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魏緒英 王凱璐
ZHOU Yang,WEI Xu-ying*,WANG Kai-lu
道觀乃道教文化的載體,僧侶修身悟道的場所。道觀園林包括內(nèi)部庭院及外部園林化環(huán)境,具有獨樹一幟的造園藝術(shù)特色,是寺觀園林重要組成部分[1]。龍虎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AAAA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具有獨特的丹霞峰林地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聞名遐邇的嗣漢天師府坐落于龍虎山“風(fēng)水佳穴”之處,為歷代天師起居、祀神、辦公之所,其道風(fēng)凜然、意境深遠,乃江西道觀園林的典型代表,亦為中國道觀園林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府外山環(huán)水抱,蒼翠欲滴,府內(nèi)玉殿珠樓星羅棋布,靈泉古井、鐘鼓石碑、香爐燭臺與松柏幽竹掩映成趣,靈性十足,可謂洞天福地、人間仙境。本文從園林視角對嗣漢天師府的立意選址、空間布局、造園意境進行深入分析,以期豐富江西道觀園林理論。
龍虎山地處江西省鷹潭市境內(nèi),地形高差雖小,但秀峰碧水,密林怪石,飛瀑流泉,疏松翠竹,景色以“奇”“秀”“幽”為勝。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為道教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而為道者必入山林”,其也為道徒提供了修心煉性的清凈之所?!对企牌吆灐份d道其為“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二福地”,碧水丹山,峰巒疊翠,并以“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猶如瀛洲仙島、蓬萊仙境般瑰麗[2]。如煉丹修道之所的正一觀,“百神授職之所”的上清宮,及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使龍虎山成為了教徒尋仙訪祖、受箓傳度的千古名觀、道教仙山[3]。
盛名中外的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是龍虎山主要景點之一,也是道觀園林的典型代表。嗣漢天師府始建于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而得名[3]。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白o國闡祖大真人”之號,掌管天下道務(wù),并將天師府改稱為大真人府。其在清初遭兵火焚毀后,大量的宮觀建筑進行重建修繕,以復(fù)昔日繁榮[4]。1927年天師張恩溥維修天師府,并復(fù)稱嗣漢天師府。1983年嗣漢天師府成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辭?!分小八谩蹦死^承、延續(xù),后嗣之意。“天師”為元代統(tǒng)治者敕封名號,官方首次確立,世代沿襲。“嗣漢天師”之名號寓道教自東漢始,世代相襲,千古道統(tǒng),百代根基,道脈悠長之意,同時點明主旨,以表天師地位之崇高。
郭璞《葬書》中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嗣漢天師府南為朱雀琵琶峰,北為玄武九頭巖,西為白虎沖天峰,東為青龍上清宮、應(yīng)天山(圖1)。府外諸山環(huán)抱拱衛(wèi),瀘溪穿流而過,又與天星照應(yīng),五行相合,終成關(guān)中盆地。盆地開闊,水域含合,山巒環(huán)抱,藏風(fēng)聚氣,陰陽相衡,乃壺天勝地,桃源仙境[5]。嗣漢天師府門臨瀘溪河,又名上清溪,其順流而下,成玉帶之狀,猶抱月之勢,為臨宮吉水,既滿足道侶的生活需求,又與“風(fēng)水之法得水為上”“吉地不可無水”的堪輿理論不謀而合[6]。所謂“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天師府前為瀘溪,中部有靈泉古井,府后為真武池,以水為脈,貫穿全園,使園景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域。天師府臨水而建,視線開闊,遠可觀峰巒之勢,近可賞溪流之美,將山水之美、自然之趣盡收眼底。此外,嗣漢天師府居上清鎮(zhèn)中正之位,既展示了正一教“道沖而用之不盈”“不如守中”的中和、中庸之道,又突顯地位崇高之意。
