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黃成 陳曉竹 顏旭
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網的不斷規(guī)劃和建設,多條鐵路引入樞紐,從而形成一個主要客運站、多個輔助客運站共存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樞紐內主要客運站通常連接多條鐵路線路,新線引入車站時存在共站合場、共站分場等方案,因此,結合不同車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站型布置十分重要。本文對多線引入瀘州站進行實例分析,通過對鐵路樞紐性質與格局、運輸組織、拆遷情況、工程投資等方面進行綜合比對,確定了最佳站型布置方案。
瀘州地區(qū)現(xiàn)有隆昌至敘永鐵路和進港鐵路,隆敘鐵路為I級單線內燃鐵路,由北至南貫穿該地區(qū),主要車站為既有瀘州站,既有福集、方山、納溪3個中間站。既有隆敘鐵路只辦理貨運業(yè)務,不辦理客運業(yè)務。地區(qū)內在建鐵路有川南城際內的自瀘鐵路、渝昆鐵路。根據(jù)城市發(fā)展、經濟需求情況,適時修建蓉遵高鐵、沿江鐵路、隆黃鐵路擴能工程等。隨著地區(qū)內路網的不斷完善,新建的瀘州站將成為瀘州地區(qū)內主要高速客運站,也將成為川南城際內自瀘鐵路的終點站、蓉遵鐵路的始發(fā)站、渝昆鐵路的重要通過車站。新建的瀘州站銜接3條重要干線鐵路,本文重點對地區(qū)內主要客運站瀘州站的布置方案進行了研究(圖1)。
圖1 瀘州鐵路地區(qū)總布置示意圖
瀘州站主要辦理川南城際內自瀘鐵路、渝昆鐵路和瀘遵鐵路本線始發(fā)終到列車、折返列車、通過列車及自貢至重慶方向、宜賓至遵義方向跨線車作業(yè)。
初期、近期、遠期瀘州站始發(fā)客車分別為22對、45對、68對;通過車分別為54對、101對、140對。瀘州站旅客列車對數(shù)詳見表1。
表1 瀘州站旅客列車對數(shù)及路徑表
從表中分析,瀘州站的始發(fā)車往自貢以及遠方向的車次最多(初期14對、近期22對、遠期33對),往昆明方向次之(初期8對、近期11對、遠期15對),沒有往重慶方向的始發(fā)車;在通過車中,重慶—昆明方向最多(初期45對、近期59對、遠期81對),內江—遵義方向的通過列車次之(共計近期24對、遠期34對),另有少量自貢—重慶方向(初期9對、近期12對、遠期17對)、宜賓—遵義方向(近期6對、遠期8對)的跨線列車。
瀘州站正線線路走向受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中央儲備糧四川瀘州直屬庫和中石油安寧油庫3處重要建筑物控制,車站南側有既有隆敘鐵路。根據(jù)樞紐內的線路走向及車流交換情況,分別對共站分場方案、四線并行引入合場方案、正線拉開間距分場方案和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進行了研究。
(1) 共站分場方案
內自瀘車場和渝昆車場按共站分場布置,內自瀘場設置在北側,渝昆場設置在南側。內自瀘車場按2臺5線布置,車站尾部預留往遵義方向延伸條件;渝昆車場按3臺7線布置,貫通昆明至重慶方向。
為滿足自貢至重慶方向跨線車,車場東端設置自貢至重慶方向上、下行聯(lián)絡線;為滿足宜賓方向始發(fā)往遵義及其以遠跨線列車,車場西端預留宜賓至遵義方向上、下行聯(lián)絡線。此方案將會拆遷部分中央儲備糧四川瀘州直屬庫,需改建渝昆鐵路既有隆黃鐵路約1.25km(圖2)。
圖2 共站分場方案車站布置示意圖
(2) 四線并行引入合場方案
內自瀘正線外包渝昆正線并行引入車站,車站東側預留遵義方向延伸條件。內自瀘車場緊鄰內自瀘正線布置,總規(guī)模為2臺5線(含正線),渝昆車場到發(fā)線按上、下行外包內自瀘車場布置,總規(guī)模為4臺7線(含正線)。自貢至重慶方向、宜賓至遵義方向及其以遠的跨線列車,均需通過車站咽喉實現(xiàn)跨線。此方案不會拆遷控制建筑物,無需改建既有隆黃鐵路(圖3)。
圖3 四線并行引入合場方案車站布置示意圖
(3) 正線拉開間距分場方案
由于內自瀘鐵路立折車數(shù)量較多,為避免立折車頻繁切割渝昆正線,該方案將內自瀘車場設于中部,按2臺6線布置,車場重慶端預留往遵義方向延伸條件;渝昆鐵路外包內自瀘,在內自瀘車場左、右側設置渝昆上、下行車場,總規(guī)模按4臺6線布置。自貢至重慶方向、宜賓至遵義方向及其以遠的跨線列車,均通過車站咽喉長渡線實現(xiàn)跨線。此方案受遠期瀘遵鐵路線位控制,渝昆鐵路需拆遷部分中央儲備糧四川瀘州直屬庫,需改建渝昆鐵路既有隆黃鐵路約2.0km(圖4)。
圖4 正線拉開間距分場方案車站布置示意圖
(4) 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
內自瀘鐵路、瀘遵鐵路正線外包渝昆鐵路正線引入車站。內自瀘正線引入內自瀘車場后,左線與瀘遵鐵路左線貫通,右線為到發(fā)線,連通至渝昆鐵路重慶方向。瀘遵鐵路右線與車站內江端重慶至內江方向聯(lián)絡線貫通。內自瀘車場位于北側,按2臺4線布置;渝昆車場設于中部,按3臺7線布置;車站南側預留1條到發(fā)線為瀘遵鐵路停站通過列車使用。為滿足重慶至內江方向跨線車作業(yè),車站內江端設聯(lián)絡線1條,聯(lián)絡線與內自瀘鐵路右線接軌;為滿足宜賓至遵義方向及以遠跨線車,車場重慶端設聯(lián)絡線2條(圖5)。
圖5 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車站布置示意圖
主要從跨線列車車流組織、折返列車車流組織、工程投資、拆遷情況和改建既有線工程量對4個備選方案進行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方案比選表
綜合分析,四線并行引入合場方案的跨線列車和折返列車對正線行車干擾較大,故經研究后放棄。共站分場方案、正線拉開間距分場方案車流組織順暢,但需要設置聯(lián)絡線,拆遷部分中央儲備糧四川瀘州直屬庫,改建既有隆黃鐵路,工程代價大。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車流組織順暢,車場規(guī)模適中,不用拆遷控制建筑物,也無需改建既有隆黃鐵路。因此,筆者推薦采用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
本文針對瀘州地區(qū)車流特點,結合川南城際內自瀘線、渝昆鐵路和規(guī)劃蓉遵鐵路引入,提出了共站分場方案、四線并行引入合場方案、正線拉開間距分場方案和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通過對跨線列車車流組織、折返列車車流組織、工程投資、拆遷情況和改建既有線情況等方面綜合比較分析,正線拉開間距合場方案優(yōu)勢較為明顯,故推薦采用。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結論可為類似高鐵車站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