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歡,李 微
(1.中交通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2.長安大學)
目前,第三系半成巖的理論研究被“風化”、“巖石”等定名束縛,局限于巖石試驗或當前有限的試驗及檢測方法,不能準確地通過試驗來反應其實際工程性質[1]。第三系半成巖的力學強度低,因為該類巖體抗風化能力極差[2],大多地質資料認為是強風化的結果,但這類巖體是無法劃分出明顯風化帶界限的,因為從幾米到數(shù)十米深度變化微乎其微,力學性質變化不明顯。《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指出[3],泥巖和半成巖可不進行風化程度的劃分,說明第三系泥質巖較軟弱的特征是弱膠結原因,而非風化結果。因此,對第三系半成巖不能進行風化程度的劃分。Vaughan[4]于1993年提出把土和巖石看作連續(xù)變化的工程地質材料,土和巖石之間通過其結構和性狀相聯(lián)系,提出一種新穎的分類觀念和研究思路,在克服土力學和巖石力學相分離的同時,以給定相應指標范圍的基礎上,將半成巖劃入到新的巖土工程分級中。
聞垣高速古城聯(lián)絡線項目起于運城市垣曲縣華峰鄉(xiāng)車家溝村,銜接聞喜東鎮(zhèn)至垣曲蒲掌高速公路后,路線由北向南布設,途經王茅鎮(zhèn)、古城鎮(zhèn)、曹家?guī)X,終于黃河大橋橋頭前50m,接垣澠高速河南段,路線全長18.10km。其中K12+000至終點段上部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新黃土及洪積老黃土,下部為第三系砂巖、泥巖。截止目前,段落內已有3段深挖高邊坡出現(xiàn)坡面裂縫、坡體坍塌、滑坡等病害,本文對3段邊坡進行問題歸類,從地層巖性入手,分析邊坡出露、降雨等因素對邊坡巖土參數(shù)降低的影響及導致邊坡病害的產生原因,并以此提出防治設計要點,為同類地區(qū)、同類邊坡的公路邊坡設計提供參考。
聞垣高速古城聯(lián)絡線項目K12+000 至終點段地處山西省垣曲縣境內,區(qū)內上部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新黃土及洪積老黃土,下部為第三系砂巖、泥巖,目前3段坡面裂縫、坡體坍塌、滑坡等病害的深挖方高邊坡分別為K14+560~K14+905 段右側邊坡(滑坡)、K16+094~K16+220 段右側邊坡(坡面裂縫)、K17+560~K17+705段右側邊坡(坡體坍塌)。
K14+560~K14+905 段右側邊坡為挖方邊坡,最高挖方邊坡高度位于K14+680 處(中心挖高24.73m,挖方邊坡高度42.86m)。該邊坡自2018 年2 月開始開挖,開挖至四級邊坡中部,極易風化的半成巖泥砂巖層部分揭露,為順層邊坡,之后暴露在外。2018 年3 月12 日,K14+560~K14+740 段邊坡部分坡面發(fā)生“裂縫和坍塌”,2019 年4 月至5 月中旬,K14+740~K14+760 段右側開挖至二級邊坡中部,K14+760~K14+905 段右側開挖至路面頂2.2m,半成巖砂泥巖進一步揭示出露。2019 年5 月29 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該段邊坡上部出現(xiàn)三道延伸3m~5m 的裂縫,且該處邊坡坡口外發(fā)育有多條貫穿裂縫,縫寬2cm~3cm,裂縫一直延伸至線外耕地處,最遠處橫向距中線144.3m。6 月5 日項目所在地遭遇降雨,6 月11 日,原位置裂縫已有變寬跡象,最寬處約8cm,且局部有不均勻沉降,兩邊錯臺約有20cm 高差,裂縫深度約為24m,6月14日夜即發(fā)生了較大規(guī)模的滑坡。
K16+094~K16+220 段右側邊坡為挖方邊坡,最高挖方邊坡高度位于K16+230 處(中心填高1.39m,挖方邊坡高度35.24m)。該邊坡自2019 年9 月開挖,2019 年12 月4 日,路塹開挖至路床頂面,開挖揭露下部地層為第三系泥砂巖,為順層邊坡。12 月6 日下午,發(fā)現(xiàn)該段右側邊坡第一級邊坡坡面、第一級邊坡平臺,第二級邊坡平臺,第三級邊坡平臺,第三級邊坡坡口外均發(fā)育有裂縫,縫寬0.5cm~1.6cm,且第一級邊坡裂縫上部坡體部分已向外剪出。12 月12 日在距中線右側205m~326m范圍位置附近,發(fā)現(xiàn)有近似與路線中線平行裂縫,縫寬1cm~10cm。12月14日,在K16+286西南側找到新裂縫,寬度2cm~20cm,裂縫長度近100m。
K17+560~K17+705 段右側邊坡為挖方邊坡,最高挖方邊坡高度位于K17+550 處(中心挖高45.65m,挖方邊坡高度35.50m)。該邊坡自2019 年8 月開挖,2019 年11 月23 日下午,K17+580 處右側邊坡第三級邊坡發(fā)生部分坍塌,同時發(fā)現(xiàn)K17+580 右側第三級邊坡平臺(沿路線縱向)上發(fā)育有貫通裂縫,滑裂體前緣延伸至第二級邊坡中下部位置?;洋w部分為第三系泥砂巖,敲擊較硬,滑裂體內部可見有明顯剪出面。
