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閻長虹,郭書蘭,郭建強,婁志會,萬佳佳,于健偉
1)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210046;2) 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南京,210008;3) 北京城建中南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2200;4)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200125
內容提要: 隨著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加快和經濟的轉型,一些礦山逐漸被禁止開采,廢棄礦山的殘垣斷壁不僅嚴重地影響了周邊的自然風貌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極易誘發(f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目前,廢棄礦山的綜合修復及再利用已成為我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焦點。江蘇省近20年積極探索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道路,建設了南京冶山礦山公園、牛首山佛頂宮、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等特色景點,形成廢棄礦山治理工程的一大特色。本文通過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現狀的綜合分析,總結出以旅游價值識別要素、開發(fā)模式及景觀營造方法為核心的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模式,同時給出了目前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產業(yè)存在的問題,并從景觀營造、品牌建設、旅游管理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旨在促進廢棄礦山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地質工作者,不僅要做好傳統(tǒng)地質工作,還應當為建設綠水青山作貢獻(鐘自然,2018)。廢棄礦山是指伴隨著采礦活動結束而形成的人為遺跡,包括裸露的采礦宕口、礦洞、廢土(石、渣)堆、廢棄的建筑、設備、倉儲設施等(武強,2003;陳廷方等,2005)。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需求,廢棄礦山的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的瓶頸。近年來,礦山旅游資源的開發(fā),為礦山地質環(huán)境的治理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治理理念(黃敬軍,2006;Yang et al.,2014)。廢棄礦山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能有效改善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建礦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為市民營造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休憩空間(劉育平等,2020),同時,可以提升周邊土地利用價值,推動商業(yè)、服務業(yè)、旅游業(yè)等相關產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促使原以礦山經濟為支柱的區(qū)域經濟復蘇,構成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新增長點,進而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生態(tài)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
近年來,江蘇省經過不斷的探索,在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本文從廢棄礦山旅游價值識別要素、開發(fā)模式、景觀營造三個方面介紹了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思路,同時分析了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的特點和不足。
江蘇省是最早參與到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省份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盱眙縣自籌資金對嚴重影響縣城環(huán)境的楊大山北側6處廢棄宕口進行整治,改建成可同時容納50000人的都梁廣場,并結合當地小龍蝦飲食文化定期舉辦“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jié)”,形成當地節(jié)慶品牌,每年吸引游客達20余萬人次。隨后,江蘇省陸續(xù)推出特色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項目。
