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尉天驕 編輯 | 田宗偉
水文化是在人與水發(fā)生關系的水事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水,不僅限于淡水,也應當包括海水。我們平時談論較多的水文化,諸如治水、管水、詠水、親水的成果和遺產,主要集中于江河湖泊井泉溪瀑,可以稱之為“淡水文化”。那么,“海水”在中華水文化中有多大分量呢?
江蘇省揚州大明寺鑒真及弟子東渡雕塑。唐天寶二年(713),鑒真大師接受日本僧人邀請率領眾僧東渡扶桑弘法,前五次東渡均未成功,最終在天寶十二年(723),以雙目失明之66歲高齡成功抵達日本,實現(xiàn)夙愿。 攝影/ IC photo
縱觀中華民族的治水活動,自大禹而始,主要是在內河區(qū)域治理河川。傳統(tǒng)水利的基本追求是“江河安瀾,水潤田疇,河通舟楫”。養(yǎng)殖、捕撈是水利的“副產品”,水力發(fā)電更是后起的功能。在古代水利的視野里,大海只是“導水”的最后歸宿地,而不是治水的對象。因為地理形勢的原因,中國社會早期的水利,確實對大海關注較少。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把世界分成三個區(qū)域:高地、平原流域、海岸區(qū)域,中國屬于平原流域。他認為:“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就算他們有多么壯麗的政治建筑,他們自己也只以大海為界——就像中國就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洋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洋不發(fā)生積極的關系?!边@段話,被很多研究者認可,筆者以前也曾視為“正面論據(jù)”引述過。但深入想一想,這就等于說,中華水文化中“海水”的含量微乎其微。這符合歷史真實嗎?且不馬上評判,讓我們對歷史做一些大致的梳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實地描寫海的文字資料不太多。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少數(shù)地方寫到海。《老子》一書中說到“水”的地方很多,但“?!弊种怀霈F(xiàn)過兩次,一次是“澹乎其若海”(第二十章),意即心像海一樣汪洋無際,“?!痹谶@里只是一個喻體,并不是言說的本體。另一次是那句著名的“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六十六章),借用江海接納眾水來表達“善于居下”的人生哲學,“江?!倍植⒂茫皇恰八钡慕璐奖磉_,并沒有獨立說“海”?!墩撜Z》也只有兩次說到“?!?,一次是孔子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保ā豆遍L篇》)?!昂!痹诳桌戏蜃有哪恐惺且粋€遙遠的、可以遁世的地方,其實他老人家一輩子也沒有到過海邊,不然,《論語》里一定會出現(xiàn)如“子在川上曰”一樣的“子在海濱曰”。另一次還不是孔子本人說到“?!?,而是他的弟子子夏對司馬牛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篇》)。這話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了古代傳統(tǒng)的“地理”觀念——華夏大地四面皆為海環(huán)繞。《孟子》一書中,“?!弊止渤霈F(xiàn)9次,主要是組成“北海”“東?!薄八暮!薄昂取薄昂S纭钡仍~語,也是建立在與《論語》一樣的地理觀念之上。對大海有著豐富文學想象和哲學體悟的是莊子,“?!痹凇肚f子》一書中經常出現(xiàn)。一篇《逍遙游》,借大魚(鯤)和大鳥(鵬)贊譽“北?!钡暮棋┐?,夸張“北?!迸c“南溟”(南海)之間的遙遠距離?!肚锼菲?,“河”(黃河)有河神,“?!保ū焙#┯泻I?,“?!笔潜取昂印备蟮乃棋珶o涯,深不可測,因此,與海神的境界相比,河神“乃知己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先哲們,可能終其一生沒有親見過實體的大海,但這不妨礙他們與“?!痹谛撵`上發(fā)生聯(lián)系,他們已經把大海納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國古代不是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嗎?名字就包含了“海”,那里有沒有關于“海”的真實記載?其實,《山海經》雖名曰“經”,但并不是《水經》《水經注》那樣“正兒八經”的地理志著作,而是充滿了“怪力亂神”。《山海經》的“海經”所說的“?!?,不是中國大海的真實狀況,而是神話傳說中的“?!保约啊昂M狻钡膰?、地形、山丘、河川、奇人、異物。魯迅把《山海經》稱為“古之巫書”,學者基本公認它是一部神話傳說。書中對于“海”的記述,與地理學意義上的海差距甚遠。如說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都有海,有學者認為這指的是山海、人海、物海,卻沒有汪洋大海的含義,因為中國只有東方和南方才有大海。還有,說“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即使按照先秦到西漢時期的海岸變化來看,也與實際狀況不符合。神話學家袁珂認為《山海經》大約成書于春秋末年到西漢初年。在這5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生活在中原內陸地區(qū)的人,即使是知識分子,也沒有親臨這些海域,對海缺乏真實的了解,連與華夏陸地相連的海都沒有搞清方位和狀況,更不要說全球范圍的海。但是,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之中,卻已經和海發(fā)生了交集。
