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錚 尹伊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大數據技術應用以來,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承深度融合,將文化遺產保護推入新的高度,實現了遺產保護全方位、立體式的保護網絡,通過數字化的形式,讓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得以傳播,從而強化世界認同中國文化。線性文化遺產在中國尚處于新興的研究領域之一,2014年隨著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成功,人們逐漸關注遺產區(qū)域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族群的保護和發(fā)展,大數據技術助力遺產保護的摸底歸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全球化與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眾多地區(qū)、跨地區(qū)的中小型線性文化遺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與破壞。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區(qū)域小型線性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并喚醒人們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是本研究的關鍵所在。
文化遺產源于現代文化地理學的范疇,關注研究人類和自然之間的聯系和關聯,強調遺產作為人在地球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現象和表征。1992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首次將“文化景觀”寫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幾年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出“線性文化遺產”的理念,細分了文化遺產,將線狀或帶狀區(qū)域的文化遺產族群,以整體保護利用理念提出,從生態(tài)、歷史和經濟等方面,強調遺產區(qū)域的歷史文化內涵[1]。
1984年美國的伊利諾伊和密歇根運河(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成為美國國家遺產廊道,成為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最早發(fā)源[2],并制定了相關的條例保護遺產廊道。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1982年4月設立國際古跡遺址日,2008年10月在第十六屆大會上一致通過了《文化線路憲章》,標志著線性文化遺產作為新的遺產類型被認同[3]。當前中國現有大型國家級的線性文化遺產19條,我國的大運河、絲綢之路等屬于線性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而我國區(qū)域小型的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尚處于空白。
大數據又稱為海量數據,信息持續(xù)從各種來源被廣泛收集,由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統計、比對、解析方能得出客觀結果,應用在科技、醫(yī)學和商業(yè)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從大數據中能夠解析出各種客觀的數據,適用于決策者的分析并作出判斷。人類正在經歷著從工業(yè)文明到數字文明的迭代演變,大數據蓬勃發(fā)展。2017年國際數據公司(IDC)在白皮書《數據時代2025》中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圈將擴展至163 ZB(1 ZB等于1萬億GB),數量較2016年增加了10倍之多,這些數據將帶來獨特的用戶體驗和眾多全新的商業(yè)機會[4]。
大數據鮮有應用在線性文化遺產景觀上,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特征復雜多樣,多為跨區(qū)域、跨學科的大型合作項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著眼于宏觀的區(qū)域間協調合作,凝聚多學科的力量,確保線性文化遺產景觀保護和利用,以遺產推動區(qū)域發(fā)展。
秦始皇修建靈渠之后,古代湘桂之間主要依靠水路往來。據歷史記載,最晚于宋代,桂林與湖南的商貿活動頻繁,湘江—漓江的水路航運由此成為地區(qū)交往的重要通道。然而歷史上有一條連接湘江和漓江之間的陸路商道,它發(fā)自湘江的上游,穿越都龐嶺、海洋山,經過沿途的桂林全州縣、興安縣和靈川縣,終點在漓江上游的大圩古鎮(zhèn)[5],這就是湘桂古商道。湘桂古商道的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湘江至漓江間的航運能力有限,不能滿足繁榮的商貿往來;其次,在枯水季節(jié),桂林興安縣靈渠的蓄水量不足,此處河道狹窄成為了湘桂航運的瓶頸。
本文研究的范圍是湘桂古商道桂林靈渠至大圩段,始于興安靈渠,經興安的崔家、高尚、靈川長崗嶺、三月嶺、熊村,到達桂林大圩鎮(zhèn)。圖1所示的這條陸運商道彌補了從漓江到湘江的航運不足,馬幫文化、傳統桂北漢族古村落形成了桂林地區(qū)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景觀,也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今沿著湘桂古商道上仍然保留著樓閣、茶亭、古井、碑刻、古樹、古路等文化遺產景觀,在熊村、長崗嶺(圖2)、海洋圩、大圩古鎮(zhèn)等傳統古村落里依然能夠感受到古商道曾經的繁榮。在今天,桂林與湖南的交通轉移到桂黃公路,鐵路、汽車成為交通的主角,湘桂古商道逐漸湮滅在歷史舞臺。近年來沿線古村落疏于保護,或是各自為政,盲目開發(fā)造成了文化遺產破壞嚴重,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圖1 湘桂古商道靈渠至大圩段
圖2 湘桂古商道上的長崗嶺村