迄今,江蘇省已成功建設南京六合國家地質公園、南京冶山國家礦山公園、徐州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等七處國家級旅游勝地,省市級旅游地十余處,有效實現了近1500 km2的礦山廢棄地旅游開發(fā),此外,江蘇省在建國家級旅游勝地一處。礦山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有效完善了江蘇旅游景群的結構,大力推動了江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據估算,僅目前建成的七家國家級旅游勝地日平均游人量達3000人,高峰期達10000人,年游人量達130萬人次,提供直接工作崗位近800個。
表1 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名錄(部分) Fig. 1 List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examples of the abandoned mines in Jiangsu Province
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是一個涉及到礦山工程、巖土工程、環(huán)境工程、生態(tài)工程、景觀工程及旅游管理等多個學科的綜合技術問題。其開發(fā)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科學、美學、文化和經濟等綜合社會價值,同時結合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等相關規(guī)劃和要求,研究探索可行的開發(fā)利用方案,并采取遺跡保護、應景改造、資源再利用及文化引入等景觀設計手法開展綜合開發(fā)。
據統(tǒng)計,江蘇省現存廢棄大型礦山兩千余座。顯然,不可能全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fā),廢棄礦山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可行性主要從科學、美學、文化以及經濟價值四個方面進行識別。
科學價值體現在部分礦山開采后留下了具有標志意義的地質現象(地層結構、巖性、化石剖面等)或者珍貴的礦業(yè)遺跡和礦業(yè)活動史跡(鑿巖、爆破擦痕、棄土場等),游客可以借助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資源了解地質歷史和人類文明演化過程。
美學價值可以從礦山廢棄地的造型美、線條美、色彩美等角度進行識別(周瑩等,2020)。造型美指礦山整體或者局部的形態(tài)具有較強的空間立體感。線條美指礦山地勢起伏的曲線,與周邊地貌景觀構成整體的交錯美,或是礦山局部采礦形成的特殊的紋理軌跡。色彩美往往指廢棄礦山本身的顏色或者景觀重塑后呈現的色彩變化。
文化價值指所選擇的廢棄礦山能夠提供給旅游者一種文化體驗,這不僅要求廢棄礦山自身礦山采礦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與礦業(yè)活動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采礦文物、礦業(yè)建筑、采礦遺跡等)也比較豐富,能夠引導游客探尋深層文化內涵。
旅游開發(fā)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yè)行為,經濟價值要求在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前,對礦山區(qū)域地理位置、旅游市場前景、周邊旅游景觀、社會經濟發(fā)展、人文狀況及需求等進行評估,確保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后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綜合上述旅游價值分析,才能確定礦山旅游開發(fā)的可行性。
結合江蘇省目前開發(fā)現狀,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模式主要分為:以地質遺跡保護為主的地質公園模式、以展示礦業(yè)遺跡為主體的礦山公園模式、以塌陷地生態(tài)復墾為主的濕地公園模式、以景觀營造為主的風景園林模式、礦山游樂場模式以及特色文化展覽模式。
(1)地質公園模式: 礦山因開采揭露出能體現地球演化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地質變化、巖石礦物、生物進化等的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吳亮君等,2019)。地質公園模式適用于地質科普價值較為突出的礦山廢棄地。宜梳理現場地形地貌,采用生物設計手法,在原有場地地形地勢和景觀的基礎上,合理布設游覽設施,與自然融于一體,避免大規(guī)模的硬質景觀設計(許峰,2012)。南京六合地質公園中形態(tài)各異的玄武巖石柱林、徐州疊層石地質公園記載地質歷史中生物起源過程的疊層石吸引著海內外游客探尋地球科學奧秘。
