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奇
我于去年考取省委名校優(yōu)生選調生,踏上了建設家鄉(xiāng)、為民服務的路,身份也從一名大學生轉變?yōu)榛鶎拥摹靶W生”。對身邊的父老鄉(xiāng)親,我滿懷感激,是他們陪伴我、激勵我,讓我日漸褪去稚嫩,在基層一線甩開膀子,揮灑青春。
“暖心游”終止“拉鋸戰(zhàn)”
我所在的灌云縣小伊鎮(zhèn)是連云港著名的空港之城,即將“起飛”的花果山國際機場坐落于此,鎮(zhèn)域規(guī)劃有48.6平方公里的空港產業(yè)園??涨暗慕ㄔO機遇伴隨同樣的挑戰(zhàn),幾千畝土地、幾百戶房屋的征遷任務是壓在鎮(zhèn)村干部肩上的重擔,也是鄉(xiāng)親們心中關切的重點。
剛到鎮(zhèn)上,放下行李還沒來得及收拾宿舍,我就跟隨同事來到了征地拆遷的最前線。洪河村的卓叔是我對接的第一戶人家,他身材敦實,黝黑面容掛著淳樸的微笑。一聽我是來做拆遷工作的,他的笑容收了半分,眉頭也緩緩擰成團,一言不發(fā)往院里走去。同事告訴我,卓叔打小就住這兒,老屋承載著他的記憶,拒絕搬遷并不是因為補償款未談妥,更多的是對老屋的不舍。同一排住戶大都是他的親戚,也有不少是從小玩到大的“鐵桿”,整排住戶共同進退,拒絕搬遷。隨著時間的推移,卓叔房屋的前后排均已拆完,僅留有這幾戶人家執(zhí)著地守著老屋。
施工期限臨近,多次登門拜訪無果,我和同事準備采取迂回戰(zhàn)術。事前,我們做了大量功課,在與市機場辦和安置區(qū)建設方對接后,驅車趕往卓叔家中。整齊劃一的五輛小汽車停在了門口,這可把他嚇壞了。
他趕緊叫上鄰居出來攔門,“你們來了這么多人和車,準備強拆我家房子呢?”
我趕忙解釋道:“卓叔,我們今天給您當導游來了,帶你們幾家參觀機場!”
他這才松了一口氣,笑著說:“小王同志,你費心思招待我們,我們也不會同意搬走的。”
“得嘞,您先走著!”
大家先來到市機場辦建設指揮部。宏大的沙盤前,我第一次當起了導游,介紹著機場的近遠期規(guī)劃。卓叔雖然住在機場邊,抬頭就能望見航站樓的屋頂,但未建成的“鐵疙瘩”畢竟不如沙盤直觀生動??吹綑C場的規(guī)劃,他目光有所觸動。趁熱打鐵,我們又奔赴即將建成的機場安置區(qū),向卓叔一行詳細介紹了為他們“量身定制”的安置計劃,保證老鄰居能住在一起。小伊鎮(zhèn)在規(guī)劃建造安置區(qū)時,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讓鄉(xiāng)親們住得滿意,規(guī)劃與建造成本遠高于平均水準。卓叔邊參觀邊感嘆:“選了安置房的老鄉(xiāng)都說安置區(qū)規(guī)劃得很好,我原本還不信,現在服氣了,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參觀結束的第二天,卓叔會同幾家鄰居主動聯(lián)系我們,提出房屋置換要求,我們也盡量滿足,留出一整排住宅供他們挑選。僵持數周的“拉鋸戰(zhàn)”,因為一天的“暖心游”得以解決。許多時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講大道理不如換位思考、一同感受。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是我學到的第一課。
為“補償裝修”找出路
征地拆遷工作穩(wěn)步有序推進,正當我們隱隱有些自滿時,家住伊北村的劉師傅又出了一道“難題”。一個艷陽高照的上午,當我敲開劉師傅家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出一身冷汗:屋內散發(fā)著刺鼻而濃烈的裝修氣味,從客廳通到臥室,從地面連到屋頂,打滿了劣質的復合板櫥柜。這些“頂天立地”的櫥柜遮蔽了屋內僅有的光線,房間漆黑一片。
