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正
2021年的春節(jié),你會在哪里呢?是安坐家中,與家人一起享受佳肴美酒的愉悅,還是走出家門去體會不同地方的年俗風情呢?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承載著傳統(tǒng)和過年氛圍的各種春節(jié)習俗因地域而衍生出種種有趣好玩的故事。這是,屬于我們的年味。
2021年的春節(jié),終究是與往年不同的。
在疫情防控依然不能絲毫放松的前提下,也許很多人會選擇就地過年,減少出行的風險。不知道這里面有多少人同樣在上一個春節(jié)里選擇了留守異地,這份思鄉(xiāng)的情緒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漸遠而越濃。然而盡管少了煙花劃破夜空的美艷,少了炮竹劈啪作響的熱鬧,年味卻不見得變少,趁機體會異地的春節(jié)風情未嘗不錯。
我們越來越深入去了解小地方的風物人情,年節(jié)習俗,也更多地發(fā)現(xiàn)城與城之間,家與家之間的習慣和氛圍都各不相同。所謂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過年時分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在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實在是很有意思。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過年呀,不僅僅都是聚在一起包包餃子,逛逛花街:春節(jié)的開始呀,也不只是大年初一或是除夕,甚至人們更早地在臘八的那天就開始準備過年的事情,皖南地區(qū)甚至在冬天的第一場雪后,便忙著招呼遠在外地的親人回家過年了。當然,不管身處何地,過年時分紅包總是要給的,只是紅包的厚度南北差異也太大了,也不看看廣東人的紅包被吐槽多少年了……
《葡萄灑》雜志的內(nèi)容團隊來自于天南地北,聊起這些過年年俗每每讓人有詫異感:還能這么玩?體會下別人的春節(jié)怎么過的,實在太好玩了。存了點私心,讓大家在這期專題都聊聊自己家里過年的習俗,不花錢就到皖南、潮汕乃至國外看看人家怎么過年的,都吃些啥,這可還是第一手體驗!沒法親自去,那么飽飽眼福也好哇!所以這一期,題目就叫:我們的年味吧!
皖南之春
第一篇寫的皖南春節(jié),便是滿滿的傳統(tǒng)童趣和回味。
那里的年是從初冬的第一場雪開始的,天上飄下白茫茫的雪花,家里的老人就催促著身處遠方的家人確定歸家過年的日子。雪后初晴,便要張羅過年用的年貨—一瓜子、花生、紅棗,這些東西在外到處都能提早買到,而特色點的糖姜,那必須得是自家做的才夠味。
吃過臘八粥,轉(zhuǎn)眼到了臘月二十四,那是小年,也是祭祀的日子。小孩子對祭祀儀式總是特別地熱衷,倒不是因為儀式感之類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因為祭祀儀式上總有好多平時難見的好吃東西,而且親戚朋友們都聚在一起,那熱鬧勁兒可好玩了。
過年少不了好吃的,皖南地區(qū)殺年豬的習俗流傳至今,可是年關(guān)臨近時最隆重的事情。哦,對了,皖南那兒不叫“殺”年豬,叫“順”年豬。這樣一件大事可是蠻多忌諱和需要遵循規(guī)則的,可那時作者還太小,估計都忘了七七八八了。
不過呀,其他的過年習俗作者倒是記得很清楚,例如……呃,這里就先不說了,留到大家后面看到的時候再去感受這些年俗氛圍吧。其實年俗給人的那種年味氛圍,多多少少跟這些習俗里種種嚴格的規(guī)矩有關(guān)。例如我老家的年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一早起來第一句話要是吉利的;年初三少出去,因為初三是“赤口”容易跟人吵架,還有最讓我不能忍的是春節(jié)三天不許洗頭,怕洗走福氣……小孩時候的我在長輩的嚴令下只能乖乖執(zhí)行,可是到了老一輩人漸漸遠去,這些看起來挺細節(jié)的規(guī)矩能夠遵守多少就看個人自覺了。
火紅的潮汕
身為廣東人的我,從小接觸的都是廣府文化的春節(jié)習俗。年二八,洗邋遢,逛逛花街,家里做點煎堆油角,祈求個“金銀滿屋”。但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qū),過年的習俗可要比廣府地區(qū)要熱鬧得多!
潮汕地區(qū)很多風俗都讓人很好奇,當然也有很多民俗研究者十分熱衷于在每年過年的時候深入潮汕地區(qū)的農(nóng)村,去體會那種傳承千年的過年習俗。這可能是廣東地區(qū)保留最多過年習俗的地區(qū)之一。像潮汕人過年以前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給神仙們放假”,常駐家中保佑闔家平安的“老爺”在臘月甘四要回到天上,到年初四才回來一可能這也是天庭公務員的福利待遇一種?
年初一到年初七,潮汕人吃吃喝喝,到處拜年游玩??墒莿e以為過了年初七春節(jié)就過去了,恰恰相反這可是潮汕地區(qū)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各村會提前組織一年一度的“營老爺”活動,這是很典型的潮汕年俗。有點像北方的廟會游行,“老爺”就是每條村子自己的神,所謂的“營老爺”就是將“老爺”們從廟里請出來,放在專門的神轎上由村里的青壯年抬著,一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游村走巷。所到之處燃炮相應,可熱鬧了。
到了年初十更是有重頭戲,揭陽喬林鄉(xiāng)的“燒龍”活動。這是一個傳承了600多年的習俗,相傳源自喬林人歷經(jīng)數(shù)年成功抗擊外來勢力入侵后歡慶勝利的儀式。燃燒著的火龍舞出騰云駕霧的氣勢,視覺上的沖擊讓人十分震撼。
國外的新年怎么過的?
這期我們還想讓在歐洲生活過的編輯,寫寫外國人是怎么過新年的。畢竟新年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年間最重要的日子,關(guān)于外國人的年俗細說起來也特別好玩。
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過年都是在1月1日,雖然元旦前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日子:圣誕節(jié),但元旦的地位始終穩(wěn)如泰山一不過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元旦的重要性可能是因為它意味著長達兩周的圣誕假期結(jié)束,第二天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所以元旦總得好好慶祝下吧!
這多少是玩笑啦,不過關(guān)于元旦這一天的習俗,在歐洲還是蠻多門門道道的。你知道法國曾經(jīng)的新年是4月1日嗎?對的,就是你們整天搞怪整蠱別人的“愚人節(jié)”!這一天之所以能理所當然地跟別人開玩笑,就是因為在1564年法國國王采用新的格高利歷法,讓很多人無所適從。那些依然習慣在4月1日過新年的人,就往往被別人通過贈送禮物等方式開善意的玩笑。所以,現(xiàn)在我們在愚人節(jié)這天跟別人開玩笑,會不會也算是繼承了一種傳統(tǒng)“年俗”呢?
而年俗里經(jīng)典的象征一魚,在德國過年時候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國,新年吃魚代表著“年年有余”,而德國人過年時候則會在錢包里放上幾片魚鱗,祈求新一年財源滾滾來。在某些習俗上,中外的觀念都挺一致的嘛。
過年,是縈繞在每位中國人心頭上,關(guān)于親情、家庭還有傳統(tǒng)的情結(jié)。年味并非如我們所想的漸漸淡去,在很多地方,人們依然堅守著流傳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讓我們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去感受數(shù)代或數(shù)十代之前人們是怎樣為了跨過年關(guān)而歡欣鼓舞。那是為寒冬過去的感恩,對新一年的期許,這是屬于我們所有人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