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輝,賈曉輝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遼寧省果品貯藏與加工重點實驗室,遼寧興城 125100)
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水果生產互補優(yōu)勢明顯。南半球梨主要為西洋梨,果實成熟期在12 月下旬至翌年3 月,一半以上銷往北半球。阿根廷、南非、智利和澳大利亞是南半球梨主要生產國,上述4 個國家產量占南半球梨產量的95%左右,占世界西洋梨產量的1/5 左右[1]。近年,亞洲尤其是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市場開放,南半球梨生產大國紛紛瞄準中國市場,阿根廷、新西蘭、智利等梨已獲準輸華,目前南非梨雖未準入,但南非一些公司的幾種西洋梨已在我國銷售多年。
(1)近50 年,世界西洋梨產量總體相對穩(wěn)定(圖1),但南、北半球梨生產格局發(fā)生較大變化。世界上的梨有東方梨(亞洲梨)和西洋梨之分,除東亞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多生產源自歐洲的西洋梨。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由于氣候、經濟、梨火疫病等原因,歐洲的意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典、西班牙(21 世紀初開始)等梨主要生產國產量持續(xù)下降(圖2)。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統(tǒng)計,歐洲梨產量占世界西洋梨的比重由1970 年的78.6%下降為2019 年的40.0%。與之相反,南半球的阿根廷、南非、智利等國家梨產量逐漸增加[2-4],到2013 年達到歷史最高峰(圖2),上述3 個國家梨產量占世界西洋梨的比重由1970 年的3.1%上升到2019 年的20.1%。
圖1 近50 年世界西洋梨栽培面積與產量情況
圖2 近50 年南北半球梨主要生產國產量情況
20 世紀60—80 年代,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梨栽培面積最高時曾分別為8.10、3.37、3.30 萬hm2,2019 年僅剩2.87、0.53、0.21 萬hm2,降幅分別達到64.6%、84.3%、93.6%。
(2)南半球梨產業(yè)20 世紀70 年代進入增長期,近30 年快速發(fā)展,近10 年產量總體趨向穩(wěn)定。自20 世紀70 年代始,隨著歐洲梨產量的下降,歐洲及北半球市場為南半球發(fā)展中國家?guī)頇C遇。據FAO 統(tǒng)計,2019 年南半球梨生產國有15 個,年產量140 萬t,阿根廷、南非、智利和澳大利亞4 個國家梨產量在南半球占比約95%(圖3),其次為新西蘭、巴西、烏拉圭等。澳大利亞1970 年梨產量曾達到19 萬t,2019 年僅8 萬t(圖4)。新西蘭20世紀90 年代高峰時刻梨產量曾超5 萬t,2019 年僅1.76 萬t。巴西和烏拉圭梨年產量只有1 萬余t,其余國家均不足1 萬t。
圖3 南半球梨主產國產量及其占比情況(2019 年)
圖4 近50 年南半球梨主要生產國產量情況
南半球梨產業(yè)為出口導向型,出口占比50%以上,主要出口到北半球。因此,其栽培品種受到北半球,尤其是歐洲和北美鮮梨消費偏好和加工產品市場的影響。為迎合歐美市場,近年來南半球梨品種結構和出口比重在不斷調整。
(1)‘盤克漢姆’(Packham’s)和‘巴梨’(Bartlett)是南半球產量最多的品種。2009—2017年,南半球‘盤克漢姆’和‘巴梨’平均年產量分別為48.2萬、48.0萬t,分別占南半球梨產量的33.1%和32.7%。受北半球梨罐頭需求減少的影響,近年來阿根廷、南非和智利的‘巴梨’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2020 年‘盤克漢姆’和‘巴梨’產量分別約為48 萬、16 萬t,在南半球占比分別為34%和16%?!P克漢姆’是澳大利亞于19 世紀90 年代培育,該品種在南半球廣泛栽培,北半球很少商業(yè)種植。‘巴梨’則是北半球栽培最廣泛的品種之一。
(2)‘佛羅爾’(Forelle)等紅色(紅暈或片紅)梨品種在南半球異軍突起。近20 年原產于德國薩克森省的老品種‘佛羅爾’在南非和智利種植非常成功,目前年產量18 萬t 左右,其產量占南半球的13%左右,是僅次于‘盤克漢姆’和‘巴梨’的第三大品種。其他紅色品種還有‘卡門’(Carmen)、‘玫瑰瑪麗’(Rosemarie)、‘Vermont Beauty’‘Sempre’‘Flamingo’,以及新西蘭培育的新品種‘Peeka Boo’[6]等。
