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茗瑟瑟

2021-07-06 10:47盧曉菡木小六利維東門之云孫路遙
讀者欣賞 2021年6期
關鍵詞:陸羽飲茶

盧曉菡 木小六 利維 東門之云 孫路遙

茶之三味

中國人為什么愛茶?想來,那幾片浸于水中的枯寂葉芽,根本不足以顯露茶世界里蘊藏的大氣之象。說到底,人們愛的是茶葉與水碰撞出的土地、氣候、器物、儀軌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因緣契合,進而去接近和理解圍繞荼事發(fā)展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茶亦俗亦雅、可濃可淡,蘊含著中華民族對于天地自然、文化傳統(tǒng)和世道人情的某種特殊感觸。

茶道 供圖/視覺中國

茶樹原本僅是廣袤山林中的普通植物,神農氏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與眾不同,自此,小小的芽葉便被中華先祖小心地捧在掌心,輕揉慢捻,以水與火喚醒了它的甘甜,釋放了它的無限可能。坊間百姓愛它有滋有味、清火醒腦,公卿貴胄愛它虛靜恬淡、靜心洗塵。

飲茶風俗自漢朝肇始后,陸羽著經(jīng),盧仝作歌,一部《茶經(jīng)》、一本《茶譜》以造化之筆點化了其文化標格。喝著茶的中國人,進一步是繁器重禮的大唐權貴,退一步則是隱遁山林的明清道僧;介于二者之間的,便是宋代那靜坐松月下、對飲花鳥間的群賢雅士,又或是一肆一館里斗茶尋歡的布衣黎民。受陽光、雨露和山魂滋養(yǎng)的這枚小小葉子,自此升格為“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的普世國飲。

如今,“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茶席雅集,被附庸風雅的現(xiàn)代人演繹為愈加玄奧的社交辭令。人們學著古人的樣子,于書齋里懸山掛水,到茶室吃茶、焚香,在日升月落時憑興吟哦,意圖重建湮滅于寫字樓里的山野云霧、松間竹畔。古人茶事中那精美的器物、繁復的技藝、考究的儀軌、豐富的習俗,乃至飲茶時沖淡自然、參禪悟道的精神,至今仍在為囿于城市生活的人們炮制著一份超脫塵俗的野逸夢想。

中國人為什么愛茶?想來,那幾片浸于水中的枯寂葉芽,根本不足以顯露茶世界里蘊藏的大氣之象。說到底,人們愛的是茶葉與水碰撞出的土地、氣候、器物、儀軌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因緣契合,進而去接近和理解圍繞茶事發(fā)展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茶亦俗亦雅、可濃可淡,蘊含著中華民族對于天地自然、文化傳統(tǒng)和世道人情的某種特殊感觸。

茶園 供圖/視覺中國

·天地自然的風土真味·

人們愛茶,首先愛的是它的自然香氣。那或清淡,或甘醇的香氣,來自茶山、茶樹對時間和空間的提純轉化。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饒的自然地貌,高原、山林、丘陵、江河、湖泊……這不僅有益于不同茶種的培育和保存,還為愛茶人提供了一份探尋茶味的珍貴地圖。

好茶產地往往遠離現(xiàn)代工業(yè)的喧囂,深藏于人跡罕至的高山密林中。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探險、攀登、深耕、遠播、采集、制作,不惜穿越一年四時、山川湖海。此中艱辛,最終都化解于一碗茶湯的清爽甘甜。

《茶經(jīng)》開篇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說的正是好茶乃因獨特的風土造就。譬如四川多高山坡地,那里云密霧濃、植被茂盛,對喜水又需排水條件良好的蒙頂茶樹來說,無疑是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在杉枝吐新、蕨芽初卷、李花漫天的時節(jié),蒙頂黃芽在潤澤的環(huán)境中慢慢萌發(fā),制出的茶也格外細膩柔和;而云南南部的古茶樹,則是由西雙版納茂密叢林的濕熱和瀾滄江的水共同滋養(yǎng)而成;那一葉原生普洱,肥厚卷曲,芽似紫筍,正是陸羽所指之上品,是云貴高原的精粹。

而毛尖、龍井、毛峰、云霧、碧螺春、巖茶……這些或青綠,或琥珀,或澄碧,或透紅的茶湯背后,顯現(xiàn)的正是貴州都勻、浙江杭州、安徽黃山、江西九江、江蘇太湖、福建武夷山等不同茶區(qū)變化多端的地理形態(tài)、季節(jié)氣候。這些產區(qū)的茶農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令這些茶種呈現(xiàn)出風格迥異的樣貌與風味:它們是當?shù)啬嗤恋奈兜馈⑸斤L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民風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然在漫長的時光中與人們的鄉(xiāng)愁纏繞在一起,成為中國層次豐富的地緣文化的一部分。

采茶 供圖/視覺中國

若說風土是種茶的要義,那么采茶的關鍵便是時間。俗語中的“早三天是寶,晚三天是草”,說的便是采茶的時間藝術。唐宋時期,制作團茶所用的原料講求芽葉細嫩,對時間的要求極為嚴格。這令當時的茶役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通過萬人數(shù)十目的努力,將茶葉在清明之前送至京城??滴跄觊g,“茶商水道”上每日行筏300艘,筏上滿載的正是從山上采摘的新茶。茶農們不容少懈,夜以繼日地將茶葉送至下游茶商的手中,以確保它的風味不被時間所破壞。至清末,每年清明前,由智矩寺的僧人入“皇茶園”采摘鮮葉,制成茶后速封于銀瓶之內,快馬加鞭送入宮中,以供皇室祭天祀祖,為的也是保持那一份分秒必爭的鮮味。

《茶經(jīng)》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彼位兆凇洞笥^茶論》云:“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北苑別錄》亦說明:“采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侵晨則夜露未唏,茶芽肥潤;見目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耗,至受水而不鮮明?!边@些說的都是古人采茶的時機。按照此論,采茶時辰必然少而精準,于是采摘數(shù)量不多,如歐陽修所言,“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而今,被古人看重的野生茶造就的獨特時空密碼雖已逐漸式微,但在依托自然與人工共同成就的現(xiàn)代茶文明里,依然沒有太多出神入化的干預手段。茶人依舊可以從自身出發(fā),觀照土地、生態(tài)和生命,借此潛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茶事禮器的審美意味·

茶事美學自古有之。尤其入宋以來,點茶、斗茶的興起,及至《大觀茶論》自上而下的推行,令茶飲活動升格為一種追求意境的審美體驗和承載文化的象征符號。

攆茶圖 絹本設色 66.9×44.2cm 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時,文人為了喝茶不怠其繁,極盡“格物”之能事。無論獨坐于庭院書房里,還是雅集于清溪綠潤中,一場茶事下來,炙茶、碾茶、羅茶、候湯、調膏、擊拂等無一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輪番登場,以至讓人愛不釋手,必須賜各物以姓名、字號,冠以官名方才罷休。

飲茶環(huán)境也很講究。其中,古琴、書籍、木魚、棋局、茶器等品茗的佐物,與松、梅、蘭、菊、竹、枯樹、蕉葉、芙蕖等植物配景,也都成為營造雅境不可或缺的茶席構成。這些“物”集體被賦予了一種性儉靈虛的品質,點破了古人飲茶時萬物諧協(xié)的審美志趣。也讓人得以安神于其中,細觀四季在茶席上枯榮,山水在茶盞中顯現(xiàn)。

與此同時,人們借由這些“游戲”,將飲茶升格為與弈棋、寫字、彈琴、詠詩、賞畫、博古為一律的雅事,一并令茶入詩、入畫、入宮宇廟堂、入皇府官邸,以致開枝散葉,成為一種蔚為大觀的賢士文化,并主導了中國茶文化400余年。

一生嗜茶如癡的宋徽宗曾作《文會圖》,將茶席的禮儀規(guī)制巨細無遺地展示給了后人。他認為茶是靈秀之物,飲茶除了可以品其芬芳,還能以茶自況、體悟大道、涵養(yǎng)性情、調和五行,使人不流于世俗,身心歸于澄凈。其畫面所寫的中國傳統(tǒng)茶席趣味與茶道精神,至今影響著后世。

如今茶席、茶室的設計,壺、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食、茶寵乃至插花、焚香、音樂的遴選與取用,投茶、注水、分茶、碗泡、傳杯、清壺等行茶的程式儀軌,依然深刻映照著千年前的古人審美。

文會圖 絹本設色 184.4×123.9cm 宋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仍不盡興。仿佛喝茶久了,獨自啖茶為暴殄天物,若能群賢畢至,雅集于一席,則茶的價值方能“三生萬物”、余韻無窮——茶于中國人,逐漸成了“賓主設禮,非茶不交”的上席首選。

以茶待客的習俗大多是客來設茶、送客點湯。人與人的酬唱交際,既在茶湯中,也在茶韻間。于是常見文人畫中的高士聚于古樹山石旁,或煮水烹茶,或品茶論道。他們不問朝野興廢,一心只為一盞香茗和“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來。茶席間,那曾晦于口、哽于喉的隱避之言、婉曲之志、浩蕩之氣、蕭寂之情,均在一杯茶湯、幾曲絲竹聲中沖淡消弭。君不見風亭月觀下、茂林修竹間,煮一壺茶臨水論茗,與知己友人達旦問道,該是何等人間美事。

