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鑫 ,曹潔 ,楊延國 ,徐飛 ,夏磊 ,胡曉文 ,劉寰忠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發(fā)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以及大規(guī)模隔離措施等特點給承受著身體和心理雙重壓力的確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困擾。56%的COVID-19患者出現(xiàn)至少一種精神病性癥狀,其焦慮、抑郁和失眠癥狀的發(fā)生率分別是42%、31%和40%[1],嚴重影響了患者疾病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2020年9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2]指出加強COVID-19患者康復后心理狀況隨訪至關(guān)重要。目前已有的橫斷面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康復后心理健康問題頻發(fā),其失眠、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26.45%和9.92%[3-4],但仍缺乏其動態(tài)隨訪研究。對于COVID-19患者康復后是否存在繼發(fā)創(chuàng)傷等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因此,作為救治COVID-19患者的定點醫(yī)院,本研究對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隨訪調(diào)查,旨在早期發(fā)現(xiàn)COVID-19康復患者精神癥狀,為有效實施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4月于安徽省立醫(yī)院與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yī)院收治的COVID-19確診患者125例,于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及3個月進行隨訪調(diào)查。納入標準:(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時指南診斷標準[5],且均符合出院標準[6];(2)有一定理解能力,能完成問卷填寫。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無法配合測評或不合作者。本研究經(jīng)安徽省立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編號:2020-XG(H)-007〕,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調(diào)查方法 分別于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和3個月開展現(xiàn)場問卷調(diào)查,設計統(tǒng)一調(diào)查問卷,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合格的調(diào)查員進行面對面問卷調(diào)查。(1)一般資料問卷: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經(jīng)濟狀況(按照家庭年收支剩余情況分為富有、中等、貧窮)、健康狀況(健康、良好、差)等。(2)心理健康狀況:采用自編問卷[7],包括:身心是否受損(按照程度輕重分為沒有、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有無家人心理支持(能滿足心理需要、一般、不能滿足心理需要)、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不在乎、一般、很在乎)、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不需要、需要)、是否接受心理援助(無、有);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8]、失眠嚴重指數(shù)量表(ISI)[9]、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SS)[10]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PCL-C)[11]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
1.3 評價指標 (1)CES-D[8]評定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進行4級評分,總分≤15分、16~19分、≥20分分別表示無抑郁癥狀、可能有抑郁癥狀、肯定有抑郁癥狀,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以CES-D≥16分作為判斷是否有抑郁傾向的標準。該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90,重測信度為 0.49[12]。(2)ISI[9]包括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早醒等7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0~4分,總得分0~28分,其中≤7分、8~14分、15~21分、22~28分分別表示無失眠、輕度失眠、中度失眠及重度失眠,得分越高說明失眠程度越嚴重,以ISI≥8分作為判斷一般人群是否發(fā)生失眠的標準[13]。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重測信度為0.79[14]。(3)SSS[10]共 20個條目,每個條目進行 4級評分,由軀體癥狀、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焦慮抑郁癥狀組成,以總分≥40分判定為陽性。該量表重測信度為 0.96,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9。(4)PCL-C[11]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進行5級評分,總得分17~85分,以PCL-C≥44分作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篩查癥狀陽性標準[15]。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9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COVID-19患者康復后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雙側(cè)檢驗水準α=0.05。
2.1 一般資料情況 發(fā)放問卷125份,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時隨訪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121份,3個月時隨訪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85份。85例患者年齡為17~79歲,平均年齡為(45.5±15.0)歲,男47例、女38例。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的抑郁、失眠、PTSD和軀體化癥狀發(fā)生率分別為9.92%(12/121)、26.45%(32/121)、1.65%(2/121)和4.96%(6/121)。出院后3個月的抑郁、失眠、PTSD和軀體化癥狀發(fā)生率分別為36.47%(31/85)、83.53%(71/85)、8.24%(7/85)和18.82%(16/85)。
2.2 不同隨訪時間點COVID-19康復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 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個月時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有無家人心理支持、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以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個月時的經(jīng)濟狀況、身心是否受損以及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隨訪時間點COVID-19康復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 at different follow-up time points
2.3 不同隨訪時間點COVID-19康復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得分比較 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3個月的CES-D總分、ISI總分、SSS總分和PCL總分均高于出院后2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隨訪時間點COVID-19康復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得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 scale scores of COVID-19 patients at different periods
表2 不同隨訪時間點COVID-19康復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得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 scale scores of COVID-19 patients at different periods
