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軒
粵教科技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身邊的橋梁》,課程涉及對橋梁形狀、結構特點的描述,物質材料的性能了解與選擇,結構的穩(wěn)定性,對橋梁承載力的探究,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建造,橋梁建設與環(huán)境的關系、橋梁造型的藝術性等。課堂教學必須融合多學科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實現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
一、科學與語文的融合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趙州橋》中有這么一段描述: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種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
《趙州橋》是一篇重點課文以這篇課文引入,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
“趙州橋是隋朝的石匠李春建造的,到現在有一千三百多年?!?/p>
“趙州橋只有一個大橋洞,橋面寬九米多,橫跨三十七米多寬河面,它用圓弧拱形代替半圓拱形,橋面降低,道路平坦,便于通行,在當時是一個創(chuàng)舉?!薄斑@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怎么砌的?”
學習過的內容,熟悉的話題學生在語文課上沒有獲得解答的問題這時候迫不及待要提出來,學生的探究熱情被激發(fā)出來,這時候已經躍躍欲試了。
二、科學與數學的融合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對比,運用分類思想方法、類比思想方法,分析不同橋梁的特點,發(fā)展思維活力。《身邊的橋梁》這一單元,教材設計用獨立課時分別對梁橋、拱橋、懸索橋、桁架橋進行探討和研究,本身就運用了分類思想方法,對不同特點的橋梁分別進行探討研究,無疑是掌握各種橋梁特點的有效方法。但是,作為交通設施的橋梁,承重能力和穩(wěn)定性問題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這樣,使得對橋梁的研究又具有相同的方向性。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有必要把不同特點的橋梁進行比較性研究,使學習更有實效。
數學分類通常以對象的數或形的本質屬性為根據進行分類;類比是通過尋找與確定兩個或者兩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關系,根據其中一方的特征、規(guī)律以及性質推測出另一方的特征、規(guī)律以及性質。分類思想方法和類比思想方法在數學常運用以解決復雜的問題,運用到科學學習當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可以使學生思維更具活性。
在橋梁的建造史上,拱形結構被廣泛運用,為了探究拱形結構的作用,教材設計了對比試驗活動,運用相同的紙質材料,搭建兩座跨度相同的紙橋,在橋中間位置分別把質量相等的筆一支一支加上去,分別計算兩座橋最大的承重,通過數據統(tǒng)計結果,驗證拱形結構比平面結構承重能力更大。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它比語言描述更具有說服力。在各個科學領域中,數據常常運用于階段性和結論性研究,推動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在本單元最后一節(jié)課“設計與制作:我的小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測試收集數據,比較分析不同設計作品的承重能力,共同探討改進橋梁設計的方案,引導學生養(yǎng)成數據實證的意識。
責任編輯 ? ?邱 ?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