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雅琴 張?zhí)旌? 溫顏華 資蘭 蔡黎明
摘 要:從用戶需求出發(fā),探索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審美需求,提升用戶的使用情感體驗。應用Kano模型和語義差分法劃分用戶需求屬性并通過實驗分析用戶感性意象與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提取符合用戶感性意象需求的設計特征及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xiàn),用戶的審美需求為魅力型需求屬性;從審美需求的形態(tài)與色彩感性意象研究中得出,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形態(tài)感性意象為“自然的”和“美觀的”,對應平面式和立體縱向折疊式口罩樣本,這兩種口罩在造型上均體現(xiàn)出視覺上的整體性和輪廓線條的自然性特征;用戶對個人防護口罩的色彩感性意象為“溫暖的”、“柔軟的”、“輕薄的”、“輕松的”,對應色彩亮度為90%與50%的紅色、紅黃色、綠青色、青色樣本。通過用戶需求屬性劃分有針對性地對某些設計需求進行研究,有助于企業(yè)和設計師優(yōu)化設計方向,節(jié)省開發(fā)成本,設計出滿足用戶情感需求的產(chǎn)品。
關鍵詞:審美需求;防護口罩;Kano模型;語義差分法
中圖分類號: TS9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21)04-0034-09
Abstract: Based on user demands,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user's aesthetic demands for disposable personal protective masks to enhance us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Kano model and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methods were used to divide user's demand attributes. Experiments were don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s perceptual image and design elements, and the design features and rules that meet user's perceptual image demands were extracted. It is found that user's aesthetic demand is the attractive requirements attribut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aesthetic demand and color perceptual image, the user's form perceptual image for the disposable personal protective masks is 'natural' and 'beautiful', corresponding to the flat and three-dimensional longitudinal folding masks. Both of these masks reflect the visual integrity and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our lines in their shapes. The user's color perceptual image is "warm", "soft", "light" and "relax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color brightness of 90% and 50% of red, red-yellow, green-cyan, and cyan samples. The targeted research on some design requirements through user's demand attribute division helps enterprises and designers optimize the design direction, save development costs, and design products that meet the emotional demands of users.
Key words: aesthetic demands, protective mask, Kano model, semantic difference method