(2)礦山公園模式: 礦山公園是以展示礦業(yè)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yè)發(fā)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科學考察的特定空間地域(陳軍等,2006;黃敬軍等,2007)。該模式景觀營造首先宜在充分保留礦業(yè)開采的實物、實景的基礎上,盡可能還原采礦的過程及氛圍,使其科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展示。其次在環(huán)境治理和生態(tài)恢復的基礎上結合人文造景合理規(guī)劃場地空間功能,實現其觀光旅游、度假休閑以及文化娛樂功能。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以及南京冶山國家礦山公園均是該模式的代表。
(3)濕地公園模式: 濕地公園模式主要應用于采煤塌陷型礦山廢棄地。該類礦山廢棄地主要分布在江蘇徐州,煤礦業(yè)曾是徐州的支柱產業(yè),隨著煤炭資源開采枯竭,城市產業(yè)的轉型,煤礦業(yè)逐漸沒落,煤礦塌陷地成為制約徐州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江蘇省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礦山廢棄地治理工作,結合塌陷型礦山廢棄地地勢較低、常年積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沼澤化現象的特征,采取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建則建等生態(tài)復墾措施進行濕地景觀開發(fā)(蔣波等,2019),目前已建成九里山濕地公園、潘安湖濕地公園等示范工程。
(4)風景園林模式:風景園林模式即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的基礎上,依據礦山開采形成的地形地貌和生態(tài)條件,結合礦業(yè)遺跡特征進行景觀設計和生態(tài)復綠,輔以亭、湖、泉、道、廊等人文景觀,形成各類主題公園(薛建等,2014)。位于城市建設規(guī)劃區(qū)、居民居住區(qū)的零星露天礦坑,通常采取該模式進行設計,能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為附近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江蘇省內代表性工程有南京湯山礦山公園、徐州金龍湖宕口公園、蘇州旺山生態(tài)園等。
(5)礦山游樂場模式: 礦山游樂場模式即利用礦山廢棄地良好的用地條件,依托廢棄地原地形地貌條件興建游樂休閑設施,將礦山廢棄地打造成為開展體育旅游的一種新型利用模式。江蘇南京老山東段原三河采石場,靠近山體外側可作為建筑材料的地段已基本開采完,留下的殘缺山體主要為泥灰?guī)r、鈣質泥巖頁巖等軟巖,由上海某集團投資88億元擬建全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室內游樂場—龍之谷,目前,龍之谷的配套項目蜂巢酒店已經建成,該酒店依托懸崖礦坑,并結合礦山地形雕琢辛巴與娜娜兩座獅山,形成地質奇觀,而大型室內游樂場正在建設之中。
(6)特色文化展覽模式: 文化是礦山所在地的重要的旅游資源,合理針對廢棄礦山場地進行文化旅游開發(fā)將使其更具有生命力。由于某些礦山礦產資源從發(fā)現、開采到枯竭的歷史較短,未能形成有吸引力的礦山文化,可以挖掘區(qū)域性歷史文化,從當地文化資源中找出特色文化,從中吸取創(chuàng)意和靈感,創(chuàng)造性的營造景觀。例如南京牛首山以當地佛教文化為依托,在廢棄礦坑內建設地宮,供奉文物,同時在佛頂宮之上建設弧形穹頂來彌補西峰的輪廓線,構成補天闕、藏地宮、雙塔爭輝的獨特景觀。此外,近期江蘇投資25億元將湯山廢棄宕口改造成江蘇省園博園以迎接第十一屆江蘇園藝博覽會的到來。這些都是結合當地廢棄礦山場地進行特色文化旅游開發(fā)的典型示范工程。
礦山是人類為獲得礦產資源對土地進行劇烈改造的區(qū)域(鄭飛,2015),礦山景觀資源即采礦活動中形成的特色景觀,分為地質景觀與礦業(yè)遺跡景觀。前者指采礦活動改造原有地貌形成的礦山宕口、地下巷道以及由于采礦活動揭示或遺留的地質景觀。后者包括廢石堆、尾礦壩及礦業(yè)活動的廠房及各類生產設備。整合礦山景觀資源,營造富有美學的景觀,是礦山旅游發(fā)展的核心。
圖1 礦山景觀營造范例: (a)南京老山蜂巢酒店;(b)南京湯山宕口瀑布; (c)南京幕府山百態(tài)達摩洞窟;(d)南京園博園天池Fig. 1 Cases of mine landscape construction:(a)Beehive hotel in Mount Lao;(b)Waterfall in Tangshan mine park; (c)The grottoes of Buddha statues in Mufu mountain;(d)Tianchi in the Expo Garden of Nanjing
(1)采礦遺跡保護: 礦產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采礦活動揭露并留下了大量的地質遺跡(地層結構、巖性、化石剖面或古生物遺跡)以及珍貴的礦業(yè)遺址和礦業(yè)活動史跡(鑿巖、爆破擦痕等),是地質歷史演化及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見證和標志,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教育功能,對該類典型景觀應設立保護區(qū)予以保留。南京冶山礦山廢棄地保留了F8斷層、天然露天采坑峽谷、采礦地下井、井下采掘層面、典型礦床的地質剖面以及現代化選礦遺跡等,建立了華東地區(qū)唯一以鐵礦采選遺跡展示為主的旅游基地。江蘇賈汪區(qū)以蘆山、黃山、大京山三座疊層石山為核心,融礦山廢棄地治理開發(fā)于一體,建立了以新元古代晚南華世形成的疊層石保護與開發(fā)為主題的地質公園。
