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中國過去沒有營銷,但有買賣。只要有人賣,可能就有人買;只要有人買,可能就有人賣。因此,生意就是買賣,要解決賣和買的問題。
其實,只要有足夠的人買,一定有人賣;但有人賣,不一定有人買。
中國過去是品牌驅動和渠道驅動,品牌驅動解決“有人買”的問題,是to C問題;渠道驅動解決“有人賣”的問題,是to B問題。
品牌驅動與渠道驅動,只能分別解決to C問題和to B問題。有的企業(yè)優(yōu)先解決to C問題,比如賭廣告效果;有的優(yōu)先解決to B問題,比如渠道制勝。
能夠同時解決品牌和渠道當然更好,但得有足夠的資源,還得有那個能力。即使是品牌資源好得不得了的跨國公司,多數(shù)在中國也沒有解決渠道問題。
理解中國大陸渠道的復雜性,就理解了中國營銷特色。
渠道數(shù)字化,BC一體化,某種程度上同時提供了解決to B和to C問題的機會,但其邏輯卻是以to C為杠桿解決to B問題。
to B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就是通路成為“阻路”。
比如,經(jīng)銷商不進貨,零售店不進貨,陳列位置不佳,SKU(庫存量單位)太少,店主或店員不推薦等。就是通路不通,通路遇阻。
只要消費者進店,就只能在門店陳列商品中選擇。只有有人賣,才會有人買。
深度分銷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更多的SKU、更好的陳列、更多的推薦,讓通路更暢通。
通路出現(xiàn)問題怎么辦?仍然是“更”字訣。
拜訪更勤,客情更好,花錢買更多的堆頭,促銷力度更大。這是疏通通路的辦法。
你會發(fā)現(xiàn),不只你在“更”字上下功夫,對手也在念“更”字訣。結果是:你的“更”被對手的“更”抵消了,資源卻投入不少。
當然,沒有念“更”字訣的品牌被淘汰了。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語言,就是深度分銷的內(nèi)卷。
有人賣就有人買的邏輯,漸漸失效。
過去,新品牌進KA,有人說,哪怕不賣也是形象。現(xiàn)在,新品進KA,我會說,不賣就是影響形象。
深度分銷,已經(jīng)到達天花板。不做當然不行,即使做到極致,也就那么回事。
用to B的手段解決to C的問題,已經(jīng)進入瓶頸。不能往后退,但往前進也很難。
最近見過幾個案例,用to C的邏輯解決了to B的問題。
一家不算特別知名的品牌,我問老板為什么不給進店費、陳列費也要賣,老板說“因為有人買”。
一家品牌備受爭議的企業(yè),問老板為啥賣,老板說“因為有大客戶要”“有的顧客一問沒貨扭頭就走”。
一個學生問我能不能找老板搞到某個品牌的酒,還順帶說“想不到我們這里也有人喝這個酒”。
如果說深度分銷的核心邏輯是“只要有人賣,一定有人買”,那么,現(xiàn)在的核心邏輯是“只要有人買,一定有人賣”。
過去,在營銷角度,買與賣是兩個問題?,F(xiàn)在,認知、交易、關系,三位一體,BC可以一體化運營。
注意,BC一體化運營,不是BC一體化。有時為了方便,簡化成了BC一體。
買的問題,是認知問題。賣的問題,是交易問題。解決了認知問題,就解決了交易問題。
過去,只要賣得不好,業(yè)務員就會說“品牌不行”。說的就是這個理。
品牌是認知問題,銷售是交易問題。因為認知(品牌)沒解決,所以交易(銷售)無法達成。
過去的認知只有三種手段:
1.口碑??诒寝r(nóng)業(yè)社會的主要手段,優(yōu)點是認同度高,缺點是傳播速度慢。
2.大眾傳播。比如廣告。優(yōu)點是快,缺點是花錢多,產(chǎn)生依賴。
3.一對一。比如推薦,核心是關系。因為關系降低認知成本。
所以,營銷的核心問題是認知,“營銷讓推銷成為多余”,就是認知完成了,交易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BC一體化運營有兩個核心要點:一是BC關聯(lián);二是雙私域運營。
什么是BC關聯(lián)?比如,有人買了一瓶可口可樂,在電商上可以知道誰買了,在B2B上可以知道誰賣了。但在云店(云渠道)上可以知道誰在哪個店、什么時候買了一瓶可口可樂。
一瓶可口可樂的銷售,B端(終端)與C端(用戶)關聯(lián)了。過去是沒法關聯(lián)的,因為沒有技術手段。
當然,不必知道所有用戶在哪個店買可口可樂。所謂杠桿效應,就是少數(shù)可以撬動多數(shù)。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的1990原理,就是1%的人帶動9%的人,9%的人再帶動90%的人。
對于快消品,全部在線交易不現(xiàn)實,但1990原理可以發(fā)揮杠桿作用。
BC關聯(lián),這是to C帶動to B的關鍵。數(shù)字化以后,在數(shù)據(jù)上是可以看到的。
雙私域運營。這個概念我已經(jīng)在線下講過一段時間了,這篇文章是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提出來。
云店(云渠道),渠道鏈是F2B2b2C,打通了廠家(F)、經(jīng)銷商(B)、門店(b)、用戶(C)。這是營銷史上沒有過的事。
一旦全鏈打通,那么,用戶是誰的私域?
首先,用戶當然是終端(b)的私域。線下強關系,離不開門店。但是請注意,門店的私域,用來賣所有商品,不是只賣某個品牌的商品。
順便說一句,現(xiàn)在有的企業(yè)從線下引流,把門店的用戶引到線上,這是不能持久的,也做不大。是耍了歪心思。
其次,用戶也是品牌商的私域。用戶運營,不能只是以交易、復購為目的?;ヂ?lián)網(wǎng)的營銷技術,基本上是以復購為目的,很不好。
用戶運營是個大問題,本文不詳細講。目的要非常清楚,就是變成品牌商的私域。
雙私域運營,品牌商就有了建立用戶認知的能力,以及有限的導流用戶的能力。
如果說門店的私域是存量的話,品牌商的私域可能就是門店的增量。
用to C問題解決to B問題,就是用增量的杠桿撬動存量。
在流量枯竭的時代,哪個門店不歡迎增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