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搜頂流”非三星堆莫屬了,強勢搶奪各大媒體的版面。
黃金面具是給誰戴的?為什么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總是給人印象深刻?究竟什么是三星堆?三星堆又為何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三星堆給人留下的疑惑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們一起走進三星堆考古現(xiàn)場,了解文物背后那個神秘的巴蜀世界。
眼睛是古蜀人給人的印象
1986年夏,四川廣漢一家磚廠的工人在挖掘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寶藏。這是兩個埋藏著大量珍貴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青銅人頭像等大量珍貴文物。一個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國通過這些美輪美奐的文物向后人講述著它的族人、戰(zhàn)爭、藝術乃至滅亡的不幸。
縱目大面具,高65厘米,寬138厘米,出土時倒立在祭祀坑里的,遠遠看上去像把椅子,挖出來原來是個巨型面具。它長刀眉,鷹鉤鼻,扁平的嘴巴似乎帶著盈盈笑意,最特別是的眼睛,呈圓柱狀往前伸出,甚至連眼肌都附在眼球上拉了出來,似在奮力張開眼睛。古蜀國的工匠們,將人與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這具既夸張又獨具特色的作品。
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蜀犬吠日”,說的是成都平原上的狗很少看見太陽,一當太陽露出臉時,它們就感到奇怪,感到是個怪物要去叫,要去咬。成都平原自古多霧,天基本上是陰沉沉的,生活在這里的蜀人想要看清遠一點的東西,很不容易。
一種觀點認為,縱目面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制作出來的,面具的眼睛是柱形的,這無疑意味著它有超乎尋常的望遠能力,可以看見很遠的地方;兩個尖尖的耳朵像鳥的兩只翅膀一樣,在古人眼中,天空中飛翔的鳥能夠聽到很遠的聲音,甚至是云霄之外神靈的指示。因此,縱目大面具又贏得了千里眼、順風耳的稱呼。
另一種觀點認為,縱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蠶叢形象?!度A陽國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做石棺石槨,國人從之,謂縱目人冢也?!彼^“縱目”,是否像神話中的二郎神一樣,額頭中間長出一只眼睛?祭祀坑發(fā)現(xiàn)后,學者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縱目”可能正如這些面具一樣,眼睛是向外突出的。也許有人要問,蜀王蠶叢怎么會長得如同怪獸一般?殊不知,縱目大面具是對蜀王蠶叢的追憶,這樣的形象,顯然經(jīng)過了古蜀人天馬行空的幻想與藝術加工。
除了縱目大面具,三星堆還出土了許多與眼睛有關的文物。眼睛,是古蜀青銅器藝術表達的重要母題,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寫法雖有20多種,每一種寫法上面,都有一個大大的“目”字。歷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會以眼睛來代表蜀人呢?從青銅器中的眼睛崇拜來看,當時的古蜀人創(chuàng)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廟或神殿中。同時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聽說了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這或許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來。
祭祀坑之后最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
縱目大面具,碩大的體積說明它不是戴在人臉上的,聯(lián)想到它兩頰上下均有榫孔,推測是組裝在大型柱狀建筑物上,被高高供奉起來;眼形器的四角均有小孔,表明過去是組裝在某些建筑物上的。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古城曾有一座龐大的宗廟,容納古蜀國珍貴的青銅器、玉器,也是巫師舉行重大祭祀儀式的場所。
這個推斷在2013年得到證實,新發(fā)現(xiàn)的三星堆青關山遺址,向后人展示著古蜀國恢宏的建筑與隱秘的祭祀。青關山巨大的考古探方中,隱約可見一個長55米、寬15米的長方形建筑基址,根據(jù)殘存的柱洞分析,這處建筑由6-8間房屋組成,沿中間廊道對稱分布。墻基內(nèi)外各有一排密集的土坑,總數(shù)近200個,可能是支撐屋面出檐的“檐柱”,底部由紅燒土壘砌,夾雜大量卵石。青關山北瀕鴨子河,南臨馬牧河,是三星堆位置最高的風水寶地,站在這里,整個古城盡收眼底??脊趴碧斤@示,青關山臺地分布著大片紅燒土與夯土,現(xiàn)存面積約16000平方米,年代被確定在商代,這也是中國繼河南安陽洹北商城一號宮殿基址之后發(fā)現(xiàn)的第二大商代建筑基址。
同樣,青關山下方也埋藏著多處破碎的玉璧、石璧、象牙,可能是奠基時埋下的。玉璧、象牙曾在祭祀坑中屢有發(fā)現(xiàn),它們是古蜀國的祭祀重器,由此可以管窺青關山的尊貴地位。由于發(fā)掘面積有限,青關山迄今只露出了冰山一角,從奠基使用的玉璧、象牙來看,青關山基址上曾有一座禮儀性建筑,可能是古蜀國的宗廟,它被譽為繼兩個祭祀坑之后的最大考古發(fā)現(xiàn)。
青銅人頭像,他們是誰?
