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7月5日,上海天文館迎來首批壓力測試觀眾。攝影/本刊記者湯彥後
建一座“包羅萬象”的世界級的天文館有多難?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上海天文館從提出創(chuàng)意到開幕,總共花了10年時間。大到整座建筑的創(chuàng)意設計,小到一個小小燈泡的材質,都凝結著設計師和天文工作者的巧思、熱情和想象力,最終建起了這座結合了空間與時間,科學與藝術的“地表最大”天文館。
2021年6月到7月,尚未正式開幕的上海天文館就因為其美麗的外觀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展覽火遍全網,這座呈現三顆行星互相纏繞運行狀態(tài)的建筑,位于上海自貿區(qū)臨港地區(qū)的滴水湖附近,靠近大海,建筑面積達3.8萬平方米。它和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一樣,是上??萍拣^的分館。
實際來到上海天文館就會發(fā)現,這里與那些“拍完照就走”的網紅景點完全不同,這個面積巨大的場館用三個主要展廳,把從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到整個宇宙的模型,以及所有天文發(fā)現、天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行動全部展示了出來。在名為“家園”的太陽系展廳,半圓形的地球模型投影播放著地球46億年的歷史故事,還有巨大而逼真的太陽系各大行星模型。在“宇宙”展廳中,激光、各種新式材料和曲面墻壁、黑洞材料,展示了相對論、時空問題和系外行星探索等宇宙難題。在“征程”展區(qū),星圖、望遠鏡、天球儀等模型介紹了天文學的歷史,也能看到嫦娥、祝融等飛行器逼真的展示。
2021年7月18日,經歷了兩次參觀人數流量的壓力測試之后,這座龐然大物一般的建筑正式對外開放。滴水湖距離市中心至少有60到70公里的距離,但7月18日當天,上海天文館還是吸引了大量的客流,預約者達到6000人,瞬時客流達到3000多人,館內外時不時排起等候參觀的長隊。開放日結束后,上海天文館宣布,將下一周的預約入館人數限制縮減至5000人?!靶麄髯龅锰昧??!鄙虾?萍拣^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半開玩笑地說。
正如《天文館簡史》的作者、英國建筑師、作家法爾布雷斯所說:“天文館不僅僅是對太陽系的演示,它同樣具有哲學和精神上的作用。”天文館與主要承擔觀測、科研教學功能的天文臺不同,它的核心功能是科普,通常會用球幕影院和精密的天象儀器模擬星空,通過講解、聲光電效果傳播相關的天文和宇宙知識。
人類對星空的追逐自古有之,這種追求同時也是不同時代宇宙觀的反射。在古代,歐洲的天文學研究與宗教、占星等學問相結合,隸屬于皇室與貴族,過去那些模仿天穹,繪有星座的大穹廬都存在于宮廷和貴族家中,那時的宇宙觀還是“天圓地方”“地心說”或后來的“日心說”,但總歸是圍繞著人們視線中的穹頂天球。
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天文館誕生于1924年,它出現在德國著名光學公司蔡斯公司工廠的屋頂上,由該公司發(fā)明的一架天象儀演示星空,此后這架儀器進入了德國慕尼黑博物館的天象廳。德國人發(fā)明的人造星空撫慰了“一戰(zhàn)”后人們的心靈,而那也是愛因斯坦剛剛提出相對論,人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產生重大顛覆的時代,民眾對科學爆發(fā)的熱忱也推動了天文館事業(yè)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1930年,美國一位喜愛音樂和科學的富翁阿德勒支持建設了美國的第一座天文館,此后,天文館在世界各地逐漸流行開來。因此,自誕生起,與建筑、音樂、影像等藝術領域高度相關的現代天文館不僅僅是簡單的科學教育,更是如電影一樣有著夢幻般的體驗。
在中國,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天文學家提出要建立科普用的天文館,但直到1957年,在蘇聯和民主德國天文館熱潮建設的影響之下,中國才有了第一家天文館——北京天文館。為了方便科普活動的進行,便于人們在前來參觀時順便觀星,它被建造在當時還屬于郊區(qū)的西直門一帶的北京動物園對面,但隨著城市發(fā)展,這一帶很快就被城市的燈光包圍,因此,北京天文館最主要、最出色的功能還是天象表演。
在上海這樣一個大城市建造一間“足夠大的”天文館的倡議,最初來自現年90歲的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原臺長葉叔華。葉叔華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早在2011年上海世博會剛剛結束,許多土地正在規(guī)劃用途之時,她就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了批準。當時,上海有不少區(qū)域對天文館的建設表示出興趣,而靠海的臨港由于其表示出的誠意以及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成功入選。
上海天文館外景。圖/受訪者提供
2014年,上海天文館正式立項。當年,意艾德建筑師建筑事務所(Ennead)合伙人Thomas Wong帶領團隊提出的設計理念,在上海天文館征集建筑方案的國際競賽中獲得優(yōu)勝。他們提出要在建筑中摒棄任何直線或直角,以此真實反映宇宙的動態(tài)能量,在外觀方面,他們從物理學的“三體問題”中汲取靈感,用三個球型建筑主體模仿天體由于引力而形成的運動軌跡,將整座建筑直接建成一架模仿天體運動的“天文儀器”。
此前,意艾德事務所有著設計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大型場館的經驗,但上海天文館的建筑對他們而言依然是一大挑戰(zhàn)。藝艾德事務所主任建筑師、資深項目經理鄺薇薇也參與了上海天文館的建設。她回憶,贏下這個項目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但是在建筑過程中,“無直角、非常規(guī)”的難點就逐漸顯露。比如,最初的設計中在整個建筑里只設置了三根并不明顯的柱子,但當合作方的設計院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困難,嘗試著提出是不是要再加柱子這個問題的時候,Thomas Wong迅速寫了一封長信過來溝通,最終合作方還是尊重設計師的原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