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作平
一
小小的驚訝引發(fā)了長久的關注。
倘不是一旁的文字介紹,我委實難以想象,兩尺之下的玻璃罩內,那塊略呈橢圓形的黑褐色物體,竟然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它的年齡,甚至超過了孔子。它來自一個古名棠邑、今稱六合的地方。某年某月某一天,某個佚名的匠人在某座火焰熊熊的爐中把它冶煉成形。然而,它還沒來得及派上用場——比如成為一柄劍,一把刀,一捧箭頭——就由于我們無從考證的原因,埋進了潮濕的南方大地。
然后,是二十多個世紀的漫長睡眠。當它從考古工作者手中悠悠醒來時,它原本黑得發(fā)亮的身體,被時光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銹。銹使它黯淡、平庸,像一個心事重重的垂暮老人。
不過,只要掂一掂它沉甸甸的重量,掐一掐它堅硬的表面,我們多半還能辨識出:它是一塊鐵。一塊銹蝕的鐵。
考古工作者告訴我們:它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生鐵實物。
很少有人知道,一開始,鐵是以我們星球的守護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斯時,天地初辟,混沌方開,人類和其他生命都還在未來的母腹等待時間去孕育。
大約四十六億年前,剛剛形成的地球上,一條條暗紅的河流奔流擺動,如同怪獸翻卷的猩紅舌頭。河中流淌的不是水,而是高達一千八百到兩千攝氏度的巖漿。巖漿里,裹挾著大量的鐵。隨著地球溫度緩緩降低,液態(tài)鐵冷卻為固態(tài)并下沉到大地深處,變成地球內核。這些深藏不露的鐵使地球產生了磁場,磁場的強大作用,讓來自宇宙中的高能粒子與地球擦身而過,而不是像從前那樣正面擊中地球——對一切生命而言,高能粒子都是危險的甚至毀滅性的。
所以,生命的出現(xiàn)——包括每一莖三葉草,每一只草履蟲,每一條巨蜥蜴,每一個黃皮膚白皮膚的人,都應該向鐵感恩。如果不是鐵的庇護,我們就不會在這顆淡藍色的星球上相遇。
二
十九世紀,丹麥學者克·吉·湯姆森依據(jù)古人使用不同材料的工具劃分考古時段,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三期論: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三個時代中,石器時代最為漫長,超過一百萬年;青銅時代次之,從一萬年前開始,到兩千年前左右結束;鐵器時代起始最晚,為時也最短。
不過,恩格斯卻將起始最晚、為時最短的鐵器時代稱為英雄時代:“一切文化民族都在這個時期經(jīng)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鐵劍時代。但同時也是鐵犁和鐵斧的時代?!?/p>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是宇宙的產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觀測到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那僅僅因為,我們是這樣觀察的。
所以,宇宙的秘密,也是人的秘密。
在鐵器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其實已經(jīng)開始使用鐵器了——它來自浩瀚宇宙的饋贈,乃是上天偶然的恩賜。
二〇二〇年底,有網(wǎng)友發(fā)出一段視頻。視頻里,一個明亮的火球劃破夜空,遠近大地亮如白晝。視頻拍攝地,據(jù)說是青海囊謙。那個明亮的火球,稱為隕石。隕石,又名隕星,是從宇宙空間墜落到地球上的天然固體碎塊——它們可能是宇宙塵埃,也可能是小行星。在太陽系的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那兒是隕石的故鄉(xiāng)。它們以驚人的速度從宇宙深處撞入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燃燒,發(fā)出燭照夜空的光明,形成流星。流星未燃盡落到地上的那一部分,便是隕石。
以成分而言,隕石可分三類:含硅酸鹽的石隕石,含鐵和鎳的鐵隕石,含鐵和硅酸鹽混合物的石鐵隕石。
不知道經(jīng)過了多少代人的恐懼、好奇、嘗試和摸索,人類終于發(fā)現(xiàn),照徹夜空的天外來客中的某些部分,如果施以冶煉和鍛打,用來制作兵器的刃部,兵器將變得不可思議的鋒利。