圖1 嗣漢天師府周邊環(huán)境圖
位于龍虎山東南側(cè)的嗣漢天師府,山環(huán)水抱,清幽雅靜,道風(fēng)濃郁,現(xiàn)今已形成占地約4 hm2,建筑面積約2 hm2的大型道觀園林(圖2)。嗣漢天師府依功能劃分為前衙、中宮、后苑三部分,共五進院落(圖3),雖在上清鎮(zhèn)中央,但府內(nèi)古木垂蔭,清幽雅靜,可謂“無市井車馬之喧而有泉石之勝”。
圖2 嗣漢天師府現(xiàn)狀平面圖
圖3 嗣漢天師府院落布局
2.3.1 前衙(第一進、第二進)
前衙由前導(dǎo)過渡的庭院和管理道教事務(wù)的院落組成。入上清古鎮(zhèn),一座巍峨磅礴、朱甍碧瓦的府門便映入眼簾,正門高懸“嗣漢天師府”之額匾,兩側(cè)柱廊題“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之楹聯(lián),乃明朝書法家董其昌所作,以表天師既可飛升成仙,又位極人臣,地位顯赫之意。府門至儀門為第一進院落,百余米卵石甬道經(jīng)儀門至二門,并將庭院一分為二。甬道如砥,與蒼翠挺拔的松柏交相呼應(yīng),既加強了空間布局的軸線感,又烘托道觀莊嚴肅穆的氛圍。而東西庭院內(nèi)花木扶疏,玉樹青蔥,茂林修竹,鐘亭佇立,曲徑幽深,為清凈莊重的道觀氛圍提供了過渡空間,而上清鎮(zhèn)的喧鬧反襯出天師府鬧中取靜、清幽淡然的氛圍。
第二進院落為儀門至二門(圖4),呈中軸對稱式布局,為道教辦公之用。東西兩側(cè)分別設(shè)玄壇殿、法箓局小院,圍以墻垣,通以卵石甬道,縱橫交錯,呈“田”字形中庭,散植花木,使殿堂樓閣之建筑美與花草樹木之天然美完美融合,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圖4 二門
2.3.2 中宮(第三進、第四進)
中宮由二門起,經(jīng)玉皇殿(圖5),至靈芝園前。其中星羅棋布的宮觀建筑,濃郁蒼勁的古樟Cinnamomum camphora、 羅 漢 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清涼甘甜的靈泉古井,和高聳屹立的白玉華表,均遵循“師法自然”之古法進行布置,呈現(xiàn)出古色古香的兩重院落。
圖5 玉皇殿
第三進院落為二門至玉皇殿。二門為門樓三間,東西建兩廂,進行實隔處理,避免園內(nèi)景觀一覽無余,又使院落空間相互獨立;而院墻上設(shè)通透門框做虛隔,使空間隔而不斷。正門繪制隋唐名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神像,將民間信仰與道教崇拜相融合,促進了道教民間化、世俗化。進二門,平臺寬廣,鐘鼓東西對峙,古樟郁郁蔥蔥。臺中央有一靈泉古井,因清香甘洌而得名,據(jù)傳天師曾取井水齋醮演法,故又稱法水井。井后華表對視,高聳云天,抱合成框,自成一景。巍峨矗立的玉皇殿與舒展多姿的古樟相輔相成,收于框內(nèi),莊嚴而不失天然之趣,成為游賞視線焦點。以石為基,拾階而上至仙臺,平整曠達,置香爐燭臺,便至玉皇殿,瓊樓玉宇,雕梁繡柱。殿西側(cè)為碑亭,亭中有仁靖真人碑,又稱玄教大宗師碑,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碑文,記載道教玄教創(chuàng)始人張留孫的功德事跡、生平經(jīng)歷。碑亭兩側(cè)有古樟,枝葉扶疏,舒展的樹枝使碑亭若有若無,豐富空間層次感,營造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同時碑亭也起過渡連接作用,主次分明,使主體建筑玉皇殿與西側(cè)宮保第、廣緣齋既相互分離,又緊密聯(lián)系。宮保第因天師加封“太子少?!倍妹?,廣緣齋則為天師及家人用膳之所。院內(nèi)古木參天,其中七棵樟因樹齡高達七百年且排列成北斗七星狀而得“七星古樟”之名。碑亭宮殿、古樟、靈泉古井三者之間形成動態(tài)游賞路徑,使素雅寧靜的建筑與郁郁蔥蔥的植物完美結(jié)合,營造出“庭院深深”的意境。