(2)礦山應景改造: 在潛在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治理的前提下(查俊等,2005;楊志法等,2014),景觀設計應該結合礦區(qū)內殘丘、孤峰、采坑等地形以及池塘、河流等地貌地質條件,在破碎的自然碎片上形成豐富的景觀體驗,避免盲目的景觀營造。南京湯山礦山公園的旅游開發(fā)是比較典型的案例。湯山經過長期的開采,遺留了四個互不相連的宕口,因地就勢通過人文造景賦予其不同的景觀定位:一號宕口巖壁凹凸不平,怪石嶙峋,設計一景觀棧道,使游客可從不同角度近距離感受礦山景觀;二號宕口通過人工瀑布襯托,動靜結合,凸顯礦山魅力;三號宕口隱蔽性較好,作為溫泉酒店場址;四號宕口面積較大,且西南側具有開闊的荒地,設計為露營場所。
(3)廢棄礦山資源再利用:利用廢棄的巖土體作為景觀工程的建筑材料可有效實現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盱眙象山公園利用山體廢棄巖石結構形成沿湖邊的護欄;南京冶山結合各類工業(yè)零件與鐵、石料等材料設計出獨樹一幟的景觀雕塑及指示牌;南京湯山礦山公園在入口立面、游客中心、親水平臺、石凳和景觀照明材料中都巧妙地利用了原開采的廢棄石灰?guī)r巖塊作為原材料。礦區(qū)廠房及周圍的基礎設備,也可以通過整體保留或者部分保留,賦予新的定義與功能(田金雙,2016)。南京冶山復原礦物洗選、加工、冶煉等工藝廠房形成工業(yè)博物館,同時將部分廠房設計成為特色餐廳與休息室等休閑場所。此外,原來用于從冶山向南京鋼鐵廠運輸礦石的軌道被設計師改造成為冶山鐵礦特色觀光線路。
(4)當地文化引入: 文化引入最恰當的是挖掘廢棄露采礦山及其周邊場地中的歷史及人文地理等文化載體(黃敬軍等,2011),比如賦予神話傳說故事于特定的景觀之中,借鑒詩文創(chuàng)造園林意境,提升景觀文化內涵;亦或者依托文化資源,開發(fā)文化旅游產品,為旅游資源增添文化附加值。南京幕府山引入佛教文化將原來的礦山宕口打造成為百態(tài)達摩洞窟,與幕府山上原達摩古洞景區(qū)交相呼應。此外龍之谷游樂場蜂巢酒店是結合老山養(yǎng)蜂文化特意建造而成的仿生酒店。
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資源的成功開發(fā)是由江蘇省自身資源優(yōu)勢及其獨特的理念和制度特色所決定的。長期以來,這些優(yōu)勢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向前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越來越重視。為迎合市場的需求,2009年開始,江蘇省陸續(xù)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本地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融合,2015年發(fā)布《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提升文化創(chuàng)意和設計服務產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fā)揮江蘇省文化資源優(yōu)勢,加快旅游與文化的創(chuàng)意融合。這一系列政策為礦山旅游發(fā)展提供了導向性指引,同時江蘇省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助于設計師在進行廢棄礦山旅游資源景觀設計時選擇適當的文化要素(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及飲食文化等)用具體的物化產品表現出來,營造獨特文化景觀品牌,為省內礦山旅游資源內涵的提升筑牢了堅實的基礎??梢哉f,礦山旅游與區(qū)域性文化的融合是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最大的魅力所在。正是這些文化景觀使得各區(qū)域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彰顯著各自的特色,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局面。
江蘇省并不是礦產資源大省,但由于國民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需要,年開采量居全國前列,并曾出現過企業(yè)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等現象。為此,21世紀初江蘇省將“人口密度大、礦產資源少、人均環(huán)境容量小”作為研究發(fā)展問題,提出了破解資源能源約束的關鍵要點,即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永續(xù)利用。因此,江蘇省將礦山生態(tài)修復與土地收購儲備、土地整理復墾、土地開發(fā)利用等相結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廢棄礦山生態(tài)修復。秉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在礦山景觀營造中,充分改造廢渣堆、廠房成特色功能場地,同時積極加工對環(huán)境和人體無害的廢棄物作為治理工程的建筑材料實現廢棄地(物)再利用。