千百年后,當人們尋得一方清寂角落沏茶、焚香時,仿佛依然可以用一杯清茗澆筑心中壁壘,尋得一份寧靜與禪趣;而若與高朋賢友品茗暢敘,則更能于苦盡甘來的茶湯中交換生命的況味。

煮茶圖 紙本設色 99×46cm元 王蒙

惠山茶會圖 紙本設色 21.9×67cm 明 文徵明 故宮博物院藏

·市井生活的風俗情味·

南北朝的神話小說《廣陵者老傳》中有一則故事,說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這可能是有關中國設茶攤、賣茶水的最早記錄。至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辟u茶成為一宗流行于街頭巷尾的尋常生意。

發(fā)展至宋,茶肆與民間茶文化同步興起,形制各異的茶坊、茶樓、茶亭星羅棋布地在各地散布開來,成為市民飲食、會談、敘舊、吟詠、賞景,甚至交流信息、調解糾紛、買賣交易的重要場所。

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近代茶館的雛形——沿河的茶肆一字排開,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仔細觀摩,能看到屋檐下、店門前設有許多茶桌,里面正有飲茶者把盞閑談、各得其樂;更有一些流動的茶攤、茶寮散布其間分茶、販茶,令往來行人流連其間,樂而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茶肆已然出現(xiàn)了如今茶吧的功能。除了經(jīng)營茶飲、茶點外,它們還為古玩、書畫之類的買賣提供場地,隨機販售些“文創(chuàng)商品”。插花、繪畫等高雅藝術一時成為裝點茶肆的標配,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茶館文化的基礎。此后江浙一帶的茶館雖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風貌,但基本沿襲了古代茶肆的藝術格局。直至今日,尋訪當代茶空間,依然能從其精雅的設計格調中感受諸般大宋遺風:那些不厭其精的家具、器物、書畫乃至茶人的裝束,都透露著古代茶文化的印記。

清末民初的茶館,更是一個容納世間百態(tài)、記錄歷史變遷的窗口。單是京師茶館,便有清茶館、大茶館、書茶館、酒茶館和園林茶館等不同門類。清茶館不售酒,手提鳥籠的茶客可自帶茶葉,入座買水;園林茶館則多設于京郊風景區(qū),人們喜歡來此泡一壺茶,夏觀雁棲雨荷,秋賞香山紅葉;書茶館更是特別,客人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聽書、看戲、賞曲,著實悠哉。

及至一時令洛陽紙貴的老舍小說中,茶館不再是王公大臣、文人僧侶、商賈紳士的專屬,而是以更樸素的姿態(tài)回歸販夫走卒、江湖人馬的生活,其文化色彩、審美趨向也一并融入大眾情趣;而在粵派茶樓,點一壺普洱茶,外加“一蠱兩件”的早茶點心,再捧著一份晨報,閑適的一天就此開啟;再到當今大肆容納木桌竹椅、銅壺蓋碗和棋牌采耳等民間休閑娛樂項目的成都露天茶棚,茶館的功能已遠遠超出了飲食本身的意義,茶文化在此演變成了獨具閑散性情和巴蜀特色的人間煙火氣。

“茶”字拆開,即“人在草木間”??梢韵胍姡岸U茶一味”的人生境界緣何在愛茶人之間得以廣泛流傳。周作人認為飲茶之事“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xiàn)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當代茶界泰斗陳香白認為茶事有“七藝一心”?,F(xiàn)代茶業(yè)奠基人吳覺農也認為“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這些說辭如今看來不無玄妙,但時至今日,比起愈加走高的茶市場和流于形式的現(xiàn)代茶道,中華茶事本身承載的深遠文化意義,正如同這些茶香每每升起于席間案頭的人間日常,更值得珍視。

京城畫苑·茶館 日本 騰茂喬(編) 白瑛(畫)

茶文化:惠及世界的東方意蘊

“客來敬茶,禮儀人家”,“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俗語中,茶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已成為普通人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點綴。而在生活中,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處處都少不了茶的影子,茶文化已深入社會階層的各個角落,真正做到了不分你我、雅俗共享。

煮茶圖(局部) 紙本設色 全幅29.5×283.1cm 明 王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奇的東方樹葉·

舉世公認,茶的根在中國。

中國西南,在遠離人煙、煙瘴重重、云遮霧繞的原始森林中,茶樹默默生長。之后,隨著氣候、生態(tài)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與變遷,加之人為的干預,茶樹不斷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逐漸擴大了生長版圖,成為一種古老的經(jīng)濟作物,形成了產業(yè)化的規(guī)模,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1824年,英國人勃朗在印度阿薩姆發(fā)現(xiàn)了野生茶樹,雖然自此關于茶樹原產地的問題出現(xiàn)了一些爭議,但不可否認,最初發(fā)現(xiàn)并將茶作為飲用品的是中國人,茶文化起源于中國。

相傳飲茶始于神農氏。神農氏嘗百草時中毒,痛楚難耐,情急之下,他扯了一種綠色的樹葉吃下,竟然感覺苦澀中有清香的回甘,通體舒暢,連體內毒素都得以解除。從此以后,他便隨身攜帶這種綠色的樹葉,還將其推薦給其他人。傳說雖有夸大之處,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真實境況。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中,也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的記述。

茶葉起初作為中草藥直接咀嚼服食,后來被當作野菜食用。山野之中若遇陰雨天,采摘茶葉就十分困難,新鮮茶葉也不易于在陰雨天晾曬保存,于是人們發(fā)明了腌制之法。天晴時采摘新鮮茶葉,置入瓦罐或竹筒里壓實,放置一段時間后,再打開食用。直到現(xiàn)在,云南南部的一些民族還保留著這一習慣。后來,取火技術讓人類的飲食文明步入了新階段,茶葉也從生食發(fā)展為煮作湯飲。

關于茶樹的原產地,普遍認為是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一帶。隨著人們對茶葉需求量的增大,漸漸出現(xiàn)了人工種植技術。一個名叫吳理真的道家人物,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種茶人。早在西漢年間,他就在四川蒙頂山清峰一帶種植茶樹。

吳理真,號甘露道人,相傳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病弱,小小年紀就要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一天,吳理真在外面拾柴,口渴至極,就順手揪了一把野生茶樹葉咀嚼,沒想到頓感口舌生津,困乏漸消,精神倍增,于是,他就又摘了些樹葉帶回家中,用水煎煮,讓老母親飲下。連服數(shù)目后,母親病情竟?jié)u漸好轉。此事傳開后,鄉(xiāng)親們也都開始效仿,用茶樹葉煮水飲用。野生茶樹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吳理真決心人工培育茶樹。他跑遍蒙頂山,采摘茶籽,研究野生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終于在蒙頂山清峰一帶尋得一片適宜之地,雖然幾經(jīng)失敗,但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開創(chuàng)了人工種茶的先河,他也被后人尊稱為“茶祖”。在蒙頂山上,至今還存有和他種茶有關的古跡。

近些年,隨著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有專家指出,吳理真有可能是宋代以后蒙頂山地區(qū)民間虛構出來的人物形象。究竟誰是種茶第一人,的確很難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秦漢時期,蒙頂山及巴蜀地區(qū)就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并將茶從食用、藥用發(fā)展為飲用。茶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事茗圖 紙本設色 31.1×105.8cm 明 唐寅 故宮博物院藏

·南方有嘉木·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我們向來善于對美好的事物賦予擬人化的贊許。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對茶有“南方之嘉木”的贊譽,一是說茶樹之珍貴,二是形容茶的品性。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既用“嘉木”來稱頌茶,又用“嘉木”來自喻或喻人,可見他對茶的推崇之意。宋代蘇軾在《葉嘉傳》中用“風味恬淡,清白可愛,頓負其名,有濟世之才”“容貌如鐵,資質剛勁”來贊美茶;用“始吾見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愛”來褒揚茶所體現(xiàn)的美好品性。

而從陸羽和蘇軾的贊美之詞中,我們更能感受到茶所代表的境界已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享受,還有精神世界的凈化,以及與文化生活的相融。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作為一種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陶冶情操、怡情養(yǎng)性的飲品,已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建立了特殊的情感連接。

如今,茶葉在繁衍傳播的過程中,既產生了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的變化,又有大葉型、中葉型和小葉型的變異,加之人為的異地引進以及人工技術培育,已形成形形色色的品種資源,惠及世界。

早在三國時期,飲茶就已流行于上層社會。三國吳時,宮廷中就有了“以茶代酒”之舉。當時有一位人稱“太極仙翁”的著名仙道家葛玄,就在天臺山種茶煉丹。他將茶作為養(yǎng)生、修煉、陶冶情操之物,認為茶集天之精氣、地之靈氣、人之神氣于一體,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

兩晉時,上層社會普遍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標榜節(jié)儉,詠茶詩也在此時開始涌現(xiàn)。南朝齊武帝蕭賾還開啟了“以茶為祭”的先河。

