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
新年來到,我當然有好心情。我每天抽空伺候殘年的父親,他身體大不如從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從良心而言,父恩重如山,我照顧老人義不容辭。由此,我追憶起年輕有為的父,當初父為吃飽肚子,毅然外出當煤礦工人,冷風(fēng)密雨侵過、苦汁咸水泡過、烈火毒焰煉過。三十春秋的風(fēng)雨無常,父親苦勞功德圓滿,退休回歸故土,可謂“芳草春回依舊綠”。
回首往事,我感觸良多。父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在家鄉(xiāng)仍有著好名望。我家早年是老屋老院,坐西面東。我家有三間主房,院落、大門樓、廚房,都是用土坯打造的。土屋土院為一家人遮擋風(fēng)雨,冬暖夏涼。父和所有鄉(xiāng)村人一樣,力圖吃飽穿暖,但當時條件有限,水泥、鋼筋、磚塊、沙白灰?guī)缀鯖]有,唯有造就土屋土院墻。日子過到人的前面,外人會揚臉高看,不笑話你??上Ц笡]有文化,雖不識字但脾氣強硬,說一不二,敢說敢干,有霸蠻的底氣。七溝八梁一面坡的生活之路,父經(jīng)常遇到,難念的經(jīng)變成他前進的動力源。為了一家人的吃穿住用,父蒼老的速度非常之快,他頭發(fā)霜白,似乎已直不起腰桿。我家老屋充分見證了父造屋的艱辛和無數(shù)磨難的歷程。
多少個冬去春來,我在社會上奔走,天南海北地打工,什么尊嚴與恥辱,憧憬與破滅,忍耐與爆發(fā),痛苦與歡樂,失敗與掙扎,焦慮與憂傷;什么天當房屋地當床,風(fēng)餐露宿;什么累得沒鼻子沒眼,渾身土氣臟灰的,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我打工多年積蓄了六千元,我精打細算,打算分期打造新房。新房坐北朝南,朝陽。新房主要材料,石頭、沙、白灰、水泥、鋼筋、磚塊等,提前準備妥當。由一群莊稼人打扮,走路如風(fēng)的泥水匠承包主體工程。他們說干就干,時間抓得緊。我撿了一個碧藍的天,有陽光有風(fēng)吹的日子開工了。那些熱火朝天的干活人,賣力地打混凝土,或給新房上蓋;地上的鏟車師傳忙于鏟沙石料;攪拌機不停地拌混合料;傾斜的大上料機“嗡嗡”地將沙石、水泥粉吊上新房。我主動當水泥搬運工,忙得焦頭爛額。幾袋水泥,裝上自家摩托車,繞一個圈,運到攪拌機旁邊。我手腳不停,汗流浹背,忘記了饑渴。
寶刀未老,父愿意幫我完成后期工程。自己干活不說,還大方地取來存折,在安置門窗、粉墻、鋪水泥地、蓋廚房、改造廁所這些雜活上,花去大把大把的錢。父親宛若一位慈祥的老者,把為他人著想的美德,刻進我的每一天,教我怎樣為人處世,引導(dǎo)我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久遠的記憶,猶如青瓷碗,破碎了,我欣然拾幾片,拼起一幅畫。父親是我家的成功者,開拓者。吃水不忘挖井人,父親對我入骨的親情如同田野泥土那樣質(zhì)樸無華,馨香遠飄。
(責(zé)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