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總體而言,中國早期的古人,與海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向往的領域,再具體說是集中于文學想象和哲學體悟。他們眼中的“?!庇幸恍┗咎卣鳎阂?、中國四面為海環(huán)繞,居于“四?!敝畠?,這體現(xiàn)了古代傳統(tǒng)的“天下”觀。二、海是比河更為遼闊浩瀚的水,百川匯入,深不可測,象征著宏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三、海是一個不易到達的地方,“海隅”“海角”意味著距離的遙遠。四、海上有縹緲的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有海神,有仙人,有長生不死之藥。五、“?!笔且粋€可以遁世的去處,“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總之,“?!痹谒麄冃哪恐?,既具有令人向往的魅力,又充滿神秘色彩,某種程度上還帶有恐怖的意味。今天看來,這些“海觀”帶有不少臆測,那是受了當時生產力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但這些史實表明,“?!币呀涍M入了中國古人的精神世界,成為古代水文化的一部分內容。
以文學想象“說?!保⒎莾H限于文學創(chuàng)作,也常常用于政治見解的形象性表達,這是中國古代“說理而長于比興”的文化傳統(tǒng)?!稇?zhàn)國策·齊策》中有個故事:齊國貴族靖郭君田嬰準備在薛邑筑城墻,門客多來勸阻,惹得田嬰反感,下令再來勸阻的人一律不讓進。有一門客要求接見:“我只要說三個字就行了,多說一個字就請把我烹死?!碧飲胝僖娏怂?,門客急步前來稟告說:“海大魚?!闭f完轉身就走。這一招調起了田嬰的胃口,反而要他留下把話說完。門客說:“您沒聽說過海大魚嗎?用魚網捕不到它,用魚鉤牽不上它;可是,它晃動身體時,脫離了海水,小小的螞蟻、螻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齊國也是您的海水呀,如果您失掉了齊國,薛邑的城墻筑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呢?”這番話終于讓靖郭君放棄了在薛邑筑城墻的打算。這段故事里的門客,算是一個“民間思想家”,“海大魚”的形象讓我們想起今天熟知的大海邊擱淺的鯨魚,其中蘊含了一個傳統(tǒng)道理:再大的魚,離開了水就必然死亡。
當然,即使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代,足履接近過大海的仍有各色人物,但他們并未親自訴諸文字的表達。那時的哲學家、文學家筆下常涉及海,可是缺乏實地觀海的經驗。這種情況,到了三國時期,被曹操刷新了。曹孟德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詩人。他北征烏桓,途經滄海,親眼目睹了海的浩瀚壯闊,留下了著名詩篇《觀滄?!罚?/p>
觀滄海 手繪/ 張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這首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前八句第一次以寫實方式展現(xiàn)了大海的真實狀貌,改變了以往文字作品里虛幻的“?!毙蜗?。后四句展開了對海的文學想象,這想象特別“合情不合理”:按邏輯的道理說,滄海再遼闊,總在天地之間,但在詩人的情感世界里,大??梢园萏炜?,日月星辰都出沒于大海,在大海之中運行,壯闊的想象融入了詩人的宏大氣魄和豪邁人格。西方文學史上,直到英國詩人拜倫的《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創(chuàng)作于1812~1818年),才有了直接描寫大海的詩歌,這比中國文學晚了1000年。近代海禁開放以來,以大海為描寫對象的文學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不可枚舉。
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不僅與海有著精神上的交集(想海,說海),也與大海發(fā)生了實用的關系(吃海、用海)。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水為國之財富”的明確意識,一個諸侯國水域的大小往往成為國力強弱的標志,“水”的含義還逐漸從淡水擴展到了海水。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寫楚國的使者子虛出使齊國,夸耀楚國的強盛和富有,特別說到“楚有七澤,……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名曰云夢。云夢者,方七百里?!辈⒋罅︿秩驹茐舻暮棋?,以及物產的豐富。而齊國的烏有先生則針鋒相對,舉出齊國的“渤澥”(渤海的海灣)來壓倒對方,說可以把八九個云夢吞于胸中,把本國擁有的比淡水更為寬廣的海域作為驕傲的資本。
