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于小伯,張 嬌,徐俊林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北京 102200)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激活、胰腺組織消化分解,產(chǎn)生水腫、充血、壞死所致疾病,嚴重者可造成消化道穿孔、出血,甚則危及生命[1]。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腹膜刺激征、休克等,常并發(fā)腹膜感染,引起全身炎癥反應[2]。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對于輕、中癥患者多以抗感染、禁食、胃腸減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本研究用保留灌腸方輔治急性胰腺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治療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6±6)歲,體重指數(shù)(24±3)kg/m2。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4)歲,體重指數(shù)(22±4)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3]中相關診斷標準,初步診斷為輕度、中度急性胰腺炎,年齡18~60歲。
排除標準:重度急性胰腺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消化系統(tǒng)腫瘤、嚴重心肺肝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無法耐受保留灌腸而中止治療。
兩組均予以抗感染、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腺分泌、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
觀察組加用保留灌腸方。梔子20g,生大黃20g,郁金2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茵陳30g。水煎取200mL行灌腸,藥液保留灌腸20min,每日1次。
血清淀粉酶、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水平。
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淀粉酶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淀粉酶指標比較 (U/L,±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淀粉酶指標比較 (U/L,±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3d 治療后7d對照組 43 938±120 702±105 214±69觀察組 43 979±154 631±128 183±51 t 4.217 6.472 4.732 P 0.224 <0.05 0.482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指標比較 (U/L,±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指標比較 (U/L,±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3d 治療后7d對照組 43 2.62±0.51 1.33±0.35 0.54±0.10觀察組 43 2.6±0.29 0.87±0.18 0.49±0.13 t 1.763 2.293 3.417 P 0.091 <0.05 0.530
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mg/L,±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mg/L,±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3d 治療后7d對照組 43 72±5 43±4 14±3觀察組 43 69±9 37±3 12±3 t 7.551 3.240 3.024 P 0.602 0.08 0.105
對照組4例在治療期間病情加重,2例轉入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2例轉為外科手術治療。觀察組1例治療期間轉為外科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經(jīng)治療后出院。
急性胰腺炎屬中醫(yī)“腸癰”、“腹痛”范疇。主要病因為六淫侵犯、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情志不暢,濕熱毒邪瘀阻中焦,肝膽疏泄不暢、腸府傳化功能失調(diào)[4]。保留灌腸方中梔子、大黃、郁金、蒲公英、敗醬草、茵陳清熱祛濕,消癰散結。研究表明,大黃能夠降低胰酶活性,并可通過抑制COX-2發(fā)揮抗炎作用[5-6]。
保留灌腸方輔治急性胰腺炎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