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1935年1月上旬,紅軍勝利攻占黔北重鎮(zhèn)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舊城軍閥柏輝章的公館二樓,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遵義會議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尤其具有勇于通過自我革命轉危為機、迎來新生的優(yōu)秀政黨基因。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指出,遵義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中國革命的危機與轉機
遵義會議發(fā)生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而長征的直接原因則是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在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黨的軍事、政治路線的“左”傾錯誤充分暴露出來,并且在長征途中愈加發(fā)展。
1933年5月,蔣介石開始醞釀第五次“圍剿”。他聽取了國外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軍事策略,對蘇區(qū)“以政治打擊為主,以軍事進攻為輔”,并且采取碉堡攻略,步步為營,一點一點壓縮蘇維埃區(qū)域的空間,最終迫使紅軍放棄根據地。而在中國共產黨內,王明“左”傾路線完全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政治上博古代表王明主政中央。博古不懂軍事,依賴洋顧問李德,而李德奉行正規(guī)戰(zhàn)中的“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等戰(zhàn)術。這種軍事方針與毛澤東總結的適合蘇維埃區(qū)域的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背道而馳,紅軍越打越被動,最終沒能打破敵人“圍剿”。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5個軍團,加上蘇維埃各級政府機關、群眾團體,以及輜重隊等近9萬人實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長征。
經過近一個月血戰(zhàn),中央紅軍突破了敵人的3道封鎖線,在渡湘江時再次與國民黨軍隊遭遇。在這場極為兇險的戰(zhàn)役中,中央紅軍損失過半,人員銳減至3萬多人。湘江戰(zhàn)役的慘重損失,驚醒了黨內、軍內的一批干部,許多干部和普通士兵都感到極為痛心,同時對遭受損失和挫折的原因進行了反思。
遵義會議之前,就紅軍轉移的戰(zhàn)略方向問題,中央召開了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兩次會上,毛澤東的主張得到黨內、軍內越來越多的支持,“左”傾路線的代表博古、李德等人被迫作出讓步。事實證明,毛澤東的主張是完全正確和十分及時的,黨內、軍內開始對“左”傾路線進行反思和糾正。這兩次會議的召開,為遵義會議作了必要的準備。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是在非常時期為了解決黨內、軍內面臨的緊迫問題而召開的。為了使其有更廣泛的代表性,更加集思廣益,參會人員不限于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還有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開會時間安排在晚上進行,一連3天,每天從晚飯后開到次日凌晨。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軍事指揮和軍事路線問題,以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為討論對象。
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長篇發(fā)言。他指出,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李德的軍事路線是完全錯誤的,“御敵于國門之外”“堡壘對堡壘”的陣地戰(zhàn)是跟敵人拼消耗,而以蘇區(qū)的實力,不可能在硬拼的軍事冒險主義下打破敵人的“圍剿”;博古、李德等人照搬國外經驗,其正規(guī)戰(zhàn)的戰(zhàn)術不適合蘇區(qū)環(huán)境,而且指揮上不切實際,是按照地圖指揮作戰(zhàn)的紙上談兵,嚴重地不切實際;所謂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其實一直存在,這不是反“圍剿”失利的根本原因,因為前幾次反“圍剿”戰(zhàn)爭在同樣的甚至敵我力量更為懸殊的情況下都獲得了勝利。最后,毛澤東嚴肅指出,為今之計,應該重點解決軍事指揮的方針和領導權問題。毛澤東的發(fā)言得到了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劉伯承、聶榮臻等人的支持。會后,中共中央根據與會人員發(fā)言的記錄以及少數服從多數的黨內民主原則,作出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簡稱《遵義會議決議》)。
《遵義會議決議》對黨和軍隊徹底扭轉被動局面產生了重大影響,毛澤東被選為常委,進入了中共中央的核心領導層,對黨內軍內事務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由張聞天取代博古在黨內任總負責,雖然張聞天在黨內的地位此時還沒有正式確立,但黨內畢竟完成了領導權轉換;取消“最高三人團”意味著正式解除了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
遵義會議在當時黨和紅軍面臨的危急局勢下,首先調整了最為迫切的軍事指揮權,結束了盲目的機械的教條主義軍事領導路線,使革命軍隊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使黨的革命事業(yè)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對軍隊的指揮權,使這支人民軍隊重塑靈魂,紅軍從此又有了主心骨、定盤星和頂梁柱,黨經歷了“外來和尚”造成的巨大損失之后,重新回到正確航向上來,黨的革命事業(yè)開啟了新的篇章。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共產黨人滿腔熱情地投入中國革命,決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但是,由于缺乏經驗,建黨初期對于怎樣進行革命,特別是在農民人口占多數、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里怎樣進行革命,并不是很清楚。直至遵義會議前,中國共產黨仍是一個處于幼年的政黨。而且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在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完成的。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按照共產國際的章程,其政策和行動都要受到共產國際的指導,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由共產國際直接發(fā)出指示,支部遵照執(zhí)行。因此,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黨的方針政策,包括綱領、組織原則都不是獨立制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指示就容易在黨內被教條式的理解和執(zhí)行。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黨內出現以王明為代表的緊跟共產國際、號稱“百分之百國際路線”的“左”傾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