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是指可以捕集煙、霧、塵等顆粒物,主要由濾料構成面罩主體的不可拆卸的半面罩,可設呼氣閥[1],用于個人抵御戶外及室內(nèi)公共場所霧霾、飛沫、傳染性病菌、二手煙、花粉等有害物質的呼吸防護用品[2]??谡终接糜趥€人防護始于14世紀,當時黑死病蔓延,患病后死亡率極高,醫(yī)生在處理死者尸體時,為了隔絕尸體的腐臭,采用麻布和棉布遮掩口鼻,這就是現(xiàn)代口罩的雛形[3]??谡殖糜卺t(yī)療防護外,在個人防護中多用于阻擋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等,口罩的廣泛應用促使口罩的功能在消費市場上不斷改良、優(yōu)化。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防護口罩的新功能實現(xiàn)已經(jīng)不是問題,用戶關注點也由口罩產(chǎn)品的功能轉向口罩產(chǎn)品帶來的情感體驗,而產(chǎn)品的外觀又承載著產(chǎn)品的功能和情感,因此量化用戶對產(chǎn)品外觀的感性意象成為滿足用戶情感體驗需求的關鍵[4]。目前市場上的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主要側重于材料更新、功能實現(xiàn),對用戶的情感需求滿足度較低,且外觀趨于同質化。因此本文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情感體驗需求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為今后的個人呼吸防護用品的外觀改進和優(yōu)化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流程
1.1 研究方法
1.1.1 Kano模型
1959年,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在《工作的激勵因素》一書中提出了雙因素理論[5]?;谶@一理論,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狩野紀昭教授提出了“質量的激勵保健性”概念,首次把“滿意”和“不滿意”的標準應用于質量管理領域,并于1984年正式推出Kano模型的完整架構[6]。
Kano模型將用戶需求分為基本型需求(Must-be requirement, M)、一維需求或期望型需求(One-dimensional requirement, O)、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requirement, A)、無差異型需求(Indifference requirement, I)、反向型需求(Reverse requirement, R)[7],如圖1所示?;拘托枨蠹从脩粽J為產(chǎn)品理所應當滿足的需求;期望型需求即用戶期望產(chǎn)品滿足的需求;魅力型需求即超出用戶的預期并能讓用戶感到驚喜的需求;無差異需求即用戶認為產(chǎn)品可有可無的需求,不論是否滿足,用戶的滿意度都不受影響;反向需求即指產(chǎn)品中讓用戶反感的需求[8]。
1.1.2 Better-Worse系數(shù)分析法
國外學者Berger于1993年提出的顧客滿意度指數(shù)(Customer Satisfaction Coefficient,CS),即Better-Worse系數(shù)[9]。Better指數(shù)表示増加某種質量屬性后的滿意系數(shù),Worse指數(shù)表示減去某種質量屬性后的不滿意系數(shù)[10]。根據(jù)滿意度系數(shù)和不滿意度系數(shù)的比值,將Kano隸屬度十分相近的需求屬性類別再劃分,能從一定程度上避免Kano模型中存在的弊端,使各項需求的屬性區(qū)分更加嚴謹[6]。Better-Worse系數(shù)計算見式(1)、式(2):
増加功能屬性后的滿意系數(shù)
Better=(A+O)/(A+O+M+I)(1)
消除功能點后的不滿意系數(shù)
Worse=-1(O+M)/(A+O+M+I)(2)
1.1.3 語義差分法
語義差分法,又稱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奧斯古德提出的一種研究人的感性意象需求的心理學方法。它由概念和若干量尺構成,“概念”指需要進行評價的對象,“量尺”則是由兩個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以此構建5級或7級的語義差分量表,通過被試打分來判斷被試對該評價對象的感性意象。
應用語義差分法,建立形態(tài)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與色彩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測試被試對防護口罩的不同形態(tài)和色彩的直觀感受的語義傾向。將選定的代表性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樣本和色彩樣本與對應的感性意象詞匯建立形態(tài)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的形式,用-3~3分對感性意象詞匯的程度進行等級劃分。
1.2 研究流程
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審美需求的研究流程為:
a)通過前期問卷調(diào)研確定設計需求項及設計需求項類別;
b)通過設計Kano問卷來界定各設計需求類別項的初始Kano屬性;
c)應用Better-Worse系數(shù)分析方法,通過計算各設計需求項及各類別的系數(shù)來確定各設計需求類別的最終Kano屬性;
d)建立感性詞匯與圖片樣本庫,應用語義差分法對魅力型需求(外觀需求)進行分析與研究,得到實驗結果。
2 研究結果
2.1 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用戶需求分析
2.1.1 確定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設計需求
通過文獻調(diào)研、用戶調(diào)研以及網(wǎng)絡搜索相關資料等方法獲取用戶對個人防護口罩較為模糊發(fā)散的初始需求。再根據(jù)問卷調(diào)研法對收集到的初始用戶需求進行調(diào)查和驗證,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各項性能及功能重要度進行調(diào)查,得到其初始用戶需求。從初始用戶需求中篩選出用戶高度關注的綜合性需求,將這些需求整理后以提出解決方案的形式轉換為設計需求,運用卡片分類法對設計需求項進行分類,最終形成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設計需求項共24項,設計需求類別分別為:功能需求、審美需求、性能需求、輔助功能需求、操作需求、環(huán)保需求。審美需求中的設計需求項見表1,由于本文重點探討審美需求部分,因此非審美需求項則不再一一列舉。