江蘇是我國地質教育大省,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等高校的地質學、土木工程、地質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專業(yè)都有應用地質學方面的課程設置,運用許多天然及人工揭露的地質現象為國家培養(yǎng)了很多復合地學人才,在我國地質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受這一良好的地學學術氛圍影響,長期以來,江蘇省城市規(guī)劃、建設和礦山治理中對其地質調查非常重視,2017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礦地融合”理念與模式,結合地質調查統(tǒng)籌規(guī)劃礦區(qū)資源開發(fā)、礦區(qū)土地利用,開展國土資源節(jié)約集約利用評價,促進土地資源節(jié)約集約利用水平。與之同時,江蘇省不斷加快廢棄礦山地質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工作,2019年印發(fā)了《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tài)修復工作指南》,通過引導明確宕口治理后土地的利用方向以及廢棄宕口的治理思路。充分的地質調查為構建城市區(qū)域景觀格局奠定了基礎,有力促進礦山地質環(huán)境的高效治理,推動景觀的因地制宜,應景開發(fā),使得各旅游開發(fā)產品具有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
湯山溫泉品質突出,但是長期以來湯山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不平衡,旅游活動集中在溫泉酒店和度假村,同質化嚴重,并且周圍可利用土地資源不足。湯山礦山公園位于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qū)西南側,原為湯山龍泉采石場,主要露天開采奧陶系中厚—巨厚石灰?guī)r,該礦山自1990年開始開采,到2013年關閉停采。經過十余年的開采,山體受到嚴重破壞,形成四個互不相連的礦山宕口,遠觀可見大片的灰白色宕口,巖壁陡崖、山巖裸露,與周圍綠色山林環(huán)境形成巨大的反差。礦山廢渣的隨意堆砌,在礦坑周圍形成了多個礦渣堆積場,破壞了山體原有的植被及水文徑流場,造成山腳下附近池塘淤積、水質污染,致使原池塘內的魚、蝦等生物近乎滅絕(圖2)。
圖2 南京江寧區(qū)湯山礦山公園景觀分布Fig. 2 Landscape map of Tangshan mine park,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 天空走廊(一號宕口);? 攢子瀑(二號宕口);? 溫泉酒店(三號宕口);? 伴山營地(四號宕口);? 阡陌花澗(棄石堆場1);? 曠野拾趣樂園(棄石堆場2);? 星空餐廳(廢棄場地);? 三疊湖(廢棄池塘);? 茶室(廢棄建筑1); 停車場(廢棄建筑2); 游客中心(空地1); 伴山營地(空地2) ? Pit trail( open pit 1);? waterfall ( open pit 2);? hotel ( open pit 3);? campsite ( open pit 4) ;? flower garden( rock disposal dump 1);? playground( rock disposal dump 2);? restaurant ( abandoned site);? lake ( abandoned pool);? tea house ( abandoned buildings 1); parking lot (abandoned buildings 2) ; tourist center( vacant lot 1); campsite( vacant lot 2)
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影響了湯山的自然景觀,與湯山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完全不相稱。當地政府對該廢棄礦山生態(tài)恢復及其資源的再利用高度重視,對其周邊人文及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調查,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認為其具有較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決定結合礦山巖體完整性好、基本穩(wěn)定且宕口內有多個階梯平臺、高低錯落有致的特色,加入依陡崖、平臺、洼地而建的娛樂元素,增設濕地、草甸、湖區(qū)、瀑布、攀爬等景觀,進行綜合旅游開發(fā),形成“以山為幕”的風景園林,以此帶動原有景觀的旅游發(fā)展,完善湯山旅游產業(yè)鏈。
廢棄礦山往往存在潛在的地質災害,開發(fā)之前必須進行工程地質調查和穩(wěn)定性評價,分析巖體結構特征及地質環(huán)境問題,在確保潛在災害得到有效治理后,才能進行旅游開發(fā)(羅國煜等,1993;Guo Shulan et al.,2020)。根據場區(qū)四個宕口的邊坡特征,通過赤平投影對各宕口邊坡的整體穩(wěn)定性進行研究。分析表明:三號宕口存在潛在崩塌體,在降雨工況下存在崩塌風險,且各宕口均存在松動巖塊與表面浮石,在外荷載作用下易發(fā)生崩塌和危巖滾落,但正常工況下,各宕口邊坡基本穩(wěn)定,不會發(fā)生破壞。因此采用人工清坡、機械削坡、混凝土嵌補、靜態(tài)爆破、錨桿等技術對各宕口邊坡進行了合理的加固,為旅游開發(fā)奠定基礎。
