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花
曾經(jīng),南門口十字街,是庸城的主街,現(xiàn)在也是。那時的人,進了庸城,到過十字街,走過南門口,站到河邊看了渡船,便算是真正上過街了。打漁鼓筒的老人,便在南門口和十字街交接口的拐彎處。
庸城的夏夜,蚊子總是很多,而南門口的人是不怕蚊子的,大人小孩都一樣。
老人是晚上八點準時去打漁鼓筒的。老人個子不高,精瘦,穿著樸素,一雙褪色的解放球鞋,兩只褲腳經(jīng)常一只高一只低地卷著,一只腳微踮,肚子往前挺起,脖子上掛著的漁鼓筒一直垂到腰邊,和著節(jié)拍,左手拿個小棒敲,右手拿個鉑唧拍打,“睡到了半夜更啊……”哐哐哐!“狗娃兒啊汪兩啊聲哪啊……”哐哐哐!“一腳踢開呀啊……門”哐哐哐!“進來了……啊……啊兩個人哪……啊”哐哐哐!哐哐哐!“拿起那個索索兒哎……哎……哎……就捆人哪啊……啊”哐哐哐!這是老人每天晚上必唱的《抓壯丁》,唱時頭一昂一勾,眼睛微瞇,唱聲悲凄,時而高亢,時而平緩,時而無奈,尤其是那唱聲后面拖長的顫顫尾音,聽的人無不是沉醉狀,唱得有味啊!
老人不光會把《抓壯丁》的故事唱個幾天幾夜,還會唱《王爹爹賣女兒》《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封神榜》。老人打漁鼓筒時應該是沒有蚊子咬的,從不見他勾身拍一下腿趕蚊子,估計一唱一敲一拍的早把蚊子嚇跑了。而聽的人卻時不時要用手拍一下腿部或臉上,只要人蹲著站著坐著不動,就會被蚊子悄悄襲擊。蚊子聰明著呢,知道趕熱鬧。就算是這樣,每晚打漁鼓筒的老人周圍還是圍滿了人。
不知不覺,打漁鼓筒的老人成了庸城十字街夏夜的一景。他每晚都要敲到夜里十一點左右,我家住在南門口,往往入睡時還會隱隱聽到十字街敲漁鼓筒的聲音,于是便在那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里漸漸睡著。
有一年夏天,十字街沒有了漁鼓筒聲,老人沒來。一些人蹲在十字街頭乘涼閑聊,得知打漁鼓筒的老人白天拖板車扭了腳,扭得厲害,幾個月出不得門,須要等腳好了才能出來。那個夏天,十字街頭靜悄悄,只有賣西瓜的有一聲無一聲地喊著:“西瓜啊,西瓜哦。”
老人扭腳的第二年夏天,十字街頭的夏夜依然靜悄悄,人們似乎也知道那位老人再不會來打漁鼓筒了,十字街也沒人蹲坐在那兒閑聊和等待。打漁鼓筒的老人似乎漸漸被人遺忘。
后來,一個夏夜,我回娘家取東西。我坐在“慢慢游”三輪車上突然就聽到一種久違了的敲擊漁鼓筒的聲音,伴隨著那顫顫的尾音,典型的本地腔啊!我激動了,忙喊師傅停下,抬眼望去,十字街那里的水泥臺階上坐滿了老把式和老大娘們。我慌天忙地擠到人群最前面,定睛一看,頓時感覺鼻頭有點發(fā)酸,抬手悄悄使勁捏了捏。是那位老人,打漁鼓筒的老人,好多年沒見,他更老了,頭發(fā)有些花白,皺紋多了些,人還是那么精瘦,穿著白色對襟褂子,和一條時髦的西裝短褲。聲音更顫了些,沒有以前那么洪亮自如,卻也唱得順利流暢,依然是那動人的《抓壯丁》,依然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那天回到家,母親問我,為何取了東西,屁股都沒沾板凳,就要往外跑?我邊走邊笑著說:“我要去聽漁鼓筒,好多年都沒聽到了?!蹦赣H哦哦著,說:“那,天天回來哦,現(xiàn)在十字街天天晚上又有漁鼓筒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