2.1.2 確定設計需求項的Kano屬性
Kano問卷調(diào)研以網(wǎng)絡的方式進行,共回收630份問卷,剔除答案自相矛盾、重復率高的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564份。通過SPSS軟件對問卷調(diào)研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根據(jù)表2對設計需求類別進行Kano需求屬性的界定,統(tǒng)計每一個設計需求項在所有問卷中所屬的不同Kano屬性類別及相應的數(shù)目,將統(tǒng)計數(shù)值最大的質量屬性作為該需求項所隸屬的Kano屬性類別。
對設計需求類別中所包含的設計需求項在所有問卷中所屬的不同Kano屬性類別對應的數(shù)目進行求和,將數(shù)值最大的質量屬性作為該設計需求類別項所隸屬的Kano屬性類別。經(jīng)計算和分析得出:設計需求類別中,魅力型需求(A)2項,期望型需求(O)1項,無差異型需求(I)為3項,評估結果用柱狀圖進行統(tǒng)計(見圖2)。審美需求和環(huán)保需求中的魅力型需求隸屬度(A)均高于其他需求屬性隸屬度,因此暫將這兩項需求歸為魅力型需求,其中審美需求中的魅力型需求隸屬度明顯高于無差異需求隸屬度,而環(huán)保需求中的魅力型需求隸屬度與無差異性需求隸屬度數(shù)值較為接近。
2.1.3 基于Better-Worse系數(shù)的需求項分析
傳統(tǒng)的Kano模型根據(jù)Kano評價表計算出每個需求項在各個屬性類別中所占的比重,占比最高的即為此需求項的最終屬性類別,但是在有些需求項的各個屬性占比情況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Kano屬性分類方法就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因此,引入Better-Worse系數(shù)分析方法,通過計算各設計需求項的系數(shù)評價其滿意度的方法來進行各設計需求的屬性分類[11]。將各需求類別的值帶入式(1)、式(2)中,獲取對應的Better-Worse系數(shù)。為了讓數(shù)據(jù)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故將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轉化為一個清晰展現(xiàn)各項設計需求分類屬性的象限圖。象限圖中橫軸為Worse絕對值,縱軸為Better絕對值,原點為所有Better值和Worse值的絕對平均值。
在設計需求類別中第一象限(期望型需求)的需求項類別為: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環(huán)保需求;第二象限(魅力型需求)的需求項類別為:審美需求;第三象限(無差異型需求)的需求項類別為:操作需求、輔助功能需求(見圖3)。與傳統(tǒng)的Kano模型需求屬性評估的結果相比,一些設計需求類別的屬性發(fā)生了變化,但審美需求仍然屬于魅力型需求,如果能對審美需求類別中的設計需求項進行發(fā)掘與創(chuàng)造性研究,就能極大地增加用戶的幸福感和使用樂趣,提高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滿意度。
2.2 感性意象分析
2.2.1 設計要素提取
通過Kano模型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在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設計中,需要在滿足用戶基本型需求的前提下,重點考慮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提高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整體滿意度。本文以魅力型需求中的審美需求為研究重點,由于研究計劃和實驗條件限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審美需求研究僅限于外觀上的色彩和形態(tài)的研究與分析,為外觀設計提供設計思路與方向,滿足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外觀審美需求。
2.2.2 建立感性樣本資料庫
2.2.2.1 確定感性意象詞匯
感性意象詞匯是用于表達被試在觀察產(chǎn)品樣本的外觀特征時所產(chǎn)生的主觀情感及個人感受,感性工學中常用意義相反的兩個形容詞構成一組產(chǎn)品評價的意象語言尺度,感性意象詞匯的搜集與選取決定了后續(xù)實驗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電商網(wǎng)站、口罩品牌官網(wǎng)、相關雜志、廣告及產(chǎn)品說明書等多種途徑廣泛搜集到相關感性意象詞匯203個,將收集到的感性詞匯進行分析整理,刪除用法偏僻、表達模糊、不貼切的詞匯94個,將剩余的109個詞匯進行詞頻統(tǒng)計,留用頻次在3次及以上的詞匯,將其按形態(tài)和色彩兩個類別分類,然后將其中最為貼切的詞匯組合成語意相反的形容詞組,共17對。取每個類別中詞匯頻數(shù)較高的詞組,篩選得出的12對感性意象詞組,見表3。