依據該礦山的地形地貌和生態(tài)條件,結合礦業(yè)遺跡特征進行旅游景觀設計。為恢復場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生態(tài)水系規(guī)劃、雨水緩沖區(qū)建設及管道增設等手段對開發(fā)區(qū)水環(huán)境建立富有特色截排水系統(tǒng),并在土質改良,土壤養(yǎng)分調節(jié)的基礎上,規(guī)劃及優(yōu)選部分場區(qū)原有的植被進行種植,確保生物的多樣性及景觀的可視性。此外,結合各礦山宕口特征,分別營造成伴山營地、天空走廊、攢子瀑、溫泉酒店特色景點(圖3)。
圖3 南京江寧區(qū)湯山礦山公園現狀Fig. 3 Present pictures of Tangshan mine park,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照片位置以其陰圈碼對應于圖2中的陰圈碼 The negative ring codes on the photos show the locations, corresponds to the negative ring codes inFigure 2
該廢棄礦山場區(qū)內除礦山宕口外,還存在諸如礦渣堆砌場、礦山機械設備存放地等大型場地。針對場地較寬廣的廢棄石渣堆場,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為阡陌花澗和曠野拾趣兩處不同功能的休閑娛樂景觀:阡陌花澗的原場地在廢棄后生長了各種草本植物,參差不齊,雜亂無章,先將其調整為草坪,再通過大面積粉黛卵子草來營造花海景觀;曠野拾趣的原場地的植被已被完全破壞,故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及山坡加固的基礎上,增設攀爬、滑梯、蹦床等娛樂設施,結合礦山元素,設計采礦盒子、網織秋千、桁架秋千等礦山文化產品,成為親子娛樂的綜合性場所。同時,針對礦山區(qū)已經廢棄的構筑物,在確保其安全的基礎上,保留其原有構造,設計成為展現礦山魅力的博物館,來展現和回顧該礦山從設計到開發(fā)再到停采的歷史。公園入口處被污染的池塘,經生態(tài)改造,增設生態(tài)濕地與游覽通道,已成為“三疊湖”特色景觀。三疊湖旁的廢棄建筑被改造為茶室,供游客賞窗外美景佳境,品茶論道。同時在原有廢棄構筑物或場地的基礎上,設計了停車場、游客中心、星空餐廳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游客服務區(qū)(圖3)。
經資源整合、提煉,結合遺跡保護、應景改造、資源再利用等景觀設計手法改造而成的湯山礦山公園,已經成為廢棄礦山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綠色發(fā)展示范工程,有力推動湯山旅游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井工礦具有獨特的地下空間,相比露天礦山更具有神秘色彩,并且廢棄礦山地下礦井、巷道在前期建設中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建筑基礎。但目前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開發(fā)的重點更多是地表的露天礦坑及采礦塌陷區(qū),對地下開采形成的地質景觀、礦業(yè)遺跡資源開發(fā)利用較欠缺。故建議可結合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規(guī)劃設計方案,實現地下空間再利用,目前國內已有成功的經驗和范例,例如湖南寶山改造廢棄的巷道和采礦遺跡,以“情景再現”為主題,營建了歷史博物館性質的真實體驗礦井。而北京將木城澗地下礦井改造成滑雪場,成為國家冰雪運動訓練基地。
民眾的參與是礦山旅游發(fā)展的源動力,雖然江蘇省在礦山旅游產業(yè)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難免出現宣傳力度不夠、景觀營造缺乏特點或者一味進行文化元素堆疊的“濫”文化景觀的現象,致使民眾對某礦山旅游品牌缺乏關注度。對此,可以借助“互聯網+”發(fā)展機遇,積極推動“互聯網+礦山旅游”的發(fā)展,擴大礦山旅游產業(yè)的傳播范圍和力度。礦山旅游管理人員宜廣泛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品牌推廣,注重礦山旅游景觀的特色宣傳;在景觀設計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構建游客畫像,營造具有吸引力的時代景觀。并且隨著5G時代的到來,可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如VR虛擬游覽、模擬航拍游覽等讓游客足不出門感受礦山魅力。此外,政府相關部門可選取不同礦山旅游開發(fā)模式的范例,針對青少年,開拓“礦山廢棄地知性之旅”,形成江蘇省廢棄旅游礦山特色旅游產品,宣揚國土生態(tài)發(fā)展新格局理念。