種種跡象表明,自兩漢以來,飲茶之風得到了廣泛傳播,飲茶的內涵也擴展到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領域。茶被人們賦予“淡泊、節(jié)儉、樸素、廉潔”等美好的人格寄托。

在隋唐之前,茶文化已初步孕育出一定的基礎。到了大唐盛世,飲茶已成為風靡全國的風尚。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唐代時全國已有80個州產茶,已培育出至少150個名茶品種。飲茶不僅遍及全國,茶樹還走進了西北、西南邊疆地區(qū),進而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開去。茶文化的架構,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規(guī)模。

·紫茶勝流改·

唐朝時,出現(xiàn)了名垂千古的茶學家陸羽,被后世尊為“茶圣”,甚至被奉為“茶神”“茶仙”。他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成為指導和推動茶產業(yè)、茶文化發(fā)展的不朽著作?!恫杞?jīng)》對茶的起源、植物學性狀、功效、采制方法、分類、飲茶的器具、煮茶的方法及用水等都做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考察和記述,涉及的知識面涵蓋植物學、農藝學、生態(tài)學、水文學、藥理學、歷史學、民俗學、地理學、鑄造學、陶瓷學等,可謂一部茶學百科全書?!恫杞?jīng)》也被視為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標志,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在唐代,人們推崇飲茶,使得茶成了“比屋皆飲”之物,由此,茶館業(yè)隨之興起,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煎茶、賣茶的茶館。

坐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 167.2×99.8cm 明 李士達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煮茶詩 紙本墨筆 113×60cm 明 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

隨著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唐朝時,茶政、茶法應運而生,對茶的種植、加工、儲運、經(jīng)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與法規(guī),還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茶稅的征收、茶馬互市的實施等事項。到中唐時期,茶稅已成為能與鹽稅并列的重要稅種,可見茶產業(yè)之繁盛。

這一時期,飲茶的風俗已從長江以南風靡到長江以北,進而擴展到邊疆。各民族人民在領略了茶的魅力后都喜歡上了飲茶,并將飲茶從物質享用方面發(fā)展到了精神享受層面,而且留下許多與茶有關的故事。

唐代詩僧皎然,本姓謝,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他出身望族卻生性曠達,崇尚空性之說,對茶的精神屬性和養(yǎng)心作用做了充分的詮釋。他在《飲茶歌送鄭容》詩中寫道:“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宮人不識。”從詩中可見,道家思想對他的飲茶理念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為佛教徒,佛門修養(yǎng)心性的思想是他飲茶理念的落腳點。在他的詩中,茶簡直如仙人飲用的瓊漿玉液一般美好珍貴。

皎然還寫了自己對飲茶的感悟:“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辈⒄f,“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彼J為茶道可以保全人們純真的天性,只有仙人丹丘子那樣的修行者,才能真正領悟茶道的真諦。這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茶道”的概念,雖然與今天我們對茶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依然意義重大。

唐代,茶宴與茶會也開始興起,以茶聚友成為文人墨客之間新興的社交方式。

茶宴始于兩晉、南北朝時期,興盛于唐代。被譽為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寫過一首茶宴詩《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痹娭忻枋隽隋X起與趙莒一道舉行茶宴時的愉悅情形,兩人一直盡興飲到夕陽西下方才散席。唐代還有不少類似的茶宴詩,描寫與至交好友共享茶宴的愉悅美好。隨著參加茶宴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茶宴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盛大。唐代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中描寫的就是一場盛大的茶宴。

彼時,白居易因臥病,未能親臨現(xiàn)場,于是不勝感慨,寫下了這首詩作。詩中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當時舉辦茶宴的盛況,也能從這首充滿遺憾的詩中領略一二。

自唐以后,茶宴這種聚會形式一直流傳不斷,直至今日也能見到,只是內容與形式都有了改善和提升。

茶會則是一種在茶宴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的“以茶引言,用茶助話”的活動。茶會不像茶宴那般富貴雅致,也不像日本的茶道那般循規(guī)蹈矩,中國的茶會質樸無華,雅俗共賞,因此受到世人的廣泛喜愛。直到現(xiàn)在,在各種聯(lián)誼活動、學術交流活動,以及迎接外賓等重大活動中,還常會舉辦各種形式的茶話會。

品茶圖 紙本設色 88.3×25.2cm 明 文徵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茶娟收單 清

執(zhí)照 浙江紹郡籌餉茶局 清

茶捐實收 清

·雄豪先斗美·

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唐朝時,茶文化形成了一系列茶禮、茶俗、茶禪、茶道、茶德等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情,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斷向外傳播。

宋代開始,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安撫邊疆,不斷強化茶政與茶法,榷茶和茶馬互市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正式的制度。這一時期,飲茶技藝進一步精進,點茶技藝派還發(fā)展出茶百戲(又稱“分茶”),使飲茶更加藝術化。此外,宋時盛行斗茶。斗茶又被稱為“茗戰(zhàn)”,指以比賽爭勝的方式,評比茶葉質量的優(yōu)劣。斗茶的目的如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所說,“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是為了將最好的茶獻給朝廷,以求晉升或受寵,所以競爭相當激烈。

茶文化的精細化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茶館文化的興盛和普及。北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中,就談到北宋時開封城內的鬧市區(qū),茶坊鱗次櫛比,經(jīng)營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還出現(xiàn)了晨開晝歇或專供夜游的特殊茶館,裝飾風格也別具一格。

自唐以后,宋、元時期是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宋代在中國茶葉加工史上,無論是團茶的生產,還是散茶的興起,都為后世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元代的茶葉生產基本沿襲南宋后期的局面,以制造散茶和末茶為主。元代的貢茶雖然沿襲宋制,但民間多飲散茶,并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飲茶文化的變革。

總體而言,茶文化能“盛于宋”,還是因為宋王朝結束了唐、五代以來割據(jù)混戰(zhàn)的動蕩亂象。較為安定平和的局面使得茶葉的生產、消費和貿易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再加上上層社會的帶頭參與、積極推動,以及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茶文化就有了更為優(yōu)質的發(fā)展環(huán)境。嚴厲的茶法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代,茶馬互市直到清朝末期依然未曾停止。茶葉的品種和制作工藝,以及飲茶的方式和器具,都在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茶葉的對外貿易也在持續(xù)發(fā)展,雖然在近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中國的茶文化,也由此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進程。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古人怎么喝茶

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里,飲荼一事極為重要。如何沖出最佳茶湯,供人飲用品享,達關乎茶類、茶技、茶器的選擇。幾種要素如何搭配協(xié)同,歷朝歷代雖各有不同,但都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及美學意蘊,體現(xiàn)了各個時期人們的精神追求及獨特審美。

·唐代:茗生樂泉流不歇·

唐代主要的飲茶方式是煮茶,詩文里常稱之為煎茶,主要流行于文人、僧道之間。所謂煮茶,就是將餅茶研磨成茶末后,放入沸水里烹煮。唐人制茶與飲茶的流程,陸羽在《茶經(jīng)》里有詳盡的介紹。

首先是炙烤餅茶,以竹夾將茶餅放到火上烘烤,然后放置于紙囊,以使茶香不失。等到茶餅涼涼之后,便以茶碾研磨成粉末,經(jīng)羅合篩濾后再進行存儲,讓茶末去粗存細,更利于烹煮調味。羅是一種可以篩揀谷物、去粗存細的竹制器具,和篩子的作用一樣;合即盒。兩件器具合起來稱為“羅合”,兼具篩選和存放功能。

茶末備好后,便可煮水。以茶釜盛水,放在風爐上煮沸。第一次煮開的水,放入適量鹽花,同時把表面一層黑云母樣的膜狀物去掉,因其味道不佳。等沸水再次煮開時,從鍋里舀出一勺沸水,放在熟盂里貯藏起來,以做“育華止沸”之用,隨后便可傾倒茶末。茶湯沸騰時即為第三沸,此時再將先前放置的水倒進去止沸,用來產生湯花(又稱“沫餑”)。所謂湯花,是在煮茶完畢,舀湯入碗之后,形成于茶表面的泡沫。唐人飲茶時,認為沫餑是一道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

這種煮茶并佐以調料的做法,類似今人煮湯,古怪的滋味在當時可能也并未被很多人接受。詩人溫庭筠借古喻今地說過一件逸事,一位魏晉文士某日突然發(fā)現(xiàn)了飲茶之妙處,便急于和朋友分享。當時的文人還未完全接受這種飲品,有些人甚至根本無法忍受煮茶時散發(fā)出的奇怪味道。這位文士的好意自然讓他的朋友惶恐不已,于是他便為茶起了一個不甚雅觀的稱呼——水厄。不過在溫庭筠生活的時代,煮茶漸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認可,有人將茶稱為“滌煩子”,意為飲茶有忘憂解煩的效果。

唐代注重煮茶之余的凈潔雅致,茶事中倘有茶渣飛濺,要及時清理,更需用滌方來盛放洗滌后的水,用滓方盛放茶渣、茶沫,用茶巾擦拭茶漬。此外,所用茶器一律放在具列之上。所謂具列,有床形,有架形,有木制,有竹制,也有木竹兼用制成的。唐人用漆將其涂成黃黑色,并且可以從外上閂。茶事結束后,以茶札刷洗茶釜,而茶器清洗后則存放于都籃里。