第四進院落為天師私第。入私第門可見四字門額“相國仙府”(圖6),左右門聯(lián)“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彰顯“南張北孔”府第之尊榮顯赫,同時此門為前宮后苑的分界線。門內(nèi)有一照壁,是堪輿意識影響的產(chǎn)物,正面繪陰陽太極圖案,表達道教“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思想;其背面有鶴、鹿、蜂、猴等動物石刻,取諧音“厚祿封侯”之意。照壁既可做障景,引人入勝,又可以很好地遮擋院內(nèi)景物,增強起居室的私密性。其北為主體建筑三省堂,分前、中、后三廳。前廳原為客廳,乃主教議事之所,中廳為接待貴賓之處,后廳為天師起居之所,通以木樓,連以天井、廂房,圍合成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后廳西側(cè)木樓設(shè)觀星臺,既滿足天師觀星望氣之用,又可朝東賞月,別有一番樂趣。堂東側(cè)原為天師家廟和味腴書屋,乃天師家人在府中祭祖及眷屬子弟讀書之處,現(xiàn)為授箓院、天師殿,為頒發(fā)職券牒文、修學(xué)授道之所,有古樟一棵。堂西側(cè)為萬法宗壇,是天師祀神通靈之處,更是道教祖庭的象征。其以三清殿為主殿,殿外對植羅漢松(圖7),盤根錯節(jié),生意盎然,烘托三清殿的主體地位,以寓道教源遠流長、亙古不變。零星散落的建筑配以古樟、羅漢松,伴隨著天光云影,給人以步移景異的美感。
圖6 私第門
圖7 三清殿
2.3.3 后苑(第五進)
后苑是由靈芝園、百花塘組成的休閑游憩后花園。靈芝園即為第五進院落,為歷代天師種植藥草之處,為天師煉丹制藥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敕書閣為園內(nèi)主體建筑,閣前對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樹姿婆娑,清香淡雅,儼然一幅天然的“尺幅窗”,又與“泮芹蔓衍芹期采,丹桂花開桂可攀”的楹聯(lián)相得映彰,“桂”與“貴”同音,取富貴與吉祥集于一堂之意。院內(nèi)古木參天,芳草萋萋,欣欣向榮,夏季濃蔭蔽日,桂香滿院,沁人心脾,乃品茗休憩、蒔花尋幽之佳處。院東側(cè)種植古樟,蒼勁挺拔,綠樹濃陰,北側(cè)為百花塘,因水域周圍遍植花草數(shù)十上百種而聞名。平遠豁然的百花塘、清靜淡雅的敕書閣、疏密錯落的草花相互交融,宛如一幅精美絕倫畫作。
2.4.1 負陰抱陽,尊者居中
嗣漢天師府依九宮八卦、陰陽五行進行整體布局,而八卦分先后,形成了以“先天八卦”為主軸線框架(圖8),“后天八卦”定建筑布局的宮觀建筑群(圖9)?!跋忍彀素浴敝星侠け?,以南北縱向為中軸線,坐北朝南,天師府居上清古鎮(zhèn)中軸線,且主體建筑居中軸線,既與《易經(jīng)》中“居中得正”相合,又凸顯道教“尊者居中”等級思想。離東坎西,即左右對稱,使宮觀殿宇均衡分布于東西兩側(cè),形成陰陽平衡的框架結(jié)構(gòu)?!昂筇彀素浴狈謩e為坎北、離南、震東、兌西、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易傳·說卦傳》中“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故天師府正北方設(shè)百花塘。離南為火,明亮之意,天師府正南為府門、儀門,門前有瀘溪潺潺而過,豁然開朗,視線舒展,可遠眺琵琶峰之勢。震東為木,青陽之氣,天師府東設(shè)紫氣門,象征紫氣東來。兌西為金,象征和樂,天師府西建金光門,畫龍點睛,自成框景,且設(shè)廣緣齋,取廣結(jié)善緣,和諧相處之意。乾西北為天,萬物煥發(fā),天師府于西北設(shè)三清殿,供奉道教三位最高天尊,取道生萬物之意。坤西南為地,天地相應(yīng),天人合一,故建法箓局于西南,掌握天下道教事務(wù)。東北為艮,艮者可行可止,阻道之意,原為家廟、味腴書屋,乃靜思己過、傳道授業(yè)之處,今為授箓院、天師殿,度牒修學(xué)之處。東南為巽,為風(fēng)為木,翠竹遍地,供奉財神,和風(fēng)生氣,與風(fēng)水中“坎宅巽門”之說相合。
