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萍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發(fā)現,小學生學習知識很容易,但運用知識很困難。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要從自己的教學中去反思教學行為,從小學生方面去分析困難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富有創(chuàng)造和思考。在許多的事例中,我們發(fā)現最大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引導小學生思維的歡樂,造成孩子學習的痛苦。所以,知識始終是死的,不能讓知識活起來。
先進教師的經驗告訴我們: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周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不能用來去獲取新知識。當然,許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了這么一種慣例: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或者能夠完成作業(yè)。這種觀點迫使教師片面地評價學生的腦力勞動和他們的能力,誰能把知識保存在記憶里,一旦教師提出要求,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確實如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看到學生的表面現象:能流利地背誦課文,回答問題,快速地口算,正確地做題等等,學生能把教師的知識再重新倒出來,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好學生標準。這樣的表面現往往掩蓋了本質,學生不能夠快速地答題,就成為我們眼中學習有障礙的學生,經過我們長期的訓練,這類學生不能很好地記憶知識,不能達到教師所規(guī)定的要求,最終,我們對這些孩子失去信心。這樣導致的后果是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記知識而學知識。長此以往,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后成為我們眼中的學習困難生。
教育學家認為: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這樣一條規(guī)律性才開始起作用: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遺憾的是在實踐中正好相反,學生每過一年,他的學習積極性就變得更為困難。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能得到這樣的反思: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地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不能把學習建立在對學生簡單的回答正確的知識層面上,把這種能把知識倒出來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我們應努力做到,使知識不僅有記憶的目的,又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活起來,在急速發(fā)展的、經常不斷的精神財富的交流中活起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應當實際地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在小學,從教學一開始,詞就成為小學生知識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確切地說,這就是通過思維和詞而表達和反映出來的周圍的現實世界。小學生借助觀察、借助生動的直觀、借助詞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最初的,也許是最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識變成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以免它阻礙小學生在認識的階梯上繼續(xù)前進,那么,你就要使詞成為小學生創(chuàng)作的工具之一。有經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總遵循這樣一個方向,就是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占據首位的,不應當是背誦,而是借助詞來進行思考,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并且認識極其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細微差別。
譬如你帶領孩子們走進秋天,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初秋的日子,你向學生講述金色的秋天,講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給孩子一些豐富的詞語和情感色彩后,你建議他們自己講述他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東西。這時,孩子們帶給你的將會是一個繽紛多彩的秋天。孩子們說:蔚藍的天空飄著一朵朵白云,形態(tài)各異——就像一匹奔馳的駿馬,就像一池舞蹈的荷花,大雁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金色的秋天里自由自在地飛翔;路邊的不知名的野花,散發(fā)出秋的氣息......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為小學生創(chuàng)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動力和源泉,因為你善于在小學生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但是他們在這里并不是重述他們聽到的話,你的詞,你的思想在他們的意識里發(fā)生了轉換。小學生在學習思考,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學習歡樂感,從認識中得到享受。
我們曾親身感受或者從同事那里聽到:很多小學生對教師的話抱著冷漠的他態(tài)度,怎么也打動不了他,無法點燃他們眼里渴求知識的火花,我們也常常想盡各種方法。,前面的例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發(fā).請把知識架上思維的翅膀,讓他們在知識的主動探索中享受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