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欣錦 呂海華 農敏玉 黃鎖義
摘? 要:高校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其管理與建設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成效。而根據(jù)調查實踐及總結文獻可知,目前廣西本科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驗教學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為探究適應新型高校實驗教學的新方向,更好適應高校實驗室新模式,促進傳統(tǒng)實驗室以及實驗教學的轉型升級,提高實驗室的工作管理水平,圍繞管理方式、新型教學平臺等方面,對高校提出新型管理方式以及構建新型實驗教學平臺。
關鍵詞:實驗室管理? 實驗室建設? 虛擬仿真? 公共實驗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1(b)-00123-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Guangxi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LUO Xinjin1? LV Haihua1? NONG Minyu2? HUANG Suoyi3,4*
(1.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3000; 2.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3000 China; 3.College of Pharmac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3000 China; 4.Key Laboratory of Guangxi's College for th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 Medicine in Youjiang River Basi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30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are the main places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 training, and their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According to survey practice and summary literatur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 management of laboratories,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in Guangxi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adapting to the new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teaching,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university laboratory mode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laboratory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o management methods, new teaching platforms, et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 new management methods and construct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s.
Key Words: Laboratory management;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Virtual reality; Public experiment platform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包括“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加強高校重點科研創(chuàng)新基地與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眲邮帜芰κ窃u判實踐能力的方式,實踐是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科研水平是高校能力測評的重要依據(jù),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地和科研基礎的高校實驗室,在這些方面起到舉足輕重和無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尋求更好、更優(yōu)的方案,來適應現(xiàn)代化人才培養(yǎng)需求,提高科研水平,變得尤為重要。
1? 目前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模式單一,不能適應學科大融合趨勢
目前大部分高校實驗室管理仍然主要是依靠校—院(系)—教研室(組) 三級管理模式,實施“以科設室、以科管室”的管理模式, 即教研室主任統(tǒng)籌管理教研室和實驗室, 實驗室屬于教研室管理的一部分。而在實驗教學中, 實驗室教師只是參與準備工作, 帶學生做實驗是教研室的任課教師。由于是教研室管理實驗室, 實驗室教師一味地執(zhí)行教研室的決定, 缺乏活動的自主性, 實驗室教師逐漸失去對實驗室發(fā)展的思考和規(guī)劃。而一些實驗室又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劃,難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管理。學科融合不明顯,實驗室交叉重復設置,造成資源浪費。其次,因為長期的單一模式,教師隊伍積極性不高,長期的重復教學,容易造成心理懈怠,學科建設缺乏創(chuàng)新活力,教學質量下滑,學科融合不充分,因此可能導致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高素質高水平多方面多層次發(fā)展人才的要求[1]。
1.2 管理方法滯后,效率低下
實驗教學不僅要講究方法,更要講究效率。目前許多高校實驗室管理未能與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相結合, 實驗室中有限的資源不能最大程度利用,未能實現(xiàn)計算機管理, 實驗設備也未能進行數(shù)字化備案,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仍停留在儲存數(shù)據(jù)和任務分配層面,達不到“管理”的層次。高校實驗室基本單靠實驗室老師管理,物品使用與交還仍是手動登記,可能存在漏記、錯記現(xiàn)象,不能很好對物品進行有序管理。同時因為設備眾多,設備維修不能及時處理,以至于影響教學進度。高校實驗室的管理如果信息無法共享,則有可能會出現(xiàn)重復購買某些儀器設備的問題[2]。大部分管理依靠人力,使教師的工作量劇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驗室的高效管理。
1.3 實驗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需從思想上重視實驗室工作
