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詩經(jīng)》像一條波瀾壯闊的血脈,汩汩流淌和綿延著不朽的人類文明,琳瑯的文字,生動的語言,有一種原生態(tài)的性靈之美。每一次讀《詩經(jīng)》,都覺得那是和花草植物、鳥獸魚蟲、器物、甚至是愛情,做詩性的對話。
年少時,我曾覺得《詩經(jīng)》里的那些草木,朦朧、遙遠(yuǎn),渺不可及,后來才知道,那些草木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里。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出自《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說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遼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處都有這種野生植物。它皮實、耐旱,從淺綠到深綠再到老綠,一路瘋長。這種野生植物,葉片上有細(xì)細(xì)的小絨毛,花不嬌艷,形不妖嬈,拙樸無華。
老家人習(xí)慣把艾蒿曬半干,搓成草繩,待蚊蟲猖獗肆虐的季節(jié),只需把蒿繩點燃掛于門楣處,便可高枕無憂。當(dāng)然,艾蒿還有另外一種作用,那就是誰家的老人孩子偶爾起疹,奇癢難耐時,用艾蒿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種野生植物,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里一直走到今天。時光荏苒,路途遙遙,它依然郁郁蔥蔥,簡直太神奇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說的是桃花。桃樹并不稀罕,村子里到處都有栽種。房前屋后,井旁街邊,這兒一棵,那兒一棵。只要插得下腳的地方,都會種上桃樹。每年春天,四五月間,各處桃花競相開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歲大姑娘的臉色,粉嘟嘟的,嬌艷水嫩,彈指可破。這時節(jié),遠(yuǎn)遠(yuǎn)地望著村子,會發(fā)現(xiàn)村莊被籠罩在一片煙霞之中,真是詩情畫意,霞光煙影,白云深處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約有半個月,之后花落籽實。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時,花影喧鬧的村莊重又歸于寂靜。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出自《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說的是黃米。黃米不是主糧,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雜糧的一種,多種在山地,春種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脫殼之后,變成金燦燦的黃米。
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種有谷子和黍子。秋天,莊稼快成熟的季節(jié),農(nóng)人就會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驅(qū)趕那些前來偷食的鳥雀。大黃米一般不會拿來煮飯。外祖父在世的時候,會用黃米釀酒,會把黃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節(jié)會用黃米包粽子。黃米煮飯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包粽子,特別好吃,特別香,粒粒晶瑩剔透,也算物盡其用。
黍和粟是歐亞大陸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間看到種植的黍子。它們雖不是主要的農(nóng)作物,卻是不可或缺的物種。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出自《詩經(jīng)·周南·芣苢》,說的是車前草。這種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馬蹄草,葉片厚實,大小不一,小圓葉,抽穗,長莖,碎花,花落結(jié)籽,可入藥。之所以叫馬蹄草,是因為它喜歡生于路邊,馬踏車碾,生命力頑強。
記得我小時候,下午放學(xué)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豬草,挎著一個小小的柳條筐,和表姐結(jié)伴,一起把各種草葉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卻在給家里的那頭豬找口糧??尚??一點都不,我們出來打豬草就是為了從豬的口中省下一點糧食。
《詩經(jīng)》里的植物,三千年后依然綠意蔥蘢,茂盛葳蕤,很多草木我生活過的村莊都有。每一種植物都令我記憶深刻,它們曾像親人一樣生長在我的周遭,與我和諧相處。那些花草樹木聽過我的憂思愁苦,分享過我的快樂喜悅。
《詩經(jīng)》之美,足以令人領(lǐng)略古人的自然觀、人生觀,尋找生命的精神原鄉(xiāng),體會植物之物。自然神奇,萬物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