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楠 周逢年
摘? 要:美國《時代》周刊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期刊之一,它匯聚了全球范圍內(nèi)的新聞資訊,為全世界的讀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視角的“價值認同”新聞信息。它的封面設計形式獨特,內(nèi)容豐富,所指意義明確?!稌r代》周刊作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雖然封面中中國人物或符號的出現(xiàn)頻率只占1.6%,但其封面內(nèi)容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中國近幾十年的迅速發(fā)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符號在西方媒體上出現(xiàn)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如何正確認識西方式的價值觀(如《時代》周刊的封面設計)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時代》周刊;封面設計;中國符號;圖形
《時代》周刊由亨利·R·盧斯( Henry·R·Luce) 創(chuàng)辦于1923年,至今已經(jīng)有近百年的歷史,享有“世界之眼”的美譽,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對國際輿論具有巨大影響。它匯聚了全球范圍內(nèi)的新聞資訊,為全世界的讀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視角的“價值認同”新聞信息。它的封面設計形式獨特,內(nèi)容豐富,所指意義明確。它的口號是:《時代》好像是由一個人之手寫出來給另一個人看的。
一、《時代》周刊封面設計的技巧分析
《時代》周刊的封面一般都是選取當時國際上一周內(nèi)影響最大的人物或事件,將其放入紅框中。版式設計上很少有多余的元素堆砌,每一處細節(jié)都力求為主題服務。標題“TIME”四個字母的設計簡潔明了,采用細線字體,有精致、嚴謹?shù)囊曈X時代感。封面內(nèi)容文字多用印刷字體,嚴謹而又不失大氣,一般不對文字做特別的處理,保持文字閱讀的流暢和單純性。封面圖形的設計方法經(jīng)常運用一些特殊的隱喻手法,來呈現(xiàn)它的所指意義?!稌r代》周刊通過刊發(fā)“中國符號”的封面圖像,并加入帶有隱喻性的圖形符號語言,讓讀者對其表達的隱喻性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闡釋,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從而達到用圖像傳播理念的目的。中肯的封面符號設計對于改善中國在國際媒體上的形象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能促進中美兩國客觀化交流和發(fā)展,反之,如果在封面中置入一些價值偏向、對人誤導的圖形符號,則會造成讀者的誤讀和誤解,有損于中國形象。
二、《時代》周刊封面設計的具體案例分析
(一)《時代》周刊封面內(nèi)容分類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國符號”涵蓋了政治、軍事、外交、經(jīng)濟、科技、社會、宗教、文藝、體育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主要以名人和重大事件為主。由于《時代》封面涉及到的領域較為廣泛,我們需要先弄清楚《時代》雜志封面涉及中國問題的內(nèi)容分類以及不同主題占比情況,提煉出《時代》周刊對中國問題的關注點。筆者根據(jù)時間線索,把《時代》周刊封面設計中的“中國符號”內(nèi)容分為三個階段(如表1)。
(二)《時代》周刊封面設計的表現(xiàn)手法分析
第一階段為1924年至新中國成立前,總共11人22次登上封面。第一個登上封面的是吳佩孚,次數(shù)最多的是蔣介石,主題內(nèi)容多以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的重大事件為主。第二階段為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封面主題仍然以政治、軍事和外交為主。此階段中國處于特殊時期,發(fā)生了諸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事件,這些事件被《時代》周刊設計者以夸張的方式搬上了雜志封面。第三階段為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今,40多位中國人近百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其中登載次數(shù)最多的是鄧小平,共有8次。1978年和1985年鄧小平被評為年度風云人物。隨后,許多文藝、體育界的明星也逐漸登上封面,醒目靚麗的明星寫真照成為主要的封面形式,封面的內(nèi)容不再局限于政治、軍事、外交等內(nèi)容,而是呈現(xiàn)出更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從中國主題的封面設計來看,《時代》周刊的封面設計是以該雜志自己的價值取向角度來理解中國的熱點新聞事件,并通過他們的設計語言呈現(xiàn),表達的內(nèi)容與事實情況往往名不符實。例如,在2003年5月5日的《時代》雜志封面人物,是一位帶著白色口罩的藍眼金發(fā)女性(如圖1),口罩上印著“THE TRUTH ABOUT SARS”,“SARS”(非典)這四個字母則單獨放大并用鮮紅色標注,字體厚實、醒目、刺眼,這或許是一種警示,暗喻此事件是與同樣鮮紅的五星紅旗有關。旁邊的副文案中寫有(Chinas cover up)“中國的掩蓋”,意指中國政府的隱瞞性行為??谡謱τ谂悦娌康膰缹嵳趽踔S刺著中國政府對于非典疫情的隱瞞,從而質(zhì)疑中國政府的管理能力、政治制度和社會權利等問題,給中國再次扣上了“東亞病夫”的稱號,質(zhì)疑中國是一個面對疫情無能為力而掩蓋事實的國家,這當然是對事實的歪曲和對我國的污蔑。
王億本認為:“《時代》周刊在封面視覺環(huán)境建構的過程中,設計者常用圖形符號和色彩來營造畫面氛圍,當這樣由符號和色彩建構的畫面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時,讀者總是會鑒于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辫b于此,讀者時常會聯(lián)想到與事實相悖的涵義。這時,讀者需要有清醒的獨立自主的意識,方可正確判斷事件內(nèi)容與其所要傳達的信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中美兩國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一直存在,但隨著世界局勢變化,中美關系也曲曲折折,中美關系的戲劇性轉(zhuǎn)變直接影響到《時代》周刊擇取中國信息的取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中美英成了“盟國”,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別簽訂了《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與換文》和《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條約與換文》。194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也發(fā)出了關于慶祝中美、中英間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時代》周刊封面上對于中國符號的設計和表達開始帶有客觀色彩。