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柱
我國以仕女為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仕女,源于封建社會中上層階級的貴族婦人形象?,F(xiàn)收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唐三彩仕女傭造型典雅,生動寫實。盤著烏黑的發(fā)髻,圓潤的臉盤表情恬淡,她坐在小凳上抬頭遠望,雙手捧在胸前,似乎是拿著茶盞準備品一杯清茶。她還悠閑地將右腿蹺在左膝之上,腳邊還趴著一只可愛的狗崽。她的造型充分反映了唐代人的審美品位,整體雍容華貴,典雅端莊,帶著些許俏皮可愛。傳統(tǒng)的壽山石雕仕女造型講究舉止矜持、儀態(tài)端莊、行動進退有度,表情含蓄,注重外在姿態(tài)與內(nèi)在神韻的協(xié)調。仕女站立則身姿窈窕,坐則沉靜端正。
當代女性題材的壽山石藝術創(chuàng)作,也遵循傳統(tǒng)仕女造型的特點,注重表達現(xiàn)代女性的秀麗雅致外表的同時,體現(xiàn)她內(nèi)在的美好品性。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黃麗娟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非洲女子形象的壽山石雕作品。非洲女性五官特征明顯,深色的皮膚、大眼睛雙眼皮、鼻梁微塌、嘴唇豐厚、頭發(fā)天生卷曲,通常扎著滿頭的小辮子。黃麗娟抓住了這些特點,作品《黑珍珠》巧用五彩芙蓉石,將深色的部分刻為面部,一條條長短粗細各不相同的辮子垂著,像飽滿的麥穗在風中微微晃動,她閉著眼睛似乎進入了睡夢,厚而圓潤的嘴唇輕啟,揚起的嘴角也許在說著動聽的故事。這件作品取材極有新意,從人物表達的情感上看它溫柔恬靜,含蓄、內(nèi)斂,引人入勝。包著高高的頭巾、黝黑的面龐,帶著夸張的耳飾,平實樸素的黑人女性在作者眼里是美的,她將這一系列的作品命名為《非洲之花》,黑人女性正是非洲這塊原始、神秘、野性的土地上綻放的一朵朵鮮花,充滿了迷人又蓬勃的生命力(如圖1)。
圖1 《昭君出塞》
徐桂鳴大師作品《海的女兒》更是獨辟蹊徑,取西方童話中美人魚的形象,人首魚身,蜿蜒有致,魚尾在絢麗多姿的珊瑚叢中若隱若現(xiàn),身上繞著的薄紗仿佛隨著海水輕輕搖曳漂浮,精致的貝殼和圓潤的珍珠散落在海中,潔白的浪花不斷涌起。滄海月明珠有淚,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詩家虛文之景,出現(xiàn)在五彩斑斕的壽山石上,作品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古代歷史人物雕刻反映現(xiàn)實主義社會問題的題材作品日益增加,多類型的寫實性人物豐富了創(chuàng)作主題的取材要求,審美趣味民俗化,貼近日常生活。
回望五千年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般,各個領域都出現(xiàn)取得輝煌成就的杰出代表。有足智多謀的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孔明;千里走單騎的“武圣”關云長;才華橫溢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一生懸壺濟世,寫下醫(yī)學著作《千金方》的唐代名醫(yī)“藥王”孫思邈……這些歷史名人都有一些共通之處,他們或志向遠大,能在國難面前不計個人生死,知百姓窮困而敢發(fā)呼聲;或能埋頭苦干,研究科學方法,不斷推舊出新;或性情正直,即便遭遇諸多坎坷,仍然堅韌不屈。他們的品德可歌可頌,他們的事跡經(jīng)文人墨客述諸筆端,不斷流傳,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圖2)。
一個成功的人物題材作品,“傳神”是最高度的肯定,能夠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甚至使欣賞者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情感,體驗到對方的感受,引起共情。選擇歷史人物進行創(chuàng)作,直觀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活動、性格、修養(yǎng)以致精神境界。
