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X波段雷達觀測暴風雨天氣折射波浪場研究
楊震
(筑波大學構造與能源工程學院,茨城 305-8573)
X波段雷達可用于觀測折射波浪場并捕獲如波峰等海面特征。該X波段雷達安裝在面向太平洋且呈直線的海岸上,以小時為單位收集大約5公里長的海岸表面數據。本文對2005年7月26日臺風BANYAN發(fā)生中的9個小時的折射波浪場進行分析,通過傅里葉變換過濾圖像得到各方向的波數,并計算出了波向,水深和沿岸流速。該研究為理解沿岸流的特性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X波段雷達 沿岸流 波數 暴風雨
沿岸流是引起漂砂的主要原因,會導致沿岸沙地減少等經濟損失,因此找到一種快速且準確地計算沿岸流速的方法將對海岸環(huán)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傾斜入射引起沿岸流的波浪場,利用快速傅里葉變換得到每小時的卓越周期過濾圖像,運用相位得出波數最終計算出沿岸流速,對理解沿岸流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X波段雷達設置于日本波崎海洋研究所 (HORS),且每隔2 s全天候的觀測著周邊沿海的海浪流動。該研究所位于日本茨城縣神棲市鹿島南部海岸,其北方是鹿島港,南至銚子漁港,兩港相距約17公里。X波段雷達圖像是通過捕獲微波照射海面的反射波來創(chuàng)建的,可以不太受暴風雨天氣的影響而收集高分辨率的數據,克服了傳統(tǒng)視頻成像的局限性。雷達圖像如圖1所示,海浪由圖像的右上方傳播至左下方,傾斜的白色部分為海浪的波峰,下方中心處的黑點為雷達本身,雷達上方的亮白色部分為長約400 m的棧橋。X 波段雷達每2秒收集一張水平方向1024個像素和垂直方向512個像素的圖像。圖像的水平范圍為5556 m (3.0海里),垂直范圍為2778 m (1.5海里),因此空間分辨率為每個像素5.42 m。其中像素強度范圍為0到255,灰度對應于雷達反射波的相對強度。
圖1 雷達圖,分析區(qū)域(右半)
對雷達圖像中的反射波數據波動進行頻率分析(傅立葉變換)來創(chuàng)建頻譜,傅里葉變換由下式表示
(2)
圖2 所有時段的FFT頻譜(離岸方向=1000 m)
表1 分析組數,卓越頻率,卓越周期
圖3 雷達圖像(左)和過濾后圖像(右),22:00
波的傳播方程如下所示,
圖5 相位解卷繞之后的沿岸分布(22:00)
圖6 為常數時的相位離岸分布(22:00)
圖8 波數分布,(22:00)
整體的波數如下,
波數與波長,波速與水深,波長、波速與周期的關系如下所示,
圖9 波向的離岸分布
水深15 m處波向與NOWPHAS測算的數據的對比如圖10所示,其中本文計算周期為一小時,而NOWPHAS的數據覆蓋7月26日至27日兩天且周期為兩小時。可觀察到呈現(xiàn)相同的波向變化趨勢,波向的計算具有一定可靠性。
圖10 波向與NOWPHAS數據的比較(水深15 m)
圖11 水深的離岸分布
圖12 水深與潮汐的變化趨勢
圖13 沿岸流速的離岸分布
圖14 棧橋處=385 m沿岸流速變化
1)利用傅里葉變換等確定各時段的卓越頻率,將該時段的折射波浪場過濾成單張圖像,其中的相位變化可分解為沿岸和離岸方向的波數。
2)在沿岸方向一致的地形下,通過波數計算出的波向與水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為求得沿岸流速,除了X波段雷達圖像以外,還需要得知該區(qū)域沿岸處的水深。
[1] G.M.Jahid Hasan, Satoshi Takewaka: Observation of a Stormy Wave Field with X-Band Radar and its Linear Aspects, Coast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49, No.2, 2007.
[2] J.W.Johnson: The refraction of surface waves by current,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Vol.28, No.6, 1947.
Analysis of Refracted Wave Field During Stormy Weather Observed by X-band Radar
Yang Zhen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Energy, University of Tsukuba. Ibaraki 305-8573, Japan)
P715
A
1003-4862(2021)07-0033-06
2021-04-17
楊震(1995-),博士,研究方向:海岸動力學與環(huán)境分析。E-mail:bnqqn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