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河南省南陽市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河南南陽 467599
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供障礙,缺血缺氧后導致局限性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死引起的偏癱作為腦梗死嚴重的后遺癥之一,會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意識障礙等癥狀[1]。目前,針對腦梗死偏癱的患者多采用增加受損腦組織的營養(yǎng)支持、進行康復治療等方法,以促進患者的康復。但由于傳統康復訓練對資源的消耗較大,且治療強度過大,患者依從性較低,故達不到理想效果[2,3]。鑒于此,本探究將選擇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1例,探討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康復機器人訓練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總結如下。
本研究上報我院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擇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1例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30~70 歲,平均年齡(57.62±8.64)歲;病程20~55d,平均(34.72±5.64)d;偏癱左側17例,右側23例。觀察組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58.13±8.65)歲;病程21~55d,平均(33.85±5.71)d;偏癱左側19例,右側22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接受CT 或MRI 確診為腦梗死且符合《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19》[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為單側下肢肢體偏癱;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此次探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功能、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因其他原因導致的偏癱患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合康復機器人訓練,具體如下:常規(guī)康復訓練以功能性電刺激、平衡功能訓練、上下樓梯訓練、軀干功能訓練等為主??祻蜋C器人訓練:①訓練前對患者進行腿部長度的測量、調節(jié)綁帶的尺寸及機器人參數。②訓練1~3 周。初始重量設置為患者體質量的60%,引導力設置為≤30%,能夠使患者進行正常步態(tài)模式的訓練;步速調整為1.5~1.7km/h,并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重量及步速的調整,所有患者均至少進行3 次/周,每次30min。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虛擬現實技術,具體如下:于訓練室內放置42 寸屏幕,將不同訓練場景放映出來,并選擇輕柔、舒緩的音樂。當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時能夠通過視覺、聽覺以及主動意識驅動,在肌肉活動時電流超過閾值后會虛擬人進行伸展下肢活動。觀察組的肢體康復訓練與對照組一致,3 次/周,每次30min。所有患者均進行8 周的康復訓練。
①參照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估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包含上、下肢兩個部分,共100 分,100 分無障礙,其中96 分≤輕度運動障礙≤99 分;85 分≤中度運動障礙≤95 分;50 分≤明顯運動障礙≤84 分;<50 分表示嚴重運動障礙。采用Berg 平衡量表評估患者的平衡能力,量表共14 項,采用5 級評分法(0~4 分),0~56 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強。其中0 分≤得分≤20 分表示平衡能力較差,需乘坐輪椅;21 分≤得分≤40 分表示有一定平衡力,可輔助步行;41 分≤得分≤56 分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較佳,能夠獨立步行;得分≤40 分則提示有跌倒的風險。②采用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珠海市邁康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62210621)檢測患者事件相關電位,N100、N200、P200、P300 潛伏期以及P300 波幅。
此研究采用SPSS18.0 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 及Berg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 及Berg 評分對比(,分)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100、N200、P200、P300 潛伏期以及P300 波幅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100、N200、P200、P300 潛伏期以及P300 波幅對比()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
腦梗死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發(fā)壞死,軟化,形成梗塞灶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出現行動障礙,表現肌群協調紊亂、肌肉痙攣等現象且平衡能力出現障礙、重心轉移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在正常生活質量[5]。因此,臨床應選擇有效的康復方法,對改善偏癱患者步行功能以及平衡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常規(guī)的運動訓練治療多強調分解動作練習而無實際的實踐需求,加之訓練內容較為單一、枯燥,易降低患者的鍛煉依從性。虛擬現實技術采用計算機及傳感技術對患者進行多種感官的刺激,并模擬出虛擬環(huán)境,以讓患者獲得更真實的體驗,而且虛擬現實技術能夠誘導患者的神經運動通路皮質進行重組,經治療后患者兩側運動皮質中的感覺運動皮質以及運動輔助皮質區(qū)域被激活,從而補償并發(fā)揮失去的運動功能[6,7]??祻蜋C器人可以使用減重狀態(tài)幫助患者在步行狀態(tài)下的髖、膝關節(jié)處于外骨骼式結構下的運動模式進行有效訓練,通過刺激下肢關節(jié)肌肉肌腱的本體感受器,以達到促進患者恢復的功效[8]。通過本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干預后的FMA 及Breg 評分均較對照組高,提示了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康復機器人訓練能夠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認知功能。N100 潛伏期與人體選擇性以及工作記憶密切相關,N200 潛伏期則能夠反映人體大腦對選擇過程中的辨別能力,P200 則能夠阻斷選擇過程中無用信息進入意識,P300波幅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大腦功能狀態(tài)[9,10]。本探究結果也顯示,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N100、N200、P200、P300 潛伏期較短,P300 波幅較高,提示了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康復機器人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但本研究因時間、物理、財力等諸多原因,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少,因此本次研究數據的可信度,還需在未來開展更多相關性研究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康復機器人訓練能夠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運動以及平衡功能,提高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