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組唐代茶器,其中的茶碗、茶托、茶碾、茶羅等,都是典型的唐代茶器,與陸羽《茶經(jīng)》里記述的一致無二。此外,從各地唐代遺址出土的越窯青瓷茶器、青釉執(zhí)耳茶壺、邢窯白瓷茶器以及長沙窯帶銘文釉下褐彩茶器,幾乎都能復原出唐人飲茶的真實情境。譬如常見的青釉執(zhí)耳茶壺,撇口,束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通體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側置短流,另一側頸、肩之間置曲柄。還多有類似器形的邢窯白瓷茶瓶,這些執(zhí)耳茶壺或茶瓶多為唐人裝沸水之用,有唐代器物典型的圓潤飽滿之感。邢窯茶器還多見白釉璧形足茶碗,多為敞口、玉璧足的淺碗,為唐代典型的茶碗形制。

顏色釉茶葉罐 唐

青釉執(zhí)耳茶壺 唐

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飛鴻紋銀則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鴻雁銜綬紋銀則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鹽臺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卷草紋長柄銀茶匙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大鳳團茶圖模讀晝齋從書本《宣和北苑貢茶錄》書影

小龍團茶圖模讀晝齋從書本《宣和北苑貢茶錄》書影

點茶圖畫像磚 宋 清水縣博物館藏

·宋代:雪乳已翻煎處腳·

宋人飲茶以團茶與草茶為主,對于作為貢茶的團茶,制作尤其考究。宋初時就有專門負責茶事的轉運使,至福建北苑督造貢茶,在皇帝的授意下頒布龍鳳圖案的茶模,用于制作龍鳳團茶。其后,以丁謂、蔡襄等人為代表的福建路轉運使,創(chuàng)新出更多的團茶品種,豐富了貴族飲茶的品類。

清人編撰的《古今詞話》里記載,蘇軾藏的好茶往往只招待他欣賞的朋友,如有密云龍供茶,總是拿來招待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未這幾位蘇門學士。所謂密云龍,是宋神宗時建安所產的一種團茶,這種茶本是為皇室特制的,以金色袋封裝,仿佛帝王服飾,故有“黃金縷,密云龍”之說。在當時的北苑貢茶中,這種團茶甚至比知名的小龍團更為精絕,蘇軾稀罕好茶自然也就情有可原。有一次,詞人廖明略去拜訪蘇軾,蘇軾讓家人拿密云龍貢茶招待,躲在一旁的家人立刻就知道客人在蘇軾心里的分量了。

新歲展慶帖 行書 紙本墨筆 30.2×48.8cm 宋 蘇軾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茶磨“石轉運”

宋人飲茶,以點茶為主。與唐人將茶末放入茶釜直接烹煮的方式不同,宋代點茶之所以稱為點,即在于滴注之過程。待到水煮沸后,宋人將茶末置于茶盞中,再以茶瓶注湯點啜,即為點茶。在點茶之前,需將團茶以絹紙密裹后進行適當烘焙,再以茶槌搗碎,團茶表面的黑色護層被捶碎后,便出現(xiàn)白色茶末。這些茶末又被放入茶碾繼續(xù)研磨成細末,然后經(jīng)茶羅篩濾,變得更加清香、細膩。這些茶末被置于茶盞之后,便用湯瓶注湯六分,以茶匙或茶筅攪勻,其間不斷觀察茶湯的變化。一開始,要將茶湯調成濃稠的乳狀,然后在注湯的同時,利用茶筅有技巧地擊拂,其力度、方向以及手法的輕重緩急,都會影響湯花的成色。

點茶時,倘若手用力但茶筅無力,茶湯表面就無法形成粟紋、蟹眼狀的湯花。倘若茶筅擊拂的力度不夠,沒有擊出湯花便又增注開水,茶的色澤就不能完全煥發(fā),精華散失。此外,也有邊注開水邊用茶筅擊拂的,手和茶筅都很用力,注水的時間長,手指手腕運轉不夠靈活,茶湯表面的湯花不會像粥面一樣凝聚,茶的力道已經(jīng)耗盡,茶湯表面雖然也有云霧般的湯花浮起,但很容易消失,且會在茶盞壁上留下水痕。宋人斗茶時,只有那些湯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

行書《新歲展慶帖》是當時流放于黃州的蘇軾寫給朋友陳季常的書信。蘇軾在信中提到,他知道陳季常那里有建州的木茶臼,而他正好認識一個銅匠,便想向朋友借用木茶臼,讓銅匠照樣為自己做一個。宋人點茶前,需將茶餅搗碎后放入茶臼,研磨成茶末。這件私人書信,多少反映了宋人的點茶習俗。

青瓷釉大口茶壺 宋

點茶之盛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宋人對茶器的選擇。宋朝時,茶色以白為貴,只有那些黑釉或醬釉茶盞才能襯托出茶色,因此宋人對建州窯、吉州窯生產的深色釉茶器極為偏愛。譬如常能見到的宋代建窯黑釉免毫茶盞,器內外皆施黑釉,外壁掛釉不及底,底部淌釉有垂釉痕,內外黑釉面上帶黃色條紋,類似野兔毫毛,故宋人稱其為免毫茶盞。這類建窯黑釉茶盞因極能襯托白色茶末且有助于分辨水痕,極受當時文人士大夫喜愛,也是茶詩中最常提及的宋代茶器。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茶盞常配以剔犀盞托,盞托常以木胎制成,高圈足,足內中空,內壁素面皆髹漆,常見漆層顏色為黑、朱、黃數(shù)種,以襯托點茶之風雅,紋飾多用如意紋或云紋。此外,宋代也有以江浙草茶茶末點飲的,茶色并無煩冗講究,因此,本就以簡素為美的宋人喜歡的青瓷、白瓷也是常用的茶盞。

除茶盞之外,煮水點茶過程中常用到的茶瓶也是宋代多見的茶器。茶瓶就是湯瓶,口微敞,長頸,豐肩,又常見瓜棱深腹,曲把長流,帶著宋代器物多有的典雅秀逸之美。宋人點茶常常以瓶注盞,茶瓶可謂煮湯、點茶不可或缺的茶器,這些瓷瓶流嘴斜長,與唐宋以來的金銀器發(fā)展脈絡幾乎一致。宋徽宗趙佶甚至總結說,煮水的湯瓶適宜用金銀制作,尺寸大小根據(jù)使用需要裁定。注湯的關鍵在瓶嘴。瓶嘴口要大且直,這樣注湯時水流有力且不散亂。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陡峭,這樣注湯時便于控制水流,不會出現(xiàn)滴瀝。注湯時,水流有力則收發(fā)自如,水流不會一點一點滴落,粥狀的茶湯表面就不會被破壞。

吉州窯黑釉梅花紋茶盞 宋

吉州窯青瓷釉茶盞 宋

建窯黑釉金邊茶盞 南宋

建窯黑釉茶盞 宋

龍泉窯翠青敞口茶盞 宋

白釉茶杯 宋

鐵釉茶盞 宋

青釉瓷裂紋茶盞 宋

·明清:飲處露芽帶澗花·

明清時期,飲茶習俗發(fā)生了巨大變革。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造團茶耗費人力、物力,下詔廢除團茶。如此一來,過去由于團茶而產生的品飲茶末的習慣,到了明代以后逐漸沒落,點茶法也隨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搓、揉、炒、焙等方法制成的葉茶,飲茶方式也從繁復的沖點改為將茶葉放入壺中或碗中直接沖泡。

黑漆描金花卉紋方茶箱 清

琺瑯彩黃菊花白地茶盅 清

景德鎮(zhèn)窯茶葉罐 清

青釉瓷金邊茶杯 清

宜興窯紫砂茶壺 明

宜興窯紫砂茶壺 清

明人泡茶往往投茶有序,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投茶方式的選擇,多根據(jù)時令而定,往往是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此外,明人通常先往壺中注少許沸水,以暖壺,然后再投茶。至于沖泡過程,明人許次紓則主張先把茶葉放在手中,等把沸水倒入壺中后,隨即把茶葉投入水中,把蓋子蓋嚴,一呼一吸三次之后,把茶水全部倒入瓷盂,然后再將沸水倒入壺內,此方法可使茶的香氣和韻味散發(fā)出來。接著再等一會兒,等茶湯中漂浮的茶葉沉淀后,倒出茶水,呈給客人,此時茶湯乳花嫩白清滑,香氣縈繞鼻端。

因沖泡法的流行,紫砂壺隨之興起。宜興窯的各色茶壺到了明代中后期成為文人競相收藏的雅物。對此,蘇州的雅士文震亨歸納說,茶壺以砂質壺為上品,因為它不奪茶香,且茶湯久煮無怪味,其中供春壺最好,只是形狀不雅,也沒有小壺。制壺名匠時大彬做的壺太小,如果有能裝水半升且形制古樸簡潔的砂壺,用來泡茶更好些;當時良匠趙良璧制作的錫壺,雖是佳品,但只適宜冬天使用;至于用金銀壺泡茶,則都不入流。其實文震亨話只說了一半,名匠時大彬早期跟供春一樣,都擅做大壺,只是在明晚期江南茶飲風氣的熏陶下,才改做小壺。到了后來,南方又流行喝工夫茶,人們對茶壺的選擇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這也間接帶動了各種朱泥小壺的暢銷。