實際上,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一部分共產黨人已經意識到革命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必須以中國的革命實際為基礎。早在1929年,毛澤東就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明確提出要反對主觀唯心主義,反對那種對革命形勢的判斷不靠革命實踐,而是躲在書齋里憑空想象的唯心主義作風。應當說,毛澤東這些論述都有其針對性,指向那些習慣于背誦教條、通過馬列主義教條來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家”們,表達出他對于教條主義者的批評。
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等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不同的角度批判了“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及其對中國革命造成的損失。最終,正確路線占據主導地位,黨內的健康力量、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重新獲得了對黨和軍隊的領導權與指揮權。毛澤東等人不僅具有深厚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yǎng),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又通過調查對中國國情有深入了解,因此,他們才能夠引領中國革命走出困局,走向勝利。
遵義會議的深遠意義在于,它使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把經典理論與本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既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也要在實踐中充實理論、深化理論,甚至修正理論的不足。
堅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一論斷。它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與建設思想的科學概括。毛澤東始終認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首先而且主要應該依靠國內同志,其經驗也應該來自對國內情況的了解。
在這一偉大論斷提出30年之后,毛澤東仍然不時提起它,顯示出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一以貫之的看法。1963年,毛澤東在一次與外賓的談話中提到,中國的革命曾經被外國的“先生”包辦,“先生”雖好,卻因為不懂中國國情,不了解中國革命的特殊規(guī)律,而沒把“學生”教好,反而使“學生”誤入歧途,遭受損失。因此,對于“學生”而言,一定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要敢于懷疑“先生”的不足。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這次會議批判了教條主義。教條主義者說蘇聯一切都對,不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毛澤東在這里突出強調了遵義會議的作用。在遵義會議之后,中國共產黨這位“學生”才開始擺脫“洋先生”的包辦,開始獨立自主地思考中國革命自身的規(guī)律。
遵義會議的召開,是人們認識到王明的教條主義給黨和革命造成的慘重損失從而逐漸醒悟的結果,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王明的教條主義,由于打著“共產國際路線”的旗號,當時是頗能迷惑人的。很多人不能認清他們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王明、博古的做法使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嚴重失敗,使在長征途中的紅軍屢受損失,使黨和革命幾乎陷入絕境的情況下,人們便不得不認真思考,王明、博古的做法是不是正確?應不應該加以改變?聶榮臻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曾談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后,紅軍遭受嚴重損失,長征途中,紅軍更是處境艱難,幾乎喪失了戰(zhàn)斗力。尤其是湘江戰(zhàn)役,紅軍損失大半,這是讓人非常痛心,同時也是讓人不解的。
對聶榮臻這種軍事干部來說,他們對戰(zhàn)爭的勝負是有著直接體會的。紅軍執(zhí)行毛澤東軍事路線時,節(jié)節(jié)勝利;而聽從博古、李德指揮之后,紅軍就屢嘗敗績,屢遭挫折。聶榮臻在長征途中就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而這在當時的紅軍各級指戰(zhàn)員中,不是個例。聶榮臻說,他在跟王稼祥一起交換意見時都認為,事實證明,博古、李德等人不行,必須改組領導。可以說,他們的這些想法也就是當時許多指戰(zhàn)員的想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才在遵義會議上得到了多數同志的支持和擁護。
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路線轉折,逐漸擺脫了對理論教條的崇拜和對共產國際的盲目依賴,開始獨立自主地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自身面臨的問題。對于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人不再盲從和盲目接受,而是加以分析和甄別,有助于革命事業(yè)發(fā)展的就接受,無助于甚至有害于革命事業(yè)的,則加以抵制。因此,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從幼年走向成熟。
自遵義會議以來逐步在全黨確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原則,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是一條任何時代都要遵從的基本方針,是革命和建設成功推進的根本保證。遵循它,革命與建設就能取得成功;違反它,革命和建設就會受挫。
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程中,思想路線、政治路線起著綱領性的作用。每當正確路線得到貫徹執(zhí)行,革命就能健康、快速發(fā)展;而當錯誤路線占據主導,革命就會遭到巨大破壞。誠如毛澤東所言“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遵義會議前近14年,曾經過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即1924年到1927年初大革命的勝利和到30年代初紅軍發(fā)展到30萬人、革命根據地發(fā)展到十幾塊的勝利;1927年大革命失敗和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根據地大部分喪失,白區(qū)工作也遭受嚴重挫折。在這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中,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思想觀念及領導方式被證明是錯誤的。另一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理論、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理論、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軍原則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建黨理論以及“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反對“本本主義”思想等等,則經過歷史的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
