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卓
【摘要】誦說兒歌的能力對于幼兒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不僅是因為兒歌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及常用的教育手段,同時也因其內蘊的審美性,影響著幼兒情感和審美情趣的形成。本文根據兒歌的四種常見審美類型,闡述其各自不同的誦說方法,以期通過誦說,更好地展示出兒歌的審美特點。
【關鍵詞】兒歌;誦說方法;審美類型
兒歌是幼兒最早接觸到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淺顯而富有童趣的語言,以及鮮明、和諧的韻律,為幼兒帶來快樂,帶領幼兒認識這個世界。對于幼兒而言,兒歌既能帶來快樂,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因此,誦說兒歌的能力對幼兒教師十分重要。
一、稱“誦說”兒歌的原因
對于兒歌口頭表達的專門說法,很多幼兒教師口語教材都采用了“說兒歌”這個說法,如陳丹輝編著的《幼兒教師語言訓練:幼兒文藝作品吟誦及表演》,以及陳雪蕓主編的《幼兒教師口語訓練教程》等。這種稱呼固然不錯,但從更嚴格的角度來說,稱之為“誦說”兒歌更為合適。
第一,從兒歌所屬的文學大類看,它屬于詩歌,因而可以用“誦”這個詞來稱呼其口頭表達的方式。兒歌又稱“童謠”,周作人在《兒歌之研究中》提出:“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彼梢钥醋髟姼璐箢愔械囊豁棥6鵁o論“兒歌”之“歌”,還是“童謠”之“謠”,都與詩歌有密切的關系,屬于詩歌的一部分?!睹珎鳌分薪忉屃恕案琛迸c“謠”:“曲和樂曰歌,徒歌為謠?!薄墩f文解字》中解釋“謠”說:“從肉言,謂無絲竹相和之歌詞也?!本C合來看,“謠”與“歌”一樣,都先于詩歌出現(xiàn),經由無數(shù)文人的創(chuàng)作,演變成了詩歌[1]。從很多古代詩歌典籍來看,里面收錄的詩歌,本就屬于那個時代的民謠、民歌,或者是由文人借民謠、民歌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樂府詩集》中的作品、劉禹錫的《柳枝詞》,以及當代詩人賀敬之采用陜北民歌方式創(chuàng)作的《回延安》等詩歌。
由此可見,無論“兒歌”還是“童謠”,其與一般的“歌”與“謠”的區(qū)別,只在于念誦歌唱的人的年齡不同,在其所屬文學類別上,依然是一種詩歌。因此,詩歌的口頭表達方式“誦”或“朗誦”,也一樣可以運用于兒歌的口頭表達上。當然,由于一些兒歌的特殊性,兒歌籠統(tǒng)稱為“誦”又不完全合適,因而還需要和“說”結合在一起,稱之為“誦說”[2]。
第二,從兒歌的類型來看,完全以“說”來稱呼其口頭表達是不合適的,還應將“誦”的方式運用于其中。
“說”作為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強調的是隨口性,也就是“張口即來”,具有自然性、隨意性的特點。而“誦”則不然,它更多的是情感的感受與傳達,以及形象的感受與塑造,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兒歌的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方式,可以按照其審美特征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標準,兒歌可以分為游戲詼諧型、純美抒情型、平實親切型和神奇曲折型四種類型。顯然,在這四種類型中,游戲詼諧型和平實親切型兩種類型的兒歌,在口頭表達上更偏重于“說”的方式,而純美抒情型和神奇曲折型兒歌,則需要用更多“誦”的方式進行口頭表達[3]。
二、不同審美類型兒歌的誦說方法
(一)游戲詼諧型兒歌
這類兒歌常以傳統(tǒng)形式出現(xiàn),如游戲歌、問答歌、連鎖調、顛倒歌、繞口令、字頭歌等,它們或者配合游戲活動出現(xiàn),或者憑借有趣的語言和明快的節(jié)奏,為幼兒帶來韻律上的快樂。因此,在誦說這種兒歌時,教師一般使用短促而鮮明的節(jié)奏劃分方式。比如,幼兒園常用的兒歌《手指歌》是一首游戲歌,用于手指操中,用不同的節(jié)奏型來誦說,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四二節(jié)奏,舒緩。
一根手指/點點,兩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彎彎,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開了花。
第二種:二二二節(jié)奏,活潑。
一根/手指/點點,兩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彎彎,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開了花。很顯然,第二種方式節(jié)奏更加鮮明、活潑,更能體現(xiàn)出手指游戲的快樂精神。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幼兒園活動中常使用的小律動,也是這類兒歌的一種形式,在誦說時要特別注意節(jié)奏感,同時需要根據節(jié)奏變化設計出適當?shù)闹w動作。
(二)純美抒情型兒歌