線性文化遺產是最常見的一種演進型整體文化景觀,在巴塞羅那政府為提高探索城市文化遺產的完整信息而建立的“BIG TIME BCN”計劃中,強化文化遺產景觀整體保護的關系,結合大數據技術,建立大數據網絡,將大大小小的古跡遺產鏈接起來,尤其是被忽略的小型古跡,根據遺產的重要程度和損壞程度劃分為不同的保護級別。該地圖將巴塞羅那城中3 000處大小不一的歷史遺跡數據以交互可視化的方式予以呈現。游覽者訪問網絡平臺,能夠輕松獲得巴塞羅那文化遺產信息,同時社區(qū)民眾也能更多參與遺產保護和決策之中。
張一[6]提出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在大數據支撐下構建線性文化遺產空間數據庫,以京津冀地區(qū)太行東麓線性文化遺產為例,確定遺產指標、元素決策和線性遺產結構的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技術構建。
在游客感知評價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感知存在偏好、表面性、整體性和情感性。評價方法通過大量的數據運算進行,推算出游客感知差異的成因,并在最后提出提升大運河游覽感知的策略,為今后大運河的旅游發(fā)展提供發(fā)展方向上的借鑒。
當前線性文化遺產景觀遺產保護與利用,首先是重視國家級的線性文化遺產,忽視地區(qū)性小型線性文化遺產。其次,當下研究強調線性文化遺產宏觀決策層面,忽視了從更多維的角度去深入研究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問題。最后在大數據的驅動下,線性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方向必將面臨新的形態(tài)和融入當下的社會生活之中。構建一種更為高級的線性文化遺產,成為當前設計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研究目標如下:
(1)從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出發(fā),基于大數據,從身份定位、文化遺產網絡、社會聯系和社區(qū)共享等4個方面,探索活化線性文化遺產策略。
(2)在湘桂古商道應用框架圖,論證解決地區(qū)中小型線性文化遺產景觀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法,提出同類型區(qū)域的應對策略和建議。
決策者面對線性文化遺產景觀首先要考慮到如何利用大數據的優(yōu)勢尋找解決各方面問題的研究方法,建立處理問題的流程圖(圖3)。本研究首先對數據信息進行分類,通過大數據獲取海量的信息,決策出影響構建湘桂古商道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關鍵因子,獲得的因子將應用在設計之中。反復應用和測試是非常必要的,測試結果將幫助獲得最優(yōu)的反饋意見并讓決策者作出最終的判斷。依托大數據搭建決策的方法對于管理者和設計者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快速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準確地反映出受眾的需求。
圖3 依托大數據搭建決策流程圖
大數據在設計決策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決策上主觀歸納判斷的弊端,數據具有強有力的說服力。然而,一定程度上的客觀數據也會讓決策過于機械,缺乏主觀判斷,容易導致決策的失誤。為平衡這一問題,利用大數據進行民眾問卷之后,再進行專家訪談評價決策的利弊分析,通過設計應用上得到的反饋,這樣能夠將主觀判斷與客觀數據相互平衡,從而使得決策更加接近設計的目標。本研究以大數據支撐決策出湘桂古商道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設計方法,從準確的身份定位、文化遺產網絡、社會聯系和社區(qū)共享等4個方面構建文化遺產地保護策略,支持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拓寬經濟發(fā)展渠道、活化遺產,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大數據等新技術為線性文化遺產景觀帶來了新機遇。將線性文化遺產景觀活化性,以大數據的優(yōu)勢建立遺產數據庫,并對遺產進行動態(tài)管理。在宏觀層面,要對線性文化遺產景觀構成要素運用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決策出重要的影響因子,提出保護和遺產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在微觀層面,利用大數據從各種遺產的保護、游客的評價、體驗感和聲景環(huán)境等眾多方面去探索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各種可行性,注重文化多樣性保護,提升線性文化遺產的景觀環(huán)境。
線性文化遺產是跨越時空、跨區(qū)域的遺產系統,它體現了歷史文化的交融,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征,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利用大數據活化線性文化遺產景觀,準確的身份定位是項目決策的關鍵。首先需要考慮到遺產跨時空的身份定位,湘桂古商道在歷史上是湘桂文化交流的載體,整個遺產線上的文化現象、歷史、藝術形態(tài)和生活特征等要素均需要考慮并作出準確的決策定位。利用大數據能快速準確獲得相關的資源,如何在湘桂古商道線性文化遺產景觀設計中展現出跨時空的文化交融是設計定位的關鍵,體現出兩省(區(qū))歷史交往、商貿文化和馬幫文化帶來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展現。
其次從地域角度,利用大數據的決策支撐,問卷顯示93%的居民認為地域文化在線性文化遺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道沿線居民關注建筑景觀環(huán)境,好的環(huán)境能有效提升當地的生活品質和旅游吸引力,這是桂林多年來旅游經濟注入在居民思想中的原因,旅游經濟意識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輕一代關注湘桂古商道線性文化遺產景觀項目能夠帶來的收益??紤]到文化遺產身份的多元性,對于遺產沿線各個單獨實體聚落和區(qū)域分別制定發(fā)展策略,如大圩古鎮(zhèn),不僅屬于古商道上也是漓江上重要的古鎮(zhèn)之一,兼顧桂林區(qū)域陸路線性文化遺產和水路線性文化遺產,決策中應根據每個遺產身份特性分別決策。
曾經的農業(yè)文明在短短百年內已經被工業(yè)文明跨越,來到了數字文明時代,農業(yè)社會聚落肌理和傳統的村落已經嚴重破壞,有些村落已經蕩然無存,失去了古商道的地域歷史形象。在地域身份上,當地文脈成為地域文化身份的載體,也逐漸被人們關注。大數據支撐下為湘桂古商道帶來精準的身份定位,為后續(xù)的決策帶來指導意義。
