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仙回
[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當下,應將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關鍵,確保他們在掌握一些基礎性知識的同時,也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引導,致力于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诖?,文章從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期為數學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因材施教
數學學科具備較強的邏輯性,所以,在課堂上不只是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在問題情境下發(fā)散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讓他們深刻體會數學這門學科的趣味性。
一、實施因材施教,加強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因材施教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而小學時期的教學要從基礎知識開始,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感悟數學的實用性。當核心素養(yǎng)在不斷發(fā)展的時候,因材施教也開始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教育和人本價值開始突顯出來,它的核心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關鍵點在于讓學生重視知識技能的運用特點。大體來看,數學整體上包含了教學的定理、基本概念和典型案例等重點內容,要想推進課程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教師要抓住其中的本質,借助創(chuàng)新理念,從原本的公式和法則中走出來,使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
因材施教的關鍵在于課堂上分層,所以,教師讓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在相互幫助的過程中構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例如,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知》時,若教師對于兩者的頂點、面等只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會增加教學的難度,而小組合作方法的有效運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實行自我構建和相互促進,這才是因材施教的重點。具體實施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長方體,明確主要的內容,針對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在理解的時候顯得更加困難。所以,將教學任務進行對比和分析,然后總結出相關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頂點?有哪些面是相同的?將這些問題總結成報告單,按照問題去進行探討和學習,充分體現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除了合作學習,還能通過靈活運用的方法體現出學習的層次性,從情景法入手,按照學習任務和探究任務,體現知識的潛在聯系。在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體會課堂教學中蘊含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圖形轉換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創(chuàng)設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讓他們在其中感知和體驗,實現個人和學科之間的有效溝通,在互動的基礎上生成核心素養(yǎng)。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按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明確學科知識和思想,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問題情境,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達到鍛煉發(fā)散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若只是提出要求,讓學生嘗試著繪制教學樓的平面圖,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在不清楚距離的情況下不懂得應該如何畫。因此,教師一定要因勢利導,按照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程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他們懂得探究和分析問題的過程,開始認識到數學這門課程的實用性,這樣才能將學數學看成是一種樂趣。
同時,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時候,還要基于總體的教學目標,然后在課堂上根據相關目標組織教學活動,貼近實際要求。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教師設計兩個教學任務:第一,通過估算的形式,學會辨認物體比1克(1千克)更輕,還是更重,并以此為標準,為這些物體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第二,在情景法的應用下,選擇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生活實例,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質量單位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為了完成目標,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情境:在學校的小超市中,估算餅干、礦泉水、文具盒和鉛筆等物體的重量,猜測一袋薯片和一根香蕉的重量,當學生完成第一個任務后,能對1克和1千克有簡單的認知。第二個任務則是關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品,主要是以課后實踐為主,充分體現了數學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整個教學情境同現實要求是相互融合的,并且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借助微課資源,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小學數學具備一定的獨特性,而微課教學有助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模式,能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合理運用微課資源,借助素材課件,設計教學方案,當學生在練習和反饋的時候,通過一些主題和結構化的方法呈現出來,這同以往過于單一的課堂形式相比,更容易突顯出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視頻短片為重點,融合多媒體素材,營造出結構鮮明的微課堂資源環(huán)境,當學生在猜想的時候,也能根據自己的驗證得出正確答案。例如,在課前預習中,可以利用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相關問題,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為例,教師對重點知識進行總結與歸納,制作成視頻,學生在預習的時候了解到乘法規(guī)律,掌握相應的數學公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微課資源的有效運用更加符合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教師上課之前就能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去布置任務,做到新舊知識有效銜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還要構建猜想活動,不要讓學生的思維失去活力,而要在微課堂內進行持續(xù)性的探索,這樣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在借助微課資源進行優(yōu)化練習的時候,確保學生能夠不斷鞏固知識。例如,在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復習中,教師就可以按照學生的復習情況,秉承著從易到難的原則來設計微課進行訓練,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每種圖形的相關知識點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微課是信息技術下的產物,能夠讓現代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而教師在設計的時候,要針對教學的內容和目標靈活錄制微課,實行分類管理,使學生學會做、懂得做,在協調發(fā)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四、結合現實生活,強化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感知和體驗,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诤诵乃仞B(yǎng)的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強化學生的體驗程度,利用課上的時間創(chuàng)設動手的機會,在學和做的時候實現感性向理性的有效過渡。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要組織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用于檢驗學生在課上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課時的教學中,若只是單純利用課上時間實行理論性的教學,這樣的效果比較差,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因此,教師通過體驗的形式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在小組協作中完成,利用剪刀、不同顏色的紙張,嘗試著剪出對稱的圖形。然后,在課后組織“小小設計師”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同小組成員一起設計出藝術作品,設計的時候思考這些圖形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些小組成員在設計的時候主動從生活中去發(fā)現規(guī)律性比較強的圖案,然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用信息,結合圖形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剪出最喜歡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認知,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中大部分知識最終會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對此,教師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讓學生主動觀察現實生活中潛在的數學知識,強化數字感知能力,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數感。以《10以內的加減法》為例,教師引用現實案例:小明的奶奶去菜市場買菜,香菜2元,茄子3元,豆腐2元,給了賣菜的伯伯10元,若你是賣菜的伯伯,應該找多少錢給小明的奶奶?有的學生快速得出了3元的結論,這時,教師要對此進行相應的鼓勵,引導學生在日常購物的時候要自己提前計算,查看有無錯誤的地方,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其個人發(fā)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而且這也是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借助一些優(yōu)化策略,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通過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可以為日后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董立杰.優(yōu)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8).
[2]劉長貴.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新課程(小學),2017,(08).
[3]郭曉營.構建小學課堂中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
(責任編輯 馮 璐)