1943年3月1日,《時代》周刊封面上刊載的是宋美齡的彩色頭像(如圖2),自1924年9月8日吳佩孚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以來,宋美齡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三登《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這也是宋美齡第一次單獨出現(xiàn)在封面上,其余兩次分別為1931年10月26號和1938年1月3號與蔣介石以夫妻的名義同框出現(xiàn)。封面以彩繪形式來展現(xiàn)宋美齡的四分之三側(cè)頭像,整體畫面為暖色調(diào),有溫柔賢慧的視覺感,在背景的設計上搭配了一幅主調(diào)為黑白色的中國水墨畫,畫中描繪的是一只鳥兒停在竹枝頭,并轉(zhuǎn)頭迎向宋美齡,頗有一番人鳥互動的韻味。宋美齡是國民黨政府的重要人物,她除了會多種語言外,在繪畫方面也有相當造詣,甚至在鋼琴演奏方面也略有成就,這便是以水墨畫為背景的緣由。通過構建這樣的背景氛圍,中肯而客觀地體現(xiàn)人物的文化底蘊。在同年的11月23日,宋美齡隨蔣介石出席中、美、英的三國首腦會議——開羅會議,她身著金菊的緊身黑緞旗袍,一身氣質(zhì)雍容典雅,在國際場合從容大方,是時代的女性典范。封面編排的整體氣氛與設計者表達的主題相呼應,這也表明了《時代》周刊封面設計的價值取向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宋美齡國際上的影響。
(三)《時代》周刊封面設計中的隱喻探析
束定芳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隱喻具有精練、新奇、間接和婉轉(zhuǎn)等特征”[1],國際上的媒體通常都會將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具體化、直觀化,從而來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通過文字、符號和圖形的設計或編排來豐富畫面內(nèi)容,更直接展現(xiàn)其主題的核心思想,給閱讀過程增添視覺趣味,但其中不乏帶有暴力色彩的“權力”,包含著封面內(nèi)容的主觀加工,從而偏離客觀和事實。王億本認為:“《時代》周刊封面利用有限的畫面空間傳遞其價值取向,封面內(nèi)容中的圖形符號需高度精煉,而絕非簡單的圖形符號相加,因為國際傳播需要相對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這時候尤其需要隱喻表意的方式,突出其含蓄性,點而不破,卻都心知肚明,圖像隱喻尤其如此?!盵2]例如1934年5月5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封面,末代皇帝溥儀正襟危坐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于封面中,封面正下方的英文小字為:Henry PuYi(亨瑞·溥儀)。他的衣服花紋、畫面的顏色處理和其背景圖案都十分艷麗精致,隱喻著當時溥儀在長春“粉墨登場”成為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形象。溥儀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經(jīng)歷了皇帝、漢奸、戰(zhàn)犯、新中國公民等身份。縱觀他的一生,身份的不斷轉(zhuǎn)換反映出中國時代的迅速變遷。溥儀形象的刻畫,體現(xiàn)了《時代》封面經(jīng)常運用有限的畫面來隱喻更深層次的所指意義。
楊子巖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時代》雜志始終以一種偏見式悲觀視角來遙望東方。1978年以后,《時代》開始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和筆觸來審視中國。”[3]中國與美國的社會制度政治體制在本質(zhì)上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在一定時期,在某個方面關系可能緩和,但消除不了本質(zhì)上的對立。理論上,國際媒體需要做到公正、真實的客觀報道,不給他國添加上不符合事實的文字或圖像話語的標簽。尤其在視覺化社會,圖形和文字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空間的情況下,讀者一般優(yōu)先閱讀圖像或者符號。如果作為畫面主要部分的圖像不能準確傳遞真實信息,而帶著偏見語言出現(xiàn)在封面中,會是怎么樣的景象?
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方式由文字語言逐漸趨向圖像語言。不僅是美國《時代》周刊,新聞媒體平臺多數(shù)也通過設計封面圖像來傳播信息或雜志理念,但是不同受眾對于同一圖像所理解的信息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讀,而視覺作為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封面設計者更應該去鉆研如何讓圖形符號達到傳播效益的最大化。現(xiàn)代社會的許多媒體都在運用這個時代的“讀圖”特性,熟練地選擇所指意義的圖形符號,結合報道立場配上精煉簡潔的文字說明,引導讀者對于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視覺圖像進行主觀的信息解讀,有效地實現(xiàn)其傳播目的。在此時代下,《時代》周刊也應考慮,封面設計,除了應該傳播真實的圖形信息外,還要塑造一個國家客觀的國際形象。
三、結語
《時代》周刊作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雖然封面中中國人物或符號的出現(xiàn)頻率只占1.6%,但其封面內(nèi)容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本文通過對《時代》周刊涉及中國部分的封面設計內(nèi)容作代表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時代》周刊十分關注中國諸多領域的變化,從中華民國到新中國,從改革開放前到改革后的不同時期都進行了一定報道;二是《時代》周刊封面多采用圖形創(chuàng)意語言的形式來反映當時的中國現(xiàn)象,而且雜志的視角、報道方法和態(tài)度都是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而有一定調(diào)整;三是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緣由,《時代》周刊總是從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視角報道和討論中國問題,從而誤導了西方讀者對中國問題的認知。中國近幾十年的迅速發(fā)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符號在西方媒體上出現(xiàn)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如何正確認識西方式的價值觀(如《時代》周刊的封面設計)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
[2]王億本.《時代》周刊封面中國人物的圖像隱喻與政治修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2):160-163.
[3]楊子巖.媒體盤點《時代》周刊人物名單 習近平5次上榜[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4-29(2).
作者簡介:
陳亞楠,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周逢年,博士,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視覺(設計)圖像與傳播、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