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我國新課程改革內(nèi)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素質(zhì)教育改革,這說明人們對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小學生而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就是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準則之一,其中“勞”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小學所有學科中,勞動與技術學科的教學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研究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找出科學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提升小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一、小學高年級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的問題
(一)在課時安排方面存在問題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小學都沒有單獨設置勞動與技術學科,而是將所有綜合實踐課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就導致勞動與技術學科的課時安排存在問題,尤其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學校把教學重點放在主要學科上,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發(fā)展。有一部分學校設置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課時較為隨意,甚至還存在對該課程的課時進行縮減的現(xiàn)象。雖然目前也有許多教師想要重視勞動與技術學科,但由于受到課時較少的影響,實際的教學操作存在一些困難,這樣教師就難以完成教學計劃,進而導致學生不能良好地掌握該學科的知識。
(二)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許多學校對于勞動與技術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師資配備不足,這一學科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外聘的兼職教師,學校也沒有對這些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這就可能導致教學不夠專業(yè),以至于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由于部分學校不愿意在勞動與技術學科上耗費太多精力,致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難投入精力,并且教師的流動性較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勞動與技術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導致素質(zhì)教育不能有效開展。
二、小學高年級勞動與技術學科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做出良好的示范和講解
相較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會有一定的進步,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教師及家長的引導,尤其是在動手方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講解和示范,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勞動與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其積極性,從而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期間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并要求學生預習教材內(nèi)容。當學生有了初步認識之后,教師再進行詳細的講解,同時通過做示范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編網(wǎng)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小網(wǎng)袋相關的作品,然后提出問題:“網(wǎng)袋是如何編織的?有什么用處?”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先預習課文,之后教師再講解相應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編織的過程,教師再使用實物或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示范編織過程,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教師在一旁指導。在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其他編織網(wǎng)袋的方法,以及如何控制網(wǎng)袋眼大小之類的問題,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新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促使許多科學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其中合作學習就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接受和認可,其對于小學高年級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在課前,無論學生對知識有怎樣的預想,收集了多少材料,都需要通過實踐檢驗其正確性。而在勞動與技術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就是實踐,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及合作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中國結——鞭炮結”一課時,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中國結相關的圖片或影像資料,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中國結或了解過中國結呢?”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簡要介紹中國結的由來、特點和相關的用途,以此引發(fā)學生對中國結的好奇心,然后詳細講解編織鞭炮結的重難點。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織。小組內(nèi)的學生可以互教互學,教師要及時觀察每個小組的實踐情況,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同時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使勞動與技術學科的育人作用被充分發(fā)揮出來。◆(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qū)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