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義
摘 要 荸薺中含有豐富的磷,其磷含量是所有食物中含量最高的,能夠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維持生理機能,對骨骼、牙齒的發(fā)育都很有好處,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基于此,闡述荸薺的生物學特征,分析其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以達到荸薺高產的目的。
關鍵詞 荸薺;生物學特征;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5.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9
荸薺又名馬蹄、水栗、烏芋等,屬莎草科植物。荸薺是中國的特色蔬菜,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味道脆甜多汁,能清熱潤肺、生津消滯、舒肝明目、利氣通化,還可以制作罐頭和提取淀粉,深受人們的喜愛。
1 荸薺生物學特征
荸薺是莎草科的多年生植物,是一種沼澤草,可食用部分是植株的地下部分,其形狀和顏色都很像栗子。荸薺的形態(tài)與其他水生植物有很大的區(qū)別。1)根為須狀根,發(fā)生于肉質莖的基部,無根毛,初為白色,逐漸轉為褐色。2)莖可分為4種,分別為葉狀莖、匍匐莖、球莖和肉質莖。3)葉片退化為膜片狀,幾乎不含葉綠素,著生于球莖上部數(shù)節(jié)和葉狀莖基部,包被主、側芽。4)花期至秋季低溫短日照條件下停止生長。5)花在授粉后,結出小堅果,堅果形似球狀,內含種子一粒,發(fā)芽力弱,生產上不需要種子繁殖。
2 荸薺的生育階段
荸薺有4個生育階段。1)萌芽期,萌芽期指的是從母莖頂芽開始發(fā)育至萌芽2 cm左右,一般是在越冬時期開始萌動,驚蟄至春分球莖開始萌芽,莖葉抽生期一般在清明前后。2)幼苗期,荸薺幼苗期的株高一般為10~15 cm,并且開始出現(xiàn)4~5根葉狀莖[1]。3)分蘗分株期,荸薺從栽植到匍匐莖開始結球。4)開花結果期,秋季氣溫開始下降,日照時間變短,荸薺停止分株、分蘗,地上莖開始變綠,分株中心開始抽生花莖,荸薺開始開花結果,同時地下匍匐莖開始膨大,最后形成球莖,就是果實。球莖在生長過程中,表皮從白、黃、棕最后變成銅黑色。
3 荸薺高產栽培技術
3.1 選種、選地
目前,市場上較為優(yōu)良的荸薺品種主要出自浙江省余杭區(qū)、江蘇省蘇州市、廣西桂林市等地,具有皮薄、肉甜等優(yōu)點,適用于加工和生食。播種前要選擇表皮無破損,頂芽、側芽健全粗壯,無病蟲傷口,球莖飽滿,單球莖重為15 g左右的荸薺,播種前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泡18~24 h,將表面的病菌殺死,每667 m2大田需要種植15~20 kg的種薺。
荸薺種植要選擇無“三廢”污染、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底土堅實、中性偏酸土壤的水稻田塊,盡量在砂壤土中種植。因為水稻田塊具有泥底層,球莖入土淺、大小整齊,可以分布在同一土層,便于種植者采收[2]。但要注意的是,荸薺不適合連作,球莖不易肥大,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很難保持產值穩(wěn)定,一般情況是2年即要更換種植田,2~3年可與烤煙、水稻輪作。
3.2 育苗
繁殖采用球莖進行無性繁殖。荸薺育苗時間因移植時期決定,分為早水和晚水荸薺,早水荸薺因育苗前期的氣溫低,一般在移栽前40~45 d開始育苗,而晚水荸薺因育苗時氣溫較高,在栽植前20~25 d開始育苗。土壤pH值保持6~7,苗床選擇無漬水、土層疏松的水稻田塊,先施基肥,含鈣鎂硼鋅的多元素肥、硫酸鉀復合肥和腐熟農家肥有利于荸薺的生長。
育苗首先要進行室內催苗,具體方法為將濕稻草鋪10 cm左右在地面上,薺芽朝上排列到稻草上,疊放3~4層,在表面鋪上一層濕稻草。需要每天進行3次噴水,一般15 d左右開始發(fā)芽,在芽高接近1.5 cm左右揭開表面濕稻草,并繼續(xù)每天3次澆水。齊苗后如苗葉枯黃,可淋稀薄糞水,在移栽前噴灑送嫁藥,預防蟲害和稈枯病。當芽高達到10~15 cm即可栽植至育秧田[3]。稻田畦溝應深23~30 cm,稻田畦寬應為90~120 cm,并在溝內灌水。