未經(jīng)人力加工的隕鐵呈黑色,如同宇宙背景一樣,是一種沉默的黑,吸收的黑,高貴的黑。古人把黑稱為玄,隕鐵故而又得名玄鐵。武俠小說里,來自天外的玄鐵可遇不可求,用它制作的武器有著與生俱來的神力。如劍魔獨孤求敗在四十歲前使用的那柄重達數(shù)十斤的玄鐵重劍即如此。楊過偶然得到重劍后,贈與鎮(zhèn)守襄陽的郭靖,郭靖將其熔化重新打造成倚天劍和屠龍刀——很顯然,在作者看來,只有超級大英雄,才有資格使用或者說才有本事駕馭這種神秘莫測的天賜利器。
《神雕俠侶》中,金庸借他筆下的尹克西之口,道出了玄鐵的貴重與銳利:“此劍如此威猛,大非尋常,劍身深黑之中隱隱透出紅光,莫非竟是以玄鐵制成?這玄鐵乃天下至寶,便是要得一兩也是絕難,尋常刀槍劍戟之中,只要加入半兩數(shù)錢,凡鐵立成利器?!?/p>
一九七二年,在河北藁城的商代遺址出土了一件稱為鉞的兵器?!墩f文解字》稱:“大者稱鉞,小者稱斧?!笨梢娿X是一種形制似斧的武器,不過刃比斧更寬大,狀如新月。更多時候,鉞由兵器上升為禮器。作為權力象征,略似西方古代的權杖。
藁城商鉞的主體由青銅制成,鉞刃則是鐵制。
一把青銅刀和一把鐵刀(或者僅僅刃口為鐵),它們在進行同等量級的砍殺后,一定是青銅刀先卷口,先變鈍,先報廢。
鐵之所以比銅更堅硬,是由它們的金屬鍵決定的。金屬由金屬晶體構成,一片青銅刀刃平均有幾十億個晶體,而晶體里數(shù)量更多的原子都按特定方式排列,形狀接近完美的立體晶格。金屬鍵的作用,就是把原子固定在它們各自的位置上,使得晶體強韌。刀刃使用后變鈍,是因為它在反復的砍、劈后,晶體結構發(fā)生了改變,金屬鍵被打斷或晶體發(fā)生位移,致使原本平滑的鋒刃出現(xiàn)小凹洞。由于銅的金屬鍵更弱,它束縛原子的能力也相應較差,因而出現(xiàn)小凹洞更早,更多。
那么,藁城商代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它的鐵,是上天偶然所賜的隕鐵還是人工冶煉之鐵呢?
如果確認是人工鐵的話,那么,中國冶鐵史將由春秋上溯商朝,時間跨度數(shù)百年,無疑是一樁能夠激發(fā)民族自豪感的大事。
于是,經(jīng)過有關部門分析,結論是:人工鐵。
不僅考古報告下結論說是人工鐵,學術權威郭沫若也撰文論斷是人工鐵。然而,另一位著名學者夏鼐卻認為:不是人工鐵。是隕鐵。夏鼐的意見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在泛政治化的年頭,夏鼐無疑政治不正確:難道你想否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冶鐵方面的偉大成就嗎?幸好,此后不久,一家鋼鐵學院對樣品進行了重新檢測。檢測證明,鐵刃中含有約百分之六的鎳,而且有分層的高鎳偏聚——這種現(xiàn)象只有在每百萬年冷卻一到十度的天體中才可能出現(xiàn)。
也就是說,藁城遺址出土的商鉞上的鐵,依然來自于我們頭頂?shù)拈W閃星空。
盡管據(jù)天文學家估算,平均每天掉落地球的隕石多達五噸,但其中絕大部分都墜入了地球上最為廣袤的大海,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石隕石或石鐵隕石。能夠提供鐵并被人類獲得的鐵隕石屈指可數(shù)。鐵的來源只能依靠天賜,其珍貴自然異乎尋常——在古埃及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時期的金字塔中所藏的經(jīng)文不無艷羨地宣稱:尊貴的太陽神的寶座,就是由鐵制成的。作為最神秘的天外來客,埃及人把它稱作天石。
最早的鐵,來自天上的鐵,僥幸沒有在穿越濃厚大氣層時被燒成灰燼的鐵,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我們的祖先制成了殺人利器。中國有句俗話總結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現(xiàn)象很遺憾也很真實地告訴我們:叢林法則如何左右了人類的價值觀和對事物的取舍。
三
黃帝在征討蚩尤時遇到了麻煩。
生活于距今四千五百到五千年間的黃帝,早已是一個神話了的符號性人物。不僅眾多發(fā)明權被后人慷慨地歸到他頭上,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與他并稱的炎帝,究其本質,是他的手下敗將。
黃帝擊敗炎帝后,組成了強大的炎黃聯(lián)盟。然而,一個生活于河北地區(qū)的部族卻異軍突起,并在與炎帝的爭端中將炎帝一敗再敗。炎帝只得向黃帝求助。于是,炎黃聯(lián)軍與蚩尤展開了上古時期最著名的拉鋸戰(zhàn)。
據(jù)說,最初幾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中,原本強大的黃帝加上炎帝竟然一直落在下風?!短接[》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毙值馨耸蝗耍侠淼慕忉屖菍儆隍坑鹊牟柯溆邪耸粋€;獸身人語,乃是彼時的部落均以鳥獸作圖騰。那么,銅頭鐵額又作何解呢?