2.2.2.2 確定代表性產(chǎn)品樣本及色彩樣本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調(diào)研各大呼吸防護用品公司網(wǎng)站、電商網(wǎng)站、報刊書籍及廣告等方式,收集目前市場上最常用的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圖片,根據(jù)口罩的結構類型將其整理分類,共分為五大類:平面式、立體縱向折疊式、立體橫向折疊式、杯罩式、鴨嘴式。從每個類別中各選取1張或2張能完整展現(xiàn)口罩形態(tài)結構、造型具有代表性、消費者關注度高、產(chǎn)品銷量高的樣本作為代表性產(chǎn)品樣本,由于立體式、杯罩式、鴨嘴式又分為有無設呼氣閥,因此這類口罩樣本均篩選出1張帶呼吸閥的和1張不帶呼吸閥的代表性樣本圖片,最終選定的代表性樣本10個,見圖4。
對于色彩樣本的選擇,由于市場上現(xiàn)有的個人防護口罩色彩單一,沒有足夠的色彩取值樣本,因此采用更加符合人眼視覺系統(tǒng)感知的HSI色彩模型作為色彩樣本庫,建立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產(chǎn)品的色彩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在色相及飽和度的選項中,所有色塊的亮度取值范圍都固定取正常值50%。在色相中,色彩亮度取值為0%~100%,每間隔10%取整數(shù),每個色相以30°間隔從CSS色環(huán)中取得,飽和度每間隔20%取一次整數(shù)值。最終用于問卷調(diào)研的色彩樣本采用HSI和RGB兩種數(shù)值表示,問卷中的色彩樣本符合人眼習慣的同時也符合移動設備顯示器的色彩標準(見圖5)。
2.2.3 建立感性意象空間
對上述的形態(tài)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與色彩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進行線上調(diào)查,調(diào)查問卷示例見表4、表5。為了保證感性意象評價的合理性與準確性,所有問卷均設置了兩道邏輯跳轉題:是否使用過防護口罩、年齡是否在18歲以上,選擇“是”開始后續(xù)作答,選擇“否”則結束答題。在色彩感性意象調(diào)研過程中,被試首先需要根據(jù)個人的主觀認知選擇出自己認為適用于個人防護口罩產(chǎn)品的色彩亮度值,并為自己挑選的亮度值對應的色塊進行感性語義評價,再從12種色相以及對應色相的不同飽和度值中選出自己認為最適合、或者自己最能接受用于個人防護口罩產(chǎn)品的色相樣本,并根據(jù)7級語義差分量表對選定的色彩進行感性評價。
形態(tài)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實際回收問卷552份,篩選后有效問卷522份;色彩感性意象調(diào)查問卷實際回收583份,篩選后有效問卷510份。計算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各樣本的感性意象詞匯得分均值,以便于下文對感性意象詞匯進行主成分分析后參考得分均值獲得具體的實驗數(shù)據(jù)。
2.3 結果分析
2.3.1 形態(tài)感性意象結果分析
通過SPSS軟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感性意象詞匯的主要影響因素篩選,確定被試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形態(tài)、色彩等感性意象判斷的主成分因素。
根據(jù)SPSS軟件計算得出的數(shù)據(jù)表6可知,成分1初始特征值均為4.593,方差百分數(shù)為91.861%,可分析出受到成分1的影響較大,且最為明顯,因此以成分1代替原有全部變量。通過SPSS得出的形態(tài)感性意象成分矩陣表可知防護口罩外觀形態(tài)中與成分1關系最密切的感性意象詞匯為“美觀的”和“自然的”。從口罩形態(tài)樣本的感性意象詞匯得分均值中找出在美觀和自然中平均值最大的樣本分別為樣本1均值為1.02和樣本2均值為0.95。
2.3.2 色彩感性意象結果分析
根據(jù)SPSS軟件計算得出的數(shù)據(jù)表,見表7。
從表7可知,色彩亮度受兩個主成分影響較大,分別為成分1和成分2,其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成分1方差百分數(shù)為79.488%,成分2方差百分數(shù)為20.512%,累計方差百分數(shù)為100%,說明這兩個主成分可涵蓋所有變量的信息,所以SPSS選擇了兩個主成分提取平方和載入,以這兩個主成分代替原有全部變量。通過SPSS得出的色彩亮度感性意象旋轉成分矩陣表可知防護口罩色彩亮度中與成分1關系最緊密的感性詞匯為“柔軟”和“輕松”,成分2中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感性詞匯是“舒適”。從色彩亮度樣本的感性意象詞匯得分均值中找出在感性詞匯“輕松”下色彩亮度樣本均值最大值為1.18的樣本90%,“柔軟”、“舒適”色彩亮度樣本的均值最大值都為1.42的樣本50%。
在表7中,色相與飽和度成分1與成分2其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成分1的方差百分數(shù)為46.611%,成分2的方差百分數(shù)為21.531%,累計方差百分比為68.142%,可分析出受到成分1和成分2的影響較大。通過SPSS得出的色相與飽和度感性意象旋轉成分矩陣表可知防護口罩色彩的色相與飽和度中與成分1關系最緊密的感性意象詞匯是“溫暖”和“柔軟”,成分2中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感性意象詞匯是“輕薄”和“輕松”。從色彩感性意象詞匯得分均值中找出在溫暖和柔軟中平均值最大的樣本分別是均值為1.06的樣本1:0°20%和均值為1.02的樣本2:30°20%,在輕松和輕薄中平均值最大的樣本分別是均值為1的樣本6:150°20%和均值為1.08的樣本7:180°20%。
綜合上述色彩實驗結果,最終得出的色彩感性意象樣本具體取值為樣本1:紅色(0°20% 90%)、(0°20% 50%);樣本2:紅黃(30°20% 90%)、(30°20% 50%)樣本6:綠青 (150°20% 90% )、(150°20% 50% );樣本7:青(180°20% 90%)、(180°20% 50%)。