部分礦山旅游景點的安全、衛(wèi)生管理尚存在一些問題,甚至存在地質遺跡、礦業(yè)遺跡被破壞的現象。一方面是資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礦山旅游必備人才(地質科普、維護及管理的人才)的不足,兩方面因素制約著礦山旅游景點后期運營功能的實現。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投融資模式,鼓勵多主體參與、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提高社會資金成為投資主體的可能??梢詫U棄礦山旅游開發(fā)分為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景觀開發(fā)維護三部分,由礦山企業(yè)、政府以及社會資金(企業(yè)、團體或個人)分別負責,并明確主體權利和義務,確保地質遺跡、礦業(yè)遺跡等在礦山旅游開發(fā)及后期維護中得到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采用開設專業(yè)、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富有地學特色的礦山旅游專業(yè)人才,同時加強目前礦山旅游管理人員關于礦產、資源、環(huán)境等方面基礎知識的培訓,推進礦山旅游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此外,加強與各高校進行合作,鼓勵地學人才以志愿形式為礦山旅游景點提供顧問、咨詢、講解等服務。
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是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優(yōu)化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格局,實現生態(tài)文明新突破的重要舉措。本文對江蘇省礦山廢棄地旅游資源開發(fā)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從旅游價值識別要素、礦山特點、地質景觀、景觀營造等方面進行提煉,給出了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模式及其特色,并通過南京湯山礦山公園成功建設介紹了如何將礦坑特色、地質條件與人文景觀營造有機結合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總體思路。同時也給出江蘇省廢棄礦山旅游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參 考 文 獻/References
(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 “&” is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 “#” is in Chinese without English abstract)
陳軍,鄒松梅,李曉燕. 2006.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可行性研究. 江蘇地質, 30(1):67~69.
陳廷方,崔鵬,劉歲海,侯蘭功. 2005. 礦產資源開發(fā)與泥石流災害及其防治對策. 工程地質學報, 13(2):179~182.
黃敬軍. 2006.廢棄采石場巖質邊坡綠化技術及廢棄地開發(fā)利用探討.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7(3):69~72.
黃敬軍, 華建偉, 王玉軍,楊錦發(fā),陳軍. 2007.廢棄露采礦山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為例.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8(2):46~50.
黃敬軍, 陳子玉, 蔣波,繆世賢. 2011. 景觀設計在廢棄露采礦山地質環(huán)境治理中的應用. 中國礦業(yè),20(7):55-58.
蔣波, 安守林, 黃敬軍,張麗,陸華,華明. 2019.城市化進程下徐州礦業(yè)廢棄地治理模式.地質學刊,43(1):155~160.
劉育平, 關鳳峻. 2020.論礦山生態(tài)修復的投融資模式.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47(3):194~197.
羅國煜, 閻長虹, 陳兆乾,陳世福. 1993. 巖坡優(yōu)勢面分析及其專家系統(tǒng)研究. 科學通報, 38(21):1979~1982.
田金雙. 2016. 南京老工業(yè)區(qū)景觀改造更新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導師:丁山.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業(yè)論文:1~56.
吳亮君,朱海燕,陳偉海,容悅冰,莫大桂,容海蓮. 2019.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格局淺談及展望. 地質論評, 65(5):1198~1216.
武強. 2003.我國礦山環(huán)境地質問題類型劃分研究.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30(2):107~112.
許峰. 2012. 礦山廢棄地景觀資源再利用研究—以丹陽管山廢棄地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 導師:谷康.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業(yè)論文:1~82.
薛建,胡國長,王偉. 2014. 礦山地質環(huán)境和治理中的景觀營造及其模式探討——以江蘇省為例. 安徽農業(yè)科學, 42(33):11790~11793.
楊志法, 尚彥軍, 李麗慧, 傅燕, 黎莜莜, 何萬通. 2014. 山地旅游規(guī)劃工程地質方法及其應用前景分析. 工程地質學報,22(4):703~710.