(3)其他品種?!吞亍ˋbate Fetel)、‘安久’(D’Anjou)、‘考西亞’(Coscia)、‘寶斯克’(Bosc)、‘伏茄梨’(Beurre Giffard)、‘茄梨’(Clapps Favorite)、‘Josephine’‘Winter Nelis’‘Taylors Gold’以及少量亞洲梨。
(4)為適應北半球市場需求,出口品種比重不斷調整。南非‘盤克漢姆’出口量2012 年比1997—2000 年下降 14.7%,而紅色品種‘佛羅爾’‘Vermont Beauty’和‘阿巴特’分別增長12.6%、7.6%和5.6%。智利的‘盤克漢姆’‘寶斯克’‘安久’和‘巴梨’的出口份額從1992—1995 年的91.2%下降到2004—2007年的74.5%和2015年的29.0%。‘阿巴特’‘佛羅爾’‘考西亞’和‘考密斯’的出口份額從1992—1995 年的2.6%上升到2004—2007 年的22.7%和2015 年的64.5%。隨著歐盟新鮮‘巴梨’和美國‘巴梨’罐頭需求的減少,阿根廷‘巴梨’產量占比由2011 年的45%下降至2020 年的16%。
阿根廷是南半球梨生產第一大國,世界前三。梨也是阿根廷第二大落葉果樹,2020 年種植面積2.2 萬hm2,產量61.0 萬t。2020—2021 年度預計出口32 萬t,主要銷往俄羅斯、歐盟和美國等北半球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巴西等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和其他拉美市場,有機梨主要銷往美國和歐盟。鮮梨出口FOB 價格2018、2019、2020 年分別為867、780、732 美元/t。依據品種及等級規(guī)格本地超市零售價格0.83~1.43 美元/kg,多數不超過1 美元/kg。近年來有機梨越來越受高收入群體歡迎。
阿根廷梨和蘋果的生產多在一起,里奧內格羅省巴塔哥尼亞的Alto河谷和內烏肯省分別占85%和12%,門多薩省的Uco 山谷占3%?!P克漢姆’(產量占41%,下同)、‘安久’(24%)和‘巴梨’(16%)占阿根廷梨產量的81%,‘阿巴特’‘寶斯克’‘伏茄梨’‘茄梨’等其他品種占19%。
阿根廷水果規(guī)模化生產,公司商業(yè)化運作,生產相對集中且規(guī)模較大。近15 年蘋果和梨生產商的數量從2005 年的9 000 家左右下降到2 200 家左右。目前,蘋果和梨共有270 個包裝廠、260 座冷藏庫及6 萬名雇傭員工。生產成本0.25~0.30 美元/kg,其中60%為勞動力成本,40%為生產投入和服務成本(能源、化肥、運輸、包裝、海關費用,植物檢疫和質量認證等)。國際貿易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公司,Salentein Fruit S.A.、Cleppe S.A.等5 家公司壟斷了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以外的70%海外出口量,另外,還具有國內市場份額的20%及25%的巴西市場。上述公司均有自己的果園和國際最先進的采后處理、分級包裝和氣調冷藏保鮮庫。
南非是南半球僅次于阿根廷的第二大梨生產國,梨是南非第三大落葉果樹。近年梨樹栽培面積小幅增長,2020 年1.28 萬hm2,產量約41.0 萬t。2020—2021 年度預計出口21.8 萬t,占產量的53.2%。歐洲是南非最大的出口市場,占梨出口總額的48%,其次是亞洲(23%)、中東(17%)和非洲(8%),出口北美很少。
西開普省是南非最大的落葉水果種植區(qū),占總種植面積和產量的72%,北開普省占17%,東開普省占8%,其余地區(qū)占比不足3%。西開普省的蘋果和梨占南非的79%,主要種植區(qū)域有Ceres,占總面積的37%,其次是Groenland(13%)、Langkloof East(13%)、Wolseley/Tulbagh(11%)、Villiersdorp(10%)和Klein Karoo(7%)。南非每年12 月下旬到翌年1月初梨成熟?!P克漢姆’(種植面積占34%,下同)、‘佛羅爾’(27%)和‘巴梨’(18%)種植面積占南非梨樹面積的近80%,‘阿巴特’‘寶斯克’‘考密斯’‘玫瑰瑪麗’等占20%左右。
南非國內梨果鮮食僅占23%,加工品消費比率高達77%。南非梨價格具有競爭優(yōu)勢,2018—2019年,鮮梨出口價格5 108 元/t,國內市場2 789 元/t,加工原料價格854 元/t。
南非梨生產主要以大公司大農場的方式進行,Capespan、Kromco、Safpro S.A.等是南非知名的大型專業(yè)水果生產和銷售公司。公司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實現了生產標準化、管理現代化、營銷品牌化,有現代化大型分選包裝場和冷藏庫,果園面積一般為1 000~1 500 hm2。南非梨產業(yè)相關組織健全,產學研銷政一條龍服務高效。主要組織有SAAPPA 南非蘋果和梨生產商協(xié)會、HORTGRO(支持落葉果樹業(yè)內的營銷、生產和轉化)、園藝科學(為落葉果樹產業(yè)提供研究和技術支持)、SAPO 南非植物改良組織、信托基金(南非水果植物材料供應商)、Plant South Africa(管理和提供行政服務,支持南非園藝的植物改進和植物認證)、CULDEVCO(品種開發(fā),管理150 多個落葉果樹品種,以及專門為南非生長條件開發(fā)的蘋果和核果砧木等)。
