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2020年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qū)內,一名學生留下字條后跳樓。字條上寫著:“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絕望”等文字。這則“小學生留絕望字條后跳樓”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是時代進步的呼喚,在2019年印發(fā)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就已明確指出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重要。
提到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首先是家長和老師都重視的學習問題,比如厭學、學習壓力大;其次是常見的情緒問題,包括焦慮和抑郁;還有人際問題,涉及同伴關系緊張和師生關系緊張;最后就是行為問題,比如攻擊行為、沉迷網絡等。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比如,一個愛發(fā)脾氣的孩子,可能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或被排斥,或被起綽號,這些可能都會使兒童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了逃避這種不適的環(huán)境,兒童可能會選擇把注意力集中在網絡游戲上,最終導致網絡成癮。
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1厭學 是指對上學有極度的恐懼,而且有強烈的逃避或抗拒上學的企圖或行為。通常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癥狀:在生理癥狀上,會出現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然而這些癥狀并無身體上的病因,生理癥狀在每日要上學前最常見,少數在上課中發(fā)生,所以會請假不上學,或是上課中途堅持要回家;在行為上,口頭上反抗上學、發(fā)牢騷或哭訴、發(fā)脾氣等,孩子拒絕上學,但通常乖乖待在家里,極少有反社會行為;在心理上,適應不良的恐懼及過度焦慮,害怕與父母分離,對于學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嚴重的恐懼(如被同學欺負、老師批評、考試等)。
2焦慮 是指一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發(fā)生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當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會責罵孩子或者懲罰孩子,導致孩子一想到自己做的不好就會被父母責罰而變得煩躁、緊張。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焦慮屬于現實性的焦慮。還有一類病理性的焦慮是需要跟現實焦慮區(qū)分開的。病理性的焦慮是指沒有明確對象的焦慮,這種焦慮是不會隨著現實問題的解決而消失的,它需要經過專業(yè)的診斷之后采用藥物治療或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3抑郁 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緩慢、精力下降、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對各種以前喜愛的活動缺乏興趣(如文娛、體育活動,業(yè)余愛好等)。對抑郁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腦子像是沒有上潤滑油”。
4同伴關系緊張?是同伴關系問題的主要表現,往往與被孤立、不合群、不受歡迎、被冷待、被起不雅綽號等聯系在一起。存在同伴關系緊張問題的兒童往往還有其他一些情緒行為問題,如厭學、焦慮、抑郁、沉迷網絡等。
5沉迷網絡?存在這類問題的兒童可能是為了逃離自己無法掌控或讓自己難受的現實。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后期可能會發(fā)展為網絡成癮。但如果及時干預,找到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再針對原因去做工作,也可以讓網絡不再是孩子逃避現實的避風港。
在了解具體措施之前,先明確溝通中常見的誤區(qū)。第一個,別哭了,勇敢點,是在否定感受;第二個,你總是遲到,是言過其實;第三個,我看到你欺負他/她了,是先入為主;第四個,你最近終于不拖拉了,負面評論;第五個,為了你的……你必須……,是意志強加。
那怎么做才是有效的溝通呢?
首先是肯定感受,感同身受,并表達你的理解,向孩子表明你想知道他/她是什么感受,但這并不代表贊成其行為。然后是客觀描述,陳述事實,而不是評論、想法或推測,被看見,而不是被貼標簽。接著是發(fā)現積極點,多(過程)鼓勵,如“這次考了98分,比上次有進步,看得出來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很多努力,加油,繼續(xù)努力”,而不是“考得不錯!繼續(xù)加油!”。最后就是做到共情,在認知上,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為中心,去識別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情緒情感進行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體會和思考。在表達上,通過言語或者非言語的形式將這些識別、理解和感受表現出來,給孩子一些反饋的行為。
首先,開展家庭課堂,涉及對家長的教育,幫助家長緩解教育焦慮,普及心理知識;指導家長幫助低年級孩子養(yǎng)成學習習慣;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協(xié)調高年級家長的參與度下降以及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其次,需要學校和家長統(tǒng)一戰(zhàn)線,使得教育連貫、一致。最后,家長應該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多尊重老師的意見、多與學校溝通。
目前,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表達情緒,也不知道怎么正確地處理負性情緒,以至于情緒找不到出口后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家長和學校都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運用詞語來具體化自己的情緒體驗,學會命名情緒,營造表達情緒的氛圍,引導使用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都可以幫助兒童正視自己的情緒,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感恩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增加親社會行為、合作、分享,有利于心理健康。小學生的感恩之心很容易被誘發(fā),指導兒童記錄感恩的事件,及時向他人表達感恩之情,有助于兒童獲得有效的社會支持,同時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心理健康關乎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提升兒童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積極有效應對兒童已有的心理問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預防兒童的心理問題,以幫助兒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