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蘭州 730050)
銅奔馬,造型優(yōu)美,構(gòu)思巧妙,鑄造精美,工藝高超,是我國古代青銅藝術(shù)品中罕見的杰作,現(xiàn)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高34.5 cm、長44.5 cm、寬10 cm、重7.15 kg。馬的造型呈飛速奔跑狀,三足騰空,右后蹄掠踏一只展翅飛翔、回首驚顧的飛鳥背上,全身著力點集中于超躡飛鳥的一足之上,即表現(xiàn)了馬奔跑中的姿態(tài),又顯示出了馬的迅疾速度,再利用鳥展開的雙翅,恰好起到了平衡支撐作用,十分準(zhǔn)確地把握了力學(xué)原理(圖1)。整個作品集造型、速度和力學(xué)原理于一體,構(gòu)思非常巧妙。
圖1 東漢銅奔馬Fig.1 Eastern Han Dynasty Bronze Galloping Horse
與銅奔馬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支陣容龐大的銅車馬儀仗隊,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3輛大車、2輛小車、1輛牛車、17個手持戟矛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
銅奔馬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雷臺,50多年來,許多學(xué)者對銅奔馬的發(fā)現(xiàn)、年代、造型及其命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發(fā)表了大量研究文章。但是,對銅奔馬鑄造工藝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1974年2期《考古學(xué)報》的《武威雷臺漢墓》發(fā)掘報告[1]曾提到其鑄造工藝是范鑄法制造的,但是后來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用青銅失蠟鑄造工藝制作而成[2]。而馬臀上左右兩塊鐵銹斑,則被認(rèn)為是失蠟法鑄造時留下的銅液澆注口和排氣孔。博物館展覽銅奔馬時,也解說為中國古代失蠟法鑄造而成。
2019年,甘肅省博物館為了進一步研究銅奔馬及銅車馬儀仗隊中甲型馬和乙型馬的鑄造工藝,在蘭州石化重裝金屬無損檢測試驗中心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修復(fù)中心,利用現(xiàn)代科學(xué)儀器對銅奔馬和銅車馬儀仗隊中的甲型馬、乙型馬分別進行了檢測分析。
采用駐波電子直線加速器(型號:DZ-9/30000)和德國X射線探傷機(型號:Yxlon Smart Evo 300D),分別對銅奔馬和銅車馬儀仗隊中的甲型馬和乙型馬進行金屬射線探傷,通過探傷造影圖像分析其鑄造工藝。
另外利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型號: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XRF Analyzer;檢測條件:合金模式,電壓40 kV,電流為自動調(diào)節(jié),一般為5 μA)檢測銅奔馬合金元素含量。
圖2 駐波電子直線加速器探傷掃描銅奔馬鑄造痕跡造影圖Fig.2 Image of segmented casting trace of the BronzeGalloping Horse scanned by standing wave electronlinear accelerator
2.1.2表面觀察 在銅奔馬外觀及馬蹄底部仔細(xì)觀察,表面銅質(zhì)精純,范鑄墊片痕跡不清,銅銹均勻覆蓋,各部件連接處鑄接痕跡不清晰,只在馬腿根內(nèi)側(cè)可見鑄接痕跡(圖3),右前蹄底殘留有直徑約0.6 cm的銹蝕鐵芯(圖4),右后蹄下飛鳥腹底中部有一個直徑約0.3 cm的柱狀凸起,表面被綠銹覆蓋,隱約可見銹蝕鐵芯(圖5)。左側(cè)兩蹄底部因被土銹覆蓋,蹄內(nèi)情況不清。
圖3 銅奔馬右前腿根內(nèi)側(cè)的鑄接痕跡Fig.3 Casting trace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right frontleg root of the Bronze Galloping Horse
圖4 銅奔馬右前蹄底殘留的銹蝕鐵芯Fig.4 Residual rusty iron core at the right front hoof bottomof the Bronze Galloping Horse
圖5 銅奔馬飛鳥腹底中部的柱狀凸起鐵芯Fig.5 Columnar raised iron core in the middleof the bird’s belly
馬臀上一左一右有兩塊1 cm × 1 cm左右的方形鐵質(zhì)墊片,可明顯看出并非是銅液澆注口。右邊的鐵質(zhì)墊片因銹蝕嚴(yán)重,呈不規(guī)則方形(圖6)。
圖6 馬臀部左、右兩塊鐵質(zhì)墊片F(xiàn)ig.6 Two iron spacers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horse buttock
