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艷
(重慶市銅梁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256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7-9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將《西游記》等7部小說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些小說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情節(jié)勾連復雜,如何進行深入閱讀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圖解方式,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1]?!?60百科”詞條。]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名著閱讀中,完全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將冗長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并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探究、整合,實現對整本書的系統思考。下面,就以閱讀《西游記》為例,談談思維導圖在初中小說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
借助思維導圖設計一份適用的閱讀規(guī)劃,有利于學生克服閱讀外因干擾,明確閱讀目的,確定閱讀重點,保障閱讀時間,做好閱讀準備,增強閱讀主動性,提高閱讀實效。
《西游記》是七年級上冊的“名著導讀”篇目。七年級學生處于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閱讀方法探索階段,在正式閱讀前,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對《西游記》的了解和書本目錄,選擇精讀、略讀、跳讀的內容,對閱讀時間、進度作出整體規(guī)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作出每周的閱讀規(guī)劃:
《西游記》每周閱讀規(guī)劃思維導圖
有的學生在閱讀名著時覺得書中內容趣味盎然,很有價值,但閱讀后,卻云里霧里,不知所言,這是由于在閱讀時,他們沒有積極梳理名著內容,缺乏對情節(jié)、人物的整體把握,導致信息碎片化,總體感覺雜亂無章。這時,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了。
小說往往涉及多個地點,繪制一張行程思維導圖,可以將書中內容變多為少,將情節(jié)化繁為簡,讓復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變得清晰直觀,使學生有效把握主要內容,分清故事主次。
如在閱讀《西游記》第72-83回時,運用以下取經行程圖(局部),就可以清晰展現取經團隊從盤絲嶺盤絲洞到陷空山無底洞的路線及所遇妖怪,使故事一目了然。
取經行程圖(局部)
理清故事情節(jié)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一般前后勾連,錯綜復雜,引導學生對所讀內容進行梳理、概括、整合、提煉,并以直觀、形象、清晰、簡單的方式展現文本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全書內容,理清故事脈絡,把握重點情節(jié),理解作品內涵。比如,在《計盜紫金鈴》中,我們用一幅橋狀思維導圖,便能清楚展現孫悟空精彩、曲折的盜鈴過程,幫助學生系統理解故事情節(jié),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計盜紫金鈴情節(jié)圖
小說中涉及的人物眾多,各人物出現的時間順序不同,所涉及的事件不同,人物間關系也較為復雜。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捕捉關鍵信息,理清人物關系,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使閱讀走向更深入。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幅思維導圖,探究《西游記》中四個重要人物的主要性格。
《西游記》人物形象圖
借助這幅思維導圖,我們可以發(fā)現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如唐僧崇信佛法、意志堅定、慈悲為懷、嚴守戒律,具有“圣僧”的一面,而他膽小懦弱、是非不分等特點,又顯示了他凡夫俗子的一面。這樣,學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唐僧這一令人可敬又“可氣”的人物形象。
閱讀完一本小說后,我們對書中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總結,選取書中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寫作特色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通過這種主題式深入探究,學生可以有效梳理、分析、歸納、整合整本書內容,把握全書主干,理解名著主旨,理清名著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例如,《西游記》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妖怪形象,這些妖怪各具特色,看起來錯綜復雜,但我們通過思維導圖對其進行分類,就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西游記》妖怪探究圖
通過這幅“妖怪探究”圖發(fā)現:沒有背景、能力相對較弱的妖怪被打死了,其中有的還是被神仙打死的;有背景的妖怪和沒背景但是有能力的妖怪,被神仙救走了;用九葉靈芝草溫養(yǎng)盜取的舍利,不想吃唐僧肉,沒有殺過人的九頭蟲成了《西游記》中唯一一個逃走的妖怪……一部好的小說往往能折射出某個時期的社會現實,我們用思維導圖對《西游記》中妖怪的結局進行探究后,是否對《西游記》的主題有了新的認識呢?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指導初中學生進行小說整本書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勾連故事情節(jié),理解全書精髓,形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