3 討 論
在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審美需求的形態(tài)和色彩感性意象的研究中,通過樣本圖片及感性意象詞匯對用戶審美需求中的防護口罩形態(tài)和色彩的設計方向提供了明確的參照。在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造型方面,用戶對口罩的形態(tài)感性意象為“美觀”和“自然”,從得出的實驗結果中可知,樣本1為最“自然”的防護口罩形態(tài),樣本2為最“美觀”的防護口罩形態(tài)。通過對樣本進行形態(tài)分析發(fā)現(xiàn),樣本1為平面式個人防護口罩,與市場上大部分平面式醫(yī)用外科口罩不同的是樣本1沒有延續(xù)現(xiàn)有平面式口罩表面的三層折疊部分設計,而是將口罩的折疊部分設計成一個整體的面,并將折疊和伸展部分自然地隱藏在口罩內(nèi)部,使得口罩在使用過程中與面部輪廓自然貼和,大大改善了口罩的視覺整體性和美觀性,同時也避免了平面口罩在拉伸折疊部分的過程中,口罩左右兩邊的形態(tài)變化導致口罩與面部不貼合的問題。樣本2為立體縱向折疊式口罩,該口罩的掛繩部分與罩體呈一體化設計,突出了口罩的視覺整體性,其外輪廓線的設計符合人體面部的曲線輪廓,使之能與面部完美貼合,增加了口罩佩戴時的舒適性和美觀性,同時縱向折疊式的設計也節(jié)約了口罩的收納空間。因此,在呼吸防護用品的具體形態(tài)設計中應對樣本1、2的設計特征進行詳細分析,并加以利用,以提高用戶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審美體驗。
在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色彩設計方面,用戶對口罩的色彩感性意象為“溫暖的”、“柔軟的”、“輕薄的”、“輕松的”,色彩樣本1和樣本2為紅色和紅黃色,均屬于暖色調(diào)色彩,符合用戶對溫暖、柔軟的感性意象需求;色彩樣本6和樣本7為綠青色和青色,均屬于冷色調(diào)色彩,符合用戶對輕松的感性意象要求;色彩的亮度樣本90%與50%是用戶最滿意的色彩亮度,給人視覺上輕松、明亮的感覺。在具體的防護口罩色彩設計中,可針對用戶具體的設計需求來參照本研究結果對呼吸防護用品的色彩進行應用與進一步地研究。
4 結 論
產(chǎn)品設計是一個復雜的且與用戶需求密不可分的過程,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用戶的身份地位、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在開展設計工作前對用戶需求本身進行深入分析[12]。從用戶本身出發(fā),發(fā)掘用戶需求,通過Kano模型對隨棄式個人防護口罩的用戶需求分類,有針對性地對最能有效提高用戶滿意度的魅力型需求中的審美體驗需求進行感性意象研究,最終得出的實驗結果對防護口罩的形態(tài)及色彩設計具有指導意義,有利于個人呼吸防護用品在開發(fā)與設計過程中,通過得出的實驗樣本圖片分析設計元素與感性意象之間的映射關系,發(fā)掘符合用戶感性意象需求的外觀特征及規(guī)律,從而設計出滿足用戶審美需求的個人呼吸防護用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GB 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閆雯宇.個人防護口罩的模塊化設計與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8.
[3]陳鳳翔,翟麗莎,劉可帥,等.防護口罩研究進展及其發(fā)展趨勢[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20,34(2):1-12.
[4]周志勇,程建新,張新月.感性工學在護理床護欄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8):98-100,142.
[5]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et al.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 be quality[J]. Quality,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of Quality Control,1984,14(2):39-48.
[6]周翠菊.Kano模型在用戶滿意度中的研究及再修正[D].武漢:武漢大學,2018.
[7]XU Q, JIAO R J, YANG X, et al. An Analytical Kano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 Design Studies,2009,30(1):87-110.
[8]徐凱,駱小青,張紅菱,等.基于Kano模型的兒童保健護理服務需求屬性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7,24(9):1321-1323.
[9]Berger C, Blauth R, Boger D, et al.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1993(4):3-36.
[10]李燕妮.大學生移動閱讀內(nèi)容的需求分析[D].太原:山西大學,2015.
[11]潘秋岑,張立新,張超,等.學術期刊網(wǎng)站功能服務需求的Kano模型評價[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617-623.
[12]李洋,徐伯初.面向用戶需求的產(chǎn)品設計理論[J].機械科學與技術,2011,30(11):1895-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