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英 王文康
摘 要 在盈江縣開展冬馬鈴薯田間肥效試驗,探討在同等栽培條件下,推薦化肥施用量減少10%~20%,同時增施微生物肥或選用緩釋氮肥等不同肥料配比對冬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推薦化肥配方與推薦化肥配方+微生物肥處理的產量達到顯著差異,其他處理的產量有差異,但達不到顯著水平;產量最高的是推薦化肥配方+微生物肥處理,達2 992.50 kg/667 m2,最低的是推薦化肥配方,為2 499.92 kg/667 m2;比較收益最高的是推薦化肥配方+微生物肥處理,達6 411.90元/667 m2;綜合來看,化肥投入量減少10%~20%,同時增施微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商品薯率、增加馬鈴薯產量、促進增產增效的作用,可以作為本地馬鈴薯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加強推廣應用力度。
關鍵詞 馬鈴薯;肥效試驗;農藝性狀;產量;云南省盈江縣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0.007
盈江縣地處我國邊陲,位于云南西南部,毗鄰緬甸,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盈江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盈江冬季馬鈴薯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冬馬鈴薯作為盈江縣冬季農業(yè)開發(fā)的優(yōu)勢主導產業(yè),2019年播種面積1.15萬公頃,總產量27.75萬噸。隨著馬鈴薯播種面積的不斷擴大,過量施肥、盲目施肥,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已成為制約馬鈴薯發(fā)展的瓶頸。根據《2020年化肥零增長行動方案》要求,積極探索科學施肥模式,減少不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實推行綠色農業(yè),提升耕地質量。本試驗通過比較施用新型肥料或有機肥替代化肥在冬季馬鈴薯上的效果,為建立當地冬馬鈴薯高效施肥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進行。試驗地設在盈江縣弄璋鎮(zhèn)弄璋村某農戶承包田,海拔805 m,屬于水稻土-泥砂土,肥力水平中等,農田基礎設施完善,灌溉方便。前茬作物為水稻,產量600 kg/667 m?,不施肥。基礎土樣分析結果:pH值5.77,有機質含量21.280 g·kg-1,全氮0.105 g·kg-1,堿解氮132.4 mg·kg-1,有效磷18.2 mg·kg-1,速效鉀69.0 mg·kg-1。
1.2? 供試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種薯產地是昆明尋甸。
供試氮肥為內蒙古博大實地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尿素(純N≥46.3%),緩釋氮為河南省江山紅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尿素(純N≥46.4%),磷肥為云南安寧生產的過磷酸鈣(含P2O5≥16%),鉀肥為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硫酸鉀(含K2O≥52%),緩釋氮復合肥為金正大諾泰爾生產的復合肥(18-18-18),微生物菌劑由金正大生產(有機質≥45%)。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7個處理,具體處理及施肥量見表1。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約20 m?(7.41 m×2.7 m),株行距(18 cm×90 cm),田間設保護行,小區(qū)株數126株,折4 200株/667 m?。
1.4? 試驗實施
2019年10月30日翻犁曬田;11月5日深耕細耙整地,播種前做好肥料準備、種薯消毒、催芽和切塊處理;11月9日播種并施入底肥,追肥2次,分別在12月6日、12月30日,視土壤墑情、氣候和生長勢而定,適時做好中耕管理及水分調控,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面積生產相同;病蟲害防治4次;2020年3月11日收獲。按照“農業(yè)部肥效試驗規(guī)程(NY/T497—2002)”選擇田間觀察記錄各項參數。
1.5?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3和SPSS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馬鈴薯生長期葉片顏色、病蟲害發(fā)生程度無差異;莖葉含水率和塊莖含水率變幅不大;出苗率為81.75%~83.86%,略低于正常年出苗率水平;莖粗最大為1.29 cm,最小為1.11 cm,相差0.18 cm;株高最大為54.60 cm,最小為46.60 cm,相差8.0 cm。
2.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構成的影響
由表3看出,不同處理對提高單株結薯數量、重量和大薯率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差異不顯著;10株結薯重量依次為處理2>處理3>處理6>處理4>處理5>處理7>處理1,結薯重量最大為8.53 kg,最小為7.09 kg,相差1.44 kg;結薯個數依次為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6=處理7,結薯數量最多為57個,最少49個,相差8個;商品薯率為81.48%~89.25%。
2.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見,不同處理的產量高低依次為處理2>處理3>處理5>處理6>處理4>處理7>處理1,處理2產量最高,為2 992.50 kg/667 m?,處理1最低,為2 499.92 kg/667 m?,相差492.58 kg/667 m?。方差分析表明,處理間和重復間都無顯著差異;多重比較分析看出,處理2與處理3、處理4差異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6、處理7差異不顯著;處理1與處理2差異顯著,表明增施微生物肥料可以明顯提高馬鈴薯產量。
2.4? 不同處理對產值及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5可知,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與處理1比較:每667 m2增產量分別為492.58、331.83、209.43、277.47、238.45、126.73 kg,增產率分別為19.70%、13.27%、8.38%、11.11%、9.54%、5.07%;每667 m2產值增加1 084.61、835.88、354.16、687.34、368.91、65.95元,增幅分別為18.48%、14.24%、6.03%、11.71%、6.28%、1.12%。處理5的肥料投入最高,每667 m2投入563.98元;處理2的比較收益最高,平均667 m2為6 411.90元,比處理1高959.61元。
3? 小結
在盈江縣弄璋鎮(zhèn)開展的冬馬鈴薯化肥減量增效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肥料或改施緩釋氮肥,具有提高商品薯率、增加馬鈴薯產量、促進增產增效的作用。與處理1相比,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的增產率分別為19.70%、13.27%、8.38%、11.11%、9.54%、5.07%,處理2與處理1的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建議當地馬鈴薯種植時,減少化肥投入量10%~20%,配合有機肥、微生物肥或緩施肥等新型肥料的投入施用,保證肥料結構合理、供需平衡,實現化肥減量增效,可作為本地馬鈴薯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加強推廣力度。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