3.3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是在排種后的20~25 d進行,將10~15 cm的球莖移植到秧田,栽植密度需要按照土壤肥力和定植時間而定。定植前要小心將秧苗挖出,洗去泥土。定植時間較早,土壤質地適中、深淺合適、肥力較高的適合稀植,每667 m2種植3 600~4 500株,株距保持為50 cm×35 cm;定植時間較遲,土質不好,土壤肥力較低的要密植,每667 m2種植4 500~6 000株,株距保持在33 cm×35 cm。插植深度一般為6~8 cm,過淺容易倒伏和發(fā)病,過深不易分株,在栽植后保持1.5~3.0 cm左右的淺水。
3.4 水肥管理
荸薺屬于水生作物,對水有一定的要求,在幼苗時期要保持淺水層,一般為3~5 cm水深,勤灌,隨著分蘗分株增多要加大水深,逐漸轉變?yōu)樯钏畬?。在封行后開始灌深水,控制分蘗,促進提早結薺,同時要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以免造成徒長。若沒有徒長就不擱田斷水,特別是在球莖膨大時期,要保持灌水。在球莖成熟時期,可以在收獲前20天左右停止灌水,適當曬田,確保荸薺正常成熟。待葉片逐漸變黃、干枯,即可采收。
荸薺株從狀生長,生長時期需要的養(yǎng)分較多。在荸薺返青期(栽植后5~7 d)灑施尿素;在荸薺分蘗期(栽植后15~20 d)不可缺肥,灑施尿素和硫酸鉀復合肥;在結薺期,施灑硫酸鉀復合肥、麥麩;球莖肥大期灑施鉀肥[4]。另外,在荸薺苗旺盛生長的情況下,可以灑施多效唑+5號生根粉,生根粉要使用助溶劑溶解,苗長勢較弱則只使用生根粉。
3.5 病蟲害防治
在荸薺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主要為枯萎病、稈枯病、紅尾病等,大多時候發(fā)生在高溫和高濕季節(jié),具有發(fā)病早、蔓延速度快、為害大的特點;常見的蟲害主要有螟蟲、福壽螺等,病蟲害防治可同時進行。
3.5.1 農業(yè)防治
荸薺要實行輪作換茬,種植地應保持2~3年未種植荸薺,水源干凈無污染。在冬春季節(jié)滅茬期間,要清除田間病殘莖稈,鏟除荸薺自生苗,減少蟲害越冬場所,降低蟲口密度,還可以通過灌深水的方式減少越冬病蟲。杜絕菌源,可在催芽前將薺種用25%多菌靈粉劑500倍液進行浸泡,時常為8~12 d,進行殺菌。
荸薺螟蟲大部分卵塊都產在葉狀莖的頂端,要及時清除卵塊,并將其帶離進行銷毀,對于癥狀較輕的要及時拔除枯心葉。
3.5.2 化學防治
5—10月是稈枯病和白螟的主要發(fā)生時期,稈枯病在發(fā)生初期可用30%苯甲·丙環(huán)唑、50%多菌靈粉劑稀釋500~1 000倍液;45%代森鋅稀釋1 000倍液;70%托布津稀釋800倍液防治,5 d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2~3次,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發(fā)生紅尾病的原因是植株缺少硼、鋅、鎂等微量元素,可以適量灑施硼、鋅、鎂、鐵肥。
荸薺螟蟲主要有黃色白禾螟和常見白禾螟,都屬于鱗翅目,螟蛾科。為害最大的是荸薺白禾螟,可使用5%毒死蜱顆粒劑進行悶殺。福壽螺可使用75%百螺敵兌水進行整田噴霧,施藥時田間保持淺水層。
3.6 適期采收
荸薺的適宜采收期為霜降開始直至翌年春分,期間,冬至到小寒地上部逐漸開始枯死,地下球莖轉為紅褐色,這時的荸薺含糖量最高,適合采收。此時期以后,球莖的含糖量逐漸降低,地下球莖皮色轉為黑褐色,表皮增厚,品質逐漸變差[5]。采收可以分為人工采收、工具采收,人工采收先用鐮刀將其地表的莖稈割除,再使用疏齒耙挖起,防止挖破和挖傷球莖;可以使用高壓水槍進行采收,減少人工采收的工作強度,提升采收質量。
3.7 選種留種
選留荸薺種要挑選球莖形狀飽滿、個體較大、側頂芽健壯、整齊度高、無病蟲傷口、無損傷的球莖。將選擇好的球莖用清水洗凈,放入25%多菌靈粉劑500倍液中進行浸泡,時長為18~24 h殺菌,有效預防稈枯病。荸薺貯藏可采用窖封藏,堆藏也可。堆藏一般在采收后去土晾干,用干凈的飼料袋裝收,再均勻壘堆,在其表面覆蓋一層細沙,用農膜封住。
參考文獻:
[1] 邾榮松.無為縣荸薺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8(13):67,77.
[2] 肖端蘭.安慶市郊荸薺無公害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Z1):39-40.
[3] 郎進寶,周思屯,周思凱,等.荸薺及其栽培技術[J].新農村,2018(01):20-21.
[4] 潘榮,唐學軍,蔣玉梅,等.桂林地區(qū)最優(yōu)荸薺栽培模式的經(jīng)濟效益分析及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8(10):178-181.
[5] 陳冬松,吳柏迎,譚均德.提高馬蹄種植效益的技術分析[J].農家科技,2018(07):25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