竊以為,那就是他們率先掌握了青銅技術。在與石器、骨器和木器的對壘中,青銅的優(yōu)勢如此明顯,如同千里馬與老牛賽跑?;趯η嚆~武器的恐懼與敬畏,蚩尤和他的兄弟部落被神化成半人半神的怪物。
青銅器吊打石器、骨器和木器,這意味著率先使用先進材料將擁有超時代的殺傷力。
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后約一千五百年,另一種新材料閃亮登場,曾經(jīng)威風八面的青銅如同太陽下的蠟燭,不僅黯然失色,而且不合時宜。
新材料就是鐵。
冰冷的、暗黑的鐵成為一場大戰(zhàn)的決定性因素,最早,發(fā)生在距中國四千多公里外的中東地區(qū)。那是鐵對青銅的第一次吊打,從而宣告了青銅時代的死刑。
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人對兩河流域的稱謂,在今天的中東地區(qū)。歷史上,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澆灌出了人類文明的早期花朵。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富庶的沖積平原,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多種勢力先后在此交鋒。卡迭石戰(zhàn)役即其中一場。
公元前一二七四年——在中國,為商朝武丁時期——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tǒng)帥由兩千輛戰(zhàn)車和數(shù)萬名步兵組成的龐大軍團,蝗蟲般越過西奈半島,試圖一舉擊敗北方強鄰赫梯帝國。兩支軍隊在今天的敘利亞卡迭石激戰(zhàn)。開初,埃及利用赫梯倉促迎戰(zhàn)的良機小有斬獲。但是,隨著戰(zhàn)爭深入,埃及漸漸力不從心,進而折戟沉沙。
赫梯人轉敗為勝的法寶,不是軍隊人數(shù)更多,而是僅僅在于,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掌握冶鐵技術的民族。
當埃及人還沉醉于青銅時代的迷夢時,赫梯人已經(jīng)悄然邁進了黑鐵時代。
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車相當于熱兵器時代的坦克,它們集群式碾過大地的強悍和來去如飛的速度,決定了它將在以步兵為主的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
埃及的戰(zhàn)車數(shù)量比赫梯更多。但是,埃及戰(zhàn)車的車軸為銅制,赫梯戰(zhàn)車的車軸為鐵制。同樣的戰(zhàn)車,不同的車軸,鐵制要比銅制承載量更大——銅制可載兩人,鐵制可載三人。
小小的車軸,決定了盛極一時的埃及被后起的赫梯擊敗,驕傲的法老不得不低下頭,和赫梯人簽訂了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條約:《埃及赫梯和約》。
冰冷而暗黑的鐵,讓法老的文治武功花容失色。
不少學者相信,赫梯人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技術的人,也是青銅冶煉技術的發(fā)明者。
六千年前——比黃帝大概還要早二三十代人,相當于西安半坡氏族時期——在今天的黑海以東、里海以西的北高加索大草原上,古印歐人的一支馴服了狂暴的野馬并發(fā)明了車輪。擁有馬匹和車輪之后,通往遠方的道路如同畫卷一樣徐徐展開。他們向南翻越高加索山脈,遷徙至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就是赫梯人。
依靠遙遙領先的冶鐵技術——鐵制的車軸,鐵制的彎刀,鐵制的箭頭,鐵制的長矛,赫梯人一步步向兩河流域推進,消滅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后,又在與埃及的爭戰(zhàn)中獲勝。
冰冷而暗黑的鐵,為赫梯人的歷史鍍上了一層耀眼的光芒,一如他們閃著寒意的彎刀折射出拂曉的陽光。
四
通過遷徙、貿易和戰(zhàn)爭,技術向四面八方傳播。如同一粒投進平靜水面的石子產生的漣漪,必將以石子為圓心向四周擴散。赫梯人的冶鐵技術被鄰近的部族、王國和帝國學習,模仿。爾后,它一路東來,越過橫亙亞洲中部的高山大嶺,傳入中國新疆——這也是迄今為止,為什么我國出土的鐵制品中,年代最久遠者均在新疆的原因——再經(jīng)由河西走廊深入內地。