縱目的形象,成了三星堆青銅器的特征。青銅人頭像也是縱目的,但與縱目大面具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眼睛鼓出眼眶之外,中間有一道橫向棱線,雖然神秘,卻不像縱目面具那般夸張,可能代表酋長或祭司階層。青銅人頭像戴著面具,作為古蜀國的頭目,為了保持神秘,是不會輕易以真面目示人的,戴上面具,不但掩蓋了自己的面容,也隔絕了與世俗的聯(lián)系。在雅安蘆山縣有一種慶壇表演,是蘆山當?shù)氐墓爬蟽畱?,當那些年過六七旬的壇師戴上面具的一剎那,身體似乎被注入了活力,頓時手舞足蹈起來。學者們普遍認為,人頭像過去是有身軀的,只不過青銅珍貴,它們的身軀以木頭或者泥巴代替,并在埋入祭祀坑前被毀壞。在三星堆,能享受全銅鑄造殊榮的,只有那尊高260厘米的青銅大立人——出土時在祭祀坑中平躺著,身邊環(huán)繞著縱目面具、人頭像、玉器以及六七十根1米有余的象牙。
大立人的模樣,與青銅人頭像并無太大區(qū)別,粗眉、縱目、高鼻、闊口、大耳,只是他的身體也用青銅鑄造而成,竭盡奢華之能事:頭戴雙層高冠,身穿三層華衣,外衣裝飾四條飛龍,很像后世帝王的龍袍,雙手碩大,夸張地握在胸前,過去可能握著玉璋或象牙等禮器,似乎正醉心于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之中。大立人在所有人像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是古蜀國群巫之長。有意思的是,在可以辨認的64件青銅人像中,發(fā)型只有兩種:一種長長的辮子拖在腦門后面,稱為“辮發(fā)”;另一種頭發(fā)卷起來用笄(古時的發(fā)簪)系在腦后,叫作“笄發(fā)”。
在古代,不同部族的發(fā)型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出現(xiàn)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辮發(fā)”和“笄發(fā)”是兩個風俗裝扮差異很大的部族。梳著“笄發(fā)”的青銅人像常故作神秘之態(tài),他們的工作幾乎全部跟宗教有關。身著華麗服飾、高高站立在祭祀臺之上的青銅大立人,雙手無限夸大舉在胸前,正陶醉于恢宏的儀式之中;頭戴鳥頭冠、下穿鳥足褲的青銅立人,似乎正在云蒸霞蔚中飛翔……無一例外,他們都是“笄發(fā)”。那些梳著“辮發(fā)”的青銅人像則似乎終日無所事事,若干年前的一場變故毀壞了他們脆弱的木制、土制身軀,面對著孤零零的人頭,我們很難復原出他們曾經(jīng)的生活。跟那些醉心祭祀的“笄發(fā)”們不同,“辮發(fā)”們可能是世俗的權力集團,也就是通常說的王權。
在古代,國家權力往往分為宗教與王權兩個部分。青銅人像的兩種發(fā)型透露出古蜀國內(nèi)部的政權模式:“笄發(fā)”們代表的是神權階層,控制著三星堆人的精神,充當著三星堆人與神靈之間溝通的媒介;“辮發(fā)”們則奴役著三星堆人的身體,把王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說來,三星堆古國的政權一分為二,一族占有神權,另一族則把王權收入囊中。兩個部族的真正身份,引起了學者的濃厚興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華認為,他們一支是成都平原上的土著部落,另一支則可能是來自二里頭的夏代王族。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想象遠古的一幕變遷:3000多年前或更早,一支來自二里頭的夏朝王族來到成都平原,當?shù)赝林柯鋵λ麄兌Y遇有加。王族神秘、虔誠的祭祀儀式引得土著心馳神往,他們留下來擔當古蜀國的巫師。王族最終取代土著巫師,并進一步攫取了三星堆的神權。成都平原上出現(xiàn)了神權與王權并駕齊驅(qū)的情況。祭祀坑中,“辮發(fā)”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笄發(fā)”。不過,數(shù)量跟分享權力可能沒有太大聯(lián)系。青銅人像中有四個戴著黃金面罩,黃金暴露了兩個部族之間的秘密協(xié)議。在古代,青銅珍貴,黃金更為稀有。四個青銅人像應該代表了古蜀國的最高權力。他們兩個“辮發(fā)”,兩個“笄發(fā)”,數(shù)量恰好相等,似乎刻意維持某種平衡。
在一件金杖上,刻有這樣一幅圖畫:四根羽箭平行射入兩個人頭之中,箭頭分別穿入兩條魚的頭部,箭尾則是兩只展翅的飛鳥。一個最新的說法是,兩個人頭代表著“笄發(fā)”和“辮發(fā)”兩個部族,魚和鳥是它們的圖騰,羽箭則相當于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