近年來智利梨生產和出口利潤下降,梨種植面積有所減少。2016 年梨樹栽培面積達到0.915 萬hm2,產量29.2 萬t,為歷史高峰,之后逐年下降。2020 年面積0.695 萬hm2,產量約21.1 萬t。2020—2021 年度出口11.1 萬t,占產量的52.6%。智利鮮梨主要市場是歐洲和美洲,哥倫比亞、俄羅斯、荷蘭、意大利、厄瓜多爾、秘魯、美國、德國、巴西、沙特等是其主要出口國家。2019 年4 月中國對智利梨市場的開放為梨生產商擴大了市場機會。智利梨果采后保鮮新技術的應用使貯藏壽命延長,得以與阿根廷、南非、歐洲等市場競爭。
智利梨產區(qū)集中在其中部的O’Higgins 和Maule 2 個地區(qū),種植面積分別占65%和27%。智利梨生產以中小農場為主,面積小于5 hm2的農場占60%以上,370個5~10 hm2梨園覆蓋了29%的種植面積?!P克漢姆’10 年前是面積最大的品種,目前‘阿巴特’面積最大,其次是‘佛羅爾’‘盤克漢姆’‘考西亞’,再次是‘寶斯克’‘巴梨’‘安久’等。
智利是南半球最大的鮮果出口國,智利擁有較為完善的產業(yè)基礎設施、組織機構和金融投入體系。生產方面,智利在1985 年成立了智利水果種植者協(xié)會(簡稱Fedefruta)。該協(xié)會是一個非盈利性的聯(lián)系私人和公共部門的專業(yè)組織,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協(xié)會基于ISO 質量管理體系9001:2000 模型對水果質量水平進行管理,目標是為智利果蔬生產部門的推廣、宣傳、培訓、研究和認證提供服務。出口方面,智利水果蔬菜出口商協(xié)會(ASOEX)是一家非盈利性組織,成立于1935年,其成員出口量占全國水果出口總量的96.5%,種植面積是全國水果種植面積的63.1%,ASOEX 的主要工作是促進智利水果和蔬菜出口至世界各地,代表智利新鮮水果出口商的利益。同時,ASOEX 還負責宣傳技術和貿易信息、支持行業(yè)發(fā)展調研并管理植物檢疫協(xié)議。根據“World pear review”2016報告[7],按照生產效率、基礎設施及其投入、金融政策及市場情況打分,智利梨市場綜合競爭力排名世界第1。
Rucaray S.A.公司是智利水果從生產到出口鏈的先鋒,成立于1978 年,已成為知名的水果品牌。Rucaray 的種植園位于國家北部的巴耶納爾和中部地區(qū)。該公司擁有4 000 多hm2現代最新管理技術的果園,還擁有自己的包裝廠、冷藏庫和冷藏車。主要成員都是果園附近農民,在過去3~4 輩均從事水果生產和經營,果樹種植已經成為他們的家族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主要生產西洋梨,占世界西洋梨份額較小。2019 年澳大利亞梨產量8.04 萬t,出口0.93 萬t。澳大利亞‘巴梨’和‘公爵夫人’(Duchess)約占47%,主要用于加工;‘盤克漢姆’約占39%,為生鮮市場生產;其他重要品種有‘寶斯克’‘Josephine’和‘Corella’。自20 世紀80 年代早期以來,‘二十世紀’(Nijisseiki)、‘Nashi’等亞洲梨就開始商業(yè)化生產,主要用于生鮮市場。
2020—2021年度新西蘭梨收獲面積為350 hm2,產量1.27 萬t,出口0.37 萬t,主要出口到中國和美國等國?!甒inter Nelis’‘寶斯克’‘Taylors Gold’是新西蘭最普遍的傳統(tǒng)品種,目前新品種‘Peeka Boo’已開始取代傳統(tǒng)品種。
(1)出口量及出口額。近10 年南半球梨果出口相對穩(wěn)定,平均出口量75 萬t 左右,出口額約6.8 億美元,世界占比分別為28%和26%。南半球鮮梨海外市場出口主要在1—7 月。
(2)出口價格。世界FOB 價格平均966.2 美元/t,南半球平均903.1 美元/t。阿根廷、南非、智利、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近10 年出口單價分別為882.5、847.9、1 017.4、1 336.4、1 526.1 美元/t。阿根廷、南非和智利是南半球梨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出口量南半球占比98%,各國出口量占其產量的55%左右,澳大利亞、新西蘭出口量較少(表1)。
表1 南半球主要梨生產國近年出口量
