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機械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機械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由于上課時間的限制,各大學根據其專業(yè)教育目標,開設了諸如《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工程力學》和《金屬材料》之類的課程,以形成現有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诖耍疚氖紫确治隽烁呗殭C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現狀,隨后分析了改革思路最后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措施,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械設計;一體化教學
引言:
機械設計的基礎學科是高中大學機械專業(yè)的基礎學科,是培養(yǎng)機械基礎知識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學科之一。近年來,高職教育引入了“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并實施了工學結合的模式,以培養(yǎng)社會上的工作水平的人力資源。學術知識和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結合要求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進行改革。因此,基本的機械設計課程如何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反映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思路。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也可以使學生提前感受到未來工作的具體狀況。
一、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設計通常是在完成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后進行的,主要是基于一階段或兩階段的減速器設計。學生只需計算設計就可以了,例如,應對零件在設計相關的機械產品時會遭到學生的嚴重竊。此外,高職院校的基礎機械設計課程,特別是機械設計課程,動手時間較少,為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由于綜合能力差,對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非常不利,傳統的機械設計基礎課主要是基于老師的課堂講解和學生的被動聽覺模式。通過向學生講解思想和計劃并為學生進行獨立設計提供必要的指導,而不是通過分析機械設計的基本過程的教學,不難發(fā)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很明確[1]。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社會工作人員的培訓。因此,需要結合機械行業(yè)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現狀,為以學生的工程實踐為重點的機械設計奠定基礎課程改革體系。
二、關于高中機械設計基礎學科改革的思考
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是要求高職院校建立適應社會地位要求的課程教育體系,并以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中心,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機器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應改變舊的老師主導的模型并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例如,教師應在課程中決定機械設計的主題,然后將學生分組并組織他們進行獨立設計。為了完成機器設計,教師不應在設計過程中直接評估和指導學生,而應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性。當然,教師不應將基礎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方法,而應采取活動演示和學生作業(yè)報告的形式來豐富教學方法[2]。
三、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建立綜合教室
包容性教育,“做”是教育的基礎。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拆卸和組裝相關機構,例如皮帶傳動,齒輪機構,連桿機構等,從而使他們能夠實際執(zhí)行和整合所學知識,以實現所需的學習效果。為了提高授課質量,該大學加強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授''綜合教室的建立,并開發(fā)了機械設計創(chuàng)新教育平臺。這套教學設備可以覆蓋課程的所有相關機構,學生可以自組織該機構。建立。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工程技能的同時,能夠總結并發(fā)現一些有關機械設計潛在機制的一般原理和概念。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在運動方案的設計中納入一些基本知識點,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機械系統的運動特性。綜合教室的建設為課程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
(二)綜合師資培訓
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能力,我們鼓勵專業(yè)教師參加實際生產,參加各種國內培訓,鼓勵教師舉辦各種教育和研究項目,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技術競賽。通過這樣做,擴大教師的視野并加強他們的實踐能力。相關教師還以項目的形式設計開發(fā)了一體化的課堂機器設計創(chuàng)新培訓平臺,該項目已獲得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時,我們邀請具有較高學術成就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公司和機構的工程技術與學校的專業(yè)教師一起研究培訓計劃,培訓大綱,評估標準和課程方法,并優(yōu)化培訓標準和培訓實踐,綜合專業(yè)培訓團隊為課程的綜合培訓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三)課程內容優(yōu)化
在課程中引入了真實的機器結構實例,并將教學內容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借助自己開發(fā)的機械設計創(chuàng)新培訓平臺相互補充,并使用現場培訓模式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采用了六級教育模式: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規(guī)劃和模塊化學習內容。每種學習情況的設計都基于典型性,有效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來進行相關設計,使學生能夠完成對相關機構的漸進式學習,并通過指導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四)教科書組成
以前的基礎機械設計教科書強調了基礎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而沒有關注那些難以滿足高職教育要求的學生的結構設計和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新。因此,可以在《教授與行為整合》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編輯了《機械設計基礎》綜合教材。教科書的內容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并與綜合課堂深度融合,理論知識點被整合到各種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使學生學習“工作”并增進理解[4]。
四、結束語
在培養(yǎng)高技能應用人才的環(huán)境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機械專業(yè)的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深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為培養(yǎng)21世紀的高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潔瑾. 基于"雙軌雙線"模式的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0, v.19;No.75(02):76-79.
[2]何騰飛. "雙創(chuàng)"背景下高職機電專業(y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 教育現代化, 2019, v.6(45):74-76.
[3]肖湘. 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項目式教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速讀(中旬), 2018, 000(012):28.
[4]李雋鈺, 姚曄. 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教師, 2019.
作者姓名:王東升,1987.09,男,河北人,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初級實驗師,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機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