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的來歷
“犬子”本是司馬相如的小名,《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xué)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他長大后,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但隨著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人們便爭相效仿,謙稱自家兒郎,用上了 “犬子”一詞。
二百五的來歷
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lián)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nèi)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告示一出,立刻有四人上鉤,聲稱是自己所為。齊王正恨刺客牙癢,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回復(fù)姓氏為什么要免貴
在夏商周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通志·氏族略》有云:“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用來區(qū)別婚姻,同氏不同姓可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通婚。秦統(tǒng)一以后,姓氏合二為一。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所以往往要問“貴姓”,而有人問“貴姓”,才能回答“免貴姓某”。
俗語為什么是不三不四
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所以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于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為不端的人統(tǒng)稱為“不三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