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心醫(yī)院血液內科,內蒙古 錫林郭勒)
近年來血液病的發(fā)生率日益提高,血液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出血、貧血等[1]。在血液病治療中必不可少的治療措施就是對血液病患者進行血小板輸注治療,以通過輸注血小板這種存在于人體內最主要的凝血因子來在一定程度上使此類患者因出現血小板功能障礙或血小板減少導致的出血得到有效控制,以確保他們的生命安全[2,3]。不過臨床實踐反饋,一些因素會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治療的療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確保這種治療措施對血液病患者起到積極作用,此次研究中對照分析了輸注血小板前后血液病患者的相關指標,分析了血小板輸注治療血液病的效果及相關影響因素。
從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輸注的血液病患者中選取40例作為觀察對象,均按照操作規(guī)程對所有觀察對象進行正規(guī)有效的血小板輸注,男女患者所占例數分別為22例和18例,年齡在60歲及以上者29例,年齡在60歲以下者11例;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9例,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8例,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3例。
采取回顧性分析法對不同時間點觀察對象的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進行對比觀察;對實施血小板輸注的不同疾病類型患者的輸注失敗占比進行統(tǒng)計對比;結合年齡、性別、是否感染、是否脾腫大、是否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對比觀察輸注情況。
使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例或率表示計數資料,以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s),以t進行檢驗。P>0.05代表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代表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輸注后觀察對象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均比輸注前高,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據對比詳見表1。四種疾病中輸注失敗占比最高為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相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輸注失敗占比比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高,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據對比詳見表2。輸注情況在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即性別、年齡對血小板輸注效果造成的影響比較小。輸注情況在感染和未感染上、脾腫大和未合并脾腫大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未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上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據對比詳見表3。
表1 在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上的數據對比(±s)
表1 在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上的數據對比(±s)
指標 輸注前 輸注后血小板回收率(%) 1h 5.45±0.36 16.3±0.14 24h 2.03±8.24 9.36±4.51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109/L) 1h 9.23±0.14 11.80±1.65 24h 30.28±4.23 59.45±4.26
表2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的輸注失敗占比比較[n(%)]
表3 血小板輸注對血液病患者療效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統(tǒng)計[n(%)]
采用血小板輸注方法對血液病患者進行治療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療效,且出現不良反應概率低[4]。多數情況下,給血液病患者輸注血小板后,為了對其輸注后的情況實施觀察和掌握,會對此類患者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進行觀察。本次研究也無例外,同樣對血液病患者輸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進行了對比觀察,結果發(fā)現:輸注后觀察對象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均比輸注前高,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疾病的血小板輸注效果,結果發(fā)現:四種疾病中輸注失敗占比最高為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相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輸注失敗占比比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高,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梢哉f血小板輸注效果還是基本良好。本次研究通過分析血小板輸注對血液病患者療效的影響因素,發(fā)現輸注情況在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性別、年齡對血小板輸注效果造成的影響比較小。輸注情況在感染和未感染上、脾腫大和未合并脾腫大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未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上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合并感染、脾腫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為相關影響因素,應當對此引起重視。血液病患者好發(fā)一些并發(fā)癥,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會暴露出其血小板隱蔽抗原,使得IgG抗體得以吸附,借助于網狀內皮系統(tǒng)將此類患者機體被抗體包圍的血小板得以清除,進而縮短血小板生存周期,故對此類患者進行血小板輸注容易增加失敗的可能性[5]。占有較大比例的機體血小板集中在脾臟,而脾臟被看做是對血小板更容易造成破壞的部位,若血液病患者合并脾腫大,則有可能破壞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輸注的失敗率[6]。另外,還有一些像彌散性血管凝血這樣的因素會增加血小板輸注失敗的風險,比如沒有在合適的溫度下保存血小板、過多進行血小板輸注等[7,8]。
由上可知,血小板輸注的實施利于血液病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合并感染、脾腫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為相關影響因素,應當對此引起重視,應當基于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宜的血小板輸注,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因素對最終療效造成的影響,以更好地發(fā)揮血小板輸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