2.1.3成分檢測 明確了銅奔馬鑄造工藝后,為了解銅奔馬所含金屬成分,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利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銅奔馬進行了金屬成分含量無損檢測分析,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表1 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檢測銅奔馬合金元素含量表
2.2.1X射線掃描分析 武威雷臺漢墓與銅奔馬一起出土的銅車馬儀仗隊,根據(jù)不同造型分為甲型馬和乙型馬,其中甲型馬30匹,乙型馬8匹(圖7)。
圖7 銅車馬儀仗隊Fig.7 Bronze Chariot and Horse Guard of Honor
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修復(fù)中心,利用德國X射線探傷機(型號:Yxlon Smart Evo 300D),在甲型馬和乙型馬中各選取一件樣品進行了X射線探傷分析。在編號21121號甲型銅馬的掃描圖(圖8)上,范鑄時使用的銅墊片痕跡不清,馬頭頸跟身軀相接處有一條顏色深淺不同的鑄接痕跡,4條馬腿與馬身連接處的鑄接痕跡清晰可見,馬腿中間隱約可見一深色條狀陰影似為鐵芯骨。鑄造工藝為先范鑄馬頭、身軀,分鑄腿足,再將各部鑄接成一體,耳朵、雄勝頭飾和馬尾另鑄后,分別插入馬身上相應(yīng)的孔內(nèi)。馬頭頸為實心,身內(nèi)空腹,腹下有一橢圓形口。
圖8 X射線掃描編號21121甲型馬分段鑄造痕跡造影圖Fig.8 Image of segmented casting trace of No.21121A-type horse scanned using X-ray
編號21119乙型銅馬正面和背面的X射線掃描圖像上,可見馬頸兩側(cè)和身上分布多個1 cm×1 cm左右的方形黑塊,應(yīng)為范鑄墊片,馬頸部跟身軀之間有白色線條應(yīng)為鑄接痕跡,身軀前半身跟后半身中間有一道白色折線也應(yīng)為鑄接痕跡,馬身與馬腿相接處有明顯的鑄接痕跡(圖9a),圖中馬腿上淺色為銅腿,腿內(nèi)深色陰影疑似鑄夾的銹蝕鐵芯(圖9b)。其鑄造工藝為先鑄馬頭頸、身軀、分鑄腿足,再將各部鑄接一體,銅腿內(nèi)鑄夾鐵芯,馬身內(nèi)腹空,腹下一橢圓形口。
圖9 X射線掃描編號21119乙型銅馬分段鑄造痕跡造影圖Fig.9 Image of segmented casting trace of No.21119B-type horse scanned using X-ray
2.2.2外表觀察分析 對甲型馬的外觀仔細(xì)觀察,銅質(zhì)精純,范鑄墊片痕跡不清,頭頸、身軀與腿足交接處鑄接痕跡清晰可見,是分件鑄造,再將各部件鑄接為一體,最后打磨修飾,4個馬蹄內(nèi)均殘留有夾鑄的銹蝕鐵芯,從露出斷面可看出為截面0.4 cm×0.4 cm左右的方筋鐵條(圖10)。
圖10 編號21121甲型銅馬Fig.10 No.21121 A-type bronze horse
乙型馬的外觀上看銅質(zhì)相對粗糙,雜質(zhì)較多,制作不精,馬頸身軀部和馬腿根部有鑄接痕跡,在左前蹄內(nèi)可以清楚看到銅腿內(nèi)夾鑄的直徑約0.3 cm銹蝕鐵芯,其余3條蹄內(nèi)因覆蓋有范土而無法看清內(nèi)部痕跡(圖11)。
圖11 編號21119乙型銅馬Fig.11 No.21119 B-type bronze horse
關(guān)于銅奔馬及甲型馬和乙型馬的鑄造工藝,通過現(xiàn)代科學(xué)儀器進行金屬探傷分析、觀察表面鑄造痕跡和馬蹄底內(nèi)殘存的鐵芯,再結(jié)合金屬成分檢測結(jié)果,有以下幾點認(rèn)識:
1) 首先可以確認(rèn),銅奔馬是沿用商周時代傳統(tǒng)的青銅陶范鑄造法分段鑄造鑄接而成,而不是之前有觀點誤認(rèn)為是采用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失蠟法鑄造的。
3) 銅車馬儀仗隊中甲型馬和乙型馬鑄造工藝不同:雖然都是先鑄馬頭、身軀,分鑄馬腿,再鑄接成一體,銅腿內(nèi)鑄夾鐵芯骨,但甲型馬銅質(zhì)純凈,鑄工精細(xì),墊片不清;而乙型馬銅質(zhì)不純,鑄工粗糙,墊片清晰可見。造型上,甲型馬身軀高大矯健,耳較長直立向上,尾做弧形,末端打結(jié),收尾處細(xì)長;而乙型馬皆形體肥壯,耳較短而前傾,馬尾扁平彎曲,乙型馬的身材比例不及甲型馬勻稱。另外,甲型馬無銘文,乙型馬刻有銘文。很明顯甲型馬和乙型馬不是同一模型和工藝制作的。30匹甲型馬,是一批制品,而刻有銘文的8匹乙型馬則是另外一批制品。
這次金屬X射線探傷結(jié)果中有兩點未解之謎:一是為何在銅奔馬和甲型馬的探傷造影圖中,馬身上看不到范鑄銅質(zhì)墊片痕跡?二是為何銅奔馬制作如此精致,卻在馬臀上使用兩塊鐵質(zhì)墊片而不用銅質(zhì)墊片?這些未解之謎還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索研究。
這匹飛翔的青銅奔馬不僅是古代工匠的杰出之作,而且也成為了中國眾多文物的代表,成為古老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