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站
摘? ?要: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面對前方可能出現的困難,思政課教師應當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本文探討高校思政課開展“講好中國故事”教學的價值,針對當前思政課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存在的“動力與能力不足、情感帶入缺乏、教學工具運用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提出通過自我革新、利用好教學載體、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故事素材等講好中國故事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講好中國故事? ?實效性
講好“中國故事”對大學生強化“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好聲音[1](40-43)。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理論”,講清楚中國道路,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是上好思政課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挖掘“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一、“講好中國故事”對高校思政教學的價值
(一)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黨的科學理論成果的認知與認同。
講好中國紅色故事、中國傳統(tǒng)故事,可以引導學生感知近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不懼死亡、英勇奮戰(zhàn)、犧牲自我的感人事跡,認識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由來和不竭動力,回顧歷史,加強情感認同,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二)增強教學感召力及課程有效性的需要。
要提高教學效率,不僅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還需要教師發(fā)揮感召力。高校思政教師要通過言行舉止感召學生,調動他們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的感召力并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要依托教學方式,體現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性格氣質。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中,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體現自身的道德和品格魅力,使講解在每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更生動、富有情感,增強教學感召力,引起學生的心靈震撼與共鳴,將教育的感召能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在溫暖人心、融化心靈教學過程中獲得潛移默化的成長[2](26-28,32)。
(三)弘揚“四個自信”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
習近平同志在教育大會上曾經指出,教育的一個核心功能是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理想和決心,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刻苦拼搏奮斗、鍛煉本領,隨時準備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開展“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弘揚四個自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3](108-112)。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是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教育強化和鞏固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其政治理論素養(yǎng),將理想信念根植于心,踐于行。
(四)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堅定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堅定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能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堅定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高校思政課程的義務和責任,青年是祖國未來建設事業(yè)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走向,因此教師,尤其是思政專業(yè)的教師,在鞏固和引導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實踐中,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等教學手段不斷深化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鞏固意識形態(tài)陣地,強化學生的政治、本領、責任意識。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講好中國故事”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講好中國故事”動力及能力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學生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講好中國故事”等思政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提高政治素養(yǎng),使他們能自覺摒棄與馬克思主義精神相違背的價值觀,真正從內心深處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與信念,并且具備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政課程要想提高效率,真正擔負起責任和義務,就必須有政治素質過硬、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領。思政課程教師不僅要把枯燥的理論知識有效傳遞給學生,引起他們的內心共鳴,提高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還必須提高教學積極性、主動性,以責任擔當意識做好學生思想政治領域中的指路人。但在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略顯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效率。
(二)“講好中國故事”缺乏必要的情感代入。
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既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又需要具備感召力,在教學中體現藝術性和情感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震撼心靈,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并以極大的熱情在學習、生活中踐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但在實踐中,一些教師只注重故事的講授,過于依賴語言的使用。與語言形式相比,肢體、表情等非語言傳遞形式往往更具有感染力,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感,調動其自主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技能、方法等,還要重視情感渲染,將情感帶入故事講述當中,自覺使用肢體、表情等感情類非語言方式傳遞信息、開展教學。
(三)“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工具運用不足。
實踐中一些思政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當中采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傳統(tǒng),只采用語言方式講授,無形中使課堂變得壓抑沉悶,不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事實上,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工具,語言是重要的且必要的,但絕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不斷成熟,在思政課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方法變得非常簡便、易于操作。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將圖片、視頻等方式作為教學內容展現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相比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手段,引入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未能合理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教學方法單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發(fā)展更快、質量更高的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思想開放、獨立意識強,對教學手段需求多元化,對于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緒[4](52-54)。然而部分思政課教師還運用“滿堂灌、一言堂”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學實效性不明顯,削弱了“中國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領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一)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自我革新。
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講好“中國故事”并非易事,教師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有歷史、人文及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需要革新,要完善“講好中國故事”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學習培訓,充分借助“學習強國”平臺資源,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不斷開闊視野,更新政治理論知識儲備,從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等方面下功夫。教師首先是學習者,才能做講授者,提高育人水平。
(二)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學載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思想政治課程效率離不開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也離不開合適的教學載體。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學生聽課需求的多元化,將互聯(lián)網技術和方法應用到教育領域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借鑒“聯(lián)網+”育的模式,把握新時代的要求,利用重大活動、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載體,用好新媒體,“學習強國”、網絡精品課資源,選好主題,挑選與授課內容結合密切的優(yōu)秀歷史影像故事資料,制作聲像、文圖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以此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圖像、視頻感官的需求,優(yōu)化教學內容,這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而且能有效整合來自互聯(lián)網上的規(guī)模龐大的教學資源,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率,增強思政課堂實效性。
(三)依托現代教學技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可以依托現代互聯(lián)網提供的海量教學資源,發(fā)揮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自覺了解“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中國故事”的理解和掌握,激發(fā)其對思政課和“中國故事”的興趣和熱愛。優(yōu)秀的“中國故事”促使學生增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培養(yǎng)出既有理想又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四)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豐富故事素材。
講好“中國故事”自然離不開豐富的素材,在素材的收集積累上,首先要從眾多“中國故事”中擇優(yōu)遴選更貼近學生實際的、能給人以強烈情感體驗的、真實的“中國故事”。比如在我國改革開放期間的發(fā)展故事,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故事,道德模范的事跡,民族英雄的故事,抵抗外敵侵略、新中國成立、建黨過程等故事,等等,都可以作為講好中國故事課程的素材。在將這些素材搬到課堂上時,要注意提煉其中的核心要素,比如主題、人物、時間、空間情節(jié)等,主題要鮮明、人物要鮮活、故事的發(fā)生要有強烈的時空感、情節(jié)要完整生動,只有這樣講出來的故事才能直抵人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五)選擇合適的“中國故事”,深入理解講故事內涵。
講好“中國故事”要全面深入理解講故事內涵。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講好中國紅色故事、講好傳統(tǒng)故事、講好改革故事。在思政課堂講好“中國故事”,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六)錘煉思想政治教師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效率,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教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教學經驗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素養(yǎng),還需要具備與教學相關的素質和能力。
首先就基本素質而言,教師應該具備社會主義遠大的理想信念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這樣才可能具有思政課程的感召力,使“中國故事”直抵人心,引起學生的共鳴。缺乏個人魅力和情感感召力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枯燥乏味且效率低下的,只有具有情感的教學,才能以情動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興趣,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事實上,思想政治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有相通之處,都是只有感召人心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對于藝術來說,要想通過藝術形式和內容感染別人,引起他人情感上的共鳴,那么首先自身必須是對藝術有同樣的熱情,且具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同理,向學生講授“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想學生與自己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首先就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有感化和推動別人前進的力量,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感召力、豐富的經驗、深厚的理論功底正是這樣的力量。
其次,就基本能力而言,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感悟能力、共情能力及深厚的教學功底。教師應該隨著故事講解的需要,靈活掌握語速、語氣等語言要素的變化,做到在講述過程中聲情并茂、真摯感人。
四、結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開展“講好中國故事”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法。它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向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價值理念,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更具生動性,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一種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為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政府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江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好中國“三個故事”[J].北京教育(德育),2017(10).
[2]張子榮.習近平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論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
[3]樊英杰.“講好中國故事”的三個教學關鍵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6).
[4]梁建業(yè).試析高校思政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