宜興窯紫砂茶杯 清

宜興窯紫砂茶壺 清 故宮博物院藏

宜興窯紫砂茶壺 清

青花鏤空凹雕鹿紋茶碗 明

青花花卉紋茶杯 清

景德鎮(zhèn)窯青花大蓋茶葉罐 清

清初還流行宮廷紫砂壺,一改紫砂器原本素面素心的特質,通過琺瑯彩、泥繪、彩釉、描金等方式讓紫砂壺更顯艷麗繽紛。至于明清茶盞,仍習慣用瓷燒制,但茶盞已由宋人喜歡的黑釉盞變?yōu)榘状苫蚯嗷ù刹璞K。文震亨說,瓷盞色白如玉,可試茶色,可謂茶盞之首。顯然,在盛行點茶的宋代,因須持茶筅攪拌擊拂,因此需用較大的敞口茶盞;而明代只需將茶葉放入壺內沖泡,然后將茶湯轉注茶盞,因此杯盞尺寸相對較小。

·品茗背后的感官之娛·

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里有一則頗為有趣的飲茶見聞。精于茶道的張岱聽聞南京有一位奇人閔汶水極善飲茶,便前去拜訪。閔汶水很高興,急忙煮茶招待客人。張岱喝了一口就問閔汶水:“這是什么地方出產的茶?”答:“是閬苑茶?!睆堘吩俅梧嬃艘豢谡f:“您老取笑了,這茶用的是閬苑茶的制作方法,味道卻不像。”閔汶水笑著說:“那你說這是什么茶?”張岱又喝了一口說:“怎么和羅齊茶非常相似?”閔汶水驚訝地說:“奇了,奇了?!敝?,兩人還在取水與茶的時令上彼此斗智,并最終結為摯友。

古人感官豐富,他們對待茶事極為嚴謹。唐人善于擇水造器,而宋人更是將飲茶與茶器的審美發(fā)揮到極致。張岱與閔汶水的對話并非個例。元代畫家倪瓚曾自創(chuàng)一款清泉白石茶,有位自稱宋室后裔的趙行恕去拜訪他,倪瓚敬他是前朝王孫,便拿清泉白石茶招待他,結果趙行恕端起杯子一飲而盡,倪瓚見之臉色大變,不留情面地罵道:“我以為你是王子王孫,特意奉上好茶招待,沒想到你一點兒也不懂茶,真是俗人一個!”然后直接趕跑了趙行恕。這件逸事記于《云林遺事》,不免讓人擔心不懂茶便去喝好茶會被嫌棄。

與倪瓚的古怪類似,明代馮夢禎也很喜歡喝茶,而且必須親自沖泡,絕不勞煩他人,別人詢問緣由,他就說:“此事如美人,如彝鼎,如古法書名畫,豈宜落他人手?”高興之余他也有犯迷糊的時候,給客人泡茶時,他經(jīng)常忘記放茶葉,只給客人喝白水,對此他也不以為然,覺得這白水盡到了茶意。

就飲茶來講,喝什么茶?怎么喝?用什么喝?這三個問題并非各自獨立,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張岱第一次去閔汶水家做客時,閔汶水把他帶到一個窗明幾凈的房間,里面擺放著宜興紫砂壺、成化窯和永宣窯燒制的十幾種瓷盞,每一件都精妙絕倫。張岱說:“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余叫絕?!笔前?,好茶與好茶器其實并沒什么分別,茶香逼人的背后,無論是味覺享受,還是感官刺激,其共同目的無非是身心皆愉。

茶具十詠圖(局部) 紙本墨筆 全幅136×26.8cm 明 文徵明 故宮博物院藏

茶具十詠圖(局部) 紙本墨筆 全幅136×26.8cm 明 文徵明 故宮博物院藏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歷代茶禮與茶俗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茶葉和飲茶習俗的廣泛傳播,荼也因此脫離了單純的植物或飲品范疇,而被賦予更多精神、文化上的含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遺存的不斷豐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關于古人飲茶的風俗……

人物山水圖·玉川煮茶圖 紙本設色 24.3×31.2cm 清 金農 故宮博物院藏

茶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開始種植茶樹。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漢景帝陽陵的陪葬坑中,發(fā)現(xiàn)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茶葉??茖W鑒定表明,這些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茶葉品質極高,幾乎全部是嫩芽,讓人不禁感慨漢代貴族的錦衣玉食。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茶葉和飲茶習俗的廣泛傳播,茶也因此脫離了單純的植物或飲品范疇,而被賦予更多精神、文化上的含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遺存的不斷豐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關于古人的飲茶風俗……

·六朝:芳茶冠六清·

六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口為了躲避戰(zhàn)亂、逃離自然災害等,紛紛向南遷徙,為南方(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財富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光、熱、水資源豐富,很多地方的地形和土壤條件也適于茶樹生長。因此,在這一地區(qū),茶迅速發(fā)展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日常飲品,飲茶也被賦予精神品格、禮儀甚至政治等諸多方面的內涵。

據(jù)《晉書》所載,晉代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時“所設唯茶果而已”。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叔叔的招待過于寒酸,便拿出自己私藏的珍饈大擺宴席。謝安離開之后,陸納將陸俶杖責四十,說陸俶壞了他節(jié)儉樸素的好名聲。東晉權臣桓溫,每次宴會也僅設茶果,賦予茶簡樸清寒的象征意義,用喝茶來抵制驕奢的社會風氣。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絹本設色 全幅28.7×335.5cm 五代 顧閎中 故宮博物院藏

客人來了用茶招待,這一習俗也出現(xiàn)在六朝時期。南朝宋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紕漏》中記載,任育長年少時頗有令名,然而隨晉室南渡后便有些失魂落魄。丞相王導和一些時賢名士去石頭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迎接他。大家剛剛坐定,仆人端上茶來,任育長就問:“此為茶,為茗?”隨即自覺失言,改口道:“向問飲為熱為冷耳?!?/p>

東晉時期,“茶”與“茗”的區(qū)分較為明確,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因此任育長認為自己說錯了話。而在這個故事中,仆人懂得賓客一入座就上茶,可見以茶待客的習俗在東晉時期已經(jīng)形成。

南朝時期還正式確立了以茶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制度。南朝齊的第二位皇帝齊武帝蕭賾生活節(jié)儉,對當時貴族中流行的奢靡風氣比較反感。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在遺詔中明確規(guī)定,子孫后代祭祀他的時候,用干飯、餅、茶水、肉干等做祭品即可,不要用牛、羊等牲畜,并強調“天下貴賤,成同此制”。以茶祭祀的習俗由此推廣開來,并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期。

·唐代:黃金碾畔綠塵飛·

唐代,飲茶之風大為興盛。清雅簡樸的茶飲很適合文人、僧侶修身養(yǎng)性的需要。另外,安史之亂后的一段時間,農民大量逃亡,糧食產量下降,由糧食釀成的酒的價格上漲?!耙圆璐啤钡牟柩?、茶會,在中唐以后應運而生。

從現(xiàn)存描寫茶宴的唐詩來看,唐代茶宴既有古樸清雅的寺院茶宴,也有詩情畫意的野外茶宴;既有其樂融融的家宅茶宴,也有達官貴人齊聚一堂的官方茶宴。

調琴啜茗圖 絹本設色 28×75.3cm 唐 周昉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邃谷仙儔圖絹本設色 23.7×24.3cm 宋 燕肅(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寺院一般地處深山老林,環(huán)境幽靜,戒律森嚴。唐代茶道有一套復雜的程序,對磨煉性情、適應相對寂寞的寺院生活很有幫助。飲茶又有助于提神,因此茶成為僧侶日常生活的重要伴侶。他們不但自種自飲,在客人來訪時,也很愿意以茶來招待。訪客在清凈的寺院中,暫時拋卻學業(yè)、仕途、家庭等俗事煩擾,與高僧暢談內心感受,直到“疏竹映高枕,空花隨杖藜。香飄諸天外,日隱雙林西”(劉長卿《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既調整了心情,也增進了友誼。

野外茶宴一般在風景名勝或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地舉辦,一邊賞景一邊品茶,“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錢起《與趙莒茶宴》),實在讓人感嘆唐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家宅茶宴多為親朋好友在自家園林舉辦。茶會上,他們“玄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錢起《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可以漫無目的地閑談,也可以共同探討詩詞文章,甚至即興揮毫潑墨。茶宴上的賓客常常不拘形跡,脫帽袒胸,也常常不拘時間,談天說地直到“谷里鶯啼日暮時”(李嘉祜《與從弟正字從兄兵曹宴集林園》)。

而官方舉辦的茶宴則是另一番景象。自漢代以來,長安一帶就有在清明節(jié)以茶果等祭祀祖先的習俗,宮中對這一風俗也格外重視。唐代宮廷最為盛大的清明茶宴,便濫觴于清明以茶果祭祖的風俗。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保◤埼囊?guī)《湖州貢焙新茶》)每年春天,浙江湖州所產的紫筍茶被運到長安皇宮,就預示著清明茶宴要開始了。茶宴上,皇帝用紫筍貢茶宴請群臣,佐以粽子、百花糕等各式點心,茶點皆用金銀器皿盛放。宴會由朝廷的禮官主持,既有儀衛(wèi)以壯聲威,又有歌舞以娛賓客,處處體現(xiàn)大唐王朝的宏大氣象。

