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華,王玲玲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逐年增加[1].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胰島β細胞的功能缺陷及胰島素抵抗,且胰島β細胞功能會隨著患者病情的發(fā)展逐步喪失.常規(guī)2型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注射,該方式雖然能夠對血糖降低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治療期間患者會出現(xiàn)許多不良反應,例如低血糖、胰島素功能衰退等,對患者治療依從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2-3].利拉魯肽是一種人胰高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是新型人工合成糖尿病治療藥物,可有效改善胰島β細胞的功能,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血脂調節(jié).本研究主要探討利拉魯肽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效果及對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于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9~62歲,平均(48.4±8.6)歲,病程2.5~18 a,平均(8.42±2.77)a.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1~63歲,平均(51.5±7.3)歲,病程2.5~18 a,平均(7.05±2.18)a.兩組患者男女例數(shù)、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BMI>25 kg/m2,HbA1c為7%~10%.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發(fā)生急性感染或正處于應急狀態(tài)的患者;合并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患者.
1.2.1 對照組
指導患者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250 mg/次,3次/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皮下注射利拉魯肽注射液(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國藥準字J20110026)進行治療,初始劑量0.6 mg,1次/d,1周后劑量增加至1.2 mg/(次·d),觀察患者血糖控制狀況,治療1個月內未達到控制標準則劑量增加至1.8 mg/(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3個月.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島素水平,并對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進行監(jiān)測.其中IMT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美國G.E.公司,DS 2000)檢測,探頭頻率為5 MHz,常規(guī)掃查,以10 mm間距測量雙側頸動脈情況,IMT取平均值.根據(jù)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公式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HOMA-IR=空腹血糖水平(FPG)×空腹胰島素水平(FINS)/22.5,胰島β細胞基礎分泌指數(shù)(HOMA-β)=20×空腹胰島素/(FPG-3.5).另外,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是否發(fā)生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見表1.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糖情況都得到了很好控制,且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利拉魯肽皮下注射治療更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Tab.1 Blood gluco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經(jīng)治療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Tab.2 Thickness of carotid intima-med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比較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經(jīng)治療后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Tab.3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and insulin secre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發(fā)生不良反應,例如低血糖等,但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3例,血壓暫時性升高1例,腹瀉1例,發(fā)生率為11.9%;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4例,頭暈1例,發(fā)生率為11.9%.兩組患者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均不嚴重,經(jīng)處理后均得到改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型糖尿病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xiàn)為血糖升高,其他代謝指標如血壓、體質量、血脂等出現(xiàn)異常.相關研究[4-5]指出,隨著患者2型糖尿病的病程延長,胰島β細胞的功能也逐漸衰退,治療難度也隨之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與死亡率也大大增加.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多是口服及注射胰島素等降糖藥,但該療法主要是以控制血糖為主,無法徹底糾正糖尿病的生理病理改變,因此,胰島β細胞的功能衰退的延緩和改善是2型糖尿病治療的關鍵.
利拉魯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長效胰升糖素樣多肽-1(GLP-1)類似物,與天然GLP-1有97%的同源性,是由人體腸道L細胞分泌的一種內源性長促胰島素激素,它與胰腺β細胞的GLP1受體結合后可以刺激胰島素合成分泌,同時減少胰高血糖素釋放,可持續(xù)有效控制血糖;利拉魯肽作為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GLP-1受體,可減少食物攝入,延遲胃排空,利于減輕體質量以及降低血壓.相關研究[6-7]發(fā)現(xiàn):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應用利拉魯肽可以將HbA1c水平降低1%~5%.
本研究主要探討利拉魯肽對2型糖尿病的改善效果及對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并對8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隨著病程的延長,機體內β細胞會逐漸凋亡,從而使胰島素分泌缺乏,同時α細胞功能失調,胰高血糖素水平會隨著α細胞的肥大而不斷升高.利拉魯肽在機體內可以對胰高血糖素的過度分泌進行抑制,患者的胰島功能水平獲得改善后,最終就可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利拉魯肽在改善患者胰島功能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此外,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伴發(fā)疾病,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此時只有加大胰島素用量才能控制血糖,而胰島素用量加大則會增加體質量,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改善,而利拉魯肽具有延緩胃排空、減輕體質量的作用,有利于血糖控制[10].本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治療方式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對2型糖尿病具有較好的改善效果,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