先秦時,人們把青銅稱為金——青銅和青銅器這兩個詞語,是后人的追認: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年代久遠后,表面會長出一層綠色的銹,故而稱為青銅。又由于青銅器長期充當祭祀禮器,而祭禮在五禮中屬吉禮,是以先秦時又把青銅稱為吉金。
與吉金相對的就是惡金。惡金,即鐵。
在閃爍著淡黃色光芒的銅面前,幽深灰暗的鐵,像一個不善言辭的農夫,被鮮衣怒馬的貴族漠視。所以,鐵不配制作禮器。鐵只能制作殺伐的武器,以及深入泥土和作物內部的農具。
鐵得名惡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冶煉技術不過關,很多時候,古人千辛萬苦煉出的鐵,竟是一團無用的鐵渣。郭沫若就解釋說:“所謂‘惡金便當是鐵。鐵,在未能鍛煉成鋼以前,不能作為上等兵器的原料使用?!?/p>
據(jù)此看來,我在博物館看到的那塊橢圓形的出土于江蘇六合的鐵,多半也是郭沫若所說的惡金。
鐵比銅出現(xiàn)更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冶鐵需要更高的溫度。
河南三門峽地處豫、晉、陜三省接合部,西周及春秋時,這里是虢國疆域。在距黃河只有幾百米遠的地方,虢國墓地沉睡如謎。上世紀,墓地出土了一把玉柄鐵劍。它的出土,把中國冶鐵史上溯到了西周末年。
經(jīng)檢測,玉柄鐵劍上的鐵,是通過一種非常原始的冶煉方法得到的。這種方法煉出的鐵,稱為塊煉鐵。
那時候,人類已經(jīng)知道木炭具有還原作用。于是,他們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同放進爐子加熱,通過還原作用生出金屬鐵。但是,鐵礦石在熔化后的還原過程中,會變成疏松的有許多氣孔的海綿狀物體;并且,還原出來的小鐵珠也將凝固并隱藏在渣塊中。由于含碳量低,這種原始方法煉出的鐵很軟,稱之為塊煉鐵或海綿鐵。
塊煉鐵必須經(jīng)過反復加熱鍛打才能擠出雜質,并通過與炭火的熱觸,使更多的碳摻和進去,從而漸漸變得堅硬——事實上,這時候,由于含碳量的變化,塊煉鐵已經(jīng)華麗轉身,從鐵變成了鋼,它的名字叫塊煉鋼。只不過,要在塊煉鐵出現(xiàn)多年后,人類才能熟練地生產塊煉鋼。
比還原法更先進的,是春秋時出現(xiàn)的另一種冶煉方式:鐵的熔點為一千五百三十五度。但是,在豎爐里,只要一千二百度左右,固態(tài)鐵就迅速吸收碳,當含碳量超過百分之二時,只需要一千一百四十六度,鐵就開始熔化。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鐵稱為鑄鐵。
鑄鐵雜質少,并可鑄器,與塊煉鐵相比,是冶鐵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遙遙領先的鑄鐵技術,也在世界冶鐵史上為中國搬回一局——如前所述,西方用鐵比中國早,但直到十四世紀,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西方還一直沿用落后的還原法。每一塊成材的塊煉鐵,都需要鐵匠們揮汗如雨地反復鍛打。而中國,早在此前一千八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就已進入鑄鐵時代。
五
有一些我們熟視無睹的東西,它在這片土地上出現(xiàn)的時間,久遠得讓人心驚。比如四川和陜西農村用來脫粒的連枷,我在一本書上偶然看到,它的起源,竟是春秋時期。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許多農民家中必備的勞動工具。
與連枷同樣古老,或者說同樣高齡并活到今天的,我能舉出的例子還有一個。那就是鼓風機。
今天,作為一種通用工具,鼓風機廣泛使用于工業(yè)上——化工粉體輸送、污水處理、電力和石油等各行各業(yè)都能見到它。作用不同,形態(tài)各異。但作為一種輸送工具的性質并沒改變,或者說和三千年前相比也相差無幾。三千年前,鼓風機的作用就像它的名字昭示的那樣:送風。其原理就是利用它將一定壓力的氣流鼓入爐內,使爐內的燃料充分燃燒,借此提高爐溫。
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大井古銅礦遺址,出土了一件陶質獸首鼓風管,證明將鼓風機用于冶煉,早在距今約三千年前就開始了。
最早的鼓風機是一個用獸皮制作的袋子,古書上稱為皮橐:“冶石為鐵,用橐扇火,動橐謂之鼓?!睜柡?,皮袋子進步為木扇,木扇再進步為活塞式木風箱——少年時代,我的一個姓馮的同學的父親是鐵匠,作坊里,一只一米多長、直徑幾十厘米的木風箱橫陳爐前。拉動木柄,活塞運動,風聲呼嘯。閉上眼,如同嚴冬時獨行于空曠原野。
鼓風機讓燃燒的爐火溫度升高,塊煉鐵終于進化為鑄鐵,就像日本學者宮崎市定說的那樣:“中國自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普遍使用鐵器。”
