空間的組合、切割、放大和縮小的結果,其組合意味著對真實空間表達的篡改、扭曲和掩蓋,是現(xiàn)實空間在影像上的投射和呈現(xiàn)。超越于具象、真實的空間,鳥瞰式景觀給予都市不一樣的想象,呈現(xiàn)了都市的第二空間,并反過來影響和控制著第一空間?!暗诙臻g是創(chuàng)造性藝術家和具有藝術氣質的建筑師進行闡釋的地方,它按照他們主觀想象和形象,把世界用圖像或文字表現(xiàn)出來;烏托邦式的城市學家通過實踐先進思想、良好意愿和進步的社會知識來尋求社會、空間公正;空間符號學家將第二空間重建為符號空間,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進行理性闡釋的意義世界;造型理論家則試圖用一些抽象的精神概念來捕捉空間形式的意義?!盵32](100)也許,面對第二空間對第一空間的霸權,還要認真地追問,如何想象和構建他者性的第三空間?或者說,視覺文化作為一種主觀性的圖像重組和剪輯,應該保持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去疆域的能力,賦予今天的都市更大的自主性,讓人們能夠通過圖像認知都市的不完滿,認知都市空間存在的問題及改變的可能。

在理論家列斐伏爾看來,空間分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而在鳥瞰式都市景觀中,因為鳥瞰的關系,都市的空間都被壓縮為物質空間,這個物質空間似乎能夠將都市的歷史、人文、現(xiàn)代等融合在一起,但忽視了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呈現(xiàn),或者說是無法呈現(xiàn)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巨大的高度總是與商業(yè)權力、政治權力相聯(lián)系?!盵36]鳥瞰式的空間生產,脫離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束縛,似乎是一次空間的解放,只不過是被放置在更加精心選擇的、更精致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它牽涉到再生產的社會關系,亦即性別、年齡與特定家庭組織之間的生物—生理關系,也牽涉到生產關系,亦即勞動及其組織的分化”。[37]

“當城市生活中像在城市中漫步或與朋友們保持聯(lián)系這樣的根本性方面都需要經過盈利性數(shù)字平臺的中介,商品化邏輯對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維度的掌握控制就越來越緊了?!盵19](73)鳥瞰式觀看取代了人的自由體驗和都市的漫步式行走,行走的身體脫離了空間組織,脫離了沿途的風景,變得更加有目的性和商業(yè)性。“行走意味著需要一個地方,這是缺席和尋找自身特性的不確定過程。城市多樣化并專注于走來走去的行為,使城市本身成為一種缺乏地方性的巨大社會體驗?!盵38]

《點石齋畫報》曾提到西方流行的新穎飛行物體——熱氣球快速被引進中國,甚至描述了人們觀看熱氣球的場景,只不過采用的是遠觀和對視的方式,并沒有呈現(xiàn)在熱氣球中所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樣子。不過,這也提醒人們,從空中向下觀看,確實是鳥瞰的一個重要中介,也是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更啟示人們對未來的認知和自我解放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的構成[M]. 李猛,李康,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45.

[2] 約書亞·梅羅維茨.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 肖志軍,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 曾軍. 觀看的文化分析[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

[4]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M]. 倪偉,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8.

[5] 施蒂格·夏瓦. 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M]. 劉君,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6] 杰里·布羅頓.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M]. 林盛,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7]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shù)學、天學和地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553-554.

[8] 溫迪·J.達內. 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M]. 張箭飛,趙紅英,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9] 查爾斯·瓦爾德海姆. 景觀都市主義:從起源到演變[M]. 陳崇賢,夏宇,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10] 保羅·維利里奧. 視覺機器[M]. 張新木,魏舒,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 海德格爾. 世界圖像的時代[M]//海德格爾. 林中路,孫周興,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2] 魯?shù)婪颉ぐ⒍骱D? 藝術與視知覺[M]. 滕守堯,朱疆源,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3] 徐家寧. 航拍中國1945: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精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04.

[14]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如何觀看世界[M]. 徐達艷,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

[15] Karen Frome, Forced Perspective: Aerial Photography and Fascist Propaganda[J]. Aperture, 1993 (132): 76-77.

[16] 埃爾基·胡塔莫,尤西·帕里卡. 媒介考古學:方法、路徑與意涵[M]. 唐海江,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36.

[17] See Rosalind Krauss. "Sculpture in the Expanded Field" in the Anti-Aesthetic[M]. Hal Foster Seattle: Bay Press,1983: 31-42.

[18] 孫湘明. 城市視覺管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9] 斯科特·麥夸爾. 地理媒介:網(wǎng)絡化城市與公共空間的未來[M]. 潘霽,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20] 韓炳哲. 精神政治學[M]. 關玉紅,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83.

[21] 周詩巖. 建筑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2] 韓炳哲. 在群中: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M]. 程巍,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51-52.

[23] 斯科特·麥奎爾. 媒體城市:媒體、建筑與都市空間[M]. 邵文實,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1.

[24] 尼克·史蒂文森. 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 王文斌,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72.

[25] 詹姆遜. 后現(xiàn)代性中形象的轉變[M]//詹姆遜. 文化轉向. 胡亞敏,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1-109.

[26] 保羅·杜蓋伊,斯圖爾特·霍爾,琳達·簡斯,等. 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M]. 霍煒,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4.

[27] 安·布蒂默. 地理學與人文精神[M]. 左迪,孔翔,李亞婷,譯.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8] 約翰·伯格. 觀看之道[M]. 戴行鋮,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12.

[29] 顧錚. 與摩天樓共舞——當代藝術家眼中的上海[M]//黃旦. 城市傳播:基于中國城市的歷史和現(xiàn)實:跨學科的視野.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125.

[30] 陸曄. 都市景觀的影像化與意義共享——以上海城市形象宣傳片的受眾解讀為個案[M]//黃旦. 城市傳播:基于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xiàn)實:跨學科的視野.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1] 馬汀·德·瓦爾. 作為界面的城市——數(shù)字媒介如何改變城市[M]. 毛磊,彭喆,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45.

[32] 索杰. 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 陸揚,等,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3] 黨西民. 視覺文化的權力運作[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9.

[34] 曼紐爾·卡斯特. 網(wǎng)絡社會的崛起[M]. 夏鑄九,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53.

[35] 孫瑋. 重構傳播: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M]//黃旦. 城市傳播:基于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xiàn)實:跨學科的視野.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10.

[36] 約翰·菲斯克. 解讀大眾文化[M]. 楊全強,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16.

[37] 亨利·列斐伏爾. 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M]//包亞明. 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38] 德·賽都. 城中漫步[M]//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 城市文化讀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3.

猜你喜歡
都市景觀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車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8
景觀別墅
都市度假屋
女報(2021年7期)2021-08-04 12:24:38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穿越水上都市
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 20:38:53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46:13
景觀照明聯(lián)動控制技術的展望
丰都县| 商南县| 祁连县| 福州市| 玉田县| 安远县| 都江堰市| 钟祥市| 永济市| 札达县| 玉屏| 襄樊市| 军事| 进贤县| 福安市| 汝南县| 舞阳县| 雅江县| 来宾市| 增城市| 织金县| 大邑县| 肇庆市| 金门县| 攀枝花市| 怀集县| 福鼎市| 昂仁县| 江源县| 绥阳县| 霍林郭勒市| 台北县| 准格尔旗| 林芝县| 宁晋县| 重庆市| 泸溪县| 汕尾市| 政和县| 紫云|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