圖8 先天軸線八卦圖
圖9 后天八卦建筑布局圖
2.4.2 開合有序,虛實相映
天師府整體布局呈“三區(qū)五院”,院落以南北主軸線為引導(dǎo),以合、半開、開、合、開的序列展開。第一進院落,以對植松柏形成軸線,兩側(cè)片植翠竹,形成視線封閉的收合空間。由東西側(cè)的法箓局小院、玄壇殿小院與中部庭院組成第二進院落,既相互獨立,又以院門、卵石甬道相通,中庭散植花木,視線舒朗,形成半開敞空間。第三進院落以玉皇殿為中心,四周環(huán)以古樟、碑亭、花木,視線較為通透,開闊明亮,為開放空間。由私第組成的第四進院落乃天師起居之所,高墻深院,私密性較強,為收合空間。第五進院落,以敕書閣為中心,植以花木,鑿以池塘,遠借峰巒之勢,環(huán)眺四周,舒朗雅致,故為開放空間。百花塘波光明凈、平靜淡遠,將天光云影、駁岸景色倒映水中,虛實相生,小中見大,皆成妙境[7]。巧妙借用大門、二門、院墻作隔景,雖視覺上為“實”,開戶鑿牖,空間上得以疏通、連貫,虛實相映,使封閉的建筑、沉重的院墻變得空靈、精巧。
2.4.3 師法自然,巧于因借
天師府保留府第原有平闊的地形,借以花草樹木,結(jié)合院墻石壁、古井碑刻、鐘鼓廊亭,將富麗堂皇的宮觀殿宇營造成主次分明、開合有序的院落空間,最大限度尊重自然,與周邊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并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借景乃“園林之最者”,遵循“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原則[8]。嗣漢天師府憑借地理優(yōu)勢,充分展現(xiàn)借景之法。天師府鄰借瀘溪、百花塘,平遠開闊,昂首望去,可見琵琶峰、九頭巖、應(yīng)天山等青巒起伏、延綿不絕,時而飛鳥翱翔,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風(fēng)景畫。登后廳觀星臺,俯瞰府第,殿宇輝煌,林木掩映,高低錯落,遠借上清古鎮(zhèn)、瀘溪、百花塘的開闊景致,悠然自得,心神所往。天師府可借物成景,也可為所借之景。上清宮立于應(yīng)天山西麓,地勢頗高,與天師府仰俯相望,層次分明,雖各自獨立成園,自成一景,卻又互為借景。天師府巧借天然地勢,因山就水,結(jié)合“道法自然”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環(huán)境,達到師法自然的境界。
2.4.4 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天師府內(nèi)喜植羅漢松、樟等常綠植物,以喻修道之士長壽得道。敕書閣門庭植桂花,取其富貴吉祥之意。靈芝又稱為“神芝”“仙草”,服之“與天同期”,乃道教的長壽仙藥。天師府后苑遍地種植藥草,名靈芝園,以寓天師能長壽不老、飛仙得道。府內(nèi)利用照壁作障景,豐富空間層次,還利用對植桂花、對稱華表、八卦門洞等作框景處理,將園內(nèi)景色收于“無心畫”之中,營造園林意境,增添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楹聯(lián)題詠、碑刻傳記也是豐富內(nèi)涵、表達意境的手法之一,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令人深思?!镑梓氲钌仙裣煽停埢⑸街性紫嗉摇薄暗栏啐埢⒎?,德重鬼神欽”“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分別為府門、二門、私第門的楹聯(lián),既體現(xiàn)了天師府身份尊貴、地位崇高之意,又起到畫龍點睛、點明主題的作用。天師府以林掩其幽,以山壯其勢,以水秀其姿,使園內(nèi)外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4.5 聲籟空靈,趨于世俗
