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宇
摘要:目的 研究在診斷胎兒肢體畸形中采取產前超聲篩查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進行產前超聲篩查的1200例孕婦的臨床資料,所有孕婦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分析胎兒生長發(fā)育狀況,觀察產前超聲篩查結果,同時與正常分娩或引產后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產前超聲篩查的準確率。結果 產前超聲篩查結果得出,1200例孕婦中有24例胎兒肢體存有異常。通過正常分娩及引產后結果得出,有29例存在異常,10例合并肢體外畸形,超聲篩查胎兒肢體畸形檢出率為82.8%,漏診率為17.2%。結論 產前超聲篩查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作為診斷胎兒畸形的首選技術,有效減少肢體畸形胎兒的出生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胎兒肢體畸形;產前超聲篩查;診斷;分娩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5-484-02
隨著我國分娩率逐漸增加,我國胎兒肢體畸形發(fā)生率也隨之上升,研究顯示,我國肢體畸形發(fā)生率高達19%,圍生兒先天性畸形發(fā)生率為1.31%,其中四肢畸形占26%[1]。胎兒肢體畸形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是指圍生兒肌肉骨骼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對圍生兒日后生長發(fā)育以及生活質量均會帶來嚴重影響,增加患兒家庭的經濟與心理負擔[2]。因此為降低新生兒肢體畸形發(fā)生率,加強產前篩查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yī)療技術迅速發(fā)展,超聲在各疾病診斷中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及準確率,且操作方式簡便、安全性高,孕婦易于接受,因此本研究就此進行分析,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選取1200例孕婦,所有孕婦均給予產前超聲篩查,1200例孕婦年齡在22~38歲,平均為(28.69±3.660)歲;孕周為16~39周,平均為(26.75±5.21)周;初產婦728例,經產婦472例。納入標準[3]:(1)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2)所有孕婦均與醫(y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3)單胎妊娠孕婦。排除標準[4]:(1)與孕婦溝通存有障礙;(2)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疾病。
1.2 方法
使用GE Voluson E8、邁瑞Resona5、飛利浦Affiniti 50等彩色超聲儀器,探頭頻率:3.5MHz。囑咐孕婦將膀胱排空、采取仰臥位,使用探頭掃描其下腹部。依據(jù)英國胎兒基金會(FMF)標準檢查胎兒頸項透明層(NT),對胎兒頭部、面部、四肢、脊柱、臍帶、胎盤等情況進行檢查,并對胎兒生長情況等進行了解。對NT、頭臀長、雙頂徑、頭圍、股骨、肱骨長度、小腦橫徑以及羊水深度等進行測量。同時使用連續(xù)順序追蹤超聲檢查法觀察胎兒肢體狀況,從胎兒四肢近端沿自然方向及順序掃描至末端部位,對胎兒肢體數(shù)量、姿勢、形態(tài)及周圍結構連接關系等進行動態(tài)觀察。隨后分別掃描胎兒肱骨、尺橈骨、手掌及手指等,對手掌進行連續(xù)掃描,多角度、多切面掃描掌骨、指骨,動態(tài)觀察肢體運動。胎兒較小時,則能夠在同一切面顯現(xiàn)胎兒上、下肢長軸完整圖像;若胎齡較大,不能在同一切面顯示完整,則應對各肢體分節(jié)段進行連續(xù)性掃描。若因胎兒體位等因素無法將肢體情況清楚顯現(xiàn),則可以使用探頭適當施壓,推擠胎兒,或囑孕婦側臥位以改變胎兒體位而有利于觀察肢體情況。若少數(shù)胎兒無法改變體位,可讓孕婦休息0.5h再接受檢查。檢查結束后,若顯示胎兒肢體異常,應實施順序追蹤超聲法檢查,同時將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并告知孕婦,建議其進一步進行產前高危門診咨詢。若部分因孕婦腹壁脂肪層過厚、羊水過少等因素影響無法顯示清晰的,則應在報告單上如實說明,并告訴孕婦,建議針對相關內容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孕婦產前超聲篩查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并記錄肢體的各個標準切面,胎兒肢體姿勢、骨骼系統(tǒng)以及活動度等指標,并與正常分娩或引產后結果進行對比,以判斷產前超聲篩查結果準確性。
1.4 尸檢與隨訪
經產前超聲篩查,并且最終明確診斷為先天性肢體畸形,或合并其他嚴重的六大致死性畸形者,遵照醫(yī)學法規(guī)中有關規(guī)定,醫(yī)務人員有義務向胎兒父母告知胎兒真實情況,并決定是否繼續(xù)妊娠,以尊重胎兒父母意愿。若決定終止妊娠者,可在引產后對胎兒實施尸體解剖,以明確胎兒是否存在嚴重的先天肢體畸形,并與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對比。而確定繼續(xù)妊娠者,需囑咐孕婦直至分娩前間隔3~6周定期復查超聲,必要時可進行遺傳學等相關檢測,在分娩后對新生兒實施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并與產前篩查結果進行比較。