湘桂古商道作為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整體性。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收集整理古商道的各類文化遺產,兼顧多樣的遺產類型,使得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并存,整體性保護和發(fā)展是構建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的首要目標。線性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現象整體價值高于個體價值,整體性的原則是要擺脫之前各自發(fā)展,重視個體而忽視整體發(fā)展的現狀。經過幾輪鄉(xiāng)村改造之后,照搬城市的設計,無序、目標不清晰導致村落經歷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湘桂古商道靈渠至大圩段分屬興安縣和靈川縣,線性文化遺產景觀要重視跨縣域的協調發(fā)展,制定整體性戰(zhàn)略發(fā)展保護目標,在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整體戰(zhàn)略、經濟發(fā)展和遺產保護的整體發(fā)展要求。
依托大數據建立文化遺產網絡是解決跨區(qū)域發(fā)展的核心要求。作為整體性發(fā)展策略還需要注意保護和恢復沿線聚落、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杜絕假“古董式”的翻新建設,尊重遺產的完整性、尊重歷史文化肌理、活態(tài)發(fā)展文化遺產景觀,讓遺產與現代生活方式相協調。
夜景照明系統網絡也是問卷中反映出來的民眾需求。在征求旅游和設計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后,作者認為有必要建立整體的夜景照明網絡,分別從遺產保護功能、照明功能和文化景觀功能等3個方面去激活湘桂古商道線性文化遺產景觀,通過連接沿途文化遺產開辟游覽路線,保護和共享文化景觀遺產不僅擴展了游覽空間和游覽形式,還延長了戶外游覽的時間,符合旅游和民眾的需求。
大數據將人和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給人們帶來更安全、便利,更具效能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在問卷中,古商道沿線的年輕一代對于智能化和體驗項目需求旺盛,網絡的品牌效應成為休閑旅游追逐的目標。在保護管理方面,民眾期待增加基礎建設,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是被重點關注的內容。由于沿線村莊距離城市近,城市化的影響巨大,當地居民參與管理意愿強烈,期盼能介入湘桂古商道遺產保護和開放之中,借助旅游業(yè)拓寬就業(yè)渠道,改變產業(yè)模式、提高生活水平。
桂林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旅游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漓江沿線已經構成了水路線性文化遺產景觀帶。不久的將來,湘桂古商道必將發(fā)展成為陸路線性文化遺產景觀,帶動沿線旅游經濟發(fā)展,推動沿線古村落活態(tài)發(fā)展,吸引外遷人口回流,通過線性文化遺產地集聚作用,逐步實現古商道沿線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全面轉型發(fā)展,保護鄉(xiāng)村傳統文化,帶動區(qū)域整體發(fā)展。通過一個完整的線性文化遺產網絡連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疊加經濟、旅游、文化等內容,建立起可識別的地域線性文化景觀遺產和豐富的生活環(huán)境,為民眾營造開放、便利的線性文化遺產空間。
在遺產保護方面,整體保護成為當地居民迫切要求,意見集中在對近些年保護和開發(fā)上各自為政,零散式發(fā)展破壞了良性發(fā)展的旅游市場。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可知居民對于共享的需求強烈,共享遺產在問卷中得到了普遍的共識,歷史遺產帶來的經濟收益有目共睹,活態(tài)化保護成為協調經濟發(fā)展和遺產保護的操作方式。
保持民眾的生活傳統對于活態(tài)利用線性文化遺產景觀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共享湘桂古商道文化遺產景觀中,大數據將輔助發(fā)掘遺產和遺產周邊空間的關系,選擇臨近居民社區(qū)空間,在相對寬闊的空間設計景觀節(jié)點,利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達到共享線性文化遺產的目標。同時,在具備共享意義的同時,增加民眾遺產歸屬感的領域,并再生和演化出更多新生活的方式和游覽活動,發(fā)揮民眾的集體想象力,帶來更多活化的可能性,而不只限于設計者和決策者的想象。社區(qū)民眾是文化景觀遺產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活態(tài)、常態(tài)化保護和利用遺產,關系到遺產的可持續(xù)傳承發(fā)展,賦予民眾參與和共享遺產保護和管理的權力,是一條活態(tài)利用文化景觀遺產的可行性途徑。
湘桂古商道是湘桂間歷史悠久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的沿線匯聚了代表湘桂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同時也反映出不同地域身份的個體價值和特點。遺產的活化保護正在成為當前保護和發(fā)展的趨勢,大數據支撐下建立決策方法將為保護和發(fā)展地域線性文化遺產提供設計策略,這種研究策略宏觀上兼顧桂北地區(qū)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兼顧了沿線聚落的保護和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協調,同時也積極立足推進遺產的活化發(fā)展。本文的設計策略方法也可運用在相關整體文化遺產的構建,同時對旅游線路的規(guī)劃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目前湘桂古商道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處于初級階段,聚落經過幾輪的“鄉(xiāng)村美化”運動,其破壞性建設令人惋惜,借本文的探討希望能促進線性文化遺產真實、完整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