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根據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一系列思考,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和評價了“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之處。他總結為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和退卻時的逃跑主義,既形象準確又有理論深度,博得了廣大黨員干部的認同。大家開始認識到,毛澤東才是黨內最懂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專家,毛澤東的軍事路線是紅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只有毛澤東才能帶領紅軍走出困境,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中國工農紅軍在戰(zhàn)斗中屢遭失敗,革命事業(yè)損失慘重,這不是紅軍的戰(zhàn)斗力不行,而是指導戰(zhàn)爭的軍事路線出了問題。當時,縈繞在許多黨內、軍隊中高級干部和前線紅軍指戰(zhàn)員心頭的,都是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慢慢認識到,是博古、李德為代表的中央軍事領導層的指揮出了問題。許多在蘇區(qū)成長起來的軍事干部,如彭德懷、聶榮臻、林彪等人對此都形成了自己的明確判斷。錯誤路線已經使得人心思變,大家迫切想回到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上來。因此,遵義會議召開回應了大家的期盼,它的召開是中國革命出現轉折點的必然要求。
遵義會議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此后,毛澤東成為黨內實際上的領導者,他的軍事路線、政治路線得到全面和深入的貫徹,中國革命迎來了勝利曙光。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打亂了敵人的進攻部署,重新掌握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巧渡金沙江,以時間換空間,再次恢復了紅軍善打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的特長,幫助紅軍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追剿”??梢哉f,有了毛澤東的指揮,紅軍的面貌煥然一新。
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
在“左”傾路線的指導下,中央紅軍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中共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蘇區(qū),開始戰(zhàn)略轉移。長征前兩個月的過程中,“左”傾路線未能得到糾正,紅軍依然被動挨打,幾乎喪失了戰(zhàn)斗力。湘江戰(zhàn)役,紅軍損失過半,黨的革命事業(yè)面臨夭折的嚴重危機。這時候,盡快調整軍事路線就成為一個極為緊要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長征途中的歷次會議著眼點都放在解決路線問題上的原因。然而,要使正確路線得以完全貫徹,解決組織問題才是關鍵。這就是為什么黎平會議雖然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但之后仍爭論不休的原因。在遵義會議改組黨和軍隊領導機關,撤換博古、李德,吸收毛澤東進中央常委和組成軍事三人組之后,路線問題才徹底解決。
遵義會議時,鄧小平是中共中央秘書長,參加了遵義會議。后來,他在1957年4月8日西安干部會上所作的報告中說:“然就我們黨的中央來說,如何革命的問題,遵義會議就解決了。遵義會議是在中國革命最危急、迫切需要解決軍事領導和戰(zhàn)略路線問題的情況下召開的。主要是解決了軍事方面的問題和改組了中央書記處,而且這種改組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p>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的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重新得到貫徹,那就是在前三次反“圍剿”戰(zhàn)爭中,在面對強大敵人時,由毛澤東總結提煉的誘敵深入、隱蔽主力、突然襲擊、先打弱敵、后打強敵、各個擊破等一系列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紅軍面貌煥然一新,恢復了靈魂和生機。遵義會議后,毛澤東親自領導紅一方面軍展開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的運動戰(zhàn)。我軍避實就虛,聲東擊西,仗打得非常機動靈活,經常出奇制勝。紅軍四渡赤水,圍貴陽、逼昆明,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使敵人對他們的去向捉摸不定,被調遣得團團轉。這時,紅軍已經開始掌握了作戰(zhàn)的主動權。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有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就進入一個不斷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征程。毛澤東的思想在遵義會議之后得到了黨內、軍隊內廣大干部的充分和廣泛認可。人們開始認識到,毛澤東是黨內當之無愧的領袖人選。
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先河與典范
遵義會議實現了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中國共產黨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開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中央路線的領導。在長征史上,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紅軍由此擺脫了被動局面,并最終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的革命事業(yè)。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具備的自我革命的勇氣,展現了我們黨超強的自我更新、自我挽救的能力,是我們黨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永葆生機活力的最佳明證。
遵義會議是一個中國共產黨認識真理、掌握真理、在實踐中堅持真理的過程,塑造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光榮傳統(tǒng)。遵義會議的這一精神在當前和今后仍具有偉大意義。
遵義會議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高揚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又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更閃耀著科學和理性的光芒,是支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引領和弘揚下,我們黨必將繼續(xù)堅持崇高理想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始終不渝地為實現黨的基本綱領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
(責編 申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