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岱遠
清明時節(jié),當(dāng)你冒著蒙蒙細雨徜徉于江南小鎮(zhèn),可曾在小橋流水旁見到撐一把大傘坐在竹凳上的阿婆,傘下擺著一個笸(pǒ)籮,笸籮里整齊碼放著一顆顆小孩拳頭大小、青翠碧綠的翡翠豆,微微地冒著熱氣?
你買上一顆,咬一口,那糯糯的清香必會飄進你的記憶深處,這就是青團?!皳v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清代才子袁枚筆下的青團,是食譜,更是詩。
青團俗稱青圓子,唯有江南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后才有,因此也叫清明果。能吃青團的日子就那么十幾天,所以江南人格外珍惜,仿佛只有吃過幾顆青團,才能真正走進春天。
青團大致有兩種:一種綠得明澈,綠得透亮。這青翠的綠是冬小麥的嫩芽經(jīng)石灰水處理而成的。
清明時節(jié),田野里剛剛竄出新芽的冬小麥上籠罩著一抹如云的翠綠。人們割下兩寸來長的嫩芽,用石灰水浸泡,漂去苦澀后撈出搗爛,榨出麥青汁,和七分糯米摻三分粳米磨成的粉,包裹上細膩香甜的豆沙或棗泥餡。還要加上一小塊豬油,團成一顆顆圓球擺在蘆葉上,放進籠屜里蒸。
約莫半個多小時吧,當(dāng)縷縷清香順著籠屜蓋邊緣竄出來的時候,揭開蓋子,煙霧升騰里是一籠屜熱騰騰的翡翠疙瘩豆,顆顆精神抖擻,讓人喜歡。霧氣略微散散,用小毛刷涂上一層薄薄的熟菜油,光滑軟糯的青團就算做成了。
麥青汁做的青團看著漂亮,不過細細品味,會隱約有股淡淡的石灰味。相比之下,另一種用艾草做的青團顯得更醇正,也更自然,盡管看上去未必漂亮。
江南的艾草甚是清香——清得透徹,香得濃烈。把艾草洗凈、焯水、剁爛,然后和上糯米粉,可以做出清香筋道的艾草青團,黏稠里包裹著香甜。
做青團的艾草分兩種,一種是艾蒿,葉如叢叢鳥羽,做出的青團綠得深沉,聞起來有股特殊的艾香。另一種是黃花艾,長長的葉子上有嫩白的絨毛,做出的青團綠得淡雅,聞起來有著菊花葉般淡淡的氣息。
艾青團不僅有甜的,還可以有咸的——那是用雪菜、筍和肉做成的餡料,清香裹著肥潤,正如江南的鄉(xiāng)土。
青團可以溫?zé)嶂?,也可以放涼了吃。做得好的青團即使放上幾天幾夜也不裂不破,而且不變色。早先,青團是江南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的祭品,更是寒食節(jié)必不可少的冷食。
在傳承至今的節(jié)日里,唯有清明是以節(jié)氣兼節(jié)日的大節(jié)。清明前的一兩天便是寒食節(jié)。寒食,人們熄火冷食祭墓;清明,人們?nèi)⌒禄鹛で嘤未?。清明過后,天地明澈,空氣清新,萬物勃發(fā)。青青的時光里咬一顆青團,淡淡的草香蕩漾在唇齒之間,一轉(zhuǎn)身,哇!春深已似海!
青團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的味道。若憶江南,就吃上一顆綠油油、飽滿的青團吧!
找出文中描寫青團種類、制作方法和外形特征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你對青團有了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