查俊, 閻長虹, 許寶田,許菘,孫亞哲. 2005. 巖坡穩(wěn)定性優(yōu)勢面分析法——以太湖度假區(qū)休體公園漁洋山邊坡為例.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7(3)38~43.
鄭飛. 2015.露采礦山土地復墾及生態(tài)重建關鍵技術研究. 地質論評, 61(增刊1):845~846.
周瑩, 王嘉學. 2020.礦山廢棄地旅游價值的識別與展示模式研究.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33(1):50~55.
鐘自然. 2018.做好傳統(tǒng)地質、建好綠水青山. 地質論評, 64(1):12~14.
Chen Jun, Zou Songmei, Li Xiaoyan.2006&. Feasibility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Xiangshan National Mine park in Xuyi,Jiangsu. Jiangsu Geology,30(1): 67~69.
Chen Tingfang, Cui Peng, Liu Suihai, Hou Langong.2005&.Anthropogenic debris flow disaster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3(2): 179~182.
Guo Shulan, Yan Changhong, Yu Liangchen, Liu Yang, Zhou Yinkang, Shi Xiaozhong.2020.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Formation of Shallow Buried Karst in Ea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in the Wuxi Metro Areas, Jiangsu Province.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science, 26(2), 257~269.
Huang Jingjun. 2006&. Application of Bio-engineering on abandoned rock-quarry slopes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land.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17(3): 69~72.
Huang Jingjun, Hua Jianwei, Wang Yujun, Yang Jingfa, Chen Jun. 2007&. Construction of Xiangshan national mine park.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18(2): 46~50.
Huang Jingjun, Chen Ziyu, Jiang Bo, Miu Shixian. 2011&.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of abandoned opencast mines.China Mining Magazine,20(7): 55~58.
Jiang Bo, AnShoulin, Huang Jingjun, Zhang Li, Lu Hua, Hua Ming. 2019&. Management model of mining waste land in Xuzhou under urban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Geology,43(1): 155~160.
Liu Yuping, Guan Fengjun. 2020&. Discussion o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 of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5(3): 194~197.
Luo Guoyu, Yan Changhong, Chen Zhaoqian, Chen Shifu. 1993&. Analysis of rock slope dominant and study of expert syste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8(21): 1979~1982.
Tian Jinshuan.2016&.Research on the renewal model and updating strategy of Nanjing old Industrial District landscape Abstract. Tutor: Ding Shan.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Thesis: 1~56.
Wu Liangjun, Zhu Haiyan, Chen Weihai, Rong Yuebing, Mo Dagui, Rong Hailian. 2019&. Patterns and prospects on the UNESCO global geoparks in China, 65(5):1198~1216.
Wu Qiang. 2003&. Study of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mines in China.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30(2): 107~112.
Xu Feng. 2012&. Research on the reuse of landscape resources in abandoned mine lands.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Thesis: 1~82.
Xue Jian, Hu Guochang, Wang Wei. 2014&. Discussion 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its mode i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Anhui Agri,42(33):11790~11793.
Yang C, Fu M C, Brennan R A. 2014.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areas-a case study of Mentougou district //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Xian: CRC Press-Balkema:258~261.
Yang Zhifa, Shang Yanjun, Li Lihui, Fu Yan, Li Youyou, He Wangtong. 2014&.Mountain tourism planning served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2(4): 703~710.
Zha Jun, Yan Changhong, Xu Baotian, Xu Song, Sun Yaze. 2005&. Stability analysis in rock slope by preferred plane theory based on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rock slope in Yuyang Mount rest park Tai Lake vocation villag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27(3): 38~48.
Zheng Fei.2015#.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constyuction in open mining mountains. Geological Review,61(Supp.1):845~846.
Zhou Ying, Wang Jiaxue. 2020&.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and Display Mode of Tourism Value in abandoned Mine L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33(1): 50~55.
Zhong Ziran. 2018#. More efforts to do traditional geology, more beautiful to construct blue streams and green hills. Geological Review, 64(1):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