昏暗的房間中,探出一雙疲憊的眼睛,劉師傅警惕地望向我們。再一細瞧,他臉色蠟黃,頂著大大的黑眼圈,顯然是受到滿屋建材的“毒害”。原來,前不久村中流傳著“多裝修多補償”的說法,劉師傅眼瞅自家寬敞的客廳和閑置的臥室,心中有了主意。每逢農閑,他就騎著家中的老舊三輪車,前往裝修市場購買廉價板材,拖回家中打成各式各樣的櫥柜。
“這些裝修能補償多少呀?”他試探著詢問。
看著不停搓手、滿懷期待的劉師傅,我們臉上火辣辣的。按照拆遷標準,櫥柜面積與房屋面積超過一定比例后,就不能認定為有效裝修。劉師傅家中雖然裝滿了櫥柜,但絕大部分無法獲得補償,不僅白白付出了人力物力,更讓劣質建材損害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得知親手搭建的“一磚一瓦”是白費功夫,他急得直拍桌子。
考慮到成型的櫥柜已無法作為民宅的裝修材料,只能拆成板材處理,為了盡量減少劉師傅的損失,我們將目光轉向其他用途。恰逢一位承包商在鄰村新建養(yǎng)雞場,需要購置一批木板分隔雞舍,我們化身推銷員上門推銷板材。承包商作為個體商戶,對成本把控十分上心,經過多次溝通協(xié)調,他同意買下部分可利用的板材。劉師傅得知有買家愿意接手,長舒了一口氣,心中的郁結也煙消云散。他緊緊握著我們的手:“小同志,感謝你們這么多天為我奔走,給你們添麻煩了!我以后一定在村中多宣傳,讓大家不要走我的老路?!?/p>
再一次看到劉師傅時,他正坐在自家門前和鄰居們聊天,舒展的眉頭下,一掃往日的憂愁。他掛在臉上的笑容與熱情的招呼,就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學會傾聽也是一種關懷
忙碌的工作之余,我積極響應江蘇省“陽光扶貧”政策,精準幫扶六戶困難家庭。拿到對接名單后,我在超市買了大米和豆油,搭上村干部的農用車,走村串巷開展第一次入戶走訪。
經村干部介紹得知,我負責的困難人員中有一位獨居的老黨員,子女均外出務工。一路顛簸后,農用車停在一處老舊的房屋前,院子干凈整潔,角落里整齊地碼放著一些紅薯干。邵大爺循聲出來迎接,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他穿一件洗得發(fā)白的藍襯衫,腳踩打了補丁的勞保鞋,古銅色的臉上深深地刻著一道道皺紋,雙手長滿了老繭??吹轿覀兲嶂子?,他連連擺手:“這些年黨和國家一直在幫助我,生活也改善了許多,作為黨員,不能一直伸手。”我們提出帶一些紅薯干回家吃,他才收下了慰問品。
隨后,邵大爺向我們講述起光榮入黨的經歷,講述他扎根生產隊辛勤耕耘的過去,一講就是三個鐘頭。太陽西沉,他將我們送出門外,依依不舍地揮別,幾次欲言又止,雙手緊張地攥著衣角。
我們看在眼里,主動詢問:“您有什么困難盡管開口,我們就是來幫助您的!”
他漲紅了臉,囁嚅道:“我從小苦慣了,生活上沒啥困難,只是兒女都在外面,一個人太孤單,想和你們多說說話?!?/p>
邵大爺受苦受累大半輩子,只是希望能有人陪他說說話,這是多么可愛而又小心的請求??!農用車發(fā)動機的轟鳴聲中,我的眼眶早已濕潤。
回到鎮(zhèn)上,我第一時間通過扶貧辦聯(lián)系到他的子女,反映入戶走訪情況,并懇請他們常與老人聯(lián)系,常回家看望老人。與此同時,我向扶貧辦的同志講述在老人家中的所見所感,他們聽后紛紛表示愿意幫忙。往后的日子里,我們常常利用空余時間下村走訪,陪老人拉家常、侃大山,寂靜的小院中漸漸多了歡聲笑語,老人的心情也有了很大轉變。陽光扶貧道路長,最是關懷暖人心。走訪過程中,不僅要關心鄉(xiāng)親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多看望,多交流。
基層是一個大熔爐,我在其中學習鍛煉、扎實成長;群眾是一面鏡,映照出我努力的方向。作為初到基層的年輕人,我們缺乏扎根土地的實踐經驗,只有與鄉(xiāng)親們手牽手、心連心,用無私和奉獻扛起服務的重任,用真情與實干贏得群眾的笑顏,方能在這里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灌云縣小伊鎮(zhèn)黨建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