除清明茶宴外,唐代宮廷也經(jīng)常舉辦其他茶會。唐德宗時期的女詩人鮑君徽曾因才華出眾而被德宗召入宮廷,留下了一首《東亭茶宴》,頗為細致地描寫了在東亭舉辦宮廷茶宴的情景。從詩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一句來看,東亭風景優(yōu)美,周圍既有竹林流水,又有丹桂飄香,在此地飲茶,想必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宋代:雪沭乳花浮午盞·

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點茶法,到了宋代更為流行,此時還出現(xiàn)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斗茶。

斗茶圖 絹本設色 56.4×61.8cm 明 唐寅(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要全面了解如何斗茶,首先必須懂得宋代茶餅的制作方法。在宋代,茶餅又稱團茶。制作一餅團茶,首先要蒸茶芽,之后反復“小榨”“大榨”,將茶葉中呈苦味、澀味的物質都榨掉,再研磨成茶糊糊。在茶糊糊里和入淀粉、龍腦等黏合劑和香料,再將其倒進帶有各種圖案和花紋的模具,等到脫模,團茶就制成了。宋仁宗時,蔡襄制小龍團,一斤值黃金二兩;宋徽宗時,用“銀絲水芽”制成的“龍團”,顏色雪白,一餅的價格就要四萬錢,珍貴無比。

以現(xiàn)代人的標準來看,這樣炮制的茶餅雖然美觀,但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茶的本味。然而,北宋人對茶的要求就是如此。宋徽宗《大觀茶論》對茶味的品評標準是“香、甘、重、滑”。現(xiàn)代人說的“不苦不澀不成茶”,在宋代卻是制茶工藝低劣的表現(xiàn)。

高級的團茶不僅在制作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碾成茶末之后的“點茶”(又稱“沖點”)環(huán)節(jié)也有很多講究。正式?jīng)_點之前,先要把茶盞放在火邊烤一烤,以免注入的開水碰到冷的茶盞迅速降溫。然后把茶末放至4茶盞里,先倒一點兒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沖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壺嘴較長的執(zhí)壺。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在茶盞中攪拌,術語叫作“擊拂”,使茶湯泛起怡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后,點茶過程就算完成了。

那么斗茶究竟是“斗”些什么呢?實際上,斗茶的過程就是檢驗這次點茶是否成功、點得好不好的過程,主要看重兩個方面。

一是“驗水痕”。如果茶末碾得夠細,擊拂手法得當,茶湯就會“周回旋而不動”,“著盞無水痕”,等到擊拂泛起的泡沫退去之后,茶盞的內壁比較干凈,看不出什么痕跡。而如果茶末不夠細膩或擊拂手法不當,勢必會有茶末和水痕出現(xiàn)在盞壁上。因此,宋人斗茶時,以盞壁上先出現(xiàn)水痕的一方為敗。

二是“斗茶色”。由于制作團茶時要反復“榨”茶葉,還要加入淀粉和香料,所以用團茶點出來的茶湯是一種淺色的乳濁液。宋人對茶湯顏色的要求,也是以白色為上品,甚至有要求更嚴格的人,提出了“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的理論,即斗茶時,“以青白勝黃白”。

淺色的茶湯,自然是用深色的茶盞盛裝,才能襯托出顏色的細微差別。因此,深色尤其是黑色的茶盞在宋代風靡一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燒造。為了增加斗茶活動的趣味,也為了使黑盞看起來不那么單調,工匠們還在黑盞的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色彩斑斕”的黑釉茶盞。有的盞雖然主體為黑色,但仔細看就可以看出褐色的細小條紋,形似兔毛,因此得名“免毫盞”;有的茶盞,黑釉上有一塊一塊的白色斑點,就像鷓鴣身上的花紋,被稱為“鷓鴣斑”;還有的盞,黑釉上有點點銀斑,仿佛油滴的反光,稱“油滴盞”。

建窯黑釉兔亳茶盞 宋

剔紅鳳凰紋漆茶盞托 明

黑釉盞中最為珍貴的一種當屬“曜變天目”。黑釉上淺黃色斑點的周圍圍繞著深藍色的暈圈,幽深靜謐,仿佛浩瀚星空,給人以無盡遐想。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收藏著一件南宋時期的“曜變天目”茶盞,被日本人稱為“碗中宇宙”。

品茶圖 明 佚名

·明代:茗碗冰贏次第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造團茶耗費的人力物力,下詔“罷造龍團,惟采芽以進”,將傳統(tǒng)的團茶廢除,改為貢葉茶。飲茶方式也從繁復的沖沖點改為把茶葉直接放到壺中或茶碗中用開水沖泡,和今日的飲法并無二致。

飲茶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更為多元的茶文化。一方面,明代的許多文人把品茶看成風雅而高尚的事情。朱權的《茶譜》、許次紓的《茶疏》等茶學著作中,都談及品茶心態(tài)、最佳時機、最好地點、助興伴侶、天氣選擇等眾多方面,把普通的飲茶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另一方面,面向大眾的茶館文化也恰恰是在明朝得到了顯著的發(fā)展。

據(jù)張岱《陶庵夢憶》記載,崇禎年間,“有好事者開茶館”,這是“茶館”一詞正式出現(xiàn)在古籍中。明代的茶館除了供應各類茶水點心之外,還常舉辦一些曲藝表演,人們一邊品茶,一邊欣賞曲藝,可謂是唐代宮廷茶宴邊品茶邊欣賞歌舞的“平替”。北方茶館有大鼓書和評書,南方茶館則盛行彈詞,這為通俗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滋養(yǎng)。此外,明末的北京街頭還出現(xiàn)了面向普通百姓的大碗茶,至此,明代的茶文化可謂是深入人心。

煮茶待君圖 明 唐寅

明代的茶既然已經(jīng)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就必然生發(fā)出更廣泛的文化含義。明清時期,人們將茶與婚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明人認為,茶樹一旦栽下,在某個地方生根,就不能再移植,強行移植會導致茶樹枯死。因此,茶在婚姻中被賦予“忠貞不貳”之意,寄托了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的美好期許。明清時期,成婚之前的聘禮中要有茶葉,女子收聘,謂之“吃茶”。了解了明清時期的這一風俗之后,再看《紅樓夢》中鳳姐打趣黛玉的那句“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想必會更得其中趣味。

·清代:舊俗最尚奶茶·

唐人飲茶,有時會在茶中加入奶制品“酥”,這種喝法像是現(xiàn)代奶茶的雛形。而清代人喝茶的方法,除了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用蓋碗泡茶之外,還真的會在茶中加入牛奶。

清人飲用奶茶的習慣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北方游牧民族的菜譜中有大量肉制品和奶制品,而茶有促進消化的作用,可以緩解因長期食肉、蔬菜攝入量過少而導致的身體不適,茶葉從中原地區(qū)傳來后,頗受北方人民的歡迎。直到現(xiàn)在,內蒙古許多地區(qū)的人們還常常飲用自家熬制的奶茶。

清代統(tǒng)治者同樣來自北方,入主中原之后,依然保留了一些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飲用奶茶就是其中之一。學者金易、沈義羚曾采訪過一名晚清宮女何榮兒,根據(jù)采訪記錄撰寫成《宮女談往錄》一書。書中記載,清宮中無論是早點,還是夜里吃的點心,都有奶茶一項。此外,宮中還有多種場合會用到奶茶:壇廟祭祀、謁陵用奶茶;薩滿祭祀用奶茶;皇貴妃、貴妃、嬪、貴人喪,每日三次祭奠,均用奶茶……

十二金釵圖冊·妙玉品茶 絹本設色 20.3×27.7cm 清 費丹旭 故宮博物院藏

奶茶是清宮內的常見飲料,因為它保留了北方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又被清代統(tǒng)治者賦予一定的政治含義。在宴會上,皇帝有時會通過賜予大臣奶茶的方式來表達對大臣的信任,籠絡人心。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和聞白玉錯金嵌寶石碗,內壁刻有乾隆皇帝題詩,詩中有“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御殿威儀贊,賜茶恩惠施”的句子,證明清代皇帝確實有賞賜奶茶給大臣的舉動。

清宮每年除夕大宴時,在進膳結束之后,都有為皇帝、皇后進奶茶的環(huán)節(jié),進奶茶時走什么路線、呈上奶茶的時機等細節(jié),均有嚴格規(guī)定。繁復的進奶茶禮儀,體現(xiàn)了皇帝的尊貴,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奶茶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奶茶已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常見飲品,而泡茶、煮茶等烹茶方式也早已被大眾熟知。在我國的江西、湖南、云南等地,還保留了一些頗具特色的飲茶習慣,比如客家擂茶、云南烤茶等。豐富多彩的飲茶方式,以及與之相配的或簡單或繁復的準備工作,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人們對美味的追求,還有一時一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社會風俗乃至文化導向。一杯精心調制的茶飲,早已脫離了普通的飲料范疇,更代表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期盼。