便宜而實用的鐵從地下來到人間,化身武器與農具。前者使得戰(zhàn)爭規(guī)模更加宏大,傷亡更加慘重。夏商時期,一場關系王朝安危的戰(zhàn)爭,往往一天就結束了——比如武王伐紂。進入鐵器時代后,戰(zhàn)爭變得慘烈而持久。像秦國這種崇尚武力的國家明文規(guī)定,每一次戰(zhàn)斗,每個級別的軍人,必須斬殺相應的人數(shù)才達標。
另一方面,有了鐵制農具,農業(yè)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此前雖有過青銅時代,但尊崇而昂貴的青銅很少制成農具,青銅時代的農具仍然為石器、骨器和木器。與石骨、骨器和木器相比,鐵器的優(yōu)越性簡直不可以道里計。于是,隨著鐵制農具普及,更多的荒地被開墾,從而導致了井田制衰亡——而井田制,它本是周朝這座巍峨大廈的重要礎石。至此,建立在青銅器上的周禮和周朝一起,跌落萬劫不復的深淵。對周人來講,鐵,真的就是一種不祥的惡金。
此外,更多的糧食生產,可以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于是,人口增加了。但增加后的人口,也更多地死于戰(zhàn)場。他們因鐵而生,因鐵而死。鐵像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自戰(zhàn)國末期到秦漢,漫長的數(shù)百年里,鐵漸漸取代了青銅。相應的,以青銅器為象征的周朝禮崩樂壞,一個講究品級、秩序和禮制,講究家國同構的時代永遠地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以便宜而又平凡的鐵為物化的實用時代的到來。平民的鐵代替了貴族的銅,實用與功利代替了凌空蹈虛的禮樂。
秦國曾是諸侯中最卑微的一個。起初,非子為周天子養(yǎng)馬,馬大蕃息,受封附庸。諸侯會盟,秦國國君連進會場的資格都沒有。但秦國也是最早發(fā)展鐵器的諸侯,鐵器的普通使用,使這個原本就與夷狄雜處的虎狼之國更加講究實用,更加遠離禮樂——后來,正是這個被諸侯夷狄視之的文化弱國征服了文化燦爛的東方六國。
平凡的鐵,讓高傲的青銅再一次黯然失色。耐人尋味的是,盡管秦軍大量裝備鐵制兵器,但是,很多年后,當考古工作者掘開秦始皇兵馬俑上面厚厚的黃土時,那支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大秦軍隊,他們所執(zhí)的武器,卻幾乎都是青銅。
這一發(fā)現(xiàn)使得實物與文獻自相矛盾,專家大惑不解。其實,在我看來,原因并不復雜:實物是真實的,文獻也是真實的。就是說,鐵制武器是秦國征伐天下的重要物質基礎,青銅武器卻因禮器血源而比鐵制武器更尊貴。當秦始皇征伐六國時,他需要實用的鐵制武器去鼎定天下;當他進入天國時,他需要青銅武器來彰顯他的崇高。大秦王國和大秦帝國就在惡金與吉金的流轉之間,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六
兩側出刃、前聚成鋒的劍,因其在格斗中以推刺為主,古人稱為直兵。有一種觀點認為,劍并非中原地區(qū)原創(chuàng),而是從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學來的。
今天,不論武術比賽的劍還是老年人健身的劍,其長度,一般在一米多。水滸英雄史進和穆弘在東京酒樓里高聲唱歌,歌曰:“手提三尺龍泉劍,不斬奸邪誓不休”——種種端倪給人的印象是,自古至今,劍的長度都在三尺,也就是一米左右。
其實,劍有一個由短到長的漸變過程。我國迄今出土的最古老的一柄劍來自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全長只有25.4厘米,還不到一尺。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也只有55.7厘米。
這些短劍,無一例外,材質均為青銅。青銅劍無法做得更長,那是因為稍長一些,會導致劍身在實戰(zhàn)時突然斷裂。
隨著技術進步,到了戰(zhàn)國時期,青銅劍在慢慢變長。但哪怕秦始皇兵馬坑出土的目前已知的最長青銅劍,仍然沒有達到一米——并且,要制造這樣一柄青銅劍,其成本之高也令人咋舌。因此,它僅僅作為冥器陪伴地下的始皇帝,而非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武器。
直到鐵的出現(xiàn),劍的長度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米。