(1)準入國家和地區(qū)。目前,阿根廷、智利、新西蘭、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等8 個國家和地區(qū)鮮梨準入中國大陸。2015 年阿根廷鮮梨首次輸華,2019 年智利首次正式獲準進入。歐美國家除新西蘭準入西洋梨(Pyrus communis)和砂梨(Pyrus pyrifolia)外,其他均是西洋梨。日本和中國臺灣砂梨準入。另外,中國澳門地區(qū)有來自葡萄牙的西洋梨‘羅恰’(Rocha)。
(2)進口量和進口額。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20年我國大陸進口梨10 384.2 t,進口額1 828.8 萬美元,同比減少19.1%和13.5%(表2)。我國大陸進口梨果不多,不足國際鮮梨進口貿易的0.8%,但我國香港(近年6 萬~9 萬t)和臺灣(1.0 萬~1.5 萬t)進口較多,我國澳門地區(qū)也有少量進口。大陸及我國香港、臺灣和澳門兩岸三地進口鮮梨9 萬~11萬t,占世界鮮梨貿易量的6%左右。
表2 2018—2020 年我國鮮梨進口情況
(3)進口品種。我國進口鮮梨主要是西洋梨,來自南半球的有阿根廷和智利的‘盤克漢姆’‘佛羅爾’‘卡門’‘玫瑰瑪麗’,新西蘭的紅啤梨‘Piqa?Boo?’(西洋梨×砂梨)、‘Belle du Jumet’(商品名為Honey Belle)。南非梨原本有望在2020 年進入中國市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非梨輸華計劃擱置。但產自南非的‘佛羅爾’‘盤克漢姆’‘玫瑰瑪麗’等西洋梨已在我國銷售多年。
(4)我國進口西洋梨品質和價格。定期對超市銷售的南半球進口梨品質檢測,結果見表3。進口西洋梨包裝標識清晰,凈重足秤,等級規(guī)格整齊,大小一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較高,后熟后香甜軟溶多汁。我國超市銷售進口‘盤克漢姆’,平均單果重287.8~330.8 g,果實硬度0.77~2.80 kg/0.5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15.8%,可滴定酸含量0.14%~0.28%。阿根廷進口‘盤克漢姆’市場批發(fā)價150~160 元/件(10 kg),超市零售價格26.0~30.0 元/kg。阿根廷包裝凈果一般10 kg,南非包裝凈果12.5 kg。由于進口量增加,同時我國也在快速發(fā)展西洋梨,近10 年超市進口西洋梨售價總體呈下降趨勢。2013 年遼寧省葫蘆島地區(qū)超市‘盤克漢姆’‘佛羅爾’等南半球進口品種超市零售價格多在40~55 元/kg,2020 年在30~40 元/kg。
表3 南半球進口梨內在品質檢測
(1)產區(qū)和品種相對集中,利于優(yōu)勢企業(yè)、品牌形成。阿根廷85%的梨栽培在里奧內格羅省和內烏肯省,南非梨產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海角以及東部海角。競爭力強的國家其產區(qū)都集中在優(yōu)勢區(qū)域,優(yōu)勢產區(qū)容易形成優(yōu)質品牌。
(2)規(guī)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大公司大農場大規(guī)模生產,或公司加農戶,生產端眾多小農戶聯(lián)合實現規(guī)?;N植,采后分級包裝、貯藏銷售由大企業(yè)完成,合力雙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3)分級標準與包裝統(tǒng)一,市場準入認證體系完善。
(4)注重產后分級包裝、貯藏、運輸等基礎設施投入,注重營銷和產區(qū)、企業(yè)品牌宣傳,家族式企業(yè)或協(xié)會創(chuàng)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水果的采后處理和貯運保鮮是農業(yè)再生產過程中的“二產經濟”,是采前生產(一產)的延續(xù)。水果強國均把產后分級包裝和貯運保鮮放在果業(yè)的首要位置,把農業(yè)總投入的60%~70%投入到產后分級、包裝、貯藏、營銷等方面。
(5)政府和協(xié)會服務意識強,統(tǒng)一組織,對外統(tǒng)一宣傳,協(xié)會企業(yè)化管理,效率高。生產方面,成立梨果種植行業(yè)協(xié)會,為梨果生產設立統(tǒng)一標準,進行統(tǒng)一質量管理。協(xié)會基于行業(yè)發(fā)展目標,與政府談判獲得相應扶持,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出口方面,非盈利性協(xié)會聯(lián)合眾多出口企業(yè),建立統(tǒng)一品牌戰(zhàn)略,增強品牌公信力和國際出口話語權,統(tǒng)一塑造國家水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