這類兒歌一般不屬于傳統(tǒng)兒歌類型,在句式上也沒有共同點,但都會營造優(yōu)美、和諧的氛圍,抒發(fā)具有詩意的美感。在誦說這類兒歌時,教師一般采用比較舒緩的節(jié)奏方式,重在表現(xiàn)詩一般的意境。
以誦說黃慶云的《搖籃》為例:“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寶寶睡著了。”
這是一首搖籃曲,意境寧靜溫馨。就句式來說,五言句的誦說有兩種常用節(jié)奏:二三式和二二一式。對比這兩種同節(jié)奏誦說的效果,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運用“二三”節(jié)奏型誦說的方法節(jié)奏舒緩,更能體現(xiàn)出這首兒歌甜美浪漫、充滿母親溫柔愛意的意境。
又如,金波的《雨鈴鐺》:“沙沙響,沙沙響,春雨灑在房檐上。房檐上,掛水珠,好像串串小鈴鐺。丁零啷,丁零啷,像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边@首兒歌用白描的方式,寫出了春雨淅瀝輕快,雨中小燕翻飛,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非常具有詩意,雖然采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但在誦說時不能拘泥于常規(guī)三三七言短促、鮮明的節(jié)奏處理方式,而要采用更舒緩的節(jié)奏方式,在輕快中帶上幾分抒情。
(三)平實親切型兒歌
這類兒歌多以日常生活和簡單知識為內容,句式多為齊言,少數(shù)為雜言,風格平實、親切。誦說這一類型兒歌時,教師往往采用較舒緩的節(jié)奏類型,以及生活化的親切的語氣。例如,張秋生的《奶奶過生日》:“奶奶過生日,大家都在忙。媽媽炒魚片,爸爸燒雞湯。我把手洗洗,也來下廚忙。爺爺拌黃瓜,我放醋和糖。奶奶嘗一口,臉上瞇瞇笑:‘這個拌黃瓜,味道特別香。”這首兒歌寫了奶奶過生日時大家忙里忙外,為奶奶慶祝生日的場景,特別寫出了幼兒也要為奶奶做一些事情,為家里幫忙的認真情態(tài),十分具有生活氣息。在誦說時,教師應用親切的語氣、和緩的語調,表現(xiàn)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景象。
又如,程宏明的知識兒歌《雪地里的小畫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它在洞里睡著啦!”這首雜言兒歌,不僅介紹了小動物的腳印,還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雪上腳印畫”。它的節(jié)奏變化豐富,跳躍性很強。教師如果不注意其審美特征,只注意它的節(jié)奏感,很容易像“數(shù)板”一樣沒有意境。因此,教師在誦說時應采用較為舒緩的節(jié)奏,以達到在傳達知識的同時,表現(xiàn)兒歌意境的效果。
(四)神奇曲折型兒歌
這類兒歌形式多樣,多包含較簡單的情節(jié),具有一定角色形象。因此,在誦說這類兒歌時,教師要通過誦說技巧的靈活運用和音色的適度變化,表現(xiàn)情節(jié)的趣味性和角色的性格特點。
例如,經典兒歌《小熊過橋》,講述的是一只小熊剛開始害怕過橋,后來在小鯉魚的熱情鼓勵下,最終大膽過橋的經過。兒歌內容生動、情節(jié)有趣,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誦說時,教師要在明亮音色的基礎上加入適當變化,以表現(xiàn)小熊心情的變化。
以開頭兩句“小竹橋,搖搖搖,有只小熊來過橋”為例,教師可以面帶微笑,語氣輕松愉快,使幼兒想象到小熊準備過橋時快樂、輕松的心情;當說道“立不穩(wěn),站不牢,走到橋上心亂跳”時,教師則要收起笑容,眉頭微皺,兩頰微收,用略帶緊張的語氣表現(xiàn)小熊站在橋上驚慌害怕的心情;而當說道“河里鯉魚跳出水,對著小熊大聲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著前面瞧!”時,教師則要用堅定的語氣、略大的聲音,表現(xiàn)鯉魚對小熊的鼓勵和支持;兒歌的最后,說道“一二三,向前跑,小熊過橋回頭笑,鯉魚樂得尾巴搖”時,教師則要用堅定、樂觀的語氣,再逐步過渡到喜悅、自信的語氣,最后放慢速度,在隱含的笑語中結尾。教師在誦說中進行這些變化,能充分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體現(xiàn)教育幼兒面對困難要樂觀、勇敢的主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xiàn)美”。雖然這是寫在“藝術”部分中的要求,但兒歌作為一種文學,也屬于藝術大類的一種,其審美特質不應被教育性掩蓋。因此,幼兒教師應重視兒歌的審美類型,并通過聲音、節(jié)奏等方式,展示其不同的審美內核,在誦說美的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對幼兒的美育教育。
【參考文獻】
高格禔,舒平.幼兒文學實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陳丹輝.幼兒教師語言訓練:幼兒文藝作品吟誦及表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瑩,肖玉林.學前兒童文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