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
送王船傳承600多年的閩南信仰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我國閩南地區(qū)和東南亞國家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擁有600多年的歷史,通過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祭祀活動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世界和平”。送王船是閩南人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是閩南信仰的重要體現方式。送王船作為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11年,“閩臺送王船”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中國和馬來西亞馬六甲聯(lián)手為“送王船”,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xù)聯(lián)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首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lián)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傳統(tǒng)儀式代代傳承祈求風調雨順
廈門當地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有十三家宮廟保留著送王船習俗,各宮廟儀式大同小異,大多每隔三年或四年舉辦一場盛大的送王船活動。舉辦活動時,建造一艘精美的王船,裝載金錢、柴米油鹽等各項生活用品和雞羊等牲禮,請來代天巡狩的王爺巡視靖安,將“好兄弟”(孤魂野鬼)請上王船,將王船送到海上任其漂走或燒毀,使之隨著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意在消除災難、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儀式活動短的數日,長的可達數月。
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理念中馬兩國共同遺產
送王船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qū)傳播到東南亞地區(qū)。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qū)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歷年之最,獨具一格
本屆廈港龍珠殿“送王船”活動亮點突出。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尺寸為歷年之最。王船造型獨具一格,形狀類似古代官船。王船船身涂滿彩繪、舷邊插滿彩色紙偶,船頭兩側插上旗子,左“青龍”,右“白虎”。當天,王船從沙坡尾廈港海洋文化展示館出發(fā),聲勢浩大的踩街隊伍后跟隨著虔誠信眾。大鼓涼傘、疍民歌仔說唱、宋江陣、車鼓弄、拍胸舞、哪吒鼓樂等豐富多彩的閩南民俗展演穿插其中,一路熱鬧非凡。經由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王船抵達環(huán)島路書法廣場,最終被化吉送走。
廈港海洋文化展示廳探索海洋文化的窗口
廈港海洋文化展示廳主要展示了沙坡尾孕育出的疍民文化和送王船習俗文化,反映和體現出廈門原住民、閩南人的勤勞、拼搏、進取、寬宏的精神。展出的物品近300件,展品都與廈港早先疍民息息相關,分為生產用品、生活用品及祭祀用品三部分。展示廳最大展品為一艘長10.58米,寬2.2米的觀賞王船。這艘真實木質王船按照中國四大古船中的福船建造,融合了造船、建筑、雕刻、彩繪等多項閩南傳統(tǒng)手工技藝,是展現海洋文化、王船文化的代表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