2 結果
2.1產前超聲篩查結果
產前超聲篩查結果顯示,1200例孕婦中有24例胎兒肢體存有異常。經產后證實,有29例存有,超聲篩查檢出率為82.8%,漏診率為17.2%,見表1。
2.2 肢體外畸形檢出情況分析
本研究中29例胎兒畸形中,有10例合并肢體外畸形,其中以唇腭裂最為常見,見表2。
3 討論
胎兒肢體畸形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畸形,主要是指胎兒在宮腔內發(fā)育異常,胎兒自身發(fā)生形態(tài)學缺陷,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5]。胎兒肢體畸形種類較多,對患兒日后生長發(fā)育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增加了家屬的心理負擔。因此加強對胎兒肢體畸形的診斷,是減少畸形胎兒發(fā)生率的關鍵。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不斷提高,影像學技術逐漸完善,超聲成為臨床主要檢測手段,在診斷胎兒肢體畸形中具有顯著效果[6]。胎兒骨骼發(fā)育主要發(fā)生于胚胎中胚層,而四肢骨在胚胎發(fā)育時主要遵循近端至遠端的順序分化生長。在診斷胎兒肢體畸形中,最佳孕周在13~14周,但有報道表明,最佳孕周在17~20周。臨床常規(guī)超聲檢查,能夠盡早發(fā)現(xiàn)各類型肢體以及手足畸形胎兒,對超聲圖像進行檢查,有利于臨床醫(yī)師準確判斷畸形,為臨床診斷胎兒畸形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jù),以降低誤診、漏診發(fā)生率。彩色多普勒是近年來診斷疾病最主要的一種檢查方式,在整個產前超聲檢查過程中,不僅需要檢查胎兒肢體情況,同時應檢查合并畸形狀況,必要時可結合三維超聲對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同時采集相應的異常部位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處理措施[7]。實施三維超聲,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對胎兒進行檢測,將胎兒基本情況由圖像清楚顯示出來。胎兒肢體超聲檢查常使用縱切,在檢查時,適當側動探頭,可動態(tài)監(jiān)測尺橈骨、脛腓骨數(shù)目、長度等,可仔細辨認手掌、脛腓骨、前臂以及足底的解剖結構有無異常,有無下肢與遠端缺失等。但應注意在進行超聲檢查過程中,極易受胎兒體位、母體因素以及羊水等因素影響,增加漏診率,尤其是肢體末端,如指、趾骨[8]。故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孕婦優(yōu)生優(yōu)育宣傳,促使每一位孕婦均了解胎兒各階段超聲篩查的重要性,以及依據(jù)產前要求規(guī)范進行產前超聲檢查,動態(tài)監(jiān)測胎兒重要孕周的生長發(fā)育情況。本文結果顯示,1200例孕婦中,產前超聲篩查結果有24例胎兒肢體存有異常。經產后證實,有29例存有,胎兒肢體畸形檢出率為82.8%,漏診率為17.2%。由此得出,對孕婦進行產前超聲篩查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檢出率較高,且嚴重肢體畸形的漏診低,可降低嚴重缺陷兒出生率,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綜上所述,產前超聲查篩能夠較為直觀地顯示出胎兒肢體結構,通過產前超聲診斷能夠有效的篩查出胎兒畸形,且漏診率較低,可作為診斷胎兒畸形的首選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厚宏,吳美妹,鄭水秀,等.產前超聲對孕11~13+6周胎兒肢體畸形的診斷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9,40(10):2330-2331.
[2]謝艷冰.分析產前胎兒系統(tǒng)超聲篩查在減少出生缺陷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9,19(74):201-202..
[3]楊鑫,劉煥玲,李偲琦,等.孕16~18周超聲檢查在核型正常但頸項透明層增厚胎兒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9,22(1):10-14.
[4]鄭蘭香.超聲測量胎兒頸項透明層及胎兒鼻骨在妊娠早期篩查中的評價探討[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14):186-187.
[5]管薈,黃瑞貞,師莉莉.經腹超聲聯(lián)合經陰道超聲在早孕期篩查胎兒肢體畸形中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8,20(5):360,封3.
[6]浦徐娟,陶靜西,王麗春.超聲檢查在胎兒畸形篩查中的應用效果及與染色體異常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2):294-297.
[7]周正,吳潔麗,陳文殊,等.產前超聲篩查胎兒骨骼畸形與染色體微陣列分析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生殖醫(yī)學雜志,2020,29(5):593-597.
[8]王海玉,伍穎恒,樊綺云.胎兒畸形的產前超聲征象特點及其診斷價值分析[J].廣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7(6):37-39,43.
柳州市潭中人民醫(yī)院 廣西柳州 54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