注:CES-D=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量表,ISI=失眠嚴重指數(shù)量表,SSS=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PCL=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CES-D總分 ISI總分 SSS總分 PCL總分出院后2周 121 5.9±6.9 4.8±5.3 25.0±6.7 20.4±5.8出院后3個月 85 13.1±9.2 12.8±5.8 32.0±10.4 26.1±11.5 t值 6.103 10.253 5.411 4.18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4 不同隨訪時間點伴有抑郁癥狀的COVID-19康復患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選擇年齡(賦值:實測值)、性別(賦值:女=1,男=2)、經(jīng)濟狀況(賦值:富有=1,中等=2,貧窮=3)、健康狀況(賦值:健康=1,良好=2,差=3)、身心是否受損(賦值:沒有=1,輕度=2,中度=3,重度=4,極重度=5)、有無家人心理支持(賦值:滿足=1,一般=2,不滿足=3)、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賦值:不在乎=1,一般=2,很在乎=3)、是否需要心理援助(賦值:不需要=1,需要=2)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賦值:否=1,是=2)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抑郁癥狀(賦值:否=1,是=2)為因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年齡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P<0.05)。身心是否受損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個月抑郁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個月抑郁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在乎周圍人看法的患者患抑郁癥狀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圍人看法患者的3.997倍〔OR(95%CI)=3.997(1.708,9.351),P=0.001〕,見表3。
表3 不同隨訪時間點伴有抑郁癥狀的COVID-19康復患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e analysi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t different periods
2.5 不同隨訪時間點伴有失眠癥狀的COVID-19康復患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選擇年齡(賦值:實測值)、性別(賦值:女=1,男=2)、經(jīng)濟狀況(賦值:富有=1,中等=2,貧窮=3)、健康狀況(賦值:健康=1,良好=2,差=3)、身心是否受損(賦值:沒有=1,輕度=2,中度=3,重度=4,極重度=5)、有無家人心理支持(賦值:滿足=1,一般=2,不滿足=3)、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賦值:不在乎=1,一般=2,很在乎=3)、是否需要心理援助(賦值:不需要=1,需要=2)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賦值:否=1,是=2)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失眠癥狀(賦值:否=1,是=2)為因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年齡、身心是否受損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失眠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個月失眠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在乎周圍人看法的患者患失眠癥狀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圍人看法患者的10.255 倍〔OR(95%CI)=10.255(2.796,37.611),P<0.001〕,見表 4。
表4 不同隨訪時間點伴有失眠癥狀的COVID-19康復患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e analysi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insomnia symptoms at different periods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后2周及3個月的失眠癥狀最為突出,抑郁癥狀其次,PTSD和軀體化癥狀較少。分析其相關(guān)影響因素可見,年齡、身心是否受損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和失眠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個月抑郁和失眠癥狀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與2周相比,患者3個月在經(jīng)濟狀況、身心是否受損以及是否在乎周圍人看法上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結(jié)果與同類型研究結(jié)果類似,COVID-19患者精神癥狀的發(fā)生以抑郁及失眠癥狀較為突出,通過分析其發(fā)生率能較好反映患者精神癥狀發(fā)生的相關(guān)影響因素。據(jù)報道,與COVID-19相關(guān)的死亡人群大多為老年人,該人群自我評價低,面臨著再感染和財產(chǎn)損失等多重壓力,長期處于精神高壓狀態(tài),更容易出現(xiàn)失眠、抑郁等癥狀[16]。由于長期的社會隔離和主觀孤獨,COVID-19患者的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也相應增加[17]。COVID-19的快速傳播、高死亡率和其壓倒性的負面新聞也可能增加失眠、抑郁、焦慮和軀體化癥狀的風險,加重患者身心損害,進一步影響其日常功能和認知能力[18]。另外,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隔離環(huán)境、被疏遠躲避等不公平對待、害怕病毒傳播給他人以及對疾病的錯誤認知與偏見使其在在乎周圍人看法方面處于較高水平,其病恥感問題在患者后續(xù)疾病的康復過程中應引起廣泛關(guān)注。此外與同類型研究相比,本研究抑郁癥狀的患病率比失眠癥狀偏低,考慮其原因可能如下:安徽地區(qū)COVID-19患者以輕癥為主,接受積極免費治療,其住院時間短、療效佳、后遺癥少。由于及時有效地治療,患者抑郁癥患病率也相對較低,而失眠患病率相對較高。
本研究對COVID-19患者出院后2周及3個月做隨訪調(diào)查,隨訪率為68%(85/128)??紤]失訪率較高的原因可能如下:其一,入組患者多以輕癥為主,恢復佳,精神癥狀發(fā)生率較低,因而隨訪依從性下降。其二,由于COVID-19疾病發(fā)生特點,確診患者部分屬于在外務工人員,疾病康復后,因人口遷徙而無法隨訪。其三,臨床上對于患者心理健康隨訪不夠重視導致失訪率增加。
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COVID-19康復患者各量表得分均呈上升趨勢,且3個月各量表總分與2周各量表總分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對康復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健康隨訪至關(guān)重要。但目前臨床上,對康復患者出院后隨訪的大多是呼吸科和感染科醫(yī)生,其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夠。因此,課題組將進一步對COVID-19康復患者進行半年、1年及3年的心理健康隨訪調(diào)查,這對于及早發(fā)現(xiàn)精神癥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并有效開展心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COVID-19疫情暴發(fā)之后,全社會應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與關(guān)注。這是一群特殊的患病群體,被隔離治療,無家人陪伴,加之發(fā)病急、傳染快、死亡率高等疾病特點,更易使其產(chǎn)生抑郁和失眠等精神癥狀。因此,在臨床上除了強調(diào)感染科及呼吸科醫(yī)生對患者臨床癥狀的隨訪,心理醫(yī)生及線下精神衛(wèi)生服務也應該加入到康復患者的隨訪中。盡早對患者進行隨訪評估和心理篩查,關(guān)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積極采取相關(guān)措施進行有效心理干預,這對于緩解其心理壓力,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意義重大。
作者貢獻:王茜鑫和劉寰忠進行文章構(gòu)思與設計;王茜鑫完成問卷設計;曹潔、楊延國、徐飛、胡曉文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王茜鑫和夏磊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jié)果分析;王茜鑫和劉寰忠參與論文撰寫和修訂、負責文章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劉寰忠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