高校的實驗室水平如何,除了對科研設施和環(huán)境進行權衡外,還需要考慮實驗室隊伍的建設。一支科研能力強、創(chuàng)新性強的出色隊伍,也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保障。由于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tǒng)思想,重知識、輕技能的教學模式,高校對實驗室建設的重視不足,造成實驗教學大部分以機械地驗證理論的正確性為主。而因實驗教學常常附屬于理論教學,一般的實驗人員是理論教學的人員轉化,并不是專業(yè)的科研實驗工作者,從根本上來說,不是符合標準的實驗室的人員。同時,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實驗室教師在校內的地位常常默認為“低人一等”,薪酬也低于一般的教師隊伍,導致其隊伍對于實驗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創(chuàng)新性不高,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
1.4 實驗室開放范圍小,阻礙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
目前,大部門高校的實驗室除了基礎課實驗的課堂時間外,學生很少能在課外時間進入實驗室,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不足。而基礎課實驗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只是一個基礎課程,更多偏向于驗證性實驗,有著確定的結果和流程,并不具有創(chuàng)新性,學生也缺乏主動性。平常有些同學動手能力強,同時興趣廣泛,但是缺乏實踐機會,沒有開放的實踐平臺,也缺乏有效渠道來接觸科研[3]。長期以往,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以及高校的科研人才培養(yǎng)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1.5 現(xiàn)有設備不能滿足課程開展的需要
古語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完善的設施條件為基礎,就無從探究科研建設。近年來,大部分高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在校學生人數(shù)劇增,班級設置增多,設備更新與購買卻提不上日程,實驗室的建設速度趕不上擴招速度,一些實驗所需試劑較為昂貴或者保存所需要的環(huán)境要求過高,而因學生人數(shù)的激增,原本的實驗室用地和資金也愈發(fā)緊張,使得一些實驗課程無法展開,實驗課時被迫縮減,學生得以實踐的機會減少。以醫(yī)學類院校的微生物實驗室為例,微生物實驗大部分操作中,都要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其中一些還帶有極高的危險性和傳染性,但目前實驗教學僅局限為要求不高而較為重要的基礎實驗,對于這些稀有的、高致病性微生物,由于實驗室條件的限制,一直無法開展,以至于學生對于這類知識的學習只限于書本,無法開展實驗驗證,不能深入掌握[4]。
2? 高校實驗室建設的改進措施
高校實驗室是開展實驗教學和進行科研建設主要場所,建設和管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直接影響的實現(xiàn),高校建設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新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而目前的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針對以上現(xiàn)狀和存在,需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筆者在優(yōu)化管理結構、設備完善與開放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提出以下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為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助力。
2.1 優(yōu)化管理結構,積極探索信息化管理
老舊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所需人力物力也較多,不能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且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實驗室的建設要求。在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秩序正常運行的同時,優(yōu)化實驗室管理架構。建立實驗室專屬管理機構,實現(xiàn)校—機構—實驗室的管理架構,對實驗室進行分組、編號,既有利于實驗室管理的可視化,也有利于公共實驗室體系的進一步開展[5]。建立實驗室管理機構,可在內部以其所需的職責設置分管部門,對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設備維護,師資隊伍管理等方面進行專屬獨立化管理,可依據(jù)該校的具體情況而定。
在某些需要先對理論知識進行了解,再做實驗的課程中,可建立理論考核進入實驗學習的體系,即在實驗課程之前,首先對學生開展理論考核,作為進入實驗教學的依據(jù)。同時,筆者認為可以根據(jù)設備購買途徑、設備負責人情況、使用方式、使用人員登記、報修系統(tǒng)、設備后續(xù)情況記錄的一系列流程,建成一個信息化系統(tǒng),讓每一步都有記錄可尋,如果出現(xiàn)什么問題也可以對應責任落實。購買設備前,選擇信譽較高的廠家,長期合作。購入設備后,對每個設備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包括其廠家、購入日期、儀器專門的編碼等;在使用設備前,申請人需向管理該設備的老師進行網(wǎng)絡申報,明確使用時間以及申報人的具體信息,等老師對申報書進行審核,通過后方可使用[6]。在使用前要拍照記錄好儀器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有問題可以進行提前備注,并在結束后再進行統(tǒng)一匯總,再及時報修。每年都定期對設備進行保養(yǎng)和更新,查看設備受損狀況,并記錄在案;將一些實驗室進行整改合并,實現(xiàn)學科融合,充分利用資源,減少重復利用。
2.2 加強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創(chuàng)新實踐
實驗課程教學人員是高等教育中科研和教學必不可少的成分,完善獨立于理論體系的實驗課程教學人員,保證都能夠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獨立、但又密不可分的教學方式,將其團隊的培養(yǎng)作為與理論課教師平級的地位,而不是所謂的“教輔”人員。引進專職實驗師參與實驗教學工作,定期對實驗教學隊伍進行培養(yǎng),多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其他高校的實驗教學工作,多借鑒經驗,鼓勵實驗室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新,將其對于儀器使用和維修能力、教學情況和對實驗室管理的貢獻等作為職稱評比標準,每年進行量化考核和實驗教學評估,考核結果記錄在案,將其與津貼掛鉤。除此之外,還可采取內部激勵的方式提高其積極性,適當給予實驗教學人員一定基礎的課外實驗資金或科研資金,鼓勵實驗教學人員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基礎的課外實驗操作和科研項目,改善實驗課程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實驗課程教學人員以及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實驗課程的科研創(chuàng)新思想水平。