戰(zhàn)國末年的咸陽秦宮,發(fā)生了一起著名的刺殺未遂事件——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短劍與長劍的較量,從而也是青銅與鐵的較量。
那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三十三歲的秦王嬴政——也就是幾年后的秦始皇——在下令修建自己陵墓的那一年,遭遇了一起刺殺。
刺客來自燕國,叫荊軻。
這是一起精心謀劃的刺殺。當是時,面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秦國軍隊,韓國和趙國相繼滅亡,下一個,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是燕國。燕國無力與秦軍抗衡,只好另辟蹊徑:太子丹派荊軻為使,以向秦國投降并獻出督亢地圖及逃亡到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的頭為名,千里迢迢來到咸陽。
大喜過望的嬴政在宮中召見使者。當他翻看地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匕首,即短劍。
那是一把不世出的短劍。此前,太子丹重金求購天下利器,從趙國徐夫人那里花費百金購得。取得短劍后,又令人以毒藥淬之?!耙栽嚾耍|,人無不立死者”——只要被它割破皮膚,必死無疑。
當荊柯手執(zhí)短劍追殺嬴政時,嬴政身上所佩的劍太長,倉促之間,無法拔出來。按秦國規(guī)矩,大臣晉見,不得懷揣寸兵。衛(wèi)兵雖有武器,非有詔不得上殿。
眼看嬴政即將成為劍下之鬼時,御醫(yī)夏無且用藥囊擊向荊軻,嬴政也在大臣的提醒下,終于拔出長劍。
長劍與短劍的對決立見分曉:嬴政長劍揮出,電光火石間,荊軻的左腿已被斬斷。他跌坐于地,孤注一擲地將短劍投出:“不中,中柱?!?/p>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鐵劍意氣風發(fā)的流金歲月。各國為了得到削金切玉的利劍,無不竭盡所能。由于認知原因,那時,鑄劍被神秘化甚至神圣化了。
唐人陸廣微在《吳地記》里記載了一個人與劍的故事:吳王闔閭令鑄劍大師干將為其鑄劍。鑄造時,鐵汁沒有如期從爐中流出來。干將的妻子莫邪問怎么辦?干將回答說,我的老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人配爐神。莫邪聽罷,立即縱身躍入爐中。頓時,暗紅的汁水奔涌而出。干將用這些融化了自己心愛女人的鐵汁,鑄造出兩把絕世名劍,一雄一雌,雄名干將,雌名莫邪。干將自藏雌劍而將雄劍獻與吳王。從那以后,雌劍因思念雄劍而夜夜悲鳴。
在《搜神記》里,干將莫邪的故事卻是另一個版本,后來魯迅據(jù)此寫成小說《鑄劍》:干將為楚王鑄劍,劍成,楚王怕他為別人再鑄,遂將其殺害。干將的妻子莫邪含辛茹苦,把兒子眉間尺養(yǎng)大。眉間尺十六歲時,莫邪把家仇告訴他,并取出當年干將藏起來的雄劍交給他,要他替父報仇。在一個俠士的幫助下,楚王被殺,俠士與眉間尺也死于非命。
總而言之,《吳地記》也好,《搜神記》也罷,劍,破空而出的鐵劍,都是一種帶有靈性的圣物;不論是舍身的創(chuàng)造還是血性的復仇,都與那段遠去歷史的時代精神相切合。
易水是華北平原上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卻因兩千多年前那場送別而名垂青史。那年秋風蕭瑟,荊軻懷揣利器西行。餞別宴上,高漸離擊筑,荊軻悲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因了這些鐵血豪情,多年以來,燕趙大地被認為多慷慨悲歌之士。燕國晚期的首都——燕下都——就坐落在易水之濱。面積巨大的燕下都,興建于戰(zhàn)國末年的燕昭王時代,兩水環(huán)繞,城墻高聳,是戰(zhàn)國都城中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座。
燕下都遺址發(fā)掘了大量墓葬。其中四十四號墓,出土人架二十二具;更引人注目的是眾多的兵器:劍十九件(長劍十五件,短劍四件),矛十九件,戟十二件,刀、胄各一件。無一例外,這數(shù)十件兵器都是鐵制。其中一柄長劍,劍長近一米,系由塊煉鐵反復鍛打而成,用九百度以上的高溫淬過火。
如此眾多的武器和這些陣亡軍人埋葬在一起,向我們暗示了兩點:其一,即便燕國這種邊遠小國,也能生產大量鐵制武器,鐵已成為彼時最普通也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二,對陣亡軍人而言,用他們使用過的武器為他們殉葬,乃是一種敬重。然而,敬重中也摻雜著無以言說的悲涼和疼痛。
