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龔利洋,王燕
(杭州動物園,浙江 杭州 310008)
東方白鸛屬鸛形目,鸛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型瀕危涉禽,全球野生數量僅為2 500只左右。大部分人工繁殖東方白鸛成功的案例都是在籠養(yǎng)環(huán)境、未剪羽情況下進行,其仍然維持野生環(huán)境中樹上高處營巢的自然行為。杭州動物園從2008 年開始在開放式濕地形態(tài)展區(qū)內飼養(yǎng)東方白鸛,定期修剪飛羽以控制其飛行能力,2016 年第一次成功繁殖東方白鸛雛鳥一只,之后2017~2020 年每年至少都能穩(wěn)定繁殖雛鳥一只。現將成功經驗介紹如下:
1.1 飼養(yǎng)環(huán)境 杭州動物園涉禽展區(qū)飼養(yǎng)有東方白鸛成鳥一對,分別于2005 年和2014 年入園。展區(qū)面積約400 m2,為四周圍網的半開放式場館。展區(qū)以天然竹籬分割為多個區(qū)域,飼養(yǎng)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白枕鶴等多種濕地型鳥類。展區(qū)內為泥土地面,中心設有一淺池,面積30 m2,水深50 cm,池壁為傾斜緩坡并鋪設鵝卵石,便于鳥類進出水池。該對東方白鸛在確定配對后,即單獨飼養(yǎng),減少其他鳥類對白鸛繁殖活動的影響。
1.2 主要飼料 東方白鸛的飼料以淡水小魚為主(鯽魚或白條魚,體長不大于15 cm),其他飼料還有雞蛋、泥鰍、窩頭。日糧配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日糧配比情況 g
2.1 巢址選擇 每年1 月底2 月初,雌鳥開始筑巢。可以在筑巢初期人為引導其選擇巢址,巢址選擇的原則有:(1)東方白鸛在筑巢和產蛋初期對周圍環(huán)境的應激反應比較大,敏感而不穩(wěn)定,極易造成棄巢,故應遠離游客,減少干擾;(2)自然選擇下,樹上營巢的鳥類子代一般都是晚成鳥,人工開放式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由于剪羽改變了營巢模式,在地面巢內出生的晚成鳥雛鳥就面臨了地面潮濕、溫度低、雨水侵襲等問題,所以巢址需要選擇在地勢較高,地氣較干燥,且有樹木遮蔽的位置。我們在白鸛筑巢初期,人為將巢材放置在合適位置上,引導白鸛前去筑巢。
2.2 巢材選擇 巢材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地面營巢的缺點,需要通過巢材來克服潮濕、溫度低的不利條件。野生環(huán)境下,東方白鸛的天然巢為樹枝編織巢,巢盤結構為2~3層,外層由蒙古櫟、楊樹等枯枝編織,中層及內層覆蓋苔草、蘆葦、絨毛等柔軟物質。巢位高約9 m,巢高約60 cm,巢的大小主要由孵卵親鳥的體型決定。
根據東方白鸛的自然習性和杭州動物園展區(qū)實際情況,我們一般選擇柔軟細長且多葉的嫩枝作為基底,便于白鸛將其彎曲成弧形鋪設編織在底部作為巢盤,起到隔水、增加巢高的作用。巢盤的內部是保溫層,干燥的樹葉和稻草是很好的選擇,再加上自身的絨毛,既能有效排出巢內積水又有良好的保溫效果。繁殖期一般為3月至4月間,杭州春季雨水較多,根據情況及時添加新的稻草和樹葉,以保證保溫層巢材的有效性。巢材的選擇如下表2所示。
表2 東方白鸛巢材的選擇
東方白鸛性情機敏,因此在孵化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干擾,不要靠近巢,飼養(yǎng)員可以將飼料放置于離巢5 m遠處,讓其自行取食。此外,在開放式展區(qū),游客的干擾是無法避免的,為了降低親鳥棄巢的概率,需要在巢與游客之間設置視覺屏障。種植低矮的灌木,高度40~50 cm,能有效遮擋游客視線,為白鸛孵化提供安全感,減少干擾。在野外,適當的遮蔽鳥巢上方有利于保持巢內溫度,避免被天敵發(fā)現,提高繁殖成功率。在開放式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由于營巢方式改變,雨水和地氣的侵蝕變得尤為嚴重。在沒有遮蔽物的情況下,春季連續(xù)的降雨很容易將整個鳥巢浸透,無法保證孵化的穩(wěn)定。即便成功孵化出雛鳥,在潮濕和低溫的環(huán)境下,雛鳥的成活率也是極低的。因此,地面營巢模式下,應該在巢上方設置遮蔽物,避免雨水侵蝕巢體。實際操作中,我們在繁殖期提前將遮陽傘放置在巢邊,使傘能將整個巢遮蔽起來,高度必須保證不影響東方白鸛的正常站立、活動。
