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夢夏
公元3至6世紀,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六朝。短短300余年,6個封建政權的更迭,也決定了錢幣更迭的頻繁。
孫吳時期,流通的錢幣有漢錢和吳錢。在孫權控制三峽以東后,開始鑄行多種大錢,以一當五銖錢五百或一千的大泉剛一面市,民間因貪其巨值,很快私鑄減重錢通行,不僅“大泉當千”等虛值錢在市場長時間流行,民間仿制盜鑄的“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也屢見不鮮了。在考古發(fā)掘中,吳墓中多有漢錢和吳錢的出土,如武昌任家灣墓葬出土銅錢多達3630枚,有半兩、五銖、大泉等類型。
到了東晉時期,總體來看,基本沿用之前的貨幣,大小輕重并行,大錢稱為“比輪”,中等稱為“四文”,小錢稱為“沈郎錢”,貨幣流通領域無序狀況加劇,錢幣質量低下。其中“沈郎錢”,是指晉元帝時沈充所鑄,這種錢幣體形頗小,而又十分輕薄,僅重1克,薄小如榆莢。但它卻制作精良,主要呈現(xiàn)青白色。但隨著沈充參與王敦的叛亂被殺,這種小規(guī)模的地方錢幣也成了絕版。伴隨著“沈郎錢”的失敗,也說明了東晉時期的貨幣體系,難以產(chǎn)生新的貨幣。
南朝各代,宋末允許民間私鑄,有名的劣錢有耒子錢、鵝眼錢、綖環(huán)錢等。虛價大錢與小錢泛濫,通貨膨脹嚴重。490年,齊武帝派人到四川鑄錢,僅鑄一千多萬錢便因成本高而放棄,大量好錢集聚府庫之中,加劇了通貨緊縮,物賤錢貴。南梁時期,為彌補財政開支和軍費不足,大肆鑄幣,銅鐵錢流通混亂,如502年鑄“天監(jiān)五銖”“公式女錢”,523年禁銅錢、鑄鐵錢,如鐵五銖、大吉五銖、大通五銖、大富五銖。552年鑄“二柱五銖”,556年鑄“四柱五銖”,是六朝中唯一使用鐵錢的王朝。陳朝是六朝中最后一個短命政權,其中陳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陳文帝所鑄“五銖錢”,一種是陳宣帝所鑄“大貨六銖”,以一當五銖之十,與五銖并行。
總體而言,除東晉一朝外,吳、宋、齊、梁、陳各朝的鑄錢活動一直沒有停歇,甚至一度造成錢幣流通領域混亂不堪的局面,其結果是幣制混亂、鑄幣減重、盜鑄等一系列情況。但同時六朝錢幣流通范圍的擴大也反映了貨幣經(jīng)濟在南方的活躍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