七
當白衣飄飄的荊軻在易水河畔將太子丹遞過的酒一飲而盡并轉身離去時,與燕國毗鄰的趙國,已成為秦國的新疆土。遵秦王旨意,一大批趙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踏上前往巴蜀的遷徙之路。
遷徙人家中,有一戶姓卓——兩千年后的今天,卓家家喻戶曉的人物是一個女子:卓文君。
卓氏家族原籍邯鄲。戰(zhàn)國時有多個冶鐵中心,邯鄲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卓氏世代冶鐵,因鐵而富,是新興的工商資本家。然而,一夜之間,趙國亡了,一道旨令自咸陽飛來,卓氏不得不遷往遙遠的巴蜀。
到達巴蜀后,當一同遷徙的趙人都希望留在距關中稍近一些的川北地區(qū),并為此爭相賄賂管事官員時,唯獨卓氏具有非凡的戰(zhàn)略眼光。他說:(川北)土地狹窄貧瘠,難以謀生。我聽說汶山一帶沃野千里,還有各種野生食物,荒年也無饑饉;并且,“民工于市,易賈”。為此,他說服了家人,遠遷川西臨邛(今成都邛崍)。到了臨邛,不由大喜過望:這里群山連綿,地下埋藏著極為豐富的鐵礦。于是乎,卓氏重操舊業(yè),“即鐵山鼓鑄”。先進的冶鐵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加上豐富的鐵礦資源,卓氏的冶鐵工場如魚得水。他生產的各種鐵器,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遠銷四川其他地區(qū)及鄰近的云南等地。史稱:“傾滇蜀之民。”
平樂是邛崍下轄的一座鎮(zhèn)子。鎮(zhèn)外田野上,有一個小地名叫鐵屎壩的地方。鐵屎,乃川人對鐵渣的俗稱。上世紀末,中日聯(lián)合考察隊在這里發(fā)掘出一個龐大的漢代冶鐵作坊遺址。與平樂相鄰的蒲江,也先后發(fā)現(xiàn)了多個漢代冶鐵作坊遺址。這一帶,地下既富鐵礦,山上又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當年卓氏家族的冶鐵產業(yè),曾遍及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
距鐵屎壩一箭之地,有一條亂石鋪就的古道,那就是聞名遐邇的南方絲綢之路。其實,在我看來,南方絲綢之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是一條鐵器之路。源自成都平原的優(yōu)質鐵器——其中自然有卓文君家族的產品——經(jīng)由這條商道上的商人,越高山,穿林莽,跨危巖,渡寒江,執(zhí)著而持久地抵達比夢境還遙遠的異鄉(xiāng)。
宮崎市定在《關于中國的鐵》里寫道:“自古以來中國的產鐵量就很大,鐵的冶煉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張騫在西域還發(fā)現(xiàn)原本不知有鐵、似乎是與中國交通以后才知道用鐵的國家。中國的鐵制品品質優(yōu)良,公元一世紀時,甚至通過波斯運往羅馬的市場出售。在那里,價錢最高的是中國鐵,而波斯產的鐵則居于次位?!?/p>
在卓文君與他的男神司馬相如生活的漢武帝時代,漢帝國空前強盛,標志之一就是鐵產量達到了驚人的年產五千噸?!稘h書》說,“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
冶鐵的發(fā)展,使得鐵業(yè)巨頭成為僮仆上千、生活擬于王侯的人中龍鳳;更重要的是,冶鐵的發(fā)展,也使得漢帝國在與匈奴的長期戰(zhàn)爭中獲得了最后勝利,永遠解決了匈奴問題。
李陵率五千軍隊遠征匈奴時,一天就要消耗五十萬支箭,而箭頭,都是鐵制。陳湯對漢成帝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當一?!?/p>
意思是說,以前要五個匈奴士兵才能抵擋一名漢朝士兵;原因在于,漢朝的鐵制武器更精良;現(xiàn)在,匈奴多多少少學到了漢人的冶鐵技術,兵器質量有所提高,不過仍需要三名匈奴士兵才能抵擋一名漢朝士兵。
陳湯說過一句近年來頻頻被人引用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焙姥詨颜Z背后,既是恢弘的漢人氣度,更是冰冷而暗黑的鐵在張揚,在揮舞。