壽山石雕藝人在采用這類型人物題材進行個體化加工創(chuàng)作時,常運用圓雕的手法,欣賞者可從上下前后左右,多方位看到一個人物整體形態(tài)。構思初期,多注意人物外貌、服飾、配飾特征,隨石賦形。比如,前文所述的“武圣”關羽的形象,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符號化地描述:面帶紅光,身長九尺,須長二尺,使一把青龍偃月刀,人稱“美鬢公”。創(chuàng)作時,在石材上是否有區(qū)域顏色帶正紅,不偏色,色澤光亮,濃厚,更符合其“面如重棗”的特征。長須的與身高比例得宜,在使用點刻的手法、以短沖刀為工具時,長須線條應清爽不凌亂,有粗細變化。青龍偃月刀或立或橫,如果將他的配飾長刀改為別的冷兵器,自然不貼近其身份,不免產(chǎn)生張冠李戴之感。
中國古代中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倡導的哲學思想受到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逐漸成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和行為規(guī)范。在明清時期,孔子已被后世尊稱為“圣人”。據(jù)典籍記載,南北朝時期的梁代皇帝,梁元帝蕭鐸繪畫水平高超,《孔子七十二門徒像》就出自他的手筆,然而作品并沒有留存至今。如今珍藏于故宮博物院,南宋宮廷畫師馬元的《孔子圖》造型古樸,線條簡潔有力,畫中的孔子拱手而立,神態(tài)老成穩(wěn)重,堪稱佳作。明清時期的壽山石雕塑大師,也喜愛制作孔子立像,造型都參考了古籍中的孔子畫像。其中,大部分的尺寸仍然不過成人巴掌大小,表情含蓄內(nèi)斂,寬袍大袖的衣紋隨身體姿勢自然疊起,線條雖簡單,卻無一累贅多余之處,精巧絕倫,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溫和睿智,為人師表的儒雅內(nèi)涵(如圖3)。
圖3 《壽星》
壽山石雕人物向來師古而不泥古?!皫煿拧笔撬荼厩笤矗笾霸础奔慈宋铩靶巍敝疁?,另一個方面,也追求人物的內(nèi)涵,原則上具有嚴謹性?!安荒喙拧笔鞘軌凵绞馁|因礦物摻入,色彩變幻尤其豐富,也因風化后形成明顯的脈絡,存在特殊的肌理,這就需要雕刻者由巧思來合理布局,取石之形,創(chuàng)新穎之態(tài)。
有人說雕塑能將情感集結在空間中,凝固在材質上。人物生動,能表達喜、怒、哀、樂之情,表達的層次仍然顯得淺薄,能融入景物來豐富其內(nèi)涵,把情志表達得更透徹些,更見韻味(如圖4)。
“人在情境中”是社會學用于解釋人類行為的一項重要理論。它認為人不可被定義為絕對孤立的個體,人的行為與外界存在互動關系,容易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的影響。我將它理解為人與自然的互動及人與人的互動。在宋元兩代的山水畫作品中,人物多用于點景,體現(xiàn)古代文人雅士樂山樂水的情趣,追求道家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典型人物題材,如在蒼松峭壁云煙深處,有高僧隱士,或扶孤松而盤桓,或倚竹杖而聽泉,或對明月而撫琴。代表作如現(xiàn)在收藏于臺北故宮的南宋畫師馬麟作品《靜聽松風圖》,觀之易有看空名利,親近自然之感。壽山石創(chuàng)作中的自然之景,常因石料特色,有虛實結合之處,創(chuàng)作時思考如何將人物融入其中就更為重要。當代壽山石藝術家林東創(chuàng)作的《踏雪尋梅》,作者巧妙使用善伯石,運用圓雕、鏤雕的技法,把石料外層整體白色的部分全都化作冰天雪地,皚皚白雪層層覆蓋,似感覺到春天的來臨,漸漸融化為水,中心一塊紅色區(qū)域則雕刻了枝頭悄然盛放的紅梅花、頂著風雪前行的騎驢老者和緊緊相依的小童。整件作品動靜結合,錯落有致,可見創(chuàng)作者技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