茶人陸羽 和他影響的時代

從古至今,人們喝茶的方式一直在變。真正引領茶事變遷的群體,不是在田間種植采摘的茶農,而是熱衷品茶、評茶,甚至親身介入種茶、采茶、制茶過程的歷代文人士族。“茶圣”陸羽可謂是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茶人,他把一生奉獻給了茶學,并開啟了茶的時代。

單彩、三彩茶器一組及陸羽煮茶坐像唐 鞏義市考古研究所藏

漢字“茶”的形象,是一人穿行在草木間。兩千多年來,砍柴、生火、煮水、泡茶,這一系列生活中慣常的動作早已寫在中國人的基因里,如同一呼一吸般自然尋常。

茶,最初是一種流行于鄉(xiāng)野村夫間的提神解乏的漿飲,之后進入文人士大夫甚至皇室的起居生活,進而演化成寄托心靈的儀禮和信仰,這一過程歷經(jīng)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

唐人煎茶,宋人點茶,明清人泡茶,茶風西漸后,歐洲盛行沖調奶茶……茶事由繁至簡,回歸茶之本味,這一轉變又歷經(jīng)一千多年。

從古至今,人們喝茶的方式一直在變。真正引領茶事變遷的群體,不是在田間種植采摘的茶農,而是熱衷品茶、評茶,甚至親身介入種茶、采茶、制茶過程的歷代文人士族?!安枋ァ标懹鹂芍^是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茶人,他把一生奉獻給了茶學,并開啟了茶的時代。歷代追隨陸羽的文人和茶人,有很多耳熟能詳?shù)拿?,且聽我為您緩緩道來?/p>

·萬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曾在成都武侯祠作詩懷古,留下了“萬古云霄一羽毛”的名句,說的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茶的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人當?shù)闷疬@句詩的盛贊,他就是“茶圣”陸羽。唐代中期,陸羽“橫空出世”,以一部《茶經(jīng)》成就了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北宋梅堯臣評價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在陸羽以前,從未有文士為茶單獨開篇寫經(jīng),茶人的地位未曾如此受人尊崇;在他之后,歷代茶人將其奉為神圣,其對后人的影響延續(xù)至今。

陸羽烹茶圖 紙本水墨 27×78cm 元 趙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陸羽是一個無父無母的棄嬰,三歲時被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龍蓋寺的智積大師抱回寺中撫養(yǎng),幼年時曾被一位李姓儒士收養(yǎng),后來因李公舉家回鄉(xiāng),陸羽又回到寺中。智積大師為其占得《易經(jīng)》中的“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贝素灶A示將如大雁群飛,羽翼翩翩,四方皆為坦途。大師認為這是吉兆,遂為他取名“陸羽”,字鴻漸。陸羽生性聰穎,被愛好茶學的智積大師留在身邊烹茶,久而久之,他從智積大師那里不僅學得了藝茶之術,甚至青出于藍。

12歲時,陸羽忤逆了智積大師的意愿,拒絕皈依佛門,逃出龍蓋寺,進入當?shù)氐囊粋€戲班子,在那里演丑角,寫一些詼諧的戲本,自得其樂。他的文采得到了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李齊物親自為這個少年授書,離任時又舉薦他在火門山鄒夫子門下受業(yè),直到19歲那年,陸羽學成下山。從竟陵遷居至太湖邊的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后,他結廬隱居,選擇將茶事作為一生的追求。陸羽離開后的很多年里,智積大師再也沒喝到稱心如意的茶。

《全唐詩》中存有一首陸羽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边@首詩寫于智積大師圓寂后,陸羽聞之悲慟痛哭,身在異地的他無法前去吊唁,只能用詩寄托哀思,也表達了其不慕富貴、無拘無束、閑云野鶴般的真性情。

陸羽從未娶妻生子,也不曾入朝為官,某種程度上,他并沒有辜負智積大師最初的厚望,只是不愿在青燈古卷前長守。他選擇了終身事茶,四海奔波,如一片鴻毛飄浮于天地之間,選擇了在山野中自由生長,亦嘗遍人間疾苦。其實這也是一種修行,也算是告慰了對其有著養(yǎng)育之恩的智積大師。

·高山流水遇知音·

陸羽一生以茶為生,與茶為伴,相較在茶學上的盛名,關于他的生平記錄其實很少。據(jù)《新唐書》記載,陸羽相貌粗陋,有些口吃,但好與人爭辯,朋友聚會時他也有些不合時宜??墒?,這樣一個性格執(zhí)拗、不善與人相處的“怪人”卻收獲了眾多至交好友。因為他重情義、講信用,與人約定后決不食言,“雨雪虎狼不避也”,總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與人坦然相對。

陸羽存世的詩作不多,本人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朋友之間酬詩應和的作品中,灑脫的性格躍然紙上。在無錫一帶做縣尉的皇甫冉曾經(jīng)高中狀元,他和兄弟皇甫曾在陽羨建了一處別業(yè),陸羽經(jīng)常在那借住,只身一人前往山林深處的古寺采摘茶葉?;矢π值転樗麑懥撕芏嗨蛣e詩,譬如皇甫冉寫他“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想象他不畏艱辛、風餐露宿的采茶經(jīng)歷;皇甫曾寫他“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為了系統(tǒng)品鑒茶種、考察水質,陸羽總是親自進山采摘。跋山涉水、千辛萬苦才得來的好茶和好水,陸羽從不吝與席間好友分享。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恐怕大多數(shù)文人雅士都做不到,令人感嘆和欽慕。

唐陸羽撰《茶經(jīng)·四之器》茶器品目 無錫華程刊百川學海本《茶經(jīng)》書影

詩人張志和16歲時就明經(jīng)及第,雖然一度為官,但他很快就厭倦了官場并退隱山林,在太湖水畔、洞庭山間怡然自得,也效仿漁父規(guī)勸屈原之典故,自創(chuàng)了《漁歌子》詞。他筆下的江南是如此美好:“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陸羽與這些高潔之士志同道合,通過他們的知識體系,汲取儒家和道家的養(yǎng)分,從而構建了自己的茶文化理論。

·詩僧皎然話禪茶·

陸羽生活的時代,盛唐氣息已不復往昔。雖然飲酒能讓人暫時忘卻煩憂,但人們更需要在亂世中保持清醒?!笆幓杳拢嬛圆琛闭详懹鹛岢摹熬袃€德”,他本人和他周遭的朋友,也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

陸羽在自傳中提到最信賴的一位朋友,是與他交往40余年的詩僧皎然。唐人謝清晝,法號皎然,是湖州烏程縣妙喜寺的和尚、東晉詩人謝靈運的后裔。他清心潔志,淡泊名利。佛門之人穿緇衣,而陸羽乃一介無官無職的素衣,兩人剛認識時,陸羽不到30歲,皎然已經(jīng)兩鬢斑白,但他們的友誼超越了年齡和僧俗之界,他們還有著共同的嗜好——品茶。

湖州是江南有名的產茶區(qū),陸羽來到這里后,在皎然的妙喜寺借住,一住就是三年。三年后,陸羽在離寺不遠的苕溪邊建了一座草廬,他常駕著小船往來于山寺之間,與名僧高士在一起談詩論道,品茗說禪,也將他對儒學和佛學的感悟融入《茶經(jīng)》的創(chuàng)作中。有人在山林中看到陸羽,只見他身著紗巾藤鞋,一身野衣,攜帶竹籃,一邊吟誦古詩,一邊拍擊林木,撫弄流水,亦悲亦喜的癲狂舉止讓人困惑不解,但同是“檻外之人”的皎然卻懂他的心境,說他是“已高物外賞”,“放浪心自足”。

皎然不僅是詩人,也是詩論家,陸羽的詩與他的相比遜色不少,因而未被后人傳抄或收錄于文集中。兩人的往來詩作,最終只有皎然的作品留存下來,從中可一窺這段長達40年的高士之情。陸羽經(jīng)常不告而別,四處游歷訪茶,而皎然也是興之所至,隨性而訪。某年重陽節(jié),他們在一起飲茶,席間皎然寫了一首五言絕句《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感嘆“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兩人皆為懂茶之人,決定以茶代酒,共度佳節(jié)。又一年重陽時節(jié),皎然突然來到陸羽的住處,“扣門無犬吠”,詢問了左右鄉(xiāng)鄰,才知道陸羽“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訪友吃了閉門羹,皎然也不惱,揮揮衣袖開懷離去,留下一首《尋陸鴻漸不遇》,記下了這段不速之訪。

一位唐代高僧曾留下一句禪語,只有三個字——吃茶去。無論是新客還是舊客,相識還是陌生,只需要一句“吃茶去”便能回答一切。所謂“禪茶一味”,喝茶本是一件隨緣的事。所用茶器、用水、茶葉和烹茶的細微差別,每一次喝茶人心境的不同,喝出的滋味自是不同。皎然與陸羽之間淡淡的交往,抵過歲月綿長,也帶有禪的意味。