冶鐵技術的先進與否,不僅關系到卓氏這樣的民營企業(yè)家是否能過上王侯般的奢華生活,更在于一個疆域遼闊的老大帝國,是否會遭受文化落后的野蠻部族侵凌。為此,漢朝在國境上設置關卡,禁止本國的鐵流向境外。但無論如何防范,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鐵器和冶鐵技術同樣要從中國傳入鄰國,正如當初赫梯人發(fā)明了冶鐵術之后,也同樣流布四方一樣。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其民族性格具有頗為奇特的雙重性:既陰柔又陽剛,既好戰(zhàn)又溫和,既殘忍又美好,既馴服又倔強。是以在美國學者潘乃務眼里,有兩種東西是日本人性格的象征,一是菊花,二是劍。
孤懸海外的日本領土狹窄,比云南省還??;并且,物產不豐,許多重要礦產都付諸闕如或藏量甚微。
條件限制及性格導向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冶鐵與鑄劍技術傳到日本后,日本人從另一個方面做到了極致,那就是精益求精。
一個優(yōu)秀的日本工匠憑肉眼就能分辨出,看上去同樣黑乎乎的鐵,哪一種是高碳鋼,哪一種是低碳鋼。前者堅硬但易碎,后者柔軟卻富韌性。利用它們各自的特點,工匠們會用低碳鋼制作劍身,以使劍身強韌有彈性;高碳鋼用于劍鋒,以使刃口堅硬而磨得更加鋒利。
央視播放過一部關于冷兵器的紀錄片,片中,冷兵器專家們用現(xiàn)代技術仿制出各種冷兵器。其中,在試劍或刀的鋒利程度時,采用草席或木板作為砍殺目標。
非常血腥的是,日本歷史上,試劍的砍殺目標一度是血肉之軀的活人。
幕府時代,貴族們常將幾個人疊放在一起,一刀下去,如果斬斷一具人體,稱為一胴切;如果斬斷兩具人體,稱為二胴切。以此類推。據(jù)記載,最聳人聽聞的一次試劍是七胴切——冰冷的鋼鐵被打制得薄如蟬翼,因而具有了所向披靡的魔力,它像一道閃電,從最上面那具顫抖的肉體開始,一直向下,直到觸及第七具顫抖的肉體下面那收納一切的大地……
八
在平樂古鎮(zhèn),有一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間的大橋,當?shù)厝朔Q為老橋。與之相對應的是幾百米開外建于三十年前的新橋。有意思的是,新橋多次維修,老橋不動聲色。老橋橋頭,有一家鐵匠鋪。門口的長條桌上,整齊碼放著鐮刀、斧頭、釘耙和鋤頭之類的農具——由于治安管理,武器都消失了。店內,有一座爐子。但是,無數(shù)次經(jīng)過那里,爐子從來沒有冒出過煙,我也沒能透過爐門的縫隙,看到爐膛里有火焰像青春期的少年那樣躍躍欲試。后來,經(jīng)過詢問才知道,鐵匠鋪其實早就不生產了,它僅作為一道舊式生活的景觀而存在。至于擺放的鐵制農具,都是從其他地方買回來的。
我想起小時候生活的另一座古鎮(zhèn)。那座古鎮(zhèn)坐落于沱江下游,叫安溪。安溪鎮(zhèn)上,也有一家鐵匠鋪——如前所述,鐵匠鋪的鐵匠,是我一個姓馮的同學的父親。那是一條沉默的漢子,他的爐子整日燃燒著像他一樣沉默的烈火。爐子前,是一塊大半人高的鐵砧,他把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從爐子里挾出來,用一只小錘輕敲。他的徒弟,一個膀大腰圓的年輕人,隨著小錘指引,揮動手里重達二十多斤的大錘,一下接一下地猛擊。午后,幽暗而緩慢的老街令人昏昏欲睡,卻又總是在即將墜入睡眠的深淵時被一記清脆的叮當聲扯回來。
后來,這座鐵匠鋪也消失了。鐵匠到城里投靠發(fā)達了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同學。有意思的是,我的同學所從事的行業(yè),仍然和鐵有關——他是當?shù)匾患疑馀d隆的鐵藝公司的老板。同學手下有幾十號員工,不過,他們都不會打鐵。他們?yōu)榭蛻舭惭b的各種鐵藝欄桿都來自工廠。手工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機器的量產才能帶來效率,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
科學家們有一個有趣的統(tǒng)計:通常,一個正常成人體內含有的碳,能夠生產九百支鉛筆;含有的脂肪能夠生產七條肥皂;含有的磷能夠生產兩千根火柴;含有的鐵能夠生產一根大約八厘米長的鐵釘。
許多年前,當我在一本科普雜志上讀到這些有趣的數(shù)據(jù)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幸好,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統(tǒng)治者們不知道這個秘密,也沒有掌握從人體里提取鐵的技術。否則,想想納粹用人皮縫制的燈罩,用人發(fā)編織的地毯,以及用人油熬成的肥皂吧——這一切,如同七胴切的長劍那樣,冰冷而暗黑。
責任編輯: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