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昀 秦珂欣
關(guān)鍵詞:《漢宮秋》 情感教育 家國 是非 獨立
教育的過程是人腦意識活動的過程,而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來自外界的諸多信息時往往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感,因此教育的過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情感是人的一種情緒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它的產(chǎn)生是由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愿望、觀點等是否一致而引起的。而情感教育則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方式,呈現(xiàn)特定的教育內(nèi)容,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性,促進學生獨立、健全人格的構(gòu)建。《漢宮秋》是有著“曲狀元”之稱的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一部廣為流傳的雜劇,主要講述了漢元帝和王昭君在奸臣挑撥漢匈關(guān)系導致的家國兩難的困境中做出抉擇的故事。劇作情節(jié)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頗為豐富,是涵養(yǎng)學生美好情懷的一部佳作。本文將圍繞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和藝術(shù)手法來探析《漢宮秋》的情感教育價值。
一.舍己為國的家國情懷
《漢宮秋》主要講述了王昭君與漢元帝凄美的愛情故事。故事開頭,中大夫毛延壽極力建議皇帝去民間選美,樣貌出眾的王昭君得以入宮,然而毛延壽借選美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昭君因家境貧寒,無錢賄賂毛延壽而被畫丑并打入冷宮,過著凄清寡淡的生活。漢元帝有一日深夜偶然聽到昭君的琵琶聲,循聲找到了昭君,終為昭君的美貌傾倒,將昭君封為明妃,同時要處置毛延壽。毛延壽自知事情敗露自身難保,遂叛逃匈奴,并將昭君畫圖獻給呼韓邪單于,挑撥漢匈矛盾。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索要王昭君。元帝不舍昭君,更顧惜漢朝皇帝的顏面。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抗。昭君不忍漢匈因自己再起刀兵之災,造成生靈涂炭,毅然出塞和親。可對國家的忠貞,對漢皇的思念卻始終纏繞心頭,最終昭君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整個故事中,昭君一直遭遇命運的擺布。本來是皇家選美,昭君美艷無雙,卻因無錢賄賂毛延壽而被打入冷宮。偶然的機緣被元帝發(fā)現(xiàn)并封為明妃,卻又因毛延壽的挑撥而被匈奴索要。在她需要國家的保護來維系自己的幸福時,漢朝文武卻怯懦自私,無人愿意挺身而出。在看似富麗堂皇的漢宮中,昭君受盡了委屈,可當國家需要她和親維護兩國和平的時候,她卻毅然出塞。昭君臨行時說:“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昭君當然熱愛漢朝,熱愛這片養(yǎng)育她的土地,對于荒蕪的胡天,她的內(nèi)心充滿著恐懼與不安;昭君當然也愛給自己寵愛和地位的元帝,也想和深愛自己的人長相廝守。但是昭君知道,如果漢朝拒絕和親,可能她可以保全個人的幸福,但是漢朝與匈奴之間就會爆發(fā)戰(zhàn)爭,又將有無數(shù)的家庭會被戰(zhàn)爭拆散。昭君所面臨的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困境,一邊是自己與元帝“小家”的幸福,一邊是國家的和平與安寧,昭君最終選擇舍小家為大家,犧牲個人的幸福來換取國家的安寧,彰顯了高尚的愛國節(jié)操。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展現(xiàn)愛國精神者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原的《離騷》,杜甫、陸游的詩歌等,歷來為世人矚目?!稘h宮秋》卻似乎鮮有問津。但如果我們深入分析一下《漢宮秋》的精神意蘊,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新穎與可貴之處。作品所寫的故事,與史書所載大不相同。歷史上漢強胡弱,作品中卻是胡強漢弱,史書中的昭君也絕非元帝妃子。馬致遠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歷史,融注了生活在元朝的漢族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緒和對于國家民族命運的真切思考。劇作更難能可貴的還在于為我們設(shè)定了一個德育中很經(jīng)典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所謂道德兩難是指當人們置身于存在沖突的情境中時,該情境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或兩種道德價值不能同時兼顧,使人產(chǎn)生了兩難的判斷與選擇矛盾?!碧岢霾⒔鉀Q道德兩難問題是當今德育十分重要且有效的一種教育方式,《漢宮秋》就很好地呈現(xiàn)了家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是昭君自己的幸福,一方面是國家的安定和平,隨著故事內(nèi)容的展開,讀者逐漸被引入這一問題中。人們在欣賞這一藝術(shù)作品的同時也會將自己代入進去思考,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赡懿煌娜藭胁煌倪x擇,但是昭君最終選擇出塞和親來換取國家的和平,為這個兩難問題給出了一個“參考答案”,向當時及后世的讀者觀眾傳遞出高尚的愛國情懷。
大多數(shù)愛國題材的文學作品多以敘述、呈現(xiàn)或灌輸?shù)男问絹硐蜃x者傳遞愛國情感,而《漢宮秋》則獨樹一幟,設(shè)置道德兩難的情境。讓讀者在這個情境中去感受昭君的無奈與不舍,感受昭君抉擇中體現(xiàn)出的對國家、故土深深的熱愛以及舍己為國的家國情懷,最終使讀者獲得高尚的愛國精神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塑造讀者的愛國情懷。
二.棄惡揚善的是非觀念