大型山林宮觀都擁有絕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豐富的動植物,生機盎然,常借雷電風(fēng)雨、蟲鳴鳥語、飛泉流瀑等天籟之聲,反襯出清幽雅靜的道觀環(huán)境,也愈加凸顯清凈無為、超然脫俗的園林意境[9]。嗣漢天師府植有大片竹林、枝繁葉茂的羅漢松和清新淡雅的丹桂,引來蟲鳥棲息。清風(fēng)拂來,松濤瑟瑟、竹籟之聲、啼鳴之聲,清幽婉轉(zhuǎn),空靈淡遠,襯托出清靜空寂的道教氛圍。府內(nèi)鐘鼓聲、玉磬聲,悠遠醇厚,響徹云霄,與天籟之聲,相得益彰,增強了院落空間的立體感,而獨特的誦經(jīng)聲、梵唄聲、鈴鐺聲,既令聽者精神平和、本心清凈,又豐富了園景的體驗感,且愈加凸顯道觀清靜空寂的氛圍。嗣漢天師府建于人群聚集的古鎮(zhèn)中心,利于民間信仰的汲取、世俗文化的融合以及道教學(xué)說的傳播,而宮殿中侍奉岳飛、鄧忠、程咬金等民族英雄,進一步推動了道教民族化、世俗化的發(fā)展。
造園特色別具一格、道家文化底蘊深厚的道觀園林,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嗣漢天師府是龍虎山景區(qū)極其重要的人文景觀[10],幾經(jīng)修葺重建,將布局規(guī)整的建筑庭院置身于天然山水環(huán)境中,飾以亭閣,綴以松竹,既不失去寺觀園林的嚴整、均衡格局,又盡顯江南古典園林的清靜淡雅、古樸天然之氣,令人宛若置身于桃源仙境之中。
通過對其造園意匠的分析,總結(jié)特點如下:1)功能多樣化,以修道為主。雖是一座既恢弘磅礴又清幽雅靜的道院,卻又匠心獨運,不同凡響。其專供天師祭祀祈福、煉丹制藥、蘸箓演法、修身悟道所用,也兼具辦公、處理道教事務(wù)的功能,還為天師及親屬提供游賞休憩、祭祀祖先的場所。2)選址遵循天象,崇尚居中。嗣漢天師府周邊環(huán)境呈五行八卦、群山環(huán)抱之勢,乃理想的“壺天”模式,占據(jù)風(fēng)水絕佳之位,既滿足“為道者必入山林”的修道要求,又充分體現(xiàn)了道教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上清鎮(zhèn)以天師府為中心,左右街坊相襯,既突顯“負陰抱陽”“道貴中和”的哲學(xué)思想,又彰顯“尊者居中”的價值觀念。3)布局中軸對稱,陰陽平衡。天師府依天象方位進行整體布局,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東西方向為次軸線。玉皇殿、三省堂、敕書閣等主體建筑與東西兩側(cè)的次要建筑遙相呼應(yīng),以院墻門廊相連,使各院落空間既相互隔離又互相滲透。4)功能分區(qū)明確,院落空間循序漸進。天師府為張姓世襲府第,位居極品,呈“三區(qū)五院”式格局。“三區(qū)”為清幽肅靜的前衙、恢弘壯觀的中宮與天然雅致的后苑,既突顯宗教的嚴肅恭敬氛圍,又滿足道教審美藝術(shù)需求?!拔逶骸眲t為五進院落,起承轉(zhuǎn)合,層層遞進,形成鱗次櫛比的發(fā)展勢態(tài)。5)道法自然,意境深遠。天師府地形雖平闊,卻能師法自然,就勢造園,善于借景,與府外天然山水融為一體,進而達到天人合一、與道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時借物比興,以竹之中通虛直喻“道氣虛通”的哲學(xué)內(nèi)涵,松之萬古長青象征道僧長壽養(yǎng)生,不僅豐富園林意境美,還使游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引發(fā)情感共鳴。
注:圖1由作者繪制,參考網(wǎng)絡(luò)http://www.nipic.com/show/19366842.html; 圖8~9 由作者繪制,參考網(wǎng)絡(luò)http://www.nipic.com/show/24942638.html;其余圖片均由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