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報》刊登《套路作文怎樣“解套”》一文。作者談到,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存在弊端,忽視課文的教育意義和寫作的借鑒意義,最終導致學生寫作套路化。對此,作者提出兩條“解套”策略:一是語文教學要以課文學習為中心,重視課文解讀,讓課文成為作文的“范本”;二是需要提升語文試卷的評閱水準,盡可能準確地評判出套路作文,使套路作文得不到高分。
作為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上述文章作者部分觀點有待商榷。就寫作教育現(xiàn)狀來看,據(jù)筆者了解,一線語文教師普遍較為注重課文,提倡“語用結合”。“語”指的是課文的人文價值,“用”指的是課文的寫作手法,雖然語文教師水平有高有低,但基本的語文教育理念并沒有太大偏差,都在盡力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鼓勵學生突破思維禁錮,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不少地區(qū)的語文教研室也組織開展了“基于課文學寫作”等類似主題的調研實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以,作者的第一條“解套”策略在很多地方是“現(xiàn)在進行時”。
那么,中高考考試范文要不要借鑒?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廣大一線教師很難忽略中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不敢拿學生的大考分數(shù)、未來前途做試驗。這就導致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學生平時寫作還算“我手寫我心”,一到考場立馬就戴上了“緊箍咒”,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此影響下,學生日常寫作練習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套路化”。從這個角度來說,考試范文“套路化”才是學生作文“套路化”的根本病因。
但是,細看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沒有一項要求鼓勵考試作文“套路化”。不論是“基礎等級”里的“切合題意”“感情真摯”“結構嚴謹”,還是“發(fā)展等級”里的“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均指向“各抒己見”的“反套路化”。
也就是說,這一問題最終指向的是作文評閱的“反套路化”。對此,筆者認同文章作者的觀點,即要提升語文試卷作文的評閱水準:在文體上,不必一味崇尚議論文或者議論性散文,文章結構也不必“三大三小”;修辭上,不必推崇連續(xù)引用古詩詞形成排比句;在創(chuàng)新性上,不必看到一些少見的形式(如甲骨文體、文言文體等)就忍不住打高分……否則,考試作文雖然“好看”,但極易走向“套路化”。
考試作文評閱還是要以內容為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閱卷人少量大,每篇作文評閱時間極短,雖然中高考閱卷老師水平普遍很高,但在短時間內難免看錯、看漏、看走眼。因此,增加閱卷人手和平均閱卷時間,也是防止作文“套路化”的有效路徑。當然,其可行性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李孝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