東方白鸛的孵化期在30~34 d,產蛋4~5枚,產蛋完畢后才會開始入巢孵化,孵化期內由雙親交替孵化,若雌鳥入孵則雄鳥負責守衛(wèi),守衛(wèi)期間攻擊性較強,飼養(yǎng)員無法靠近。
雛鳥出殼時一般隔一天出雛一只,后出生的雛鳥體型較小,在巢內容易被擠壓無法獲得親鳥的喂食。東方白鸛為晚成鳥,出生時全身裸露無被毛,無法站立,眼睛無法睜開。出雛后,完全由親鳥進食咀嚼消化為糊狀物后對雛鳥喂食,因此出雛后對成鳥的飼料需要進行調整,增加飼料量和營養(yǎng)配比。育雛期日糧配比如表3 所示。一般日糧飼喂量增加50%,雞蛋和泥鰍增加100%,另外新增大麥蟲作為優(yōu)質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并在日糧中混入電解多維、鈣片作為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尤其是鈣的及時攝入能夠有效緩解幼鳥發(fā)育過程中因體重增長過快而對腿部骨骼的影響,減少腿部畸形的比例。飼喂次數從正常每天1 次增加到2 次,飼喂時間分別為9:00和16:00。雛鳥15日齡左右全身長滿灰色絨毛,體長能達到20 cm,嘴部呈淡粉色,仍無法站立。20 日齡,翅膀開始長出黑色絨毛,并且能自主進食大麥蟲、剪碎的泥鰍肉,能在巢內屈腿站立。30 日齡,絨毛開始換成羽毛,腿部呈黃色,嘴部為白色,能較長時間站立,但屈腿的行為仍間隔發(fā)生。45日齡,幼鳥開始離巢在周邊5 m內活動,未再發(fā)現屈腿行為,能自主進食完整小魚、活泥鰍。75 日齡,被毛完整,身形接近成鳥。此時可對其進行第一次飛羽修剪,限制其飛行能力。
表3 育雛期日糧配比 g
5.1 注意保溫 開放式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東方白鸛的繁殖面臨了很多困難,最主要的就是營巢模式發(fā)生改變。晚成鳥剛出生時對溫度的要求很高,保溫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地面上的巢來說,巢盤要比樹巢更高更厚,因此在筑巢階段要提前準備好足夠的巢材放置在場內。東方白鸛有利用舊巢的習性,每年繁殖期結束后需要對舊巢進行清理和消毒,然后將巢盤保留,便于東方白鸛來年繼續(xù)在固定的位置筑巢。
5.2 避免干擾 東方白鸛生性機敏,在開放式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與其他涉禽動物之間的相互干擾較大,尤其在發(fā)情期內,追逐打斗時有發(fā)生,對繁殖有很大影響。所以,在大的開放式場地內,應人為分隔出一些獨立區(qū)域,在較為隱蔽和安靜的環(huán)境中圈養(yǎng),以有效減少干擾,提高繁殖成功率。
5.3 遮蔽鳥巢 實踐證明雛鳥出殼3 d 內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杭州春季的氣溫不穩(wěn)定,雨水又特別豐富,剛出殼的雛鳥很容易由于巢內溫度過低而死亡。在之后幾年里,通過在巢上方設置遮蔽物,減少雨水侵蝕,保持巢的干燥和穩(wěn)定,并且通過適時添加巢材,有效地提高了雛鳥的成活率。
5.4 調整飼料 育雛期飼喂需要注意少量多次,因為親鳥在白天時不時會給雛鳥投喂一次,雛鳥乞食鳴叫也會促使親鳥投喂。所以飼養(yǎng)員需要分多次將新鮮的泥鰍、活魚提供給親鳥,使其能夠有新鮮、充足的食物投喂給雛鳥。在育雛的不同階段,飼料的配比也需要及時調整。在30日齡以后,隨著雛鳥體型和體重的快速增長,蛋白質飼料需要控制,大麥蟲和雞蛋的量可以適當減少,并及時添加鈣片,避免體重增長過快而影響骨骼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