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可
路線1: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qū)-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紀念館
江蘇淮安是周恩來的誕生地,也是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所在地,紅色基因深深地寫在了這片土地上。七一前夕,記者懷著對周恩來總理的無限崇敬來到了淮安。
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qū)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主要景點有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駙馬巷、河下古鎮(zhèn)。在周恩來紀念館館前廣場上,映入眼簾的是周恩來銅像,總理面帶微笑,親切和藹,既有偉大政治家的軒昂氣質,又有普通人的謙和之韻。
“其姿勢取材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來與工人、農民親切交談時的習慣動作,顯現出周恩來平易近人的風范。銅像高度為7.8米,寓意周恩來走過的78個光輝的人生春秋。”景區(qū)講解員謝美霞講解著周總理的故事。
1910年春天,周恩來在四伯父的安排下離開家鄉(xiāng),前往東北求學。后來他回憶說:“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蓖瑢W何履貞的爺爺是一位私塾先生,當何老先生向他講起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同胞猖狂的行為時,少年周恩來激動萬分,引用《何日醒》歌詞說道:“俄敗何喜?日勝何欣?吾黨何日醒?”他憂國憂民、決心拯救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溢于言語之間。何老先生寫詩鼓勵,還出對子讓周恩來對。何老先生出“勿當列強之奴仆”,周恩來立即答道:“誓做中華之主人?!彼岩簧既谌肓恕盀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和實踐中。
“在天津,周恩來在各類思潮中求索革命真理,并與同仁成立進步組織覺悟社。社團成員對外隱去真名,通過抓鬮取代號,周恩來抽到5號,因此化名‘伍豪’。”謝美霞說。
1920年1月29日,周恩來等人領導天津各校學生數千人到北洋政府直隸省公署請愿,遭到逮捕。在地方監(jiān)察廳,他們組成讀書團,帶領大家研究社會問題,分享新思潮。“思想是顫動于獄中”,“革命意識的萌芽,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失去自由的170天里,周恩來思考了很多問題,他的共產主義信念更加堅定。
1922年3月,24歲的周恩來在給覺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表示:“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贝撕?,周恩來的一生便緊緊與中國革命聯系在了一起。
在紀念館第二展廳,有一套灰藍色軍裝、一條白毛巾,這些都是周恩來曾經用過的物品?!?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人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敝x美霞講解道。沿著展廳繼續(xù)前行,畫家沈堯伊的油畫《遵義會議》映入眼簾,畫中20位人物神色各異,站在毛澤東身后的周恩來留著長髯,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會場。畫面上方,鐫刻著毛澤東對此段歷史的回憶:“如果恩來不同意,遵義會議是開不起來的?!?/p>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揭露皖南事變真相、參與重慶談判……回望艱苦的革命歷程,幾乎每個重大事件背后都有周恩來的身影。
紀念館第三展廳集中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在各領域的貢獻:從領導國民經濟恢復、制定重大外交政策、推動水利和國防事業(yè)發(fā)展,到親自審定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方案、解決成昆鐵路問題、推動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等,都親力親為,細細過問。
對于學習黨史,周恩來高度重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他自我解剖,“我做工作,從來沒有灰心過。”他強調,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因遇到一點挫折而氣餒,必須具備堅定的革命精神,“一個困難問題解決了,新的困難問題又來了。共產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xù)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茍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薄拔覀兊母锩瘢褪菑某钥嘀械脕淼?。”這種吃苦的革命精神,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融入和體現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奮斗過程中,這正如周恩來所強調的,“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yè)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p>
“我只有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敝芏鱽硗砟瓿Uf的這句話,被鐫刻在最后一個展廳的入口處。
學習黨史,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周恩來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共產黨人優(yōu)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后世景仰。
“這塊手表是我軍90分鐘解放江蘇淮陰城(今淮安市淮陰區(qū))的見證……”在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正在講述一塊手表的故事。
原來這塊手表背后有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1945年,日寇投降后,新四軍軍部為殲滅拒絕向抗日武裝投降的日偽軍,發(fā)起兩淮戰(zhàn)役。
當時駐扎在淮陰的偽第二十八師潘干臣部囂張一時,自稱“兩淮固若金湯,任憑新四軍三頭六臂也休想飛進城來”。但最終,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和地方部隊以犧牲189名指戰(zhàn)員的代價,僅用90分鐘就解除了潘干臣部8600余人的抵抗。《蘇北報》稱此次戰(zhàn)斗“創(chuàng)迅速解決戰(zhàn)斗光輝范例”,是我軍在“蘇北首次光輝戰(zhàn)績”。
蘇皖邊區(qū)政府的成立,為全國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紀念館記錄了這一重要歷史,濃縮和詮釋了豐富的革命文化。
在時任蘇北行署主任李一氓生平陳列室里,有一個小座鐘,鐘面上的文字是日文。講解員介紹道:“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前夕,經常出動飛機在抗日根據地上空狂轟濫炸。有一次,地方部隊將日本的一架飛機打落下來。李一氓代表地區(qū)黨政慰問有功部隊和民兵。在現場,李一氓看到一個民兵戰(zhàn)士從敵機上拆下來一個儀表鐘,就從身上掏出一塊懷表和民兵進行了交換?!焙髞恚钜幻フ埲私o這個儀表鐘安裝了一個木質底座,作為座鐘使用。從此,這只具有紀念意義的座鐘伴隨著李一氓,從蘇北到山東、從大連再到北京,度過了幾十年風風雨雨。
在紀念館南院,有兩排平房,共有22間屋子,是蘇皖邊區(qū)政府主要領導人和部分廳局當時辦公的場所。所有的建筑及每間屋里的辦公用品,一如其舊,完全保留了當年的風貌。
“志士生成肝膽多,萬花種就江山闊?!比缃?,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在和平年代里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紅色過往,將這支不熄的紅色火炬?zhèn)鬟f給往來的瞻仰者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