先民與海的實用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開始開發(fā)利用海中的漁業(yè)、鹽業(yè)資源,從海水中獲得物質財富。能得此地利的,當然是臨海諸地,典型的要數(shù)齊國。管仲為齊相時,重視“漁鹽之利”,因此而國力強盛。同時還強調:“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網罟必有正,船網不可一財而成也?!睗O業(yè)不能搞“滅絕性捕撈”,體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海洋生態(tài)觀念。古籍記載,齊國沿海百姓“駕方舟而入東海,習與波濤為伍”。他們生命活動的場所,已經由陸地、山川拓展到了波濤起伏的海上。除了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外,“靠海吃海”一直是沿海民眾歷代沿襲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在“用?!焙汀皭酆!毕嘟y(tǒng)一的層面上和諧發(fā)展。
“用海”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重視大海的國防作用?!稇?zhàn)國策·齊策》記載,當時的一位“國際名嘴”——策士蘇秦,在合縱連橫的游說中,多次對齊王說到:“齊南有太(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卑巡澈R暈辇R國北面的一道難以跨越的天然防線,與大山大河一樣保護齊國固若金湯,可見當時的戰(zhàn)略家們都已知道大海在國防中的重要價值。
從上面的史實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并不是與大?!安话l(fā)生積極的關系”。先民們在“以海為用”方面,有明確的觀念,也有實際行動。不僅“用?!?,也有對海的治理。東部沿海地區(qū),自秦漢時期就已經開始修筑海塘,以后歷代延續(xù),“海塘水利”建造了很多重要工程(如宋代范仲淹在蘇北修筑的“范公堤”),同時也加強對海塘的守護和管理。近代實業(yè)家張謇于1915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水利專業(yè)院?!雍9こ虒iT學校(河海大學前身),從校名即可看出,此時已經有了“河海兼治”的水利理念,這在思想觀念上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進入21世紀,河海大學成立了海洋學院,研究水的學科實現(xiàn)了由“河”到“?!钡耐卣?。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法國藝術史家丹納在論述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時說,一個民族永遠留著他鄉(xiāng)土的痕跡。他分析希臘民族的性格時說,希臘境內最大的河流至多也不過一百多公里,其余的只是小溪和激流,但希臘三面環(huán)海,這樣的地理形勢特別鼓勵人民航海。每個希臘人身上都有水手的氣質,在荷馬時代就有這個風俗,這種生活方式特別能夠刺激聰明,鍛煉智力。證據(jù)是古希臘人中最早熟、最文明、最機智的民族,都是航海的民族。
學過世界歷史的,應該都記得老師反復強調的話——與古希臘文明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的自然地理因素,不是山脈,不是河流湖泊,而是海洋。希臘沒有河神,但是關于海神的神話傳說很多?!八俏拿髦础蹦巳澜绲耐▌t,而海水文化與希臘文明的關系更為密切些。
前面引述了黑格爾的論述,其實,很多歐洲學者也是這樣,他們評價是否與海洋發(fā)生積極的關系,著眼點不在精神交集,也不是說海中取財和以海為國防屏障,而主要是指海上交通。他們以航海民族的標準為尺度,認為中華民族在這一方面明顯欠缺。
《本草品匯精要》,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明太醫(yī)院劉文泰等集體撰輯。 供圖/ FOTOE
其實,我們如果注意考察中華民族的“鄉(xiāng)土痕跡”,同樣也能發(fā)現(xiàn),在海洋交通方面,中國古代也并不落后。古籍記載,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zhàn)國之際,臨海的齊國和燕國,在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時期,已多次派人到海中尋求三神山。他們并沒有把大海看做“陸地的天限”,而是邁開了出海探險的步伐。徐福受秦始皇派遣數(shù)次入海求不死之藥,且規(guī)模宏大,隊伍達數(shù)千人,不僅見于神話傳說,也寫在了《史記》《漢書》里,《史記》有十余處言及此事。這不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钡膶嶋H行動嗎?