上述3段挖方邊坡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3段深挖方邊坡基本情況
K14+560~K14+905 段挖方路基邊坡地質條件極為復雜。邊坡上層為新、老黃土,下層為卵石,透水性相對較好?;瑤е饕獮榈谌瞪皫r,含水量高,遇水易軟化且持水性能強,使其抗剪強度降低,易于形成潛在滑動面,且滑坡巖層順坡,容易產生順層滑坡;滑床主要為第三系泥巖,透水性差,形成一個相對阻水面,即中下部飽水后先沿砂泥巖結構面向臨空方向滑動,引起斜坡上部土體承受拉應力,進而產生拉張裂縫,反復灌水,抗剪強度降低,最終順著最大剪應力面產生變形滑動,形成統(tǒng)一的滑動面[5]。加之隨后恰逢降雨,更使滑坡發(fā)育加劇,造成了本次滑坡的產生。
K16+094~K16+220 段右側邊坡上部覆蓋厚度不等的第四系黃土(粉質黏土),大孔隙和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為地表水的下滲提供了有利條件?;瑤林饕獮榈谌瞪皫r底部夾薄層泥巖,砂巖抗風化能力極差,遇水飽和后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顯著降低,泥巖層黏性較大,濕——很濕,遇水軟化且透水性能差、持水性能強,易形成一個隔水層使上部巖體強度急劇下降。在持續(xù)降雨條件下,雨水通過上部黃土的大孔隙結構及砂巖裂隙滲入至泥巖層,因其隔水性,逐漸使大量水匯聚到該層,使其含水量陡增,漸呈飽和狀態(tài),抗剪強度降低[6],當下滑力超過抗滑力時,先是坡體中下部巖土體沿該薄層泥巖層面向臨空方向滑移蠕動,形成開挖邊坡上的裂縫及剪出現(xiàn)象,其進一步發(fā)展有可能引起斜坡上部土體承受拉應力,產生拉張裂縫并最終形成滑坡。
K17+560~K17+705 段右側邊坡巖質為第三系灰綠色砂泥巖,為順層巖層,砂泥巖抗風化能力極差[7]且具有膨脹性,這是該邊坡坍塌形成的先決物質條件。第三系砂泥巖,呈半成巖狀態(tài),新鮮狀態(tài)下,物理力學指標較好,但暴露在外時,會吸水并風化成散體狀,物理力學指標迅速下降,當遇降水時,產生邊坡失穩(wěn),形成崩塌。本挖方段落因未能做到開挖一級、防護一級,致使坡面形成張拉裂縫,邊坡前緣形成了崩塌,進而形成更陡峭的凌空面,加速邊坡失穩(wěn),導致邊坡原有力學平衡破壞,產生蠕動,進而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坡面坍塌。
針對于上述3段邊坡病害原因分析,其前期設計階段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規(guī)避:
①公路選線時,結合地質勘查結果,盡量避免開挖第三系砂巖、泥巖順層邊坡[8],當不可避免時,盡量抬高路基,減小坡面開挖高度。
②在進行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時,巖體參數(shù)的確定除考慮新鮮巖樣試驗結果,還應考慮巖體裸露一定時間風化后的力學指標下降值,同時針對第三系砂、泥巖遇水易吸水并風化成散體狀的特性[9],在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時應著重進行飽水工況的參數(shù)選取及計算。
③邊坡坡率設計時,緩邊坡造成坡面投影面積較大,雨水更易滲入,對坡面穩(wěn)定不利,相比于放緩邊坡坡率,適當增加平臺寬度并做好平臺排水設施能更好地的提高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系數(shù)。
④重視截、排水設計,導致第三系砂、泥巖參數(shù)降低最直接的影響因素為雨水滲入[10],公路設計時,通過邊坡平臺設置平臺截水溝、坡頂設置坡頂截水溝、坡腳設置邊溝、每級邊坡做好封閉設施等措施,將對邊坡范圍有影響的降水迅速排出,降低雨水危害。
⑤施工過程中要求開挖坡面及時進行防護、封閉處理,務必開挖一級、防護一級,防護類型可選擇坡面封閉較好的護面墻、框架梁+生態(tài)袋、骨架植草等。
現(xiàn)階段,我國公路建設發(fā)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地形和地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邊坡設計及施工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對路基高邊坡的防護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于半成巖地質特點,結合聞垣高速古城聯(lián)絡線項目,對于該地區(qū)第三系半成巖砂巖、泥巖順層高邊坡易產生的坡面裂縫、坡體坍塌、滑坡等病害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設計注意要點,為廣大基建人員提供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