在實驗室的層面開展科研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課程,適宜在學生學習足夠基礎知識的學期之后進行開展。不僅僅只局限于理論驗證性實驗,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思維。初步普及科研基礎知識,培養(yǎng)實驗室的科研創(chuàng)新思路,可使用一些經典科研實驗的步驟進行虛擬或實踐的演示等。
2.3 構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彌補傳統(tǒng)實驗教學方式的不足
隨著計算機及新型多媒體在各領域中的逐漸滲透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生澀難懂、枯燥乏味已逐漸被高科技教學的生動所取代。引用虛擬仿真實驗室正在逐步成為一種試點和試驗性項目,并在不久的將來達到主流[7]。虛擬仿真實驗室引用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或使用仿真3D軟件,對實驗過程和步驟,直觀演示了實驗操作過程,并進行圖文講解,采用計算機計算等方式對實驗進行演算和數(shù)據(jù)的分析。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立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立,可通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對設備進行管理與教學[8];可建立實驗室學科分類,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可構建一個便于學生課外進行操作的平臺,加強虛擬仿真實驗室的便攜化。
由于進行虛擬實驗操作,虛擬仿真實驗室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實驗器材的損耗,減少實驗試劑和動物的浪費,減少一些大型昂貴的儀器的購置,降低實驗管理和運行成本。虛擬仿真實驗室的便攜化,可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實驗的學習與考核,減少課堂資源和師資資源。虛擬仿真實驗室通過仿真實驗室環(huán)境,可使學生適應實驗環(huán)境與模式,鍛煉實驗思維與實驗設計思路和能力,提高個人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立,可推動我國社會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化改革,加快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轉型,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4 建立“共享實驗室”平臺,實現(xiàn)公共實驗室的建設
高校在具有一定資源的條件下,可通過建立“共享實驗室”平臺,“共享實驗室”平臺可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信息科技的優(yōu)點,進行高校公共實驗平臺的建設[9],對高?,F(xiàn)有實驗室分為教學實驗室,科研實驗室以及公共科研實驗室。建立“共享實驗室平臺”,可將共享實驗室劃分為初級共享實驗室、中級共享實驗室、高級共享實驗室三個等級。初級實驗室可通過在專屬APP上以及校園網(wǎng)站對教室的申請、排隊,一個初級共享實驗室可劃分為多個實驗區(qū)域,進入實驗室的實驗區(qū)域需掃碼即可開始實驗,初級實驗室可提供基礎實驗儀器。中、高級實驗室需提交實驗設計方案至實驗室管理機構進行審核,可提供高級或更高級的設備和儀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對獲得成果的項目組進行一定的資金獎勵。通過建立“共享實驗室平臺”,可加大實驗室的開放性,減少因原有實驗教學體系造成的學生科研積極性過低,參與科研的渠道狹窄等不足,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其中,更好地實現(xiàn)資源利用,發(fā)揮實驗室應有的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目前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可知管理模式局限、實驗室設備的使用受限是制約實驗室新型化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對此筆者對高校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提出要規(guī)劃好管理模型、加強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搭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建立“共享實驗室平臺”的建議,促進實驗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瑩,袁園,劉俊秀.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3):246-248.
[2] 田峰.淺談高校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設備工程, 2018(16):26-27.
[3] 朱麗君,方正美,常微微,等.關于虛擬實驗技術與預防醫(yī)學開放實驗室建設的探討與思考[J].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20(3):382-384.
[4] 王微微,周艷萌,楊艾華,等.醫(yī)學微生物學開放實驗教學對醫(yī)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20,38(10):5-6.
[5] 齊鵬遠,王剛,梁金廣.高校實驗室管理信息平臺探索與研究[C].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er(China).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ICHESS 2019)(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VOL.369)[C].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er(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9:4.
[6] 丁佳.高校實驗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8):154.
[7] 孫苗,蘭曉紅.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高校實驗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J].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2017,7(3):117-120.
[8] 萬莉,張紅,吳民瀘,等.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與思考[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20,41(7): 889-891.
[9] 胡歡,汪新宇,王倩,等.科研創(chuàng)新下的高校實驗室管理改革[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 2020(8): 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