航海“求仙”,目的固然荒誕,但在行動上卻是重視了大海的交通功能,將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權力場域由陸地擴展到海外世界,留下中國人航海的文字記載。劉邦建立漢朝一統(tǒng)天下,原來的齊國志士田橫不愿與之合作,率領五百壯士,渡海到荒島上落腳謀生,把腳步從陸地延伸到海中(徐悲鴻曾據(jù)此題材創(chuàng)作大型繪畫《田橫五百士》)。漢代以后,山東沿海、連云港一帶開辟了多條通往朝鮮、日本的海上航線。三國時期,大批沿海民眾渡海到臺灣、琉球開發(fā)并定居。隋唐時期,以海為通途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更加繁榮。唐代鑒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歷盡艱辛終獲成功并產生了巨大影響,更是積極渡過大海的勇敢之行。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始于西漢,隋唐走向繁榮,宋元時期發(fā)展到鼎盛。明代鄭和首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航程之遠,規(guī)模之大,超越以往歷史,比西方航海家麥哲倫早了一個多世紀,比哥倫布首次遠航探險早了半個多世紀。只是后來因為海禁政策,海上交通大大萎縮,落后于迅速發(fā)展的國際形勢了。
福建省某年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卷有一道單項選擇題:
古代有“閩人以海為田”之說,這種說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臨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鄭和下西洋圖 制圖 /李浩
B.圍海造田的生產方式
C.靠海謀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為家的生活方式。
有人以為答案是C,正確答案應當是D。
題目引起了學術界的討論,專家們用大量史料證明,沿海民眾不僅從海中獲得生活資料,而且由海出航,走向世界,四海為家。海孕育了古代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又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大海培育了人們走向世界的眼光、心胸和追求,這在隋唐之后是逐漸形成了共識。
明清時代確實有過海禁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海禁的前提恰恰是統(tǒng)治者知道海洋能夠聯(lián)通世界,害怕引發(fā)內亂,蓄意關起海上“國門”。明太祖朱元璋就明白地宣稱:“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茍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陷于刑憲矣,故禁其往來?!保ㄟ@里也含有以海為國防的意味)但從明永樂帝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后,中國與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既有外國人來華,也有閩、粵居民的出海遠航?!睹魇贰分芯陀卸嗑硪浴巴鈬睘槊奈墨I資料,記載漂洋過海的華人(唐人)在占城(越南)、爪哇(印度尼西亞)、呂宋(菲律賓)、泰國、真臘(柬埔寨)、浡尼(文萊)、柔佛(馬來西亞)等國的生活以及風俗習慣。海外移民們或經商,或種植,或為官吏,有的與當?shù)厝送ɑ?,海洋成為他們邁向新天地的廣闊途徑。而永樂之后,因航海靡費甚多,又恢復了寸板不許下海的祖制,海防、海禁收緊,戚繼光抗倭也發(fā)生在此背景下。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普遍提高,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qū),民眾出海闖蕩世界的比例普遍高于內陸,世界各地老一輩的華僑華人,以東南沿海為多。再如,我們說到天津文化時,總會說到“三水匯流”,一是海河,一是京杭大運河,一是大海,大海給天津帶來了異域文化,與燕趙文化、運河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天津獨特的文化風貌。
概而言之,在中華水文化的歷史上,“?!币恢笔遣蝗莺鲆暤拇嬖?。中國古人與“?!钡年P系是多方面的:“?!奔耐辛司竦南蛲?,是物質財富的產地,又是國防屏障、文化載體,更是連接四海、走向世界的通途。世界各國的地理形勢各不相同,有的四面、三面環(huán)海,有的兩面或一面臨海,有的就沒有一寸海岸線。因此,與海的關系就各有特色,不能要求一種文化的“海水含量”一定要與別的國家完全一樣,特別不能把航海民族的例子作為唯一標尺。黑格爾斷言中華民族與大海無緣,論斷有以偏概全之弊,只能適用于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并不符合中華水文化的全部歷史。看來,這位西方哲學家對東方民族的歷史還是有些隔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