整個故事設(shè)置中對于毛延壽著墨不多,但實際上這一人物貫穿整個故事的始終,是故事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的線索。在毛延壽的極力攛掇下,漢元帝決定開展聲勢浩大、勞民傷財?shù)倪x美,昭君在選美中脫穎而出得以入宮;又是在毛延壽的敲詐下,昭君被安置在冷宮,過著凄清寡淡的生活;還是毛延壽叛逃匈奴,挑撥漢匈關(guān)系,制造矛盾,最終迫使昭君出塞,投河自盡。毛延壽的每一個舉動都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讀者在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中為昭君凄慘的身世遭遇而深感不平與同情,同時也為毛延壽的卑鄙無恥而深感憤怒與痛恨。昭君可謂是整個故事中的“白月光”,她有著絕世的美貌,又善彈琵琶,多才多藝,更兼正直善良,忠君愛國;毛延壽則是漢宮中的“惡毒瘤”,他貪污腐敗,殘害無辜,背叛國家,奸邪無恥。這是鮮明的美丑對比,昭君的形象與人格越美,就越凸顯出毛延壽的卑劣與丑陋,作者對這一奸臣形象的刻畫也越發(fā)入木三分。
馬致遠這一“美”一“丑”的刻畫看似只是形象上的對比,但若我們深入分析作品的主旨,并結(jié)合當時元朝政治黑暗腐敗、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欺壓漢族民眾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真正想要表現(xiàn)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精神品質(zhì)。昭君所代表的是愛國、善良、正義的高潔品質(zhì),而毛延壽則代表黑暗、腐敗、奸佞的卑劣品質(zhì),作者正是憑借劇作這一更容易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藝術(shù)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奸邪的憎惡,對正義的褒揚。漢王朝繁盛不再,不正是因為奸邪誤國嗎?不正是因為一些人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歷史上的毛延壽只是一名畫師,王安石《明妃曲》甚至還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的經(jīng)典評價,對他給予同情。作者卻有意改編了歷史,把毛延壽刻畫成一個奸臣,借以傳達棄惡揚善的是非觀念。在《漢宮秋》這部篇幅并不算很長的元雜劇中,讀者可以深刻感悟到昭君的美麗善良與毛延壽的奸邪無恥,讀者的情緒被這兩種截然對立的品質(zhì)不斷調(diào)動,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而獲得情感體驗。在故事的最后,昭君雖然投水自盡,但匈奴單于最終也發(fā)覺了毛延壽的卑鄙無恥,將他綁送漢朝,最終被漢元帝處死,匈奴與漢朝重修舊好。作品也再次向讀者傳遞了“正義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的價值觀念。
三.女性的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
宋元之際,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和意識觀念的開放,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開始變得多元化。元雜劇這種發(fā)展成熟的藝術(shù)形式作為當時社會趨勢的反映,對于人民精神訴求的傳遞也有一定積極作用。在眾多流傳下來的元雜劇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寫和比重上升到宋元之前的文學作品從未有過的高度,其中最明顯的共通點就是女性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的覺醒?!陡]娥冤》中反抗悲劇命運的竇娥,《梧桐雨》中美艷癡情的楊貴妃,《墻頭馬上》中努力把握自身命運的李千金,她們身上都有獨立的人格意識,和一定程度的抗爭精神。雖然《漢宮秋》是以漢元帝為主角的末本戲,但是王昭君的每一次抉擇都決定了故事的發(fā)展走向,她在覺醒的女性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作用下做出的選擇才是貫穿全劇的關(guān)鍵情節(jié)線索。
馬致遠把情節(jié)設(shè)定的非常跌宕起伏,王昭君的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就是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漸覺醒的。首先王昭君與漢元帝的相遇就因為毛延壽的畫像事件而一波三折。王昭君進宮的初衷是服務君王,但在毛延壽索要金錢時她卻選擇了拒絕。在她的意識里,首先是身為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人,其次才是服務君王這種普遍認可的追求。她不能為了實現(xiàn)目的而迷失自我。被困在深宮不受賞識王昭君即使憂愁也沒有自甘墮落,能吸引到漢元帝的琵琶聲就證明了她對于樂器技藝的孜孜以求。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是王昭君身為獨立女性非常明智的決定。
其次馬致遠為了讓故事情節(jié)更加曲折化選擇放棄了正史,并用反轉(zhuǎn)的情節(jié)來讓王昭君不斷陷入困境,以此來塑造更受同情也更令人感佩的人物形象。經(jīng)歷阻礙后相愛的有情人卻因為毛延壽引發(fā)的漢匈矛盾而不能長相廝守。王昭君出塞是個人選擇,因為她意識到了個人價值對于國家安定的重要性,這個決定讓她不再是漢元帝的附庸品,而成為國家的女英雄?!皾h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闭丫詈蟮奶詺⒃谏A了人物的品格的同時也完成了情節(jié)的最后一次反轉(zhuǎn)。為國家而出塞和為守護愛情而犧牲都是她的個人選擇。這種選擇不僅表明了她對愛情的忠貞態(tài)度,也顯現(xiàn)了她決不向匈奴低頭,決不妥協(xié)于呼韓邪單于的抗爭精神。這種自我的犧牲與抗爭,是在維護國家安定這個大格局下能堅持她獨立人格的最合適的方法?,F(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傾向,如男性女性化,女性寵物化等等。而昭君身上體現(xiàn)的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可以說時至今日仍然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馬致遠的《漢宮秋》講述了王昭君與漢元帝的愛情故事,在故事情節(jié)的遞進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熱烈而真摯的家國情懷;可以感受到昭君的美麗與善良,毛延壽的卑鄙與無恥;可以感受到昭君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卻有著不讓須眉的勇氣與決心。在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中,讀者心中的愛國情感、是非觀念、獨立人格也將得到不斷的升華與增強。《漢宮秋》以其豐富的精神意蘊實現(xiàn)了文學作品對人精神的塑造,也啟示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教育價值,真正實現(xiàn)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