·顏真卿與三癸亭·

除了茶人的身份,陸羽只是一名平常的處士,他曾有兩次入朝為官的機會,卻都沒有應命,自然沒有官銀俸祿可得,一介素衣何以為生?制茶和茶事也許能提供一些經(jīng)濟來源,但不問俗事的陸羽顯然不屑于此。古代隱士的衣食用度主要來自朋友的饋贈,在陸羽寫完《茶經(jīng)》后的10年,他遇到了一位自帶光環(huán)的朋友——顏真卿。

惠山煮泉圖 紙本設色 66.6×33.1cm 明 錢糓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歷八年(773年),64歲的顏真卿新任湖州刺史,想必他對陸羽早有耳聞,陸羽也對這位顏之推的后裔景仰有加。彼時,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領兵擒王的事跡舉國聞名,在書法上亦頗有造詣。他為人忠貞不屈,敢于直諫,因而被朝中權臣忌憚,先后被貶謫峽州、吉州和撫州,最后到了較為富庶的湖州。顏真卿禮賢下士,對這些生活貧困而才學顯達的地方名士實行優(yōu)撫政策。在他上任伊始,就為陸羽安排了一份編修《韻海境源》的文書工作,讓他從此有了固定收入,還為他提供了適宜的住所,并在當?shù)氐娘L景名勝——杼山上為他建造了一座亭子。亭子于癸丑年癸月癸日落成,因而起名“三癸亭”,顏真卿在題寫的詩中特地注明:“亭,陸鴻漸所創(chuàng)?!辫躺诫x妙喜寺不遠,有了這一處棲腳地,陸羽和他的朋友們便能登高望遠,折花相贈,并在這些交往中留下了許多詩作。

顏真卿重視茶人和茶業(yè)還有另外一層背景。自從陸羽將陽羨茶推薦為宮廷貢茶后,次年又改定紫筍茶為上品,產茶區(qū)的百姓每年承擔朝貢的任務便逐年加重。地方還有一項重要政績,就是監(jiān)督春季的采茶,確保當季新茶能在清明之前送達京城。古樹名茶都長在險峻之地,目睹茶農只身犯險,日夜勞苦作業(yè),作為地方官員,顏真卿“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顏真卿在湖州的任期只有短短5年。大歷十二年(777年),結束了11年地方官的外放生涯,剛正不阿的顏真卿終于重回京城。年近古稀的他,本應告老還鄉(xiāng)、享天倫之樂,卻依然奔赴長安,繼續(xù)為國效命。他一生當中,曾在戰(zhàn)場上獨守空壘,在長安城經(jīng)歷波譎云詭,屢屢被貶至偏遠之地,在湖州的這段悠然時光,與陸羽等人的結交相伴,可能是顏真卿人生中最自在的一段時光。顏真卿強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對茶的理解,也深刻影響了陸羽。

·宋代文人皆茶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茶品,陸羽極為推崇的陽羨茶、紫筍茶到了宋代便不流行了,福建出產的建安茶取而代之。福建的氣候比北方和江浙更為溫暖濕潤,早春二月,北方寒意未消,福建茶農采摘的第一批建安茶嫩芽就已經(jīng)制好并被送往汴京了。

盧仝烹茶圖 紙本設色 128.7×37.3cm 宋 錢選(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茶香彌漫的宋代,嗜茶人已不再局限于少數(shù)文人階層,舉國文人皆為茶人,并隨之帶動了點茶、斗茶和茶百戲的風行。評茶、品茶、鑒水、賞器成了宋代君臣一生都離不開的風雅活動,就連皇帝也親自撰寫茶學論叢,尤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為最。趙佶品評最高等級的茶即為建安茶中的龍鳳團茶。

陸羽認為用龍泉青瓷最能襯托茶色之美,因為唐人喜好青綠的茶色;而宋人好用點茶法,認為最好的茶色是白,特別是茶湯上漂浮的厚厚白沫,他們用雪、云、玉、乳等諸多美好字詞來形容這種浮花。為了襯托乳白玉色的茶湯,匠人還燒制了深色帶有窯變的茶盞。

丁謂擔任福建轉運使時,研制了印有龍鳳紋的龍鳳團茶,一斤8餅,深得皇室喜愛。到了書法大家蔡襄接任福建轉運使時,出于個人愛好,他精選茶葉,對茶餅做了改進,命茶工制作出一批更小巧、更精美的小龍團,一斤有10餅,沒想到皇帝品嘗后大為贊賞。

蔡襄的這一舉動,引發(fā)了龍鳳團茶制造行業(yè)持續(xù)150多年的競爭,先后誕生了密云龍、瑞云翔龍、御苑玉芽、萬壽龍芽、龍園勝雪等名貴茶品。每當一種新茶問世,附庸風雅的士大夫就趨之若鶩,爭先搶購,一餅干金也難求。宰相歐陽修在《歸田錄》里提到宋仁宗酷愛小龍團,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八大重臣曾得到兩個小龍團的賞賜,每個小龍團被分成4份,被這8個人奉若珍寶,根本舍不得喝。新龍園勝雪是北宋末年登峰造極的團茶品種,只取白茶嫩芽中細細一縷茶心,如同一絲絲銀線,再用特制的模具做成小餅,佩在腰間可作為賞玩的飾品。為了增香,有人在茶餅中添加了龍腦;為了追求成沫,更有惡劣商家在茶餅里摻入淀粉,但王公貴族依然競相斗茶,啜飲不斷。

品茶圖 紙本設色 93.2×29.8cm 明 唐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真賞齋圖 紙本設色 36×107.8cm 明 文徵明 上海博物館藏

如此這般,茶已經(jīng)背離了它的本質,也違背了陸羽提倡的“精行儉德”。北宋王朝對茶品的無盡追求令底層百姓深惡痛絕,奢靡的茶風僅僅只是王朝大廈傾覆前的一個側影。

·譜寫茶經(jīng)義一篇·

南宋詩人陸游年輕時就懷揣報國之志,但終其一生都未曾等到征戰(zhàn)沙場的機會。陸游沒擔任過要職,只做了幾任清閑的地方官,帶著滿腔的憤懣不平,成了南宋文人中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代表。

陸游活了85歲,不僅高壽,詩作也頗為高產,除了詩和酒,茶是陪伴他時間最長的精神寄托。他的詩詞集《劍南詩稿》有一萬多首詩,其中300多首是茶詩。陸游是古代寫茶最多的詩人,他精于茶道,每日烹茶、品茶,出門必帶茶具,自詡是“茶神”陸羽轉世,“桑苧家風君勿笑,他年猶得作茶神”,他常效仿陸羽四處訪茶尋泉,考察茶事。閑居的時候,他也曾“小樓一夜聽風雨”,在雨后初晴的窗邊為自己烹煮一碗茶,等待“深巷明朝賣杏花”,等待朝廷起用。無數(shù)個深夜,陸游也曾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身邊的小童已經(jīng)熟睡,他只能起身去古井汲水,生火烹茶,再獨自面對漫漫長夜。雖然集合天地山川靈氣的北宋建安茶久負盛名,但陸游仍舊喜愛自己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出產的日鑄茶。日鑄茶僅次于建安茶,無論到哪兒,他都隨身攜帶。

陸游的確是愛茶、癡茶之人,淳熙五年(1178年),年過五旬的他從成都回到臨安,這一年宋孝宗授予他一個茶官的職位——福建路平茶公事,也就是負責建安茶進貢的小官。從成都到臨安,再到福建,路程長達8千里,陸游無奈只得從臨安再次出發(fā),這一來一去的奔波,就花了近一年時間。這個清閑的官職他做了10年之久,依然沒有找到報國之門,頗有宿命之感。陸游與陸羽雖然都嗜茶,但兩人的追求截然不同。陸游盼望著入世,早日建功立業(yè),茶只是他對抗孤獨的工具;而陸羽對宦海沉浮全無企圖,他只純粹生活在茶的世界里。

陸羽的一生,像那在水中回旋的茶葉,先苦后甘,隨后舒展,他留下的精神遺產,也如茶香般回味悠長。茶在文人的精神生活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歷代文人和茶人紀念陸羽,尊奉陸羽,他們與陸羽進行的“隔空對話”,即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文人精神史。茶如人生,內觀大千。

林榭煎茶圖(局部) 紙本設色 全幅25.7×114.9cm 明 文徵明 天津博物館藏

猜你喜歡
陸羽飲茶
陸羽品茶
每周至少喝3次茶更長壽
飲茶與脾虛證關系的探討
喝茶養(yǎng)生要因人因時而異
不捧場的好朋友
陸羽棄佛從文
陸羽品水
成人每天飲多少茶葉最合適?
不滅的藍火
入夏
丹阳市| 平江县| 丁青县| 隆尧县| 科尔| 黄大仙区| 宜良县| 商河县| 皋兰县| 奈曼旗| 琼海市| 乌苏市| 武安市| 霍山县| 内黄县| 西充县| 同德县| 镇康县| 磴口县| 临漳县| 玛曲县| 恩施市| 柘城县| 安达市| 罗城| 定结县| 于都县| 故城县| 竹北市| 醴陵市| 屏东县| 名山县| 山东| 福州市| 文山县| 卓资